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优秀作品专栏>观后感>

《送我上青云》观后感精彩影评5篇800字

家锐2分享

  《送我上青云》是姚晨,袁弘等明星出演的电影,希望以下影评对您有所帮助!

  《送我上青云》观后感一

 

  ❤️男性对金钱&成功的欲望

  男性观众觉得影片塑造的男性角色都太过负(sha)面(bi),是在通过贬低男性抬高女性。我很喜欢李银河老师说的,只有好看和不好看的电影,没有什么男权女权的电影。其实影片中每个角色都是“不完美”的,即使是主角胜男,但可贵的是影片找到“可理解”的那一面,其实同样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那些不完美、真实的影子。

  ❤️对死亡的恐惧

  人生太苦了,谁也逃不出生活的泥沼,难得的是能在影片中哈哈哈的高级幽默中感受到每一个人都是一座孤岛的绝味感,也算是精神上的「送我上青云」了。

  最后,这部影片不应该单单只是一部女性国产电影,更是一直对你我不完美生活的映射和探讨。生命不仅仅有性别之分,更是每一个独立的丰富的个体,都应该值得尊重的书写。

  《送我上青云》观后感二

  今天去看《送我上青云》点映,这是姚晨公司投资并监制、主演的第一部作品,选片很有品了!(本来以为所谓“女明星”的监制不过是挂个名罢了,这回看是确实走心了。)

  这是一部女性视角的文艺电影,讲述了一个患重病女记者为了赚治病钱给人写自传的公路见闻。努力奋斗的肄业女博士,追赶新闻事实却攒不出来治病的钱,遇见陌生人甚至不敢说自己的真实学历;她的年轻爱美的母亲,19岁时穿了一次喇叭裤就嫁给厂长,却又早早失宠,失去了被人欣赏的快乐。

  一些荒诞但是合情理的小事,直白甚至有些露骨的表达了女性的欲望和绝望,这是这部片子的勇敢之处。无论是什么年纪的、什么学历的女人,都有资格一样的渴望爱情、鱼水之欢、渴望被社会认可,这并不是什么搬不上台面的事,但是在国内这似乎是不敢为人启齿的。仿佛所谓的被歌颂的女人形象都是禁欲的、隐忍的、甚至是利他主义的。

  这部片子的片名“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取自一个自古以来就也颇具争议的角色薛宝钗对柳絮的表达,她认为柳絮不是飘零无依的,相反,是可以借着东风之力直上青云之巅。与人人见怜的林黛玉相比,她是过于功利了,放在现在却倒是越来越多成功女性的选择。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袁弘 的精彩表演,姚晨在看片会上说这个角色还是特地购买的版权,不得不说这个钱花的值,具体是怎样的角色就不剧透了。

  如果说之前作为新锐女性导演代表的李玉的#观音山#一类的片子是文艺与商业的结合,那这部#送我上青云#是更加纯粹的表达。按以往的节奏应该是个纯影展片,但相信现在的观众也越来越能接更加丰富的表达方式了,或者说,我们更期待国内观众能够接受更多的表达方式,因为只有更多样的接受,才能迎来更多样的电影。

  期待8月16日上映时,市场能有一个叫好叫座的反馈。

  《送我上青云》观后感三

  现场听了滕导和姚晨的解读,还是挺推荐这部电影的,大概这部电影的女主角胜男和我同龄,同样经历过与父母之间的摩擦和代沟、认为自己无所怙恃后的独立与坚强,经历过受到感情挫折后的“自残”,经历过与社会所谓的是非对错的碰撞。然而这一切最后经过外部正确的引导和内心的修炼,还是达到了上青云的效果。

  女导演想要探讨的是女性欲望无法释放时、陷入困惑中的自救和互助。这个世界对于30+的女性的确是比较苛刻的,无论是在婚姻市场还是职场,都会面临很多的偏见。而能赢得主动权并不因为你的家庭能带给你多少怙恃,而在于前30+的人生你给自己积累了多少净资产,也就是姚晨强调的女人要有自己的骨血和灵魂。这个时代赋予女性的不单单再是盛母那样一味圣母般地为了家庭牺牲自我,最终彻底地丧失自我,却老公女儿都讨好不了。其实盛母是一个有自己专长(懂得鉴赏瓷器)也很会生活的人,但是也许她的个人成长就停留在了19岁答应嫁个厂长的那一刻,她在获得衣食无忧的生活的同时放弃了寻找自我的所有可能性。女人还是只有拥有自己的立足之本来有效释放自己的欲望,才能自信地去寻找所谓的家庭和事业的平衡。成长其实的确比成功更重要,因为男人都会希望自己的妻子是朝气蓬勃的“年轻状态”,而这种年轻鲜活更多的来自于知识的汲取、社会经验的丰富以及越发通透地对待人生。

