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优秀作品专栏>观后感>

2019暑假全国热映电影《银河补习班》观后感五篇

华燕2分享

  电影《银河补习班》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八十、九十年代,讲述了一对父子跨越漫长时光收获爱与成长的亲情故事。这个暑假《银河补习班》在影院热映,大家不妨去看看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电影《银河补习班》观后感素材,欢迎大家来参阅。

  电影《银河补习班》影评

  这是一个关于中国式父与子的故事,但又透着点“非中国特色”的意思。

  电影从航天员马飞(白宇 饰)的回忆说起,时间退回到举国上下大办亚运会的那一年。男足冲奥、香港回归、九八洪水、张国荣去世……一首首老歌串起了整部电影。这些极具年代感的元素,让《银河补习班》被打上了怀旧电影的标签。其实,怀旧只是外壳,喜剧也不过是表现方式,父亲形象的建立和对畸形教育制度的批判,才是电影的两条主线。

  因为肢体不协调而被老师封了个“缺根弦”称号的小马飞,因为自己设计的大桥在通车前坍塌而沦为阶下囚的马皓文(邓超 饰),两个主角从一开场就带着点悲剧色彩,这也让观众为他们之后跌宕起伏的人生捏着把汗。

  而导演也很配合地满足了观众的“愿望”,让马皓文和马飞这对父子,总是时不时地被命运玩弄,以屋漏偏逢连夜雨的方式遭受着磨难,这让他们短暂的快乐看上去更加弥足珍贵。

  一别七年,妻子带着儿子马飞改嫁,出狱的马皓文被千夫所指。父子俩的重逢是在全校的批判大会上,不巧被批判的主角就是马飞,而见证了全过程的是马皓文。

  以这样一种尴尬的方式重逢,让马飞的气恼多过兴奋。他气父亲没有如约回来,也气他差一点错过了自己的成长。十几岁的孩子,自尊心比天大,他更气自己为何会让父亲看到他不好的哪一面。

  尽管他可以站在全校面前被教导主任教训,并且嬉皮笑脸不以为然,但他不能允许自己在父亲面前活得如此不优秀、甚至是糟糕。因为这像是一种食言,父亲没有遵守回家的承诺,而他也没有做到“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应有的样子。

  都说女生会有恋父情节,其实男生又何尝不是。马飞对父亲的依恋,从小到大,从始至终,都没有改变过。

  大桥坍塌时,他没有认为父亲失败;父亲坐牢,他被厂子里的小孩追打,他没有埋怨为何摊上这样的父亲。七年,当再次重逢时,他的第一句话是“为什么不回家”,而不是“都怪你坐牢”。这大概就是全片的温暖所在,不煽情,却润物无声,就像父爱本来的样子。

  发射升空前记者会上,那个空缺的位置,就像是马飞心里的残念。无论那个人在与不在,他永远在心里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

  这次,邓超在片中塑造的父亲形象,抛弃了他在喜剧片里一贯的“不正经”。就算桥坍塌,他的人设也全程不崩塌:

  替全厂抗下所有罪,有担当;面对别人的指责、嘲笑不反驳、不解释;面对老婆改嫁,不闹腾。

  他好像从来都是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唯一的不让步,就是在对儿子马飞的教育上。当所有人,甚至马飞自己都认为自己不行时,他依旧保持着许三多式不抛弃不放弃的乐观。

  他会用身体力行的方式影响马飞;他总告诉马飞“你可以”,而不是“我是为了你好”。在他的眼中掌握思考的能力,远比考高分本身重要。快乐学习,快乐玩耍,真正的散养教育。

  而与之相对的,则是剧中“唯分数至上”的教导主任这个角色。他顽固守旧,只看分数,而疏于对学生身心的关心,甚至对自己的孩子也不例外。在他的世界中,不允许有不优秀存在。所以,他逼疯了自己的儿子,又在不知不觉中差点将其他孩子逼疯。他就像是站在马皓文对立面的一个反面教材。

