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原创作品专栏>学习心得>

看央视《国家荣光》第四集《虎胆英雄彭雪枫》观后感精选【5篇】

庄宇分享

  《国家荣光》是以致敬英雄为主题的大型纪录片,弘扬崇敬英雄、学习英雄的社会正气,让英雄精神薪火传承。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国家荣光》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2020央视《国家荣光》观后感【篇1】

  95年前中国共产党成立,成为带领中国走向独立、带领人民捍卫尊严的中坚力量。85年前长征胜利,中国共产党克服艰难险阻,重获新生。如今中国这条巨龙腾飞于世界的东方,散发着越来越耀眼的光芒,书写历史的重任落在我们这代人的肩头。走进历史,了解历史,总结历史成为我们刻不容缓的使命。

  在河南省夏邑县八里庄村,一片空地中一座白色雕像庄严屹立着,这正是“共产党人的好榜样”彭雪枫将军的雕像,在这座雕像正前方,便是彭雪枫将军纪念馆。2016年2月21日,我们开始了第一站,来到了将星陨落的这片土地。走进大门,一座醒目的卧碑映入眼帘,庄严感油然而生。卧碑之后是一段短林荫道,道旁松柏青翠,郁郁葱葱,给整个庭院平添许多肃穆与平静。林荫小道直达纪念馆大厅,其侧是一座颇具年代感的小教堂式建筑,斑驳的瓦墙、红色木门窗印刻着历史的痕迹,带着我们的记忆飞回到那段鲜红的峥嵘岁月中。纪念馆旁是一所以雪枫将军之名命名的小学,身在纪念馆庭院中,听着孩子们欢声笑语,不时有飞鸟从松柏枝上惊起,恍惚中我感到这不是一座纪念馆,而是一个暮年老者的居所,他满头白发,背手在院中站着,昂着头,带着笑。

  进入馆内,一张张记载历史时光的老照片在雪白的墙上格外耀眼,我们在带有将军鲜血的担架前满怀敬意,鞠躬献花。我们在照片墙前观摩他一生浮沉,为之欢喜、为之惋惜。我们用短短半个小时重走了将军的一生,但短短半个小时心灵所接受的触动确是我们的一生难忘。

  参观完彭雪枫纪念馆,我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思绪万千……缅怀烈士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敬意,更是一种精神洗礼。他们为革命,为真理,为了共产主义伟大事业而奉献了自己短暂的一生,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今天的幸福美好生活。

  将星陨落,英名永存;激励来者,感念殷殷。作为生活在和平时代的我们,要时时缅怀他们,并把他们作为激励我们工作的动力,进而激发我们对生活的热情,对真理的追求。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永远保持对学习的激情,对生活的热情,对人民的感情。自强不息,奋斗不止,尽心尽职做好本职的人们,带上他们的接力棒,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去实现人生的升华。

  2020央视《国家荣光》观后感【篇2】

  彭雪枫将军于1907年9月9日出生在河南省镇平县七里庄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学生时代就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以救国救民、匡扶天下为己任。192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北京东城区著名的学生运动领袖和地下党负责人。先后任新四军游击队司令员、八路军四纵司令员、新四军四师师长兼淮海军区司令员,发动群众在敌后开展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使抗日烽火燃遍了黄淮大地。1944年9月11日,在率部消灭盘踞夏邑县八里庄顽敌的战斗中不幸英勇殉国,年仅37岁。

  彭雪枫将军的一生,光辉而短暂,他不畏艰苦、爱护军民,他刻苦好学、机智顽强,他表现了一位共产党员为民族、为人民忠贞不渝的革命精神和崇高的思想品质,他的一生也是无数革命先烈的缩影。

  遥想当年,祖国积贫积弱,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肆意践踏我国大好河山,置我国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在中华民族存亡的非常时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多少革命先烈毅然奔赴抗日前线,加入救国救民的行列,他们为赶走日本鬼子,求得民族的解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在枪林弹雨中写就了他们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的人生篇章。

  2020央视《国家荣光》观后感【篇3】

  彭雪枫,1907年9月出生于河南南阳市镇平县,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杰出指挥员、军事家,参加过第三、四、五次反“围剿”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是抗日战争中新四军牺牲的最高将领之一。他投身革命20年,被毛泽东、朱德誉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好榜样”。他的政绩和功勋在豫皖苏边区老百姓中广为传颂。

