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原创作品专栏>观后感>

《少年的你》观后感5篇精选:太阳是光,灯火也是光

腾宇分享

  《少年的你》是根据玖月晞小说改编的电影,由曾国祥执导,___、易烊千玺、尹昉、黄觉、吴越、周也、刘然、张耀、张艺凡、赵润南、郜玄铭主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0年的你》观后感,希望能帮到大家!

  《少年的你》观后感

  让我决定去电影院看这部电影的很大一部分理由是因为易烊千玺的出演。但我并不是他的粉丝。

  作为被公众一路嘲大的tfboys组合的成员之一,相比较有着讨喜长相的王俊凯和性格活泼的王源,在我的印象里似乎他总是容易被忽略的那一个。但是在近两年的媒体上po出的他的照片中,眉宇间,眼神里多了许多内容,下颌角褪去了属于孩子的圆润,开始有了棱角。孩子的魅力在于能够一眼看穿的稚嫩,没有了可爱,纯洁这些形容词的加持的成年人,他们所拥有的复杂一样令我觉得着迷。他的眼神里就有这些复杂。

  观影过程中,我一度被___的哭戏感染,几次忍住了想放声大哭的冲动,眼泪就像关不住的水龙头一直在流(我承认我真是太爱哭了,对于忍住眼泪这件事实在无能为力。)。我惊艳于她的演技,在她的眼泪中涵盖了委屈,忍耐,不甘,无可奈何,这份毫不矫揉造作的真实表达让人回忆起少年时期的我们在成长中所遭受的那些痛苦曾经是如何撕心裂肺。而易烊千玺这个影视新人的演绎也的确不俗,丝毫没有让我感觉到他与角色之间的不适感,这的确令人惊喜。两位演员的演技是在线的,电影的拍摄手法也很成熟,某些镜头是有美感的,让人有想要截屏的冲动。

  但不客气的说,除开演员演技和电影技术上的东西,观影中我只是被那些情绪上的东西感染了,剧情却并不足以震撼我的内心。不可否认,这部电影让校园暴力这个议题再次鲜明起来,却并没有给我们带来许多关于校园暴力的思考,甚至于网络上更多的是粉丝们对于两位演员演技的褒奖,对校园暴力的关注和讨论只占到了相当小的部分。的确,校园暴力是太过沉重的话题,似乎讨论起演员的演技来更为轻松,怎样让公众更多的去关注真正的问题所在,是对电影表达的更高要求。

  我很庆幸从来没有校园暴力的伤害附加在我身上,但我曾旁观过别人受到的校园暴力。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班里有个女生,她的长相成为了别人攻击她的理由,因为不讨喜的长相,她经常被班里的男孩子欺负,平时相处起来很正常的那些男孩子对她恶意满满,刚开始只是言语上的辱骂,后来便对她拳打脚踢,仿佛这是“正义”的一种审判。有次我目睹她又被堵在两排课桌之间,那些男孩子跃跃欲试的准备对她动手,我实在看不过去,就挡在她的面前,怒斥那些男生,终究那些男生也并不是什么穷凶极恶的孩子,也就慢慢散了。说实话当时的我是很以自己的出手相帮而自豪的,我有些满意的看着她,想象中她或许应该在言语上或者表情上对我表达一丝感激,但她没有,她只是拍了拍自己身上的土,面无表情的离开了。当时的我心里闪过一些不理解,但现在想想,在遭受了那些莫名其妙的恶意之后,难保她的内心不会发生变化,正常的相处与交往以及情绪的表达对她来说是已经是困难的。在最需要保护的童年时期,校园暴力加诸的伤害已经在她心里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作为旁观者,我们是无法体会到她的痛苦到底有多深的,也无法预测这种伤害会怎样影响她以后的人生。后来她或许是转学了,我再也没在学校里见过她。