  愿每一个盛男都能被这个世界温柔相待,能和自己和解,和身边的一切和解,能被“送上青云”。

  《送我上青云》观后感四

  《送我上青云》寻找同类……又是一部不错的女性题材电影,雾蒙蒙的色调如仙境般的场景讨论的是人生,探讨的是面对死亡的故事。姚晨饰演的这个一向独立顽强的女性在遇到“人生欢爱倒计时”时的“自我救赎”之旅;一位睿智的老人在“生命倒计时”的守望与追求;一位母亲在“婚姻倒计时”对芳华的留恋……这片讲述的故事真实而残忍,却也在诠释着人生本来应该有的追求和无奈。剧中几个自带光环的人物却也被世俗浊了本来的颜色……片中拟物描述甚妙,可俗可雅,无论是象征死亡的“棺材”,象征女人身体的“桥洞”,象征传统女性的“柳絮”,又或者是“青云”都蕴含着对生命对女人自我实现的讨论。云无风不动,絮无风不飘,而风却也无形无影要借云或絮来证明它的存在,正如生活中的伴侣,并不是谁依附谁,相互成就相互证明才好……“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最后,女主再次登上高峰,也重新获得了生命,按照逝去老人的叮嘱,仰天长啸“哈哈哈”……不但是对坎坷人生的自嘲,还是对将来生活的自我鼓励吧!

  《送我上青云》观后感五

 

  影片中,盛男在喜欢的男人沉醉于自己的滔滔不绝时,深情地望着对方,直言不讳地讲出了一句话:

 

  王传君在First的特别展映现场发言时,说个人感觉这种说法有点不接地气,

  就这个问题,片中女主干嘛要用这么做作(或者说非日常)的说法,而不是用咱们“怼一炮儿吧~”这种更加日常的语气?

  针对这个问题,姚晨回答说,当然如果放在往常,那咱们“怼一炮就怼一炮儿”。

  但是片中的剧情是在女主经历了人生重大的波折之后,这件事对她来说,更多的是一种生命仪式。

  我想对影片的评价可以从这个角度切入。

  编剧用这种知识分子文化青年的“仪式感”贯穿了全片。

  无论是职业操守、热心清高,还是葬礼上的三鞠躬;

  无论是追名逐利、低声下气,还是生命末尾的传记;

  我听过一种说法,关于死亡:死就好比甜甜圈中间的留空,它本身是没有意义的,是空白的。

  但没有这个空白的圆,甜甜圈就不再是甜甜圈。

  脱离了死亡,生命也就不再是生命。死亡和生命是相互依存的,割裂二者分开来讲其一,都是没有意义的。

  名利和爱欲,是生的仪式。

  葬礼和棺材,是死的仪式。

  但难能可贵的是,编剧和导演又能够不断用一些并不低级的幽默手法巧妙地打破这种仪式感:从“你有病”到“起心动念”再到“背圆周率”、和“由奢入俭”。

  这就是知识青年了

  高冷而热心,坚硬而敏感;

  自尊自爱又自取其辱,茕茕孑立又惧怕孤独。

  拧巴吗?特别拧巴。

  有病吗?病入膏肓!

  但贵在他们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我们无法剖析别人,无法指责他者;

  我们可以做的,是把自己的心肝和肠肺剖出来,把它们曝光曝光、晾晒一下

  看看每个人心底的真实模样。

  指责他者让人厌恶,所生发出的笑料也低级而无趣

  剖析自身则使人尊重,这也就是为什么高级的幽默往往来源于自嘲。

  片中的人物形象设定真实而极端。

  极端所以可以塑造冲突

  真实所以能够让人感动

  让人能够在笑过之后,有一种坠落感,不断下落,一直跌堕到自己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观影结束时友人对我说,片中的盛男像你,像哪吒——

  ——“明明想要,开口却是谁稀罕;明明在乎,脸上却挂满不屑。这世上有多少玩世不恭的皮囊就有多少孤独的灵魂,有多少谁也不屌的表象就有多少渴望认可的内核 。”

  可令我印象最深的却是盛男和光明在图书馆的那场戏,孤男寡女隔着书架对望和交谈,光明给盛男讲红楼梦,讲薛宝钗,讲空无一人的图书馆,讲“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一字一句都好像在恰如其分地描述对方;

  而盛男倾慕的眼神,更像是倾慕自己。

  我对她说,我觉得不是我像盛男,而是光明像盛男,我们每个人都像盛男。

  那场戏更像是我们的两个人格在同一个躯壳里的对话,他们早在我们出生那刻就完成了合体。

  《送我上青云》展映的当天下午,是王传君出演的《马赛克少女》的放映,豆瓣5.4的评分说明了它对观影者并不十分讨好,果然观影时观众一头雾水,之后的现场交流环节,王传君作为主演也被邀请到台上,他留着长发,蓄了胡须,对着不知所云的观众显得有点颓丧。

  最后,他说,这样吧,既然没人提问,那我给大家讲个笑话,一个我今天上午刚学会的笑话。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终将站在威权面前,站在死亡面前,站在那些我们越不过去的高墙面前

  希望那时的我们能和片尾的盛男一样,和展映上的王传君一样

  对着那些人,讲一个刚刚学会的笑话:

  “哈!哈!哈!”

    92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