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最新观后感5篇_看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有感5篇
《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根据王献青小说《大国工匠》改编,以“追梦”为主题,以巍巍太行、壮美红旗渠为元素,以“重走红旗渠”为线索讲述了一位曾经参与红旗渠建设的老人,多年后在孙辈的陪伴下重返红旗渠,一路骑行、克服困难,终于和老朋友汇合,一起完成梦想的故事。影片故事跨越几十年,再现了60年代修建红旗渠的艰苦卓绝,也展现了新时代林州的崭新面貌。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2019《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观后感
为推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高质量开展,更好地学习弘扬红旗渠精神,传承红色基因,11月24日上午,桂林镇组织全体机关干部、各村支部书记、镇直单位支部书记等120余人集中观看《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
这部电影根据王献青小说《大国工匠》改编,电影讲述了一位曾经参与红旗渠建设的老人,多年后在孙辈的陪伴下重返红旗渠,一路骑行、克服困难,终于和老朋友汇合,一起完成梦想的故事。
该影片通过隧洞塌方、凿山开渠、凌空除险等故事情节把红旗渠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影片故事跨越半个多世纪,再现了60年代修建红旗渠的艰苦卓绝,也展现了新时代林州的崭新面貌。
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通过集中观看学习,大家纷纷表示,在今后工作中,要发扬好、传承好红旗渠精神,不负初心、砥砺前行,着力解决群众着急最忧最盼的民生问题,坚决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污染防治、乡村振兴、清洁家园和创文等工作,为生态桂林、美丽桂林增光添彩。
2019《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观看有感
讴歌“最美奋斗者”红旗渠建设者的电影《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11月19日发布概念海报和定档预告,正式定档12月6日。
这部电影由河南帝星影业有限公司出品,北京枫尚嘉艺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独家宣发。这部电影由吕侯生担任总顾问、王宝玉担任总策划、孙建铎担任策划、王献青担任编剧、张惠民担任总监制的,由李正伟导演,白志迪、吴迪、孙苏雅主演。电影讲述了一位曾经参与红旗渠建设的老人,多年后在孙辈的陪伴下重返红旗渠,一路骑行、克服困难,终于和老朋友汇合,一起完成梦想的故事。影片故事跨越几十年,再现了60年代修建红旗渠的艰苦卓绝,也展现了新时代林州的崭新面貌。概念海报着重突出了劳动人民不畏险阻的奋斗精神,定档预告片从时代背景出发,展现了兴修红旗渠的震撼场面,引人入胜。
红旗渠是一个人工修建的灌渠,位于河南省林州市,林州位于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处,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新中国建立后,在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支持和指示下,林州人民在县委书记杨贵指挥下团结起来“劈开太行山”、建设“红旗渠”。影片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讲述了队长石天林在带领村民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与危险。
拍摄这样一部关于建设红旗渠的伟大壮举的电影,需要大量的搜集资料以及极为准确的考证。这对于导演李正伟这个土生土长的林州人来说,显得十分得心应手。导演在拍摄之初就做了大量工作,考察红旗渠纪念馆,走访当初参与修建红旗渠的老人,从这些亲历者的口中,试图还原一个有关那个时代的真实情况。通过影片的预告片可以看出,导演和剧组的努力是成功的,电影极为真实的刻画了上世纪60年代“建设红旗渠”的场景。
电影的主人公石天林由著名演员白志迪饰演,他和饰演孙子栓柱的小演员阿斯卡两人通过默契的配合,上演了一幕幕让人忍俊不禁的戏份。两人在骑行路上遇到了许多故人,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和危险,在拍摄过程中,白志迪亲身上阵,克服环境的艰苦和体力的不足,敬业精神值得敬佩。
电影中祖孙二人的重走红旗渠之路,一老一少代表着光荣与传承,用一个寻找的故事,回溯历史和先烈,在有趣的电影故事中寓教于乐,教导年轻人继承先辈的遗志,弘扬红旗渠精神。难能可贵的是,电影也对红旗渠精神在新时代的意义以自己的视角提出探讨意见,值得我们所有人去学习。
2019《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观看体会
中国共产党是在不断学习教育中走向成熟走向胜利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彰显了我们党执政为民的初心、勇于自我革命的决心和夺取伟大胜利的信心。红旗渠精神,是初心和使命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干事创业的动力源泉。省委书记王国生强调,要把红旗渠当成永久的党性教育课堂、永久的干部培训基地,让更多的人从中汲取精神营养。
红旗渠工程是为了人民的“初心工程”,体现了林县县委的使命和担当
红旗渠的修建和林县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密切相关。林县是四面环山的小盆地,位于太行山向东部平原延伸的断裂带,地下水埋藏深,开采十分困难。这里气候干燥,常年干旱少雨,是一个“荒岭秃山头,水缺贵如油”的地方。虽然,水量充沛的浊漳河穿境而过,由于地势原因却无法引水灌溉农田。所以,当地又有“守着漳河种旱地”的说法。据史料记载,从明朝正统元年(1436年)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500多年间,林县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大旱绝收30多次。有时连年大旱,河干井枯,庄稼颗粒无收,出现“人相食”的惨状。为了活下去,林县人成群结队翻越太行山,到山西逃荒谋生路。可以说,“一部林县志,满卷旱荒史”。“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就是当时林县群众生活的真实写照。共产党是人民群众的政党,共产党人的初心是为人民谋幸福。共产党在林县执政后,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全县人民的吃饭问题。古书上说:“洪范八政,食为首政。”粮食从哪里来?毫无疑问,来自农业生产。农业离不开水。要让全县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就必须解决缺水的问题。20世纪50年代中期,全国开始大兴以增产增收为目的的农田灌溉水利建设。毛泽东在为《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所写的按语中提出:“每县都应当在自己的全面规划中,做出一个适当的水利规划。”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林县县委发出“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号召,提出“引漳入林”动议,盘阳会议把“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命名为“红旗渠”。这个重大决策体现了林县县委的使命和担当,反映了林县县委治理好林县的勇气和决心。