  观《少年的你》有感

  前几天,看完 少年的你,我很受触动。

  在这部电影里,真的可以看见很多东野的影子,比如,白夜行,嫌疑人,还有放学后。

  一个个片段,有大量的相似之处。这是一部过度借鉴的电影。诸多桥段,最打动人的场景营造,都是东野所描述的。举个例子,男女主骑摩托车,让我回想起 放学后 中,老师搭载女学生骑车的场景。最后审问室的对质,是 嫌疑人 的场景。男主在女主身后保护女主,是 白夜行 的内核。

  我是东野粉,对于这部电影,要看人们如何理智对待,理智支持。

  但看完以后,我还是发了个朋友圈,这是我今年为止,看过的最好的电影。

  为何我会对一部过度借鉴的电影如此喜欢,是因为他的叙事,有条不紊,借鉴了东野的场景,但电影的聚焦,还是将它放在了校园暴力上,我觉得,每一个镜头,都没有浪费,每一个画面营造的场景,都充满了少年成长过程中,所面对的灰暗和迷茫。

  为什么校园会存在施暴和被暴的人群?影片并没有仅仅把校园暴力停留在表现施暴和受暴的表面,而是表现了为什么造成少年形成这种性格的家庭背景,他们是如何用幼稚而又有勇气的方法去救赎自己的内心。

  听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吧。

  2006年9.1号,小瞾成为一名初中生。

  他的爸妈很爱他,一直尽自己的能力给他最好的机会。希望孩子在学习上争气,能考得好高中,考上好大学,有好的工作,有明朗的人生。这是每一个中国家长所期望的。

  小瞾他不知道,在这所中学里,可能会发生很多事情,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他。因为,他即将遭受校园暴力。

  对他施暴的领导者,是他的班主任。

  记得在一次学校成绩对抗赛中,小瞾排到班级的40名左右(在教育资源配置存在严重偏差的小城,整个班级有80多人,近一半多的走读生),他的班主任正在犹豫要不要把他加进对抗赛的学生之列,做紧急培训。小瞾的爸妈觉得自己的儿子可以试一试,就给班主任说了一下,然后送了一些礼,希望能给自己的儿子一个机会。班主任将信将疑,把他拉进了这个班上所谓佼佼者的团队。开始培训。

  小瞾基础不太好,所以学得有些许吃力,在考试的时候,他成为那四十名中的最后一名。

  班主任觉得,这太丢她的脸。所以,当着全班的面说小瞾是个瓜皮,当着小瞾的面骂他的爹妈。班上的人,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觉得小瞾就是那个让班级蒙羞的罪人,开始孤立他,嘲笑他,背后偷偷讨论他。每一天,他都活在这种乌烟瘴气的环境里,每一天都能听见所谓的同学对自己的否定,但小瞾能做到的只有忍让。

  我并不觉得小瞾的一次考试会看出他真正的实力,面对这样的否定,试问一个12岁的人应该怎样去面对别人的质疑?

  那些同学的行为,是带着锯齿的刀片。班主任的否认,是沾满血腥的钢锥。

  每一刀,小瞾都记在心里。

  每一锤,小瞾都印在心上。

  小瞾一直背负这些,独立前行。班主任认为他的成绩很差,所以,切断了他与他朋友的来往,并对他说:你少和你现在的朋友们玩,他们成绩好,别耽误了人家。

  小瞾觉得很委屈,纳闷着,自己家不缺钱,有家教,有礼貌,就是我成绩差了些,怎么就成了拖垮别人成绩的罪人?

  小瞾的同学,对小瞾考试的进步,嗤之以鼻。

  记得有一次,很难的数学考试,小瞾得了106的高分,发试卷的班长走到他面前直接丢下他的试卷趾高气扬的走了,嘴巴里念叨着:作弊谁不会啊!小瞾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这样的质疑,难道自己的进步都是一种错误吗?

  又有一次,小瞾看同学们在讨论奥数,他正好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在讨论的同学中说了一下自己的想法,一个姓刘的同学阴阳怪气的说:“哟!目目空发表言论啦!你们都听清楚了吗?”

