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语文学习>词语大全>词语意思>

国际储备的名词解释以及影响因素(2)

镇权分享

  国际储备的管理手段

  国际储备总量管理手段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储备不足时,通常采取以下国际收支调节措施:

  1.通过出口退税、出口担保、外汇留成和复汇率制等手段鼓励出口。

  2.以各种贸易和非贸易壁垒限制进口。

  3.以外汇管理和延期支付等办法限制资本外流。

  4.货币对外贬值。

  国际储备的作用

  弥补逆差

  理论与经验证明,当一个国家在国际交易中出现出口减少或因特大自然灾害以及战争等突发情况而造成临时性国际收支逆差,而这部分逆差又无法依靠举借外债来平衡时,人们首要的选择就是动用国际储备来弥补此逆差。这样,既可维护该国国际信誉,又可避免事后被迫采取诸如限制进口等“削足适履”的措施来平衡逆差而影响该国经济的正常发展。

  此时,运用部分国际储备来平衡逆差,会减缓逆差国政府为平衡国际收支而采取的一些剧烈的经济紧缩政策对国内经济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国际储备在此可以起到缓冲作用。但是,如果一国国际收支出现根本性的不平衡,动用国际储备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相反,会导致国际储备的枯竭。因此,当一国经济因政策失误或经济结构不合理而造成国际收支持续性逆差时,对包括

  外汇储备在内的储备资产的动用,必须谨慎进行。

  支持汇率

  这是国际储备的重要作用之一。如上所述,“十国集团”当年在给国际储备定义时就强调,国际储备是作为维持货币汇率的“干预资产”。尤其在1973年2月国际社会普遍推行浮动汇率制后,尽管从理论上讲各国中央银行并不承担维护汇率稳定的义务,汇率随行就市,但在实际当中,恰恰是这个制度,使汇率波动频繁且波幅较大,因此各国为了该国的利益,使该国的货币汇率稳定在所希望的水平上,都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动用国际储备对本币汇率进行干预。

  1985年,西方七个工业发达国家建立了对汇率的联合干预机制。该机制的运作基础之一就是持有一定量的国际储备。为此许多国家还专设了外汇平准基金,以保证干预外汇市场的资金需要。外汇平准基金一般由外汇、黄金和该国货币等构成,当某一时期外汇汇率持续上升、本币汇率持续下跌时,就通过平准基金在外汇市场上卖出外汇,买进本币;反之则卖出本币,买入外汇,以此稳定汇率。由于外汇平准基金也并非取之不尽,因此,当一国国际收支发生根本性或长期性失衡,并使汇率持续升跌时,对平准基金的运用必须谨慎进行。

  现实的一个事例充分说明,保持充足的国际储备特别是外汇储备对维护一国货币或区域性货币的汇率,稳定外汇和货币市场,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个事例便是1997年发端于泰国,后波及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及新加坡等国的东南亚货币危机。

  1997年7月2日,在历经数月泰铢汇率动荡之后,泰国中央银行终于放弃了实行13年的泰铢与“一篮子”货币挂钩的汇率制度,而改行管理式浮动。消息公布后,泰铢兑美元汇价应声下跌16%,泰国金融危机终于表面化。紧随其后,菲律宾中央银行也无法经受投机力量的打击,于7月11日宣布容许比索兑美元的汇价在不指明的“更阔”的范围内波动,比索兑美元的汇率也即时贬值一成。马来西亚、印尼甚至新加坡等国的货币亦受此影响发生“多米诺骨牌效应”,汇率纷纷应势而下。东南亚货币危机由此爆发了。

  东南亚各国之所以发生货币危机,原因是多重的。例如,在奉国,除了国家有关的经济政策尤其货币政策失衡(当局对外国资本敞开大门,为国内外提供大量低息美元贷款)、金融机构对房地产投资过度(危机爆发前,泰国实际贷给房地产的资金占贷款总额的50%,新加坡占33%,马来西亚占30%,印尼占20%)、银行呆账严重(金融机构呆账总额近400亿美元)、外债高筑(至1997年5月逾800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9%)、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逆差过大(至1997年5月逆差已达164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5%)、经济结构不合理、外汇投机商的无情炒作等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家外汇储备相当有限和货币危机爆发后动用储备政策的失误。泰国在1996年2月外汇储备为387亿美元,这些外汇储备还是泰国通过高利率政策(1996年泰国的优惠利率一直处于13.25%的高水平,是亚太地区利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吸引外资流入形成的。1997年2月至5月,为稳定泰铢,泰国曾动用了不多的外汇储备中的60亿美元,外汇储备总额进一步减少。东南亚其他国家(除新加坡外)外汇储备也十分有限,如马来西亚中央银行拥有的外汇储备至1997年6月底也仅为283.5亿美元,印尼至1997年3月、外汇储备仅199亿美元。由于东南亚国家外汇储备普遍不足,因此,当货币危机来临,本币受到强大的外汇投机力打击时,便没有足够的能力捍卫该国的货币。再加上货币危机发生时,面对投机攻势,这些国家的中央银行又不顾实力,不断地动用外汇储备干预市场,结果因外汇储备不足导致干预效果低微,不仅没有达到打击投机活动的目的,反而使储备资产遭受损失。

  国际储备与国际清偿力的区别

  国际清偿力(international liquidity),又称国际流动性,简言之,是指一国的对外支付能力,具体说,是指一国直接掌握或在必要时可以动用作为调节国际收支、清偿国际债务及支持本币汇率稳定的一切国际流动资金和资产。它实际上是一国的自有储备(亦称第一线储备)与借入储备(亦称第二储备)的总和。

  因此,国际清偿力、国际储备与外汇储备的关系可表述如下:

  第一,国际清偿力是自有国际储备、借入储备及诱导储备资产的总和(参见表1-2)。其中,自有国际储备是国际清偿力的主体,因此,国内学术界亦把国际储备看成是狭义的国际清偿力。

  表1-2国际清偿力构成

  第二,外汇储备是自有国际储备的主体,因而也是国际清偿力的主体。

  第三,可自由兑换资产可作为国际清偿力的一部分,或者说包含在广义国际清偿力的范畴内,但不一定能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只有那些币值相对稳定,在经贸往来及市场干预方面被广泛使用,并在世界经济与货币体系中地位特殊的可兑换货币,才能成为储备货币。

  正确认识国际清偿力及其与国际储备的关系,对一国货币当局充分利用国际信贷或上述的筹款协议,迅速获得短期

  外汇资产来支持其对外支付的需求,具有重大意义;对理解国际金融领域中的一些重大发展,如欧洲货币市场对各国国际清偿力的影响,一些发达国家国际储备占进口额的比率逐渐下降的趋势,以及研究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方案等,都是十分有帮助的。


猜你喜欢:

1.外汇储备名词解释

2.各类保险名词解释100条

3.关税的名词解释

4.关于根本的名词解释

5.功能的名词解释

6.关于规模的名词解释

7.关于任务的名词解释

2828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