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知识大全>原因大全>

出盗汗是什么原因

曾扬分享

  中医对盗汗很早就有比较深 刻的认识,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中称为“寝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出盗汗的原因,一起来看看。

  出盗汗的原因

  1、肾阴虚:虚则阳盛,虚 热内生,阴气空虚,睡则卫气乘虚陷入阴中,表无护卫,肌表不密,荣中之火独旺于外,蒸热,迫津外泄则汗。醒则气固于表,玄府密闭而汗止阴。

  2、结核病

  出盗汗的治疗

  益气固表兼调营卫(青中年男子多为此方)

  桂枝9g 白芍9g 炙甘草6g 大枣4枚黄芪10g 白术10g 鹿衔草15g 生龙骨20g 生牡蛎20g 附片3g 浮小麦20g

  《金贵要略》曰:“男子平人,脉虚 弱细微者,喜盗汗也。”尤在泾《金贵要略心典》中说“平人,不病之人也。脉虚弱微细,则阴阳俱不足矣。阳不足者不能固,阴不足者不能收,是其人必善盗汗。”

  这个方子,为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合玉屏风散,针对的情况为,大多没有其他伴随症状,没有其他什么不舒服的,就是容易盗汗,也许会有较他人容易感冒的情况。这个方子以益气固表,调和营卫为主,方子药物剂量不大,药物大都平缓,不管男女老少,都可试服,可以先买三剂,每天一剂,效佳再续数剂巩固。

  强调:凡有大便秘结、口干口渴、舌红少苔、阵阵烘热、大便稀烂腥臭、小便色黄尿骚异常、舌苔厚腻等均不适合服用。且看top2.

  滋阴潜阳 (更年期妇女多为此方)

  生龙骨30 生牡蛎30 醋龟板30g 旱莲草20g 黄柏8g 知母8g 玄参15g 生地15g 酸枣仁20g 糯稻根20g 白薇10g 附片3g 桑叶10g 五味子10g

  此法主要为滋阴,佐以潜阳,基 本适合绝大多数阴虚盗汗之症。适用于平素感觉烘热,舌红瘦少苔,口渴口干,可能小便黄色较深。谈到阴虚盗汗,绝大多数医家想到的当归六黄汤,清代程国彰在《医学心悟》中说:“古方用当归六黄汤,药味过凉,不宜于阴虚之人,阴已虚而更伤其阳,岂能无损?”讲的很有道理,中医有言“小病调气血,大病调阴阳”,故凡看待病情,易从大处着手。本方益阴为主,不忘扶阳潜阳,阴虚必及阳,阴阳调和,其证必愈。此方用药不至寒凉,照顾阴阳,用药小心,可以说,凡是阴虚盗汗而不掺杂痰热、瘀血等其他问题者,必有伟效,可以先试五副,消良再资巩固。

  强调:如果咳嗽痰多,或者舌苔厚腻等,则不适合了。

  化湿畅中

  炒苍术10 g, 陈皮6 g, 茯苓12 g, 制半夏10 g, 杏仁10 g, 生薏苡仁24 g , 白豆蔻仁5 g, 佩兰12 g, 川贝母12 g , 桑白皮10g, 生牡蛎20 g, 泽泻9 g ,桔梗9g,黄连3g。

  本方化湿畅中,治疗因中焦脾胃湿浊而引起盗汗。表现为平时胃口不好,容易腹胀,突出的表现就是舌苔很厚腻。用药照顾上中下三焦,用药平和,可以五副试服,效良再续。

  强调:如果是哮喘、慢支、长期咳嗽这些病,并伴有痰多舌苔黄等症状,则此方就不再适合了。

  下面的部分则针对特定群体:

  化痰滋肺

  葶苈子6g 桃仁10g 瓜蒌皮10g 桑白皮10g 鱼腥草15g 冬瓜子20g 芦根15g 生石膏10g 竹茹15g 枇杷叶15g 川贝6g 地骨皮20g 浮小麦20g 太子参8g 麦冬8g

  这个方子针对只是这些哮喘、慢支、长期咳嗽这些病,并伴有痰多舌苔黄等症状的患者长期盗汗的,在临床上很多见,其他症状不显,反倒是盗汗 最令他们困惑。此谓“壮火食气”也,痰热一日不去,则肺日日受其克伐,气阴两伤,肺无力主皮毛,则盗汗不去,必“先其其所主而伏其所因”,若只是脚痛医脚,必铩羽而归。

  小儿盗汗

  小儿盗汗大多数为脾胃不好、卫阳不固为多,表现为平时胃口不好,也可能经常感冒。

  太子参10g 白术10g 鸡内金10g 山药10g 谷芽10 麦芽10g 茯苓9g 浮小麦20g 牡蛎20g 乌梅10g 炙甘草6g 陈皮10g

  此方药味不苦且气味不浓, 适合小儿服用。以调脾健食,再加固涩敛汗,一般容易收效。

  疾病排除:

  建议网友在医院检查排除一些疾病

  结核 糖尿病等

出盗汗是什么原因相关文章:

1.女性盗汗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2.成年人盗汗是什么原因

3.女人睡觉盗汗是什么原因

4.老人夜间盗汗是什么原因

5.女人盗汗的原因及治疗

    1992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