产能过剩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产能过剩会带来物价水平下降,形成通货紧缩压力、形成大量产品积压、扭曲投资与消费预期、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等不利影响,那么,产能过剩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产能过剩产生的对策是什么?下面就由学习啦小编告诉大家产能过剩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吧!
产能过剩产生的原因
1.买方市场的反映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买方市场逐渐形成。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消费品一直保持着供大于求的格局。进入新世纪以来,供大于求的行业也在逐渐向更多的领域延伸。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市场机制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市场通过价格竞争实现利润,以利润的增加吸引生产要素转移,生产要素过多集中于某一行业,一旦过于超过市场需求,就产生了产能过剩。比如水泥和电解铝,由于城镇化和工业化加快推进,需求急剧增加,价格成倍上涨,投资迅速膨胀。2001~2003年水泥行业投资连续三年增长1倍以上,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最高达425亿元。2004年国内水泥市场需求不到10亿吨,而生产能力为12.5亿吨。2004年增幅回落,2005年1~9月,同比下降10.8%,但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仍有276亿元。
电解铝的情况也是如此。前几年电解铝价格大幅上涨,电解铝项目大量上马,到2005年底产能超过1000万吨。目前在建电解铝能力112万吨,拟建能力140万吨。如果这些项目建成投产,预计“十一五”后期可达1300万吨。而电解铝的国内消费量,2004年刚超过600万吨,2005年也就700多万吨。
2.产业国际转移的影响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深化,世界性产业重组步伐加快。发达国家利用掌握先进技术和既有发展基础的优势,把 能源消耗多、环境污染重、附加价值低的产品大量转移到国外,而集中各种生产要素,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附加价值高的产业。我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地方集中新上了许多发达国家转移出来的能源消耗多、环境污染重、附加价值低的产品。比如铁合金,我国是世界铁合金的生产、消费、出口大国,三者分别占世界的40%、30%、30%。目前,我国共有铁合金生产能力2200多万吨,在建能力161万吨,拟建项目123万吨。这些项目建成后,总能力将达2497万吨。2004年国内表观消费量688万吨。2010年需求量1200万吨。2004年铁合金产量867万吨,同比增长35.95%;出口219万吨,增长20.3%。但是,这种高耗能、高污染产品的出口,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反对。
电石的情况也是如此。由于电石生产具有高耗能、高污染的特点,在国际上电石法渐被取代。但是,我国2004年底国内电石生产能力1600万吨,是当年实际产量(802万吨)的2倍。而目前在建和拟建的项目仍然不少,到2010年产能将超过2000万吨。届时国内电石需求量只有1370万吨。
3.体制机制等深层次原因
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有的地方政府和企业,在新上项目时,对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市场供求情况掌握得不好,急功近利,盲目攀比,把投资规模和增长速度作为评价政绩的主要指标,有的甚至违反客观规律、不顾未来效果地干预企业活动,跟风投资,盲目扩张。财税体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地方财权事权不匹配,致使一些地方政府强化了增加投资的内在冲动。国有商业银行还没有成为真正的金融企业和市场竞争主体,对风险的控制制度不健全,缺乏严格的问责制,潜存着信贷风险。资本、土地、淡水、能源等重要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不到位,价格杠杆难以有效发挥作用,不能抵制反而助长了盲目投资。国有企业产权不清,责任意识不强。一些重要行业市场准入标准不健全。由于地方保护主义,致使依法行政、依法监管大打折扣。
产能过剩产生的对策
1.要充分估计若干行业产能过剩的严重性和危害性
一是有些行业效益下降。水泥,2005年前10个月,全行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60.6%。规模以上水泥企业亏损面超过40%。电解铝,2005年上半年,占总能力80%的86家独立电解铝企业,盈利同比下降72.6%;亏损企业亏损额5亿多,亏损面63%。铁合金行业平均开工率只有40%左右,亏损面50%。钢材全行业实现利润已连续4个月同比下降,2005年11月下降47%。