  一、德政丰碑

  自彭雪枫率部进驻新兴集以来,这个原先偏僻古老而又破烂不堪的集镇,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坑洼不平的街道,变得平坦、干净了。北门外的打谷场,改成了部队训练的大操场,镇上炮楼式的大院子,建成了“豫皖苏大戏院”。小小的新兴集,到处人来人往,各种会议、文化活动不断,操练声、歌声此起彼伏,人气十分兴旺。

  可是,在彭雪枫的眼里,新兴集老百姓的生活太苦了。新兴集以前叫龙奶庙。新兴集周围叫李家湖, 一片洼地,东西长30里,南北宽20里。只要夏季连下几场大雨,田野是一片汪洋大海,新兴集就像孤岛一样露在水面上。这些积蓄的水无可淌,只能等着晒干和慢慢渗光。所以,直到来年春天,这里还是一片沼泽。这里几乎年年遭受水灾,收到的秋粮很少。每到秋后,新兴集周围的人,几乎全都外出逃荒。到处是积水、荒草、倒墙、破屋, 一片破败景象。

  彭雪枫见此情景,心中不安,下决心要兴修水利、造福于民。他常常四处察看,心想要是能从这里挖一条沟把水引走就好了。因此,他虽然工作繁忙,还不断与日伪军、土匪作战,但总是抽出时间为乡亲们操持着根治水患的问题。他还派曾在大学学过土木工程的政工干部洪波与几位乡民一起到实地测量、计算,认定只要李家湖南岸的长岭子破岭开沟,导水入淝河,即可根治水患。

  一天,彭雪枫召集新兴集的乡农抗会主任赵清山以及孙兰田等干部开会,商量挖沟排水、治理水患的事。赵清山听后忙说:在长岭子开沟,引水入淝河是个好主意,可是恐怕不行啊!岭南的乡亲不会答应啊!”

  原来,这里提到的长岭子,指新兴集正南一个长达几十华里的岭子, 岭子以北是李家湖,地势地洼,年年受淹,家家穷困。长岭子以北的群众早就想在长岭挖沟放水,可是岭南的群众害怕受灾,坚决反对。为此,岭南、岭北两边打了多年的官司,甚至发生械斗,打得头破血流,但沟最终还是没有挖成,水患照旧年年发生。

  会上,农抗会主任赵清山向彭雪枫详细汇报了上述情形。彭雪枫说: 这些事我早已知道而且反复考虑过了。挖沟排水对岭北群众有利,对岭南群众不一定有害,更何况四乡关联,唇齿相依呢!此事关系民生、社会道德等抗战救国宗旨,沟不但要挖,还应该想办法提早动工,早日把沟挖成,早日给这里的人民群众除去一个大害。现在正是团结抗战的时期,国难当头,岭南的群众是通情达理的,只要我们认真把思想工作做好,岭南的群众一定会支持挖沟的。

  会后,彭雪枫与吴芝圃商量,立即派出干部到岭南去做群众的解释疏通工作。一开始召集群众开会,效果不理想。彭雪枫指示和鼓励干部们不要泄气,分头深入到基本群众中去动员。这样一来,情况便大不一样了。基本群众经过干部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说服教育,思想很快便通了,几十年的纠纷、矛盾一下子冰消雪化。基本群众的思想一通,那些恶霸地主迫于形势,自然也就不敢张牙舞爪了。

  彭司令要领着大伙在长岭子挖沟的喜讯一传出去,岭北的群众别提有多高兴了。也不等动员,大伙就自动去看地形,找工具,准备动工。动工那天,四面八方的群众一大早就来到了新兴集,有的扛着铁锹,有的扛着大镐,有的挑着大筐,有的背着竹篓,同部队指战员一起,齐集在北操场上。只见大家精神饱满,斗志昂扬,犹如要参加一场大会战一般。

  彭雪枫作了开工动员,要求部队指战员像打仗一样,不怕苦、不怕累,同人民群众一起苦干,全力以赴兴修水利,为民造福。

  当新兴集军民浩浩荡荡开到工地的时候,岭南的基本群众也都拿着工具跑来了。冰雪已消融,岭北、岭南的群众汇聚在一起,真有说不出的高兴。大伙儿立刻大干起来,不大的工地上竟挤上了万把人。