  片中,插播了一段马飞作文中虚构场景。而教导主任就像是太后身边的那个太监总管,坚韧而盲目地维护着他所效忠的主子和早就该分崩离析的封建制度。

  马飞从倒数第一的差生变成了航天员,从一个从小就被老师认为“缺根弦”的孩子变成了全国人民心目中的航天英雄,这无疑是马皓文和他散养式教育的成功。

  有人说马皓文就像《阿甘正传》中阿甘的母亲,或许吧,正因为如此,他才成了大多数人眼中的异类。

  巧的是,在看完《银河补习班》后刚好又看了另一部电视剧,剧中男主向妻子保证:我的孩子得接受最好的教育。虽然是爱和责任的提现,但这样的台词还是有点触目惊心。好的教育,什么是好的教育?在重点学校接受教育,取得高分、考上好大学的孩子,就是好的教育、就是成功吗?就像马皓文所说:考上清华北大只是过程,不是最终目的。可惜,不知道有多少家长可以明白这一点。

  难得看到邓超用很“正经”的方式来演绎喜剧,两个半小时的电影中有欢笑也有反思,但电影也不可避免地带着此类电影的一些通病。

  马皓文用一己之力挑战唯分数至上的教育制度,这可能表达了很多人的心之所向,但除了套路,也让他的形象显得过于高大。加上老孟和教导主任这两个父亲形象的衬托,让马皓文这个父亲更近乎完美,好像除了坐过牢这个污点几乎无所不能,甚至连坐牢也是遭人陷害、替人顶罪。

  而马飞又绝壁比阿甘聪明得多,这让他总能在危难中遇到转机:被困洪水中靠自己想办法获救,航天器出问题靠他的机智果敢得以修复。虽然电影尽可能地让马飞这个学渣的逆袭变得合理,但剧情中还是疏于对马飞努力过程的刻画。这就很容易让观众在为主角成功而感叹的同时,潜意识认为逆袭是件很容易的事,甚至产生只要努力就会成功的错觉。不过,事实并非如此,至少在《银河补习班》中,主角除了聪明和努力,还是要命运施舍点运气的。

  《银河补习班》观后感

  电影以航天员马飞的采访为始,在回忆中插入了他小时候和父亲马浩文(邓超)的片段。讲述了一个逆境中的父亲,如何培养孩子。

  孩子从小被老师说缺根弦,到同学们欺负喊他缺根弦的外号,紧接着父亲背黑锅入狱几年,出狱回来,以后在杂物间里心痛的感觉到他错过了孩子的成长。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父亲,他觉得自己的儿子肯定行,从来都是鼓励言传身教,培养出了一个出色的儿子!

  ‘一直想’三个字,被少年马飞写在了床头,父亲教育他要一直想,要动脑筋想办法,不要停下来,少年马飞演技超赞,眼神里都是戏。

  在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现在,培养出来的孩子都像模具里刻出来的一样,我们期待能有更多独特的个体。

  现在这个社会,有太多像马飞的“妈妈们”,一味的打骂,甚至只顾赚钱让孩子上好学校就以为可以成才,可以上清华北大。

  我希望可以多一点马飞的“爸爸们”,培养孩子要鼓励,要自身言行端正再言传身教。

  还是强烈推荐有孩子一族去看看。天下父母爱都一样,但是以怎样的表达方式才能够被孩子接受并改变真的非常重要。

  《银河补习班》:有着刻意煽情么

  电影《银河补习班》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八十、九十年代,讲述了一对父子跨越漫长时光收获爱与成长的亲情故事。影片中的理想主义或许虚无缥缈,但主人公面对的这些真实的困境,却会令观众心有所戚戚,为何一个普通人想活得坦然而有尊严,会这么难么?而且,在这部影片中的教育问题与亲情问题是一个很好的题材故事,可以引起了多数观众的共鸣,但也有人认为却有着不一样的方式向观众灌输着,也就是大众理解的所谓“素质教育”了都。

  在这部影片中确实感人,尤其是已经成为父亲的观众,但影片中的煽情却有点刻意,让观众一眼就能识破,尤其是音乐响起时。这表明俞白眉完全属于能力不足,音乐来凑。影片在剧情上也有不少问题。比如说,温饱都得不到保证还能游山玩水,半个月时间马飞从全班倒数直接成为班级前十名等等,一堆不合理的问题。而这和以往类似的《青春派》、《少年班》等教育题材的电影不一样的是,电影《银河补习班》却没有选择以“老师”或“学生”为视角展开叙事,而是选择了以“家长”作为主视角,在表现父子关系之余,也着重探讨和思索了孩子的教育观念。

