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呢
很多人都知道糖尿病是因为三高导致的,很多时候大家很害怕糖尿病的发生,但是大家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平白无故的就发生了糖尿病,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一些关于糖尿病的相关资料,供你参考。
糖尿病形成的原因
1.遗传和体质因素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糖尿病发病具有种族和家族遗传易感性。若双亲都是糖尿病患者,其子二代中约有5%会患糖尿病;若双亲中只有一个患糖尿病,则子一代得糖尿病的机会更少,且常常是隔代相传。据调查,2 型糖尿病患者遗传因素占90%以上。糖尿病孪生兄弟发病概率较高
2.饮食与肥胖因素
糖尿病患者尤其是2型糖尿病患者,与长期高糖、高脂肪饮食,体力活动少,身体肥胖有关。人若肥胖,脂肪在细胞积聚,降低了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血糖升高。中医认为:“饮食不节,醇酒厚味,肥美甘咸,过度损伤脾胃,致使脾胃运化失职,酿成内热,蕴结化燥,消谷耗津,发为消渴。”《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指出:“消渴是过食甘美肥厚所致。”“消瘅是肥贵人的常见病。”
3.病毒感染和自身免疫因素
包括肠道病毒、柯萨奇B4 病毒、流行性腮腺炎、脑炎、心肌炎等都会破坏人的胰岛细胞,使人体免疫失控,引起胰岛B细胞功能减低,导致糖尿病。
4.情绪与精神神经因素
现代医学认为: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心理压力大以及突然遭受心灵创伤等,会引起一系列胰岛素对抗激素的分泌,使血糖升高。中医也认为:情绪不调,五志过极,郁而化火,消耗津液,以致阴虚阳亢,引发消渴。
如何预防糖尿病?
1. 定期查血糖
建议朋友们准备血糖仪,定期在家检查血糖,详细记录血糖的情况,在看门诊的时候带过去给医生参考。
检查血糖不仅仅要空腹检查,还可以适当增加餐后血糖。早餐、午餐和晚餐后 2 小时的血糖可以轮换检查,这样也有助于医生发现朋友们的血糖规律,为调整药物提供依据。
如果医生最近根据血糖情况调整了药物,可以多测几次血糖,早期发现可能的问题。等一段时间后血糖平稳了,再适当减少检查的次数。
2. 警惕低血糖
大家需要特别注意低血糖。
近期有没有发生低血糖,当时具体的血糖值是多少,在就诊时也要告诉医生。我们可以试着寻找导致低血糖的原因并记录下来,帮助医生判断病情。
3. 保养血糖仪
还需要提醒的是,如果自己购买了血糖仪检查血糖,一定要注意仪器的保养、校正。不然每次辛辛苦苦检查的血糖都不准确,这不但误导医生,更耽误大家的治疗。
糖尿病的饮食
1、玉米须煲瘦肉
取玉米须30克,瘦猪肉100克,加水共煮汤。待熟后去玉米须,饮汤食肉。本方适用于一般糖尿病患者,但偏于肾阳不足者不宜。
2、家常炒洋葱
取洋葱250克,用家常烹炒法制成菜肴,随饭食用。或取洋葱50~100克,水煮1~2分钟后服食。洋葱有温中、下气、消积等功效,能提高血中胰岛素水平以降低血糖,还能抑制高脂肪饮食引起的血胆固醇升高,适用于糖尿病伴有动脉硬化患者食用。
3、枸杞子炖兔肉
取枸杞子15克,兔肉250克,加水适量,文火炖熟后加盐调味,饮汤食兔肉。枸杞子为滋补肝肾之良药,据药理研究,其有降血糖作用。兔肉有补中益气、止渴健脾、滋阴强壮之功用,《本草纲目》及《增补本草备要》均言能“治消渴”。该方适用于糖尿病之偏于肝肾不足者。肠燥胃热者不宜。
4、蚌肉苦瓜汤
取苦瓜250克,蚌肉100克。将活蚌放清水中养两天,洗净后取蚌肉,与苦瓜共煮汤,熟后酌加油、盐调味,即可服食。据近代文献记载,苦瓜、蚌肉均有降血糖作用。苦瓜粗提取物含类似胰岛素物质,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中医认为,苦瓜性味甘苦寒凉,能清热、除烦、止渴;蚌肉甘咸而寒,能清热滋阴、止渴利尿。两者合用,清热滋阴,适用于糖尿病之偏于胃阴虚有热者。
5、绿豆南瓜羹
绿豆250克,南瓜500克,切块,加水适量,煮熟食用。南瓜性味甘、寒无毒,有清热润燥、健脾止渴之功效。南瓜含有大量果胶,有促进人体内胰岛素分泌的功能,而且富含维生素,是一种高纤维素食品。绿豆甘、凉,有消暑、利尿、解毒的作用,含大量人体必需微量元素。此方适用于消谷善饥者,常食有稳定血糖作用。
6、黄芪山药煎
生黄芪30克,怀山药30克,煎水代茶饮。适用于糖尿病之偏于脾胃虚弱及肺气不足者。经临床验证,该方对消除症状及降血糖、尿糖都有一定疗效。肺胃燥热或兼外感者不宜。
7、山药薏米粥
怀山药60克,薏苡仁30克,共熬粥食。山药性味甘平,不寒不燥,有补益脾胃和养肺滋肾之功。薏苡仁味甘淡、性微寒,《本草纲目》和《本草拾遗》均载其能治消渴。本方食后有饱腹感,可减少饭量,对各型糖尿病患者均较为适宜,尤以脾胃虚弱、口渴善饥者为佳。
8、菊槐绿茶饮
菊花、槐花、绿茶各3克,沸水冲泡饮用。适用于糖尿病伴高血压的患者
9、芹菜粥
鲜芹菜100克,洗净切碎,与粳米50克一同入锅,煮粥食用。适用于糖尿病伴高血压的患者。
10、苦瓜茶
鲜苦瓜1个,洗净切片,与绿茶3克一起放人杯中,用热水冲泡,分次饮用。适用于轻型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的原因相关文章:
4.糖尿病形成的原因
5.糖尿病发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