  还有一次,一个姓梅的同学和她妈一起走,对她妈说,我们班的那个目目空,就是小瞾,他考了最后一名,哈哈哈,老白正说他呢!你说最后一名怎么去考对抗赛啊!老白骂得好!同学的妈妈不以为然,还附和道:“骂得好骂得好,你说怎么不让我女儿去呢!”

  小瞾就在她和她妈身后,你说,他这时,应该是沉默还是爆发?这位梅同学,那时只能排全班50名左右,到底是谁动了谁的蛋糕?应该用什么方法去解决这样的问题?

  孤立和群嘲是一个12岁的少年应该承受的吗?班主任是不是应该注意一下自己的言行?她不正当的言论,让施暴者都认为自己站在了正义的一方,少年的我们还没学会如何辨别对错,就已经开始对别人施暴而不自知。

  好在小瞾有好的家庭教养,好在他的班主任因为一次教师节跳舞活动从楼梯上摔下来然后住院一个多学期。在没有暴力的氛围里,小瞾终于轻松了,他终于不用掩饰自己的努力,一次次考试稳步向前,用自己的实力证明了,我就是靠实力去考的对抗赛。失去班主任庇佑的同学们,也停止了叽叽喳喳的讨论。小瞾终于,成长起来了。

  后来,别人问,小瞾,你的名字为什么这么特别。他说,因为,我的爸爸妈妈希望我的两只眼睛在天空之上,明辨是非。

  我是陪伴小瞾成长的人。看他能走出来,欣慰而又惋惜。欣慰的是,他终于熬过来了,惋惜的是,他变了,变得沉默了,他的沉默似乎在对我说,为什么,那时,不帮帮我。

  电影里有一段,女主说道:“难道忍就是我们应该做的吗?我们有什么错吗?”

  看到这里时,我哭了,我为小瞾而哭也为自己的懦弱而哭。为什么我没有帮助小瞾去求救呢?我似乎就是那个看着电影里的小蝶死去的凶手,为何我会如此冷血?

  电影里还有一段,最后女主说道“滚!你给我滚!”我的眼泪,奔涌而下,那也是我想说的,于小瞾而言,那些施暴者,不值得一个好的字眼。

  我不是专业的影评人,我看电影就是带着自己的情绪。无论这部电影里有多少已经脱离我年龄的语句,比如说,你守护世界,我来守护你。这种只有少年才会觉得优美的句子

  它却真真实实的,没有太多遮掩的,展示了一个受校园霸凌的少年的心路历程。

  所以,这部电影给我的观影感受是泄愤的,是值得所有人审视的,是值得所有老师和家长思考的,是让我感动的。

  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上,我不支持它如此大量的借鉴。但在内容以及讨论的核心上,我用自己的行动去支持了这部电影。

  如果制片方能向大众表达借鉴过度的歉意,我认为,这是一部好电影,值得大家去看。

  《少年的你》观看心得

  故事的讲述从女主陈念切入,一段此刻当下,链接曾经回忆,从而引出诸多场景、角色,循序渐进着展开故事脉络。

  故事的实线基调是冷色的。校园欺凌、原生家庭、责任义务、成长代价,每个维度单独拿出来都是沉重的、阴郁的、引发思考的。它激烈又虐心,一层层剥开的伤口里,血淋淋的是题材的现实和立意的深刻。它是“活着”的故事,有厚重的生命力和强烈的感染力。

  故事的虚线演绎是暖色的。少年人的彼此守护、成年人尚未完全消失的柔软、暴雨中恬静绽放的小雏菊、与伤痛和解之后泪中带笑的放下与释然。因为这些暖色的虚线陪伴,原本的苦难似乎也不那么难熬,沉重里有温暖。在爱中受的伤,需要用爱去治愈,对角色如此,对观影人亦如此。很喜欢故事的结尾虚虚实实留白了空间,它升华在每个观影人的理解和想象里,余音绕梁得很高级。