  整部电影没有为观众提供答案,而是抛出了问题,进而让观众透过电影去展开思考。里头强调了“和孩子平等共处”、“用爱去感染孩子”、“跟自己的孩子成为朋友”、“鼓励孩子独立思考”、“给孩子创造一种自由的成长环境,不要给束缚”、“不要强迫孩子,而是尊重孩子”等如此这般的理念,也不算绝对正确,但却更为容易让观众接受与认同。尽管《银河补习班》探讨的主题是教育,但其故事线却更偏向于勾勒一对父子在岁月变迁中收获爱与成长的亲情故事。这故事当然也有不少的搞笑元素来营造欢乐氛围,但最后都归于温暖与感动,足以令观众泪目的了。

  换句话说,电影都曾因为包含了对“父子情”的表达而令观众大为感动,留下了难忘的观看印象。它们或温柔乐观,或刚毅坚强,或极其现实,或充满想象,但在表达父子亲情方面,都有着触人心弦的情感表达。而对于“父子情”的电影有一个相对个人化的偏见,观众也总觉得,像“父子情”这样的电影想要做好,最重要的不是故事上的跌宕起伏,而是故事表达“情感上的真挚”来。

  毕竟观看一部反映父子情的电影时,大多数观众一样不太看好,是因为现实当中观众所理解的“父子情”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往往显得“含蓄”、“沉默”甚至有着“冰冷”的方面缺点存在这,所以想要表现好“父子情”,其实是有难度的。这不单单需要真挚的情感表达,还得打破一些个传统思维了。另外,对于影片在描绘“父子情”的过程中,处理得温暖、朴实且接地气,还是值得赞许的。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银河补习班》中融入在故事与人物背景里的“时代记忆”,会制造很多的感慨。比如说,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1997年的香港回归、1998年的洪水,每一段集体记忆的表现,都能勾起观众的回忆。那首熟悉的《亚洲雄风》,那首《走四方》,那首《快乐老家》,以及一些极富年代感的道具与场景布置,都能很好的满足观众的怀旧心绪。不可否认在这影片的教育与学校传统的教育不同,有孩子的家长观看可能更有体会,教孩子永远不要停止思考或者学校以高分为主。特别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案例证明传统以高分为主的教育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这是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没有对错。

  还有就是电影《银河补习班》还有评价认为最为直观的印象,既不是它带来了多少对过往时代的怀旧之情,也并非对电影中的父子羁绊产生了何般感思,而只有“浮夸”了都,从太空飞行员的设定到妖魔化的教育工作者,从泛滥的煽情到频出的金句,这部电影无时不刻不在向观众灌输着鸡汤,则成为了电影中的洪水猛兽,为了达到自身目的的臆想和夸张化处理,使其所缔结的现实主义,在电影中实际大打折扣。等等等等。

  也就是说,在影片的剧情看似是父亲与儿子都有自己的难题,不过对于《银河补习班》是不是一部好影片呢,而电影故事本身所讲述的父子情还是有普遍性的。现实生活中也都曾为人子女,将要或已经为人父母,而大多数人成长中来自父母的教育,以及自己对子女的教育,总有很多遗憾和困惑。而这部电影恰恰是用一种最平凡最温情的方式击中了我们的内心。不管是子女还是父母,都能从中获得感动与思考。诸如此类。

  《银河补习班》影评

  宏大的梦:马飞的航天理想

  如果简单概括,《银河补习班》是一部讲述教育与父爱的电影。但具体来看,它的时间线挺漫长,从1990年跨度到2019年,也包含了三条清晰的叙事主线。在下文的具体分析中会整合每一条叙事线索,涉及非常严重的剧透,请谨慎阅读。

  电影的第一条叙事主线:2019年,马飞(白宇 饰)是国内最年轻的宇航员,跟随着载人航天飞船到天空执行任务,但飞船被不明飞行物击中,与地面失去联系。飞船处于危险之中,宇航员很可能回不去了。生命最大的绝境中,马飞回忆起自己那个最了不起的爸爸。

  成年后的马飞,成为一名宇航员

  飞船最后肯定会回去的。在戏剧创作中,主人公身陷危险处境,想要凸显的是主人公化险为夷的主角光环。而《银河补习班》也颇为聪明地将此与中国的航天事业、家国情怀、大国崛起等联系在一起,让电影具备了献礼片的气质。

  那么,马飞是如何化险为夷的?