  施工期间,彭雪枫亲自带着部队战士和群众一起挖沟。每天工地上大人小孩、男女老少和部队指战员一同挥汗如雨地大干苦干,劳动的热情十分高涨。俗话说:“人多力量大”,“人心齐,泰山移”。经过一个星期的酣战,一条几十里长的排水沟终于竣工了。洼地里的积水立即顺畅地从这条沟里流入了淝河,而且一点也未淹到岭南。

  工程结束后,新兴集群众“公请司令题名”,彭雪枫十分高兴,慨然应允。因为这条沟位于新兴集,又是岭南岭北和睦团结、亲如兄弟的新关系的开始,也是新四军同这里的群众合作挖成的,彭雪枫便欣然题名这条沟叫“新新沟”。

  新新沟的成功开挖,新兴集人民欢欣鼓舞,无比激动。当地群众说: “要不是彭司令来,还不知道俺们要打几辈子官司,也不知道会苦成什么样子!”为了感谢共产党、新四军,为了感谢彭雪枫,他们自动发起,自愿捐款,刻了一块石碑,来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

  1940年元旦前夕,新兴集民众敲锣打鼓,把这块“彭公雪枫德政碑” 送到六支队司令部,并在新兴集北门内举行立碑典礼,仪式十分热烈隆重,洋溢着浓厚的军民鱼水之情。

  新年春节刚过,彭雪枫与张震、萧望东等又带领永城县军民在李寨修了一条长达10多里的排水沟,使永南积水从李寨流出,汇入新新沟,流入淝河。李寨民众感谢新四军为人民兴利除害,给这条沟命名为“新四沟”,并在沟头立碑纪念。碑侧镌刻一副对联:“前引前导与五亿袍泽谋乐利,耐苦耐劳为三区广众造腴田。”后来,永城、涡阳的人民群众把李寨的“新四沟”和新兴集的“新新沟”合称“雪枫沟”,以表示对恩人彭雪枫的永久纪念。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第六支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彭雪枫任师长兼,所以直到今天,永城、涡阳一带的人民群众中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民歌:

  彭师长领导咱们挖沟打塘, 水涝虫灾一扫光,雪枫沟流过长清水,千年洼地变粮仓。

  二、公仆风范

  彭雪枫在淮北抗日根据地军民中,具有崇高的威望。他既是受人爱戴的领导者,又是克己献身的人民公仆。他在为淮北《大众半月刊》的题词中写道:

  新四军是老百姓的武装,

  是武装起来的老百姓,

  所以我们新四军全体同志是属于老百姓的。

  应当为老百姓说话,

  为老百姓做事,

  为老百姓打仗。

  同时,也真心诚意地听老百姓的呼唤,

  受老百姓的指使。

  为老百姓流血!流汗!

  1942年8月,连下几场暴雨,淮河水位猛涨,有的地方堤倒坝塌,平地水深一二尺。当时彭雪枫正在师部主持召开一个工作会议。灾情就是命令,他立即中断会议,带领开会的干部和部队沿淮河检査防汛。他们来到大柳巷,这时狂风大作,暴雨倾盆,风雨打得人眼睛都睁不开。彭雪枫亲自带着部队跑步上堤。地方上的干部连忙劝阻:“师长,现在风大雨急,又没有雨具,请你等雨小些再上去吧!”

  彭雪枫大声说:“我能等,淮河水不能等!风大雨急怕什么,风大雨急更要上堤防止出意外。”正在这时,堤坝决了一个几丈长的大缺口, 洪水向堤外猛扑过来。

  彭雪枫大喊一声:“同志们,决堤了,冲上去,堵住它!”随着喊声,他自己率先抱起一大捆麦秸,纵身跳入洪水。

  同志们见师长带头跳下水去,全都毫不犹豫地一同下到水里。附近的群众,也都全力投入到抢险之中。

  彭雪枫指挥2000多军民,在风雨中和洪水展开恶战。从下午到天黑,点上灯笼火把又连夜奋战,终于堵住缺口,把洪水制服了。

  战胜洪水之后,彭雪枫又抽调部队3个连和党政军机关部分干部,带领群众大干20余天,全面加固了周围40余里的堤坝,大大提髙了大柳巷的抗御水灾能力。后来,大柳巷群众为纪念彭雪枫率军抢险的功绩,就把这段新修的河堤命名为“雪枫堤”。