  故事的背景时间线是高考期间,女主陈念是即将走上考场的高三学生。所有

  这些,在剧中情景重现,几乎从一开始,就很容易在陈念的角色中代入自己。

  她的故事是未知的,由她引发的观影情绪是滔天巨浪式的,轰轰烈烈而来。

  男主小北与之相反,一出场的身份设定就是明确的,街头小混混,身世经历

  轻描淡写带过,可就在你自信的以为可以猜到所有他解决问题的方式时,剧

  本呈现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反转。剧情中小北是陈念的跟随者,他的角色命运

  是被动式的也是奉献式的,他没有落于实处的主动经营,承担了绝大部分虚

  线的丰富与着色。

  这个剧的巧妙之处,在于角色间的矛盾与交互。

  最初看影片资料时,宣传语中有一句“仰望,就有希望”,其实不太懂“希望”何在,

  从始至终,男女主角都是互为希望的。

  小北是陈念现实中的希望。护她安全、慰她惶恐、暖她悲凉,是她在已经失控的环境里继续活下去的救命稻草。“你能保护我吗”,是她绝望中仅存的希望。

  陈念是小北想象中的希望。他已然放弃的人生里,因为陈念的出现,拥有了一份使命和意义。他认定自己不会有未来,但如果他保护了一个有未来的人,那她“保护世界”的愿景里也有了属于他的一份,所以“只有你赢了,我才不算输”。

  最后,他们的希望合二为一,互为救赎。“走出去”,“哪怕走出去一个也可以”,所以接受审讯时那般互相信任、坚定不移。那份强烈的信念感是超越所有已知情感的,是可以交换命运的不分彼此,也是共同对抗世界的相依为命。

  也只有绝望中的希望,才是感触最深刻的Better days。

  《少年的你》观看感悟

  周末去看了《少年的你》, 文章是影评,含部分剧透,请谨慎食用。

  ___饰演的女主角叫陈念,易烊千玺饰演小混混刘北山(小北)。对陈念施加欺凌的女生叫魏莱,拯救两个孩子的警察叫郑易。

  1.无知亦有罪

  虽然男女主人公选角色都是年轻人,但故事的内核不在于感情,在于对校园欺凌的探讨。

  说到校园暴力,我也有所体会。初中时期自己在乡镇学校读书,管理并不严格。初二的时候,同班A与B两男生长期对男生C进行武力胁迫,并索要钱财。最终C不堪忍受,去派出所报了警,警方出面才迫使AB两人停课教育。

  两人被质问时还在反驳说:没有打人,我俩跟他闹着玩呢。

  时间再往前推,自己上六年级的时候,曾遭到同桌男生联合前后桌对我进行语言隔离,实际上就是要求所有人不能理我,不能跟我说话。那时候心里也没当回事,不说就不说呗,反正自己也不爱说话。这种心态也有效的避免了“冷暴力”。过了段时间,大家也觉得无趣,就没了下文。

  不管是热暴力还是冷暴力,在孩子看来,都只是不同程度开玩笑。很多时候下手不知轻重,就造成无法挽回的效果。正如电影中的警察郑易说的:他们(霸凌者)根本不知道那种欺负的方式能够致死。

  虽然无知,但却有罪。而这多归咎于认知有限,缺乏基础的法律和生物学知识,以及同理心。

  因为缺乏同理心,欺凌者魏莱最后才会大咧咧的跑去跟陈念求情,求原谅,求做朋友,求用钱了事。她认为这都是小事,她不理解欺凌对人的伤害,认为人都是工具,用钱能摆平。

  相反,也是因为有同理心,陈念和小北才能互相理解和扶持。陈念被迫剪短发的时候,小北也毅然决然的剃了光头来回应,心灵相通就是一种幸福。

  因为有同理心,警察郑易才会竭尽所能查找真相,因为他理解校园欺凌的残酷,想最大程度的拯救两个孩子。

  这样一对比,无知也是伤人的凶器。

  无知从哪里来?