  在危急时刻,他想起了父亲马皓文(邓超 饰)曾经对他的教育,“不要认输”“一直想”,以及在1998年的那次特大洪灾中,他怎么在父亲的鼓励下逃生的经历。不同的时空,父亲的教诲一样有效,马飞化解了飞船的危机。

  马飞的太空救援

  需要一提的是,电影在处理马飞的天空自救这一桥段时非常潦草、没头没尾。一会儿在那边渲染生离死别,结果马飞出舱处理过程却显得非常easy。

  既然马皓文对马飞的影响如此之大——宇航员到太空只能随身携带一样物件,马飞带走的也是马皓文送给他的用足球做的地球仪;那为何飞船出发之际,马飞的家属席是空的?马皓文为何没有亲自到场为孩子送行?

  少儿马飞手中拿的这个足球款地球仪,是他与父亲之间最重要的“信物”

  因为马飞觉得马皓文的“黑历史”会影响自己的光明前程。这就进入故事的第二条重要主线,父亲马皓文的“黑历史”。

  残酷的现实:马皓文蒙难史

  与其说是“黑历史”,毋宁说蒙难史。

  韦唯熟悉的《亚洲雄风》响起,1990年北京亚运会前夕,火炬传递运动在东沛市(电影中虚构的城市)进行。马皓文作为东沛大桥的建筑工程师,也成为一名火炬手,他将拿着火炬跑过东沛大桥。但就在电视直播、万众瞩目的情形下,还未通车的东沛大桥轰然坍塌。

  马皓文曾是一名功成名就的工程师

  马皓文替整个设计院背了黑锅,锒铛入狱。妻子馨予(任素汐 饰)与他离婚,少年马飞也被同龄人欺凌。等他减刑提前出狱时,已经是1997年了。出狱后,马皓文遭到昔日朋友、同事的耻笑、非议和侮辱,而他辛辛苦苦找寻资料、写申诉信、找法院,却申诉无门。

  马皓文申诉无门

  这是电影最犀利的一部分,很隐晦地包含了对现实的种.种批评:人心的世故、算计、冷漠、残酷;傲慢、僵化的行政机关对小人物权益的轻视和忽略,对他们的诉求习惯性地“踢皮球”……电影中渲染的理想主义或许虚无缥缈,但马皓文面对的这些真实的困境,却会令观众心有戚戚:为何一个普通人想活得坦然而有尊严,会这么难?

  马皓文坚持了20多年,案件终于有柳暗花明一刻。当马皓文第一次特地来到马飞的基地并告知他这个消息时,令马皓文寒心而未料到的是,马飞劝他放弃申诉。因为马飞的领导(吴京 饰)告诉他,宇航员会成为焦点人物,他的出身经历等都会被挖出,而马皓文的过去会成为马飞的某种“阻碍”。

  马皓文对马飞说,他原以为自己对马飞的教育是成功的,现在才发现,他失败了。他未曾料到儿子也会为了自己的前途和利益,如此轻视他20多年的坚持——恢复他清白的名誉。他为此受过的苦难和煎熬,马飞并非不知道。

  这一线索虽不是电影的重点——很多观众可能也在眼泪中忽略了,但在笔者看来,它是整部电影最华彩的篇章,是这部电影正能量、煽情的外壳下,暗含的一个坚硬的核,你如果咬到它,你就会被刺痛。

  它甚至解构整部电影的教育理想主义:充斥在成人世界里或精致或粗糙的利己主义者是怎么培养出来的?为何马皓文坚持的素质教育也无法避免马飞沦为自私者?难道宏大的事业重要,一个普通人的权益就可以忽略?