  在抗日战争的艰苦条件下,彭雪枫时时处处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尽可能地减轻人民群众的负担。他要求部队逐步做到少要老百姓养活,到不用老百姓养活,以至养活老百姓。为此,在作战之余,他领导部队开地,下湖割草,开辟菜园,养猪放鸭。

  他常说:“我们不愿也不忍多花老百姓一分钱,不愿也不忍多花公家一分钱,部队的每个人都要艰苦奋斗,尽量节约,以节省民力。”为了节省民力,他明确规定,部队30里以内一切运输差役,一概由部队自己负担,不准派请老百姓。

  在彭雪枫的领导下,四师作战间隙帮助群众劳动生产,已经成了习惯。每年春天,部队都抽出大批骡马,帮助群众运肥春耕;麦子黄熟,帮助农民割麦打场。此外,部队还协助地方政府推行减租减息政策,救助灾民。

  师部驻地半城,当地农村有一种习惯,在湖边或河边挖一个专供淘米或吃水用的塘;洗衣服洗脚,则在大河里或另外挖塘,这样吃水和用水分开,保证了吃水的卫生。师部刚移驻半城的时候,部队不知道这种水塘的区别。休息的时候,彭雪枫和几个同志在群众的吃水塘里洗起脚来。正洗着,被一个从田里回来的老大爷发现了,老大爷顿时就板起面孔大声地责备起来。

  彭雪枫不知何故,问清原因之后,连忙道歉,直说对不起,请老大爷原谅。

  那时老百姓还不认识彭雪枫,旁边的战士告诉那个老大爷,说道歉的是彭师长。老大爷一听,立刻就改变了态度,心里惴惴不安开了。

  老大爷回到家里,心中结了个疙瘩,越想越觉得不该对彭师长发脾气,这下得罪了师长,不知师长要如何整治他呢。

  哪知道,才吃过晚饭,彭师长便亲自登门来了,再一次向老大爷赔礼道歉,诚恳地向老大爷解释说:“部队初来乍到,不晓得老乡的习惯, 大爷别生气。”并告诉老大爷,“接受老大爷的批评,已经传令全部严格遵照老乡习惯,一律不准在吃水塘里洗脚,违者严肃处理。”

  听了彭雪枫的一番话,老大爷不知说什么好了。

  彭雪枫经常对部队指战员讲的一句话是:“对敌人要像猛虎,对群众要像绵羊。”他要求部队,行军驻防,每到一地,都要做到让老百姓家满水,地扫净,借物归还,不少一针一线。逢年过节,他总是请群众代表到部队来开个会,叙谈叙谈,给部队提些意见。他有个保持多年老习惯,如果外出几天不在家,回来后往往来不及坐下,就先跑到房东家问个好;部队换防出发,他更是要亲自去挨家挨户道别致谢和检查部队有没有违反群众纪律。

  三、坚持原则爱兵尊师典范

  彭雪枫在淮北军民中享有崇高威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搞特殊,时时事事以身作则,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感染周围的人。

  彭雪枫在竹沟创办抗日军政教导大队期间,他的父亲得到消息从家乡镇平县跋山涉水前来看望爱子。阔别10多年后,父子欢聚,百感交集。为了安慰老人,彭雪枫向父亲讲“革命是为了千家万户,不能只顾一家一户”“忠孝不能两全,革命是最大的孝道”的道理。像安排其他家属一样,他也安排老人住在群众家里。

  临分别时,彭雪枫把自己积攒下的1块钱送给父亲做路费,烙了饼让老人带着路上吃,还把自己的一件破皮袄送给老人家穿。

  组织上考虑到老人家从竹沟回家的路程有300多里,1块钱路费实属不够,决定给老人家20块钱做盘缠。彭雪枫听说后坚决谢绝。实在无法,只好由参谋长张震出面向彭雪枫作解释。彭雪枫这才被说服。他的父亲收下10块钱,便匆匆上路了。彭雪枫事后一再告诫同志“在任何时候,当领导的都不能特殊,要严于律己,当好表率。共产党员的孝道要服从革命利益”。