  在电影中表达的是,无知从家庭中来。

  从家里的装饰以及得过的奖项来看,魏莱生活在一个优质的家庭。但因为复读的缘故,魏莱的父亲一年都没有跟女儿讲话。从魏莱母亲的话也能看出,她在盲目信任这个乖女儿,认为女儿做的都对,别人都是错的。

  如果缺乏辩证的成长环境,不知道做事的正确与否,就极易成长为魏莱这种因做事没有合理反馈,就什么都敢做,而不在乎结果的人。

  而魏莱的跟班A,生活就不那么幸运了。在三个施暴者被勒令停课的时候,A跟班被父亲当着许多人的面暴打一顿。可能在家庭中,她也常常处于这种地位。

  在心理学上,如果自我无法消化这份黑色能量,最大可能性就是转变成对外的攻击力。久而久之,跟班A也成了施暴者。不能疏解心理与合理反抗,也是无知的一种。

  2.法律的投影

  电影反映的不仅仅是校园暴力,还有法律。

  一些观众接受不了电影前半部欺凌,后半部探案的叙事结构。实际上探案为虚,法律探讨为实。如果没有这部分,剧情可能变成这样:陈念被欺凌后,对欺凌者进行反杀,最后选择坐牢或出逃。这种结局可能大快人心,但结构就变成了武侠小说的样式,反而会落于俗套。

  电影从警察郑易的视角出发,他很想帮助陈念,但帮助的结果却是陈念坐牢。这种矛盾下,展开了对法律的分析。

  情况1:小北替陈念背上故意杀人罪,判处多年牢刑。陈念无罪,但也背上了十几年甚至一生的心理包袱。因为年龄原因,小北出狱后的社会处境也不会很好。

  情况2:陈念招供,因是未成年人,考虑其长期被欺凌和过失杀人,判处刑罚年数比较少。小北判处年数也比情况1少。

  这种矛盾下,郑易极力推动情况2的发生,因为这对两个孩子来说都是拯救。

  现实情况可能更恶劣,诉诸道德无用,诉诸法律也不一定有用。电影中的老警察所说,要定案子,必须得有证据。没有证据,无法用法律来判定,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则是法律对于未成年人的判定,用时下的新词儿来说,是不是颗粒度过高了。

  近期大连未成年男童残忍杀害10岁女童的案件闹得沸沸扬扬,原因也在于对该犯人的判决结果与公众能接受的结果冲突太大。

  有意伤害叠加故意杀人,居然因未成年的缘故只判三年收容,这直接导致了群众的义愤填膺。

  义愤填膺不是目的,给予加害者惩罚,保护受害者,预防犯罪才是目的,这也是电影想表达的一面。电影最后的花絮里,主演易烊千玺介绍了针对校园欺凌的相关法律,顺手科普了一把。

  如果文艺作品能对其他领域起到警醒作用,那将是一种很好的结果。

  3.反抗的策略

  在看电影的时候,我也产生过疑问,为什么被欺凌者不反抗?接着又在想,应如何反抗?

  反抗的方法就是找到对方真正的痛点,针对其进行攻击。这是理所当然的想法,但小孩子很可能想不到。

  我比较支持这种做法,但势必会遭到反对,这不是鼓励以暴制暴吗?

