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打呼噜的原因及治疗有什么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少家长看到孩子夜间打呼噜就认为孩子睡得香甜,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小孩会打呼噜呢?接下来就跟着学习啦小编一起去看看吧。
小孩打呼噜的原因:
1、睡眠姿势不佳
譬如宝宝仰睡,舌头根部因重力关系向后倒,呼吸通道受到部分阻塞,气流进出鼻腔、口咽和喉咙时,附近黏膜或肌肉产生振动发出鼾声。先让孩子睡姿舒适,对于打鼾的宝宝可尝试着将头侧着睡,或趴着睡(即一边脸贴床面,但勿遮口鼻)的姿势,这样舌头不至过度后垂阻挡呼吸通道。
2、遗传
父母如果颌骨异常,呼吸道狭窄,通常子女也如此,这样在睡眠过程中呼吸会受到阻碍。这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一般无法解决。但家长不必担心,这种情况下孩子睡觉打鼾不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3、肥胖
体胖的宝宝咽部的软肉构造较肥厚,睡觉时口咽部呼吸道易阻塞,出现鼾声,严重时甚至会有呼吸暂停的现象。肥胖的宝宝要想办法把体重减下来,让口咽部的软肉消瘦些,呼吸管径通畅,这样呼吸就会较以前变的顺畅了。
4、呼吸道炎症
上呼吸道发炎、慢性鼻窦炎会使孩子鼻黏膜充血水肿以及扁桃体增殖体异常肥大,鼻咽部通气受阻,睡眠时不能经鼻呼吸,因此出现随呼吸发出的鼾声。这种情况属于病理性原因,家长应及时带孩子看医生。待病症治愈后,小孩睡觉打鼾的次数会慢慢减少以至消失。
5、腺样体肥大
腺样体就是位于鼻孔最后端,有些宝宝的腺样体会随着年纪慢慢增生,肥大的腺体堵住了鼻咽部,就会出现打呼噜的现象。小孩进入青春期后,绝大部分腺样体都会消失,这时睡觉打鼾的现象就自然会消失了。
6、鼻道狭窄
宝宝的咽腔较短,鼻道狭窄,稍有分泌物或黏膜肿胀就易阻塞。半岁之内的小宝宝时常有鼻音、鼻塞或喉咙有痰音,就是这个原因导致的。随着宝宝慢慢长大了,鼻腔发育会逐渐完善,鼻道狭窄的情况会慢慢消失,孩子睡觉时就不会再打鼾了。
小孩打呼噜的治疗:
1.外科治疗
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是扁桃体、腺样体肥大所致儿童OSAS的首选治疗方法。有研究表明约25%~50%的患儿扁桃体切除术后通气恢复正常,其余仍存在部分的低通气及鼾声。行扁桃体及腺样体手术后患儿的学习成绩会提高,多动症状改善。
2.药物治疗
抗炎药物成为治疗OSAS和防止并发症形成的新思路。
文献报告鼻内吸入糖皮质激素使用6周后,与安慰剂组相比,患儿呼吸紊乱指数及最低血氧饱和度明显改善,使用鼻用激素6周可以缩小腺样体体积,且效果维持至少8周,进一步肯定了鼻用激素在治疗轻度儿童OSAS中的作用。
除了鼻用激素,另有文献报告,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治疗2~10岁轻中度OSAS患儿的随机对照研究证实,经过应用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治疗12周后复查患儿阻塞性呼吸暂停指数明显降低,其中65.2%的患儿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下降>50%,症状明显好转,复查x线片腺样体体积也明显缩小,故提出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可以作为轻中度OSAS的新型、无创的治疗方法。
其他药物包括碳酸酐酶抑制药(如乙酰唑胺)、雌激素(如甲羟孕酮)、抗抑郁(如普罗替林)、茶碱类药物等,但目前尚未取得确切统一的临床效果。
3.无创通气治疗
无创通气(non-invasiveventilation,NIV)包括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和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level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在当患儿伴有颅面、颈部畸形,以及上呼吸道畸形等情况时,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不能完全解决呼吸道梗阻的问题。而在某些病例,外科手术可能无法实施甚至是禁忌的。在这种情况下,无创通气尤为有用。虽然CPAP被认为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但是在幼儿和残疾儿童中治疗依从性较差。
儿童OSAS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对减少并发症的几率,降低患者认知功能的损伤意义重大。除上述3种治疗外,其他一般治疗还包括:采取侧卧位入睡;避免服用镇静药物等;肥胖儿童应减肥,减肥可使咽部的横截面积增加,从而有效地减少夜间呼吸暂停和减轻低氧血症发生率。
扁桃体和腺样体对于儿童尤其是3~5岁儿童的局部免疫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反对所有轻度OSAS儿童均行手术治疗,尽管其中绝大多数是由于扁桃体和腺样体肥大导致气道堵塞。在上气道炎症出现时,儿童的黏膜及淋巴组织易发生水肿,加重气道的堵塞,很多是一过性的。个别儿童会反复发作,但随着年龄增长,腺样体组织会逐渐缩小,发生上呼吸道阻塞的机会越来越少,免疫功能将进一步提高,发作会减少,甚至不发作。故建议轻度OSAS儿童可先行药物治疗,症状没有明显改善者再考虑手术治疗。
小孩打呼噜的原因相关文章:
4.小儿打鼾什么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