  彭雪枫在竹沟办抗日军政教导大队,当了共产党的大官。消息不胫而走。家乡的几个叔伯兄弟和亲戚也来到竹沟,都希望靠他的帮助谋到一个好差事。

  彭雪枫见到专门来投奔他的亲戚们,感到十分高兴,但随即明确对他们说:“欢迎你们来这里参加新四军打日本鬼子,但必须向你说明,共产党领导的队伍与国民党的军队不一样,既没有薪水,又没粮饷,更没有白面大米吃。你们虽然是我的亲戚,但也要遵守革命队伍规矩,不能搞特殊。能吃苦的可以留下,进学员队背大枪,不愿吃苦的仍回乡生产。”

  他的一席话,说得有些人兴致顿消,觉得修道(彭雪枫的乳名)哥太不近人情了,做了大官六亲不认,连自己的亲人都不顾了。但又一想,共产党真是了不起,一是一、二是二,公私分明,修道哥这样做得对。

  他的弟弟彭修强和另一个亲戚当即决定留下来,参加了革命队伍。其余亲戚也心服口服地回去了。

  作为淮北抗日根据地的主要领导人,彭雪枫公务繁忙,日夜操劳。但他的个人生活,完全和普通战士一样。

  就拿吃饭来说,他患严重的胃病,一旦劳累过度就会发作。发作时他就感到一阵头晕目眩,额头渗出豆大的汗珠。作为师长,按照军部规定,他可以吃小灶,同志们也劝他吃好一些,不然经常熬夜,会把身体搞垮的。但他就是不答应,多年来一直吃大锅饭,和战士们一同吃山芋、窝窝头,吃每天3分钱的大锅菜。一次他审案到深夜,警卫员刘吉庭怕他胃病发作,给他做了碗面条,拿了两个窝头和一碟辣椒端给他。他非但不吃,反而批评小刘:“部队和老乡生活都很困难,我怎么能多吃多占呢?虽然我是首长,但生活上应该和你们一样,不能在群众中造成坏影响,快把面条和窝窝头端回去。”

  他脚穿的草鞋多半是夜晚挤出休息时间自己动手打的,有时还把多打的草鞋送给行军时缺少鞋穿的同志。他从来没有向供给处多领一件衣服。他的一床棉被,是1937年在山西临汾时别人送的,跟随他多年,风吹雨淋,已经破旧不堪,补了不少补丁。到他和林颖结婚时,供给处想给他换条新的,他坚决不肯,让林颖补了又补,一直用到他光荣牺牲。

  熟悉彭雪枫的人都知道,他热情开朗,待人诚恳,有话直说, 利索;另一方面,办事性子急,脾气暴。通常情况下,他平易近人,亲热和气,一旦发起脾气来,干部战士的确有几分敬畏。1942年整风后,大家一致感到师长的脾气大大改变了,对干部战士十分注意态度,平时更加和蔼可亲。一有空,不是到群众家串门,就是到师直各单位找饲养员、炊事员、保管员等普通战士谈心。

  有一天,彭雪枫来看保管员老吴头。老吴是个老红军,年纪比彭雪枫大。两人亲热地谈了一阵后。老吴髙兴地说:“师长啊,你现在这脾气可真改了不少!”

  彭雪枫赶紧凑近身问道:“老吴,你给我提提醒,看看我还有哪地方没有改的。”

  老吴说:“我看就是喊警卫员时没有改。你总喜欢在屋里喊,喊不应就急了。屋里喊人,外面不容易听到。”

  彭雪枫连连点头:“是,是,这我可没想到,一定得改,一定得改。”从那以后,彭雪枫喊警卫员,总是走到门口,或站到院子里喊,再也没有听到他为此发脾气了。

  说起彭雪枫爱兵,那是有口皆碑的。有一次,行军途中,彭雪枫叫警卫员小刘送一封急信给九旅旅长韦国清。小刘因故把信送迟了,受到了严肃批评。到了晚上,因为行军疲劳,小刘躺在凉地上就睡着了。彭雪枫看见,不愿惊醒他,又怕他着凉,就脱下自己大衣,轻轻地盖在了小刘的身上,自己侧身偎在小刘身边睡下了。第二天,小刘一觉醒来,发现师长的大衣给牛屎沾脏了,急得哭了起来。彭雪枫连忙走过来又是哄又是劝:“脏了怕啥,放日头底下晒晒就是了,这点事也值得哭鼻子,哪像个革命战士!”说着还给小刘抹去眼泪,安慰了好一阵子,直到小刘破涕为笑。