  这些都指向更深层次的问题,点到为止,全靠心领神会。

  理想的教育:银河补习班

  马皓文是如何将马飞培养成一个宇航员的?这是电影的核心叙事线索,花费的时间最多,最浓墨重彩,也是电影片名的由来,所谓的“银河补习班”,就是马皓文对马飞的补习。

  马飞小时候就被老师认为,脑子里缺根弦。马皓文入狱后,马飞遭遇欺凌,妈妈和后爸忙于生意将他送到寄宿学校,马飞更成了脱缰的野马。他的成绩班里倒数第一,上课看金庸的小说,常常旷课,被教导处阎主任(李建义 饰)开除。

  马飞被开除时,正是马皓文出狱之日。在前妻恳求阎主任无果后,马皓文当着众多师生的面,跟阎主任打一个赌,阎主任说如果马飞期末考班级前10名就不开除他,马皓文说:不是班级前10,而是年级前10。

  这一刻非常燃,也构成了电影最大的悬念:马皓文真的能让班级倒数第一的马飞进入年级前10吗?

  阎主任代表的是老一辈教育人,曾经历苦难岁月,通过教育改变了命运,他们信奉的是应试教育那一套,分数至上,高考定终生。所以阎主任的教育“武器库”里就那么几样:更多的作业+棍棒+激发羞耻感。他看不上坏学生,视马飞为眼中钉。

  马皓文对教育的理解,与阎主任截然相反。虽然那是1997年,但马皓文的教育方式远远超前于那个时代,哪怕今日看来,仍旧超前。

  它首先是鼓励式教育。不是激发孩子的耻感(像马飞妈妈说的“这孩子就这样了,没救了”),而是由衷地相信孩子是个天才。马皓文告诉马飞,“你是地球上最聪明的孩子”,他说这句话的时候不是敷衍,而是眼里含光,充满信任和坚定,让马飞建立起自信。哪怕打赌后马飞第一次考试是班级倒数第五,马皓文都夸儿子很棒,跟原来的倒数第一比有进步了。

  马皓文一直告诉马飞,“你是地球上最聪明的孩子”

  它是一种以孩子兴趣为主导,充分张扬孩子自主性的教育。马皓文并未怎么督促马飞学习,当马飞问他,是睡觉还是看书时,他让马飞自己做决定。学校布置过多的作业,他也由着马飞爱完成不完成,在马皓文看来,孩子对学习的兴趣是最重要的,在他们学习能力最强的阶段,每天过重的学习负荷,会让他们失去对学习的兴趣,产生疲乏感。

  就像高考结束时,高三学生疯狂撕书,纸片像雪花一样落下,阎主任认为这是孩子们的一种释放,马皓文则质问道:如果高三的学习让他们迫不及待地撕书,他们对学习是真的热爱吗?他们对学习还有热情吗?

  当马皓文问马飞学习目标是什么时,马飞说“上清华北大”,马皓文说不对啊,这是过程,并不是目标,以后想要做什么才是那个答案。接着马皓文就说出了“金句”,“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像箭靶子,如果连箭靶子也找不到的话,你每天拉弓有什么意义?”

  马皓文理解的学习目的,不是为了一时的高考,孩子的兴趣与目标才是学习的终点。因此哪怕期末考马上到了,他还是带着孩子“逃课”(请假被阎主任拒绝)半个月去看航天展。班主任小高(王西 饰)说期末考试是马飞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马皓文说:不,没有什么最重要的时刻。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应该是均匀地散布在他的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

  期末考试,马飞真的进入了年级前10,他对航天的热爱,也促成了他的航天梦。

  瑕疵

  显然,在教育观念的分歧上,电影站在马皓文的立场上。马皓文与阎主任的几次辩论,都是阎主任败下阵来。电影也过度放大了阎主任的“不可理喻”,“神化”了马皓文对马飞教育的可行性。

  换句话说,电影对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讨论,是简化的;其在对素质教育的倡导上,也过于理想主义了。一个最简单的现实是:绝大多数平民父母,没有马皓文的思想和见地,他们疲于奔命,不像马皓文能够在1990年代末给孩子买得起近万元的586电脑,有时间带孩子来一场说走就走的半个月旅行;而大多数孩子也资质平凡,不可能像马飞那样不怎么学习、不复习还能在一学期内从班级倒一进入年级前10。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下,应试教育仍旧是普通家庭的最优选择,你得先考出去,才有更多的自由选择。

  与此同时,电影对做作业、考试等的理解也非常狭隘,马皓文拿蒸馒头来对比复习看似有道理,实际略扯淡。反复蒸的馒头的确不好吃,但对于多数学习能力不强的孩子来说,的确得通过反复的预习、复习和作业加强,提升对知识的理解。虽然马皓文一直要马飞学的是思想和方法,而不只是知识,但知识是思想和方法的前提,最基本的知识都掌握不牢靠,基础不扎实,谈何进一步的思想和方法?