二是影响就业和社会稳定,水泥行业140万人,43%的亏损面,意味着几十万人的工作岗位和收入出现问题。
三是增加金融风险。电厂、钢厂等行业的资金有相当部分来自银行。一旦这些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就会增加银行的呆坏账。从历史上世界经济危机的教训看,爆发危机的导火索往往是一些重要行业资金链断裂造成金融信用崩溃。
四是影响经济增长。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产能过剩的行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比如钢铁和汽车是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电力和煤炭是重要的基础产业。如果这些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不能得到很好解决,必将对经济发展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五是加剧资源紧张。资源紧张是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瓶颈。而一些行业出现产能过剩,必然是对资源紧张的雪上加霜。目前我国铜产能超过300万吨,但原料69%需要进口。钢铁工业所用的铁矿石50%来自进口,全球新增铁矿石量的90%以上用于我国的消费,钢铁工业耗能2亿吨标准煤,耗用新水近40亿吨。再比如铜,2004年全国铜加工消费精铜320万吨,但国内铜矿资源仅能供给100万吨,进口依存度69%。铝土资源,按目前氧化铝产能估算,现已探明储量仅能用10年。
六是造成环境污染。电石、焦炭、铁合金等都是高污染行业,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如电石,95%的生产装置为内燃式或敞开式炉型,每生产1吨电石平均排放8000~9000标准立方米烟气。
2.一些行业产能过剩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
对若干行业出现的产能过剩,要理性分析,既要充分估计其严重性和危害性,也不宜估计过重,贸然改变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
在方法论上,要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总供给与总需求绝对平衡的观念,正视市场经济条件下经常出现供大于求的现实。要接受买方市场,习惯买方市场,利用买方市场。要树立新理念:适度的供大于求,有利于竞争,充分竞争有利于技术进步,有利于提高质量和效率,有利于产业升级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纺织、家电等行业,也曾出现过产能过剩。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进行强制性调整,优化了产业结构,增强了国际竞争力。从家电来看,经过激烈的竞争,打造出不少有竞争力的品牌,发展势头很好。从纺织来看,近5年来,纺织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5.8%,纤维加工量2416吨,占全球36%,纺织品贸易占全国贸易总额的23%。行业的运行质量改善,效益提高。2004年利润比2000年增长94%,劳动生产率每人一年44600元,比2000年提高30%。2005年1~9月利润同比增长32%。当然,目前棉纺行业投资增长57%,也应注意风险。
在价格和效益评估上,不仅要看某个行业,而且要看全社会,要看总水平。就利润而言,第一,有些行业利润下降是理性回归。第二,利润总是在各行业之间转移的。第三,目前工业利润总体情况是好的,同比增长20%左右,且是在上年同期增长近40%高增长基础上的攀升。就价格而言,价格波动是供求关系的反映;有人认为,出现产能过剩,表明存在“通缩”。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目前并无通缩,经济增长率高,总体效益好,物价总水平稳定,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5%。
在预测发展前景上,要树立可以解决问题的信心。一些行业产能过剩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是存在的,而且不能低估,但是这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势头总体是好的。从发展趋势看,我国还在加快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社会需求潜力巨大。一些行业的产能过剩是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应有信心在发展中得到妥善解决。
从有利条件分析,政府有相当强的调控能力,包括财力连年大幅度增加和宏观管理经验不断丰富;市场机制的作用和企业的自我调节能力和适应能力不断增强。
3.变挑战为机遇加快实现科学发展
一些行业产能过剩暴露出来的问题,充分证明实现科学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应以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为契机,更新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