  对根据地的众多知识分子,彭雪枫更是尊重爱护。1942年夏,淮北区行政公署教育处在杨井镇集训中小学教师。彭雪枫在百忙中专门前往,邀请七八位教师座谈,了解学校有什么困难,有哪些问题需要帮助解决。大家畅所欲言,气氛热烈。

  座谈结束,天下起了大雨,住在附近的教师代表都冒雨走了,惟有詹公天等两位教师因路远无法返回。彭雪枫见雨下得这样大,诚恳挽留两位老师在此住宿,并指示警卫员安排住地。

  警卫员费了很大劲,才找来两块门板和两张芦席,只能搁一张床。鼓雪枫在铺上揭下一张芦席,往地上一放,对警卫员说:“我们俩在这上通腿吧。”

  两位教师无论如何不肯让彭师长睡在地上,再三推辞不睡高铺。彭雪枫握着他们的手,十分真诚地说:“不用客气了,我们是革命军人风餐露宿,月当灯地当床习惯了。你们是我请来的客人,是我们边区的‘圣人’呀。”两位教师这才勉强睡上高铺,心里热乎乎的,由衷敬佩尊重知识分子的彭师长。

  四、戎马倥偬苦读书

  四师和淮北抗日根据地的军民都知道,彭雪枫最爱读书、最善于学习。彭雪枫一生都在战争环境中度过。在戎马倥偬之际,他也总是手不释卷。不管是行军还是作战,他的身后都是跟着两个马驮子,驮着他的书报箱子。出发时,他总是一再叮咛:“这是我的惟一财产,千万不能丢了。”一到驻地,洗了脚,他就在油灯下看书看报,经常一看就到半夜, 甚至是通宵达旦。

  1941年春夏,反顽斗争结束后,部队奉命转移到津浦路东,进驻洪泽湖畔休整训练,师部设在泗南的半城。彭雪枫认为这是弥补战争期间学习不足的好机会,求知欲更加强烈,学习更加刻苦勤奋。

  参谋长张震为了能让彭师长清静地多读些书、多写些文章,将自己办公室让给了他。彭雪枫非常髙兴。后来,他发现半城东门外的小庙里有两间空房。他就把这两间房子当作自己的“密室”,常常躲进去读书、写文章、修改演讲稿

  这座古庙东边紧靠洪泽湖,庙里只有一两个和尚,除了晨钟暮鼓,异常寂静。彭雪枫在这里经常读书学习到深夜,困了,就用冷毛巾洗脸,继续看书。一次,警卫员见他深夜伏在桌子上睡着了,就拿件大衣轻轻地披在他身上。彭雪枫被惊醒了,揉揉眼睛又看起书来。他的部下怕师长累坏了身体,劝他不要这样苦读。他笑笑说:“我还没有头悬梁锥刺股呢,算啥苦读!不抓紧时间多学点,将来会输给工作的。”

  就是在这座古庙里,彭雪枫一遍又一遍地学习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研读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和中国古代兵书,书上密密麻麻写满了眉批。有用红笔、蓝笔划的条条杠杠,还有加毛笔字的批注。在他所读过的俄文译本《战争论》的上册里,他就作了129条批共2867个字;用红、蓝、黑钢笔做的标志就有17种方式。《关于路西三个月反顽斗争战术上的教训》的长篇演讲,也是在这里修改完成的;另外,他还结合自己的经验,在这里写了一本《游击战术》的小册子到抗大四分校去讲授。大家反映讲得深入浅出,听了之后深受启发,获益匪浅。