  导演太过于想当然,决定了《银河补习班》对现实的影响力量非常有限。它将当下诸多教育问题,单纯理解于教育观念分歧,丝毫没有触及到教育背后复杂的国情,牵扯到城乡二元、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的文化区隔、阶层流动困难等因素。反倒有这样一种嫌疑,将带有社会问题性质的教育问题,推到了家长身上,成了家长的个人观念问题。

  任何一个被裹挟到教育竞赛中的家长深有体会,多的是身不由己的时刻。就像电影中马皓文的前妻叫嚷的,“马飞不是你的实验品”。没有几个家长敢拿孩子的未来做实验。

  教育的本质问题,不是相信不相信孩子那么简单

  观念层面也影响了叙事层面。电影中的每一个角色,大多非常平面,他们一条线走到底,没有什么人性的犹疑。像马皓文就是笃定他对马飞的教育会成功,但联想到他被冤枉、被损害的处境,他也未曾担心马飞长大后面对的是怎样的一个世界。人物的平面化,服务的是叙事起承转合上每一个转折、每一份感动都能打到观众,在强大配乐的烘托下,电影某些桥段的确是催人泪下,非常好哭,但哭完了也就完了。

  《银河补习班》本可以更好的。三条线索如若相互影响,而不是彼此独立,它是可以成为抵达现实问题的力作的。前文说到,第二条线索是电影最华彩的篇章,正是因为导演让三条线索相互作用,“残酷的现实”在拆解“宏大的梦”“理想的教育”,成年马飞的自私打了马皓文脸,让我们窥见影响教育/现实某种更强大的力量。虽然导演这样处理,也许只是单纯的先抑后扬,让父子俩感情上有一个升华而已。

  胜在真诚

  即便如此,《银河补习班》仍是迄今邓超、俞白眉合作执导的最好的一部电影。它有诸多瑕疵,却也有一个可贵的优点:认真/真诚。

  对待电影、拍摄电影的态度,很认真。电影的时间跨度很长,对1990年代的许多重大历史节点都有所反映,比如1990年北京亚运会、1992年亚洲足球杯、1997年香港回归、1998年大洪灾,历史场景还原得不错。导演聪明地通过1990年代几首耳熟能详的歌曲串起整个故事,比如韦唯的《亚洲雄风》、毛阿敏的《渴望》、韩磊的《走四方》、刘欢的《弯弯的月亮》、陈明的《快乐老家》、张国荣的《当年情》等,怀旧气息很浓。

  电影对教育问题的反思,虽然稚嫩,但也非常真诚。这部分带有邓超、俞白眉各自的成长经验,以及时下他们作为父亲教育孩子的经验。也因此,电影带有邓超的“阶层局限性”。记得以前他说过,不给孩子上补习班,要让孩子有个开心的童年云云。这个观念对于邓超这一阶层的人来说,当然没有错了,但如果把它当做一个理念推广到所有人的时候,就会流露出幼稚的一面。

  而真诚,更体现在电影中的父子情上。电影虽以教育反思为“骨”,却以父子情为“肉”;电影的一个宣传语是,“献给父亲,送给孩子”,电影同样带有两个导演身为儿子/父亲的感情,饱含他们对各自父亲和孩子的爱。父子情充盈了电影中的绝大多数细节,真切、细腻、动人、催泪。

  应该承认,作为演员的邓超比作为综艺MC的邓超有魅力多了,综艺消耗了很多人对于演员邓超的认知。这部电影立得住,一个根本原因在于邓超令人信服地演绎了伟大的父亲马皓文,演绎出他对儿子无条件的“信”与“爱”。马皓文的许多台词是很鸡汤,也很空的,但邓超的肢体、表情、眼神包括台词功底,让这些略空大的东西落地了,马皓文真是这么“信”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
 


电影观后感怎么写相关文章:

1.电影观后感怎么写

2.电影观后感范文5篇

3.关于电影观后感5篇

4.电影观后感

5.电影《老师好》观后感怎么写 观看热映影片《老师好》有感范文

 
    6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