一是积极推进结构调整。产能过剩是挑战,也是机遇。要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发挥市场产品供过于求和产品的资源和环境约束两个“倒逼”机制的作用,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这些过剩的行业,大都属于市场调节领域,应尊重经济规律和市场法则,物竞天择,优胜劣汰。
二是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比如可以促进发展循环经济。以焦炭为例:目前国内焦炭实际消费量2亿吨,而生产能力近3亿吨,扣除淘汰落后能力外,每年仍有1000多万吨的在建和拟建能力,产能过剩明显。价格,2004年4月,国内焦炭价格涨到每吨1500~1600元,出口价格400美元。2005年以来,价格下跌,10月下旬,国内市场价格跌到1000元,出口130美元。目前发达国家的焦炭主要用于钢铁冶炼,其中95%的焦炭生产能力作为钢铁企业的配套设施进行布局。焦炭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煤气、余热、焦油等能够在钢铁生产过程中得到充分利用。我国钢铁企业用焦量占焦炭产量的80%左右,但只有33%的生产能力布局在钢铁联合企业内,67%的焦炭生产能力为独立焦化生产企业,除少数作为城市煤气供应的市政配套设施外,大部分集中在煤炭产区,远离产品用户,难以实现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因此要积极探索钢铁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道路。
三是提高产业集中度。例如钢铁工业,应鼓励有实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以资产资源和市场为纽带,实施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兼并、联合重组,促进钢铁行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巩固 鞍钢和本钢重组的成果,结合 首钢搬迁改造,促进与河北省钢铁企业的联合重组。总结宝钢与上海冶金企业重组的经验,推动其它大型钢铁企业进行跨地区的联合重组。
四是提高工艺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在产能过剩的行业,新投资的项目往往是竞争力强的。比如水泥,原有生产能力中,70%是立窑等落后产能;而新上项目,90%为新型干法水泥,且以大型生产线为主。新型干法水泥的比重,2005年比2003年翻了一番,达到40%以上。
4.政府要不断改善宏观经济管理
一是保持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有一种观点,认为目前不少行业产能过剩表明,需要调整“双稳健”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这种观点是不能赞成的。显而易见,如果放弃“双稳健”政策,转为刺激性、宽松性宏观经济政策,后果将助长投资规模出现新的膨胀。有人认为,一些行业产能过剩,会导致投资下降,并造成全社会“投资萎缩”。实际情况是,目前在建规模很大,新开工项目大幅度增加。2005年前三季度在建规模22.4万亿元,前10个月,新开工项目14.7万个,计划投资总规模增长28.5%。我国正处于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之中,需求很大,且经济增长处于上升期,需要投资支撑。投资膨胀的机制依然存在,而且社会资金积累规模很大,银行大量存差,有继续扩大投资的条件。实践表明,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低水平品种有得以继续生存的空间。只有在供过于求的情况下,才能进行比较充分的竞争,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更好地进行结构调整。
二是区别对待,适度微调,有保有压。主要政策目标是防止行业产能过剩严重恶化,特别是要防止出现过于集中同时出现,防止重要行业出现资金链断裂。在宏观调控政策上,应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包括完善行业规划,以增强银行贷款、供地、环评的科学性;制定相应的市场准入标准,包括环保、能耗、水耗、资源综合利用和安全质量技术、规模等标准,以促使新上项目提高质量和水平。
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是宏观调控成功与否的关键。“压”要有力,“保”要坚决。“压”,包括:原则上不批新上钢厂项目;每年淘汰立窑水泥产能5000万吨;淘汰敞开式和产能低于1万吨的小电石炉,300立方米以下炼铁高炉和20吨以下炼铁转炉、电炉;淘汰达不到规模和安全标准、不具备整合改造条件的小煤矿;淘汰5000千伏以下矿热炉、100立方米以下铁合金高炉;逐步关停小油机和5万千瓦以下凝气式燃煤小机组。“保”包括:支持汽车生产企业加强研发体系建设,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支持大型钢铁集团的重大技改和新产品项目,加快开发冷轧钢片技术,提升汽车板生产水平,推进大型冷热连轧机组本土化;支持高产高效煤炭矿井建设和提高煤矿安全整体水平的技术改造等。
三是研究建立对在竞争中败下阵来的破产企业实施救助的办法和机制。包括对下岗职工进行培训,给予信息引导。帮助解决银行贷款呆坏账问题.