  彭雪枫读书面非常广泛,可谓兼容并包,门类繁多。他曾对四师的领导干部们说:“一个军事家和政治家,决不是仅仅有一方面知识可以了,一定要有相当程度的各方面的知识,就像一个外科医生,只知道内症,他决不是一个好医生。”他读书,除了党内书报文件、革命导师的经典著作当然必读外,不论是日、伪、顽、友的报刊杂志,不论是自然科学、文学艺术,不论是中国的、外国的,他都爱看。有些说本、地方县志,他也找来査阅。仅从他写给妻子林颖的家信中,就可略知,他从1941年9月到1942年6月间,读过各类书籍约40部,有些不仅反复读,而且还力求背诵。如《孙子兵法》,他在给林颖的信中道:“已读七篇,且已成诵,对这些书,我决心朗诵多遍以求会背。学习是非咬牙不可的。”

  彭雪枫有一枚图书专用印章,上面刻着一句古人的话“书有未曾经我读”七个字,盖在自己的藏书上,用以自勉,激励自己学无止境,永不自满。

  刻苦地学习、辛勤地劳动,终究会结出丰硕的成果。从1941年10月至1942年10月一年中,彭雪枫仅撰写的军事学术论文、战役总结、军事报告等就有34 篇,其中15篇后来编入《彭雪枫军事文选》之中,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2020央视《国家荣光》观后感【篇4】

  彭雪枫的家庭是个典型的耕读世家。祖父彭汝澜是个正直无邪,富有爱国心、正义感和有文化有教养的农民;父亲和母亲为人忠厚老实,勤俭为本,并极有责任心;伯父彭延庆是个学养深厚、知识广博的教师。彭雪枫生长在这样的一个家庭里,他耳闻目睹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种.种不平等现状,厌恶和憎恨的是地主豪绅、军阀和土匪对农民的压迫与剥削,同情和怜悯的是父老乡亲在苦难中的挣扎与呻吟。其次,祖父、伯父的文化修养的影响及言传身教的作用,使他很自然地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这样,在彭雪枫幼小的心灵里,便播下了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种子。彭雪枫天资聪明,勤学好问。从四五岁起,便跟祖父读书识字,听民间故事。《三字经》一类儿童启蒙读物,就是在这时候学的。《三国演义》中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以及民间传说里陈胜、吴广、李自成等农民起义领袖的生动鲜活形象与豪情壮举,都铭刻在他幼年的记忆里,对他优国忧民的思想和勇于反抗封建压迫的个性形成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彭雪枫在回忆自己的成长道路时说,除了参加革命以后,就是幼年“短短的家庭教育”了。

  “祖父给我幼小时的一点‘文化’”,从此可以看出他对祖父的怀念和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发自肺腑。这时除了祖父闲暇时的言传身教外,自然还有在地主家当私塾教师的伯父的良好影响和教育。在富家子弟集中的私垫学堂溜,彭雪枫不以家境的贫寒和地位的卑下对学业稍有懈怠。相反,他却牢记“贫贱不能移”和“威武不能屈”的名训,以古人头悬梁、锥剌股的精神,刻苦攻读。其胞弟宝兴在回忆雪枫在陈园随伯父伴读的情景时说:“当你很小的时候,伯父给财主家教学,你也跟着念书。

  因为比别人穿的吃的都粗笨,曾经受人的小看和奚落,但你安心求学,丝毫不为这些所牵动。”逆境和清贫的生活磨炼了彭雪枫锲而不舍、水滴石穿的坚强意志,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他跟着伯父熟读了《论语》、《诗经》等许多古典名著。有些脍炙人口的佳作,如岳飞的《满江红》词,他不但能够背诵,而且对其大意要旨心领神会。伯父彭延庆每每为侄儿雪枫的天赋聪颖惊叹不已,时常为他的精学猛进称赞不迭,遂嘱其弟延泰送雪枫到县城仓房街初级小学校,即“仓房学堂”继续读书。

  1916年春,彭雪枫踌躇满志转入镇平县城读书。东风习习,阳光明媚,万象更新。展现在彭雪枫面前的一切,都使他感到无比新竒和美好。由于家学扎实的底蕴和自己的刻苦努力,在仓房学堂,彭雪枫的学习成绩年年名列前茅,名扬全城。五四运动后,彭雪枫的爱国热情益发高涨。他边努力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边探索救国拯民的革命道路。这时,他本着自己所熟知的民间传说和当时他所能够接触到的一点新文化新思想,认真考虑和整理自己的思绪,写出了两篇具有现实意义的作文

