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知识大全>原因大全>

发生溶血反应的原因

显钤分享

  溶血反应,一般指红细胞膜破坏,或出现多数小孔,或由于极度伸展致使血红蛋白从红细胞流出的反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学习啦小编告诉你。

  溶血(反应) 的介绍:

  一般指红细胞膜破坏,或出现多数小孔,或由于极度伸展致使血红蛋白从红细胞流出的反应。红细胞游离液随着溶血的同时透明度增加,呈深红色。溶血可分为两大类:(1)作为抗原抗体反应的一种类型而特异发生者(此时称为免疫溶血反应immune he-molysis)。(2)由于物理的、化学的、生物学的因素非特异性发生者。前者抗体和红细胞结合,在其复合体上有补体结合时则发生溶血。非特异性溶血是由于机械的作用(强烈的振荡等)、加热或冻结、游离液渗透压的降低等物理因素或由酸、碱、胆酸、皂角苷等化学因素所引起。此外,生物毒素如蛇毒、蓖麻毒等植物毒素、链球菌溶血素。等细菌毒素均可引起溶血。如果溶血现象较重则出现贫血和黄疸。呈现这种症状的疾病即为溶血性贫血(亦称溶血性黄疸)反应。

  溶血反应的原因:

  1.急性输血不良反应过敏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荨麻疹和瘙痒,原因是对某种血浆蛋白产生过敏反应

  2.溶血反应是输血最严重的并发症常因ABO血型不合引起。

  临床表现是:腰背酸痛+血红蛋白尿(尿呈酱油色)处理原则:

  (1)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道

  (2)保持呼吸道,高浓度吸氧

  (3)利尿,防止肾衰竭

  3.细菌感染

  (1)献血者菌血症

  (2)采血时皮肤污染

  (3)血液加工过程中被污染

  (4)血袋破损

  (5)冰冻血浆解冻时被污染

  4.迟发性输血不良反应

  病毒性感染包括艾滋病(HIV)、乙肝(HBV)、丙肝(HCV)、巨细胞病毒(CMV)、T细胞白血病HTLVEB病毒。

  溶血反应的护理:

  ①立即停止输血,保留余血;采集患者血标本重做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

  ②安慰患者;③口服或静脉滴注碳酸氢钠,以碱化尿液,防止或减少血红蛋白结晶阻塞肾小管;

  ④双侧腰部封闭或用热水袋敷双侧肾区,防止肾血管痉挛,保护肾脏;

  ⑤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尿量,并记录。

  溶血反应的治疗:

  治疗的重点为:

  若怀疑有溶血反应时,应立即停止输血,抽取静脉血离心后观察血浆色泽,若为粉红色即证明有溶血。此时应进行以下治疗:

  ①抗休克:静脉输入血浆、低分子右旋糖酐或同型新鲜全血以纠正休克,改善肾血流灌注;

  ②保护肾功能:血压稳定时静脉输注20%甘露醇(0.5~1g/kg)或呋塞米(速尿)40~60mg,必要时每4小时重复1次,直到血红蛋白尿基本消失为止;静脉滴注5%碳酸氢钠250ml以碱化尿液,促进血红蛋白结晶溶解,防止肾小管阻塞;

  ③维持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  ④防治DIC;

  ⑤如果输入的异型血量过大或症状严重时可考虑换血治疗;

  ⑥发生少尿、无尿时按急性肾功能衰竭处理。

  延迟性溶血反应(delayed hemolytic transfusion reactions,DHTRS)多发生在输血后7~14天,主要由于输入未被发现的抗体致继发性免疫反应造成。临床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的发热和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也常见。一般症状并不严重,经对症处理都可痊愈。近年,DHTRS被重新重视主要是由于它可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临床表现有体温升高或下降,心律失常,白细胞溶解及减少,血压升高或外周阻力下降甚至休克、呼吸衰竭、ARDS致多脏器功能衰竭等,应引起临床注意,一般可通过置换性输血治疗。

    1020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