产能过剩的评价标准
我国还没有建立对产能过剩定性、定量的科学评价标准。欧美等国家一般用产能利用率或设备利用率作为产能是否过剩的评价指标。设备利用率的正常值在79%~83%之间,超过90%则认为产能不够,有超设备能力发挥现象。若设备开工低于79%,则说明可能存在产能过剩的现象。
正是因为当前我国并没有一个准确判断产能过剩的标准,所以不少研究者对产能过剩的提法提出质疑。有学者提出了合理的产能过剩概念,但什么是合理的产能过剩标准,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
有学者提出,行业产能过剩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品价格相对下滑;二是企业盈利能力大幅度下滑,亏损企业增加;三是行业供给超过了行业需求。也有人对此有不同看法,认为所谓的三个标准与产能过剩有关系,但绝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产业利润下降绝不是产能过剩这一个因素造成的,价格竞争、原材料价格上涨、工资水平上涨都会造成行业利润下降,而且比产能过剩对利润下降的影响来得更直接。导致行业整体效益下降有诸多因素,在产能过剩程度还没有特别严重的情况下,产业利润下降是市场经济分配资源的结果。
因此,产能过剩并不是构成企业效益下降的最主要因素。行业供给超过行业需求是企业适应竞争的需要,在市场增长率回落的时候,企业会进行产能储备以应对市场可能再次出现的"井喷 "。
中国钢铁协会副秘书长戚向东对判定行业严重过剩给出了六项指标:
一是产品库存持续急剧上升,销售呈现停滞状态;
二是产销率大幅下降,供求关系严重失衡;
三是产品价格大幅度回落,长期处于成本线以下;
四是行业出现大面积的企业亏损,企业被迫举债经营;
五是一批企业相继倒闭或破产;
六是进口严重受阻,出口不计成本,国际贸易摩擦频繁发生。
他认为,如果以上六项指标在相对较长时间同时存在,就说明产品已经出现严重过剩。与前一种判断所不同的是,戚向东所指的是严重过剩时的状况,因此考虑的因素更加全面。
产能过剩的经济影响
微观影响
一是一些行业产品价格大跌,效益大幅滑坡。年中以来,由于产能过剩及需求增长的放慢,钢铁价格大幅下跌,与3月份的高点相比,至10月末钢铁价格跌幅超过了30%。与此同时,许多产能过剩行业企业效益明显滑波,前10个月钢铁行业利润同比增长11.2%,比上年同期回落52.2个百分点;前10个月水泥和汽车行业利润同比分别下降60.6%和36.7%;另外,石油加工、化纤制造、建材和通信设备制造业等重点行业利润均为负增长。
二是产销率下降,库存增加,成本上升。3月份以来,工业产品销售率有5个月出现同比下降,其中8-10月出现了连续3个月的下降。与此同时,企业库存量明显增加,1-9月份,39个工业行业中有16个行业产成品库存同比增长超过20%,其中钢铁、石油化工和化纤工业产成品库存同比增长超过 30%。
三是亏损企业亏损额增加。前三季度,亏损企业亏损额为1531.7亿元,同比增长57.6%,其中钢铁、石油加工、化纤等行业亏损企业亏损额增幅接近或超过1倍。1-10月累计,工业企业亏损面达到22.37%,比上年同期扩大0.41个百分点。
四是开工不足,资源闲置浪费。已经出现明显过剩的行业如铁合金、电石行业企业开工率已降至不到一半;钢铁行业的能力利用率在逐步下降。总体来讲,当前经济运行开始出现“宏观喜、微观忧”的现象。
宏观影响
首先,许多行业产能过剩,将导致物价总水平明显下降,形成很强的通货紧缩压力,增加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
其次,产能过剩的发展将会使企业的投资预期和居民的消费预期下降,由此使经济增长面临越来越明显的下调压力。
三是产能过剩的发展将会导致银行不良资产明显增加,金融风险增大。
猜你感兴趣:
3.经济形势论文
4.冷轧基础知识
5.电力过剩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