  很显然,此时彭雪枫心里所向往的革命,是要仿效闯王李自成式的农民起义推翻封建,同时又要发动社会最底层包括妇女在内的人民群众。这样喻义深刻,说理透彻,笔墨酣畅的文章,经过老师推荐轰动全校,彭雪枫更为广大师生所注目,称羡不已。日月如梭,时节如流,两年倏忽而过。彭雪枫将在察院高小结业,一位直接给雪枫授课的老师曾特意把他招来,无限感慨和深情地对雪枫说:“我已教不了你了,你应该到外边去深造!”深造,继续充实自己的文化科学知识,当然对雪枫来说是极其需要和梦寐以求的。

  但是冷酷的现实却与人们的良好愿望相悖,等待他的并不是什么深造,而是失学,以及失学后的痛苦抉择。

  2020央视《国家荣光》观后感【篇5】

  在河南省夏邑县,有一座彭雪枫将军纪念馆,是为纪念壮烈殉国的彭雪枫将军所建。纪念馆馆长何向东说,这些年不断有群众自发到纪念馆参观学习,人数逐年增加,现已成为著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彭雪枫,1907年生于河南省镇平县。大革命时期,彭雪枫在党的影响教育下,接受了马列主义,开始了“出生入死,致力革命二十年”的光辉斗争历程。

  1932年9月上旬,红三军团师长郭炳生企图挟所属第五团叛变投敌。时任师的彭雪枫仅带随行武装潜行北上追了5天,将全体指战员带回来与主力会合,因此荣获“红星奖章”。

  在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进行战略转移的危难形势下,他调任中革军委第一局(作战局)局长,协助朱德、周恩来等进行军事指挥。在中央红军一渡赤水中,彭雪枫派出掩护部队,掩护中央纵队过河,进入川南;二渡赤水时,彭雪枫率领缩编后的红十三团,与兄弟部队一起,在二郎滩背水作战,为中央红军二渡赤水创造了条件。

  攻打娄山关时,彭雪枫率领红十三团担任正面主攻任务。在兄弟部队的一起努力下,取得了战斗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军士气。战斗之后,彭雪枫又率部向遵义方向猛追,与兄弟部队全歼守军,重占遵义。后来,他又在彭德怀等率领下,占领了老鸭山,取得了遵义战役的胜利。

  彭雪枫英勇善战,一次次深入敌后险境,圆满完成党交给的特殊任务,堪称虎胆英雄。

  1936年9月,毛泽东亲点彭雪枫担任“特使”,辗转半个中国,力促国共合作,“逼蒋抗日”,为我党争取在战略大环境中的有利局势。1936年11月,他第二次接受毛泽东的重托,与阎锡山进行谈判,表达了红军与晋军联合抗日的真诚愿望。

  西安事变爆发后,彭雪枫沉着冷静地向阎锡山转达中共中央与毛泽东的抗战主张,促使其态度从反对到中立,再从中立转到“共维大局”的立场上来,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国共两党以及其他各势力的联合抗战作出了卓越贡献。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彭雪枫被任命为八路军总部参谋处少将参谋处长兼八路军驻晋办事处主任。这个办事处为八路军后来开赴抗日最前线铺平了道路。

  1938年1月下旬,彭雪枫再次肩负毛泽东赋予的“开展豫西敌后游击战”的新使命,走上了运筹中原抗战的第一线。1939年2月,在开辟豫皖苏边抗日敌后根据地的战略决策下,彭雪枫率领部队挺进敌后,宛如一把利刃再次插入敌人心脏,取得了一次次胜利。

  不幸的是,1944年9月11日,彭雪枫在指挥河南夏邑八里庄战役时,被流弹击中,壮烈殉国,时年37岁。

  回忆起父亲,原第二炮兵彭小枫介绍,正是因为父亲始终对党忠诚,所以投身革命后,在一次次大小战斗和各种考验中,誓死忠于革命事业,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一名共产党人的本色。

  在过去的几十年,一批又一批普通群众、工人和学生,不断来到夏邑县彭雪枫将军纪念馆参观学习,他的精神将激励一代又一代后来人。

    上一篇:2020《我们的战疫》疫情优秀作文5篇

    下一篇:党员看央视《国家荣光》观后感精选5篇_看国家荣光有感5篇

    372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