红旗渠精神是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孕育形成的,初心和使命是红旗渠精神的灵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林县县委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将党的事业、人民利益,与县域治理的生动实践有机结合,形成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红旗渠精神。周恩来多次称赞林县人民在修建红旗渠过程中发扬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1965年12月18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载了长篇通讯《党的领导无所不在》。这篇长篇通讯写道:“林县人民的革命精神,是在林县县委和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树立起来、坚定起来的。”为了有效解决全县人民的用水问题,林县县委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充分发挥县委“战斗司令部”的作用,坚持书记挂帅、全党动手、全民动员,形成了领导干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商量的工作机制。在论及红旗渠精神时,杨贵曾说,我们原先完整的说法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敢想敢干,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原本是我们总结出来的修渠经验,不想中央领导去了一看,说“好,这就是你们的精神,是红旗渠精神”。杨贵认为,红旗渠精神最重要的就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特别是“为了人民”,堪称红旗渠精神的灵魂。他说,必须要在自己内心深处完全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人民才会跟着你去艰苦奋斗。初心和使命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同党的性质和宗旨高度一致。所以说,红旗渠精神首先是党的精神,体现了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林县人在谈到红旗渠时常说,“人民紧跟共产党,改造山河有力量”,“共产党送来幸福水,人换精神地换装”。在红旗渠精神的激励下,林县(林州)“治山山变样、治水水长流、治穷穷变富”,谱写出“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四部曲。2018年12月,林州入选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县(市)。
用红旗渠精神培根铸魂,做“守初心、担使命”的新时代出彩共产党人
红旗渠精神是我们身边的“钙源”。我们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要牢牢把握“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深度挖掘红旗渠精神的深刻和时代价值,坚持用红旗渠精神培根铸魂,从理想信念教育着手,牢记党的宗旨和使命,做“守初心、担使命”的新时代出彩共产党人。一是学习红旗渠精神,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毛泽东早就强调过,“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为了人民,是红旗渠精神的鲜明价值指向。共产党是人民群众的政党。共产党人必须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要强化宗旨意识,经常扪心自问,心中是否始终装着人民?服务是否完全彻底?做到以人民利益为重、以人民期盼为念,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二是学习红旗渠精神,解决好依靠谁的问题。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我们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红旗渠的成功修建,离不开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也有一个依靠谁的问题。必须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扬拜人民群众为师的精神,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向人民群众学习,从群众那里汲取智慧,充分调动广大劳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三是学习红旗渠精神,解决好怎么干的问题。省委书记王国生指出,红旗渠精神的落脚点是实干、是奋斗。要发扬实干的优良作风,坚持问题导向,敢想敢干,实事求是。既要传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又要保持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品质,把红旗渠精神转化成干事创业的实际行动,转化成战胜风险挑战的坚强意志,转化成更大的责任担当和更高的目标要求,不断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推向前进。
2019《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观看心得
全国首部表现最美奋斗者——红旗渠建设者的电影《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将于12月份在全国各院线公映。
红旗渠流淌了50多年,不仅是一条水利工程,更是一种精神图腾和文化印记。进入新时代,一部反映红旗渠精神的电影作品顺时而为、应时而生,是弘扬时代主旋律的迫切需要,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电影《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自2016年开始筹备,历时四年时间,通过精心打磨、专家论证、实景拍摄,将于12月份在全国各院线公映。
据悉,影片是根据王献青小说《大国工匠》改编,主要讲述了红旗渠的故事,是一部充满正能量的历史年代影片,既见证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大国工匠精神,又展现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取得的丰硕成果,是一部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精品力作。该影片将对进一步弘扬民族精神,激发全民爱国热情,实施全民爱国主义教育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2019《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观看感想
“红旗渠”宛如一条玉带,蜿蜒曲折,流淌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之中,浮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见证。“光岭秃山头,水缺贵如油。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
水是生命之源,而林州境内山多水少,居民苦极,土薄石厚,凿井无泉。每逢干旱,居民悬釜待水,有取水十余里外者。老弱妇幼抱瓮提罐,远道取水,人畜疲极。林县的史册中记录着漫长的岁月因干旱缺水而留给人们的灾难与贫穷。旧中国的林县人民面对干旱缺水的生存压力是何等之大。在新中国成立不久的1960年2月,林县人民在县委书记杨贵的带领下,历时数年,在太行山中用鲜血、汗水和生命修建了号称中国水长城的水利工程——红旗渠!壮志撼山岳,胆略泣鬼神!天造山,人造渠,人工天河红旗渠。
林县人民在艰苦的岁月里为了求生存引漳入林,跨越两省的崇山峻岭,利用有限的生产力改造大自然,重塑山河,这一伟大壮举,要何等的勇气和胆识,真正体现了共产党心系百姓,全心全意地为人民谋福利。带领林县人民战天斗地,同恶劣的自然环境做斗争。一群最朴实的人,用最简单的工具创造出了世界奇迹。林州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深深震撼了我们,打动了我们,鼓舞了我们,心灵倍受触动、情操倍受陶冶、斗志倍受鼓舞、精神得到进一步升华。
作为一名普通共产党员,我们将发扬红旗渠精神,踏实工作,用信念和实干精神投入到争先创优活动中,为医院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