  提出这种疑问的人需要正视当前的背景。

  在跟缺乏同理心的施暴者打交道的环境里,根本指望不上用道德来感化。最好用的办法就是不绕圈子,采取相同策略回击。

  博弈论中称其为“懦夫方法”。有两辆快要相撞的汽车,任何一个司机打方向盘躲避,都会被视为懦夫。但如果不躲避,就是撞死。

  如果不想当懦夫,怎么表现的更决绝一点呢。

  其实就是表现出自己必死的决心,比如直接把方向盘扔出去。自己没得选,决定权就在对方手里了,怂不怂就看对方的心态。

  找到对方真正的利害之处,确定对方底线,针对底线进行攻击,这就是懦夫方法。

  陈念和小北的第一场对手戏里,几个小混混跟小北打架,无非是想替混混的弟弟出头。看起来跟打着玩似的。

  但小混混们把路人陈念拉扯进来时,局面就不一样了。小北是个善良(有同理心)的人,不能拖累一个想帮自己的人。

  于是小北就只针对其中一个人胖揍,且明显发了狠,这也是懦夫方法。小混混也怕了,毕竟底线就一条命,就骂骂咧咧溜走了。

  所以我得回应那些质疑的人:你想用道德绑架我,对不起,我压根没有道德。

  当然,这种策略的处境不太好。一群十七八岁的孩子可能想不到这么决绝的办法,一群老谋深算的权贵也可能视这种方法为菜鸡互啄。

  4.作品的上限

  出于习惯,前面一直在啰啰嗦嗦讨论问题,最后需要说一下演员(要开始吹彩虹屁了)。

  ___演技在线毋庸置疑,几场打动人的戏令我印象深刻:不想交任何人和朋友的麻木,被欺凌的惶恐,郑易用谎言套出真相时,背影的无助感表现的张力十足。

  因为是远房表亲粉,所以自带滤镜。这次作品中,易烊千玺的演技惊喜十足,比《长安十二时辰》里要有进步。

  《长安十二时辰》里,他演的李必要比其本身年龄大出5、6岁。但也演技合格,不会让人出戏。台词用的原声,有些地方确有瑕疵,但能接受。而在《少年的你》中,台词功力进步了许多。

  再观察《少年的你》中,觉得孩子真的长大了。做一个保护者不易,主动扛责任的样子很帅,最后被警察带走时,脸上的释然和笑容很抓心。能表演出这份成熟,可以被正式称为演员了。

  太阳是光,灯火也是光。陈念所在的环境里,可能很难感受到太阳光,但小北这一盏灯光,也能照亮陈念的心。这也是电影所展现出最温暖的一面。

  电影的原作,被网友戏称裁缝制作,糅合了东野圭吾《白夜行》《嫌疑人X》《恶意》三部作品。因为这三部作品都看过,必须承认其中的诡计基本相似。上限太低,所以不鼓励这种摘抄式的作品。

  希望国产电影能继续出好作品,也希望创作者能对生活有自己独到的理解。

  《少年的你》观看有感

  陈念,一个全力以赴备战高考的学生;

  刘北山,一个流落街头混迹社会的小混混。

  原本不相干的两个人,却因为一次街头偶遇,人生轨迹从此有了交集。

  一边,被人群殴的刘小北,浑身是伤、满脸是血。

  一边,同学胡小蝶跳楼自杀的场景,在陈念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所以,当陈念看见一个人被几个人打时,她不在犹豫拿起电话报警。也正因为如此,她卷入其中。

  此后,随着接触与交往,陈念、刘小北两个人的世界多了一分信任、一点依赖、一些欢喜。各自的天空,也不再那么黑暗。

  坚强

  胡小蝶跳楼自杀,但是校园霸凌并没有结束,而是延续到陈念身上。

  单亲家庭、繁重的学习任务、高考前的心里压力,还有被凌辱的阴影等等,都压在一个高三女学生身上。

  单是前几方面,已经足够让人压力山大。更何况,校园霸凌无处不在,如幽灵一样如影随形。

  但是,陈念不为所动。坚定执着,一心学习备考。她忍气吞声,忍无可忍时也会歇斯底里的吼一声反击回去。

  她心里只有一天念想:考上好大学,离开这里,所有问题就会迎仞而解。

  一个弱小女子,表现出了与她年龄不符的成熟、坚韧与坚强。

  你不坚强,懦弱给谁看?

  母亲吗?一个负债累累、被逼得连家都不敢回的女人,她能做什么?

  学校吗?霸凌事件不断、学生跳楼了也只是换个班主任,能指望吗?

  就是因为这些,陈念的坚强才让人钦佩让人感动。任何时候,只有强大自己才是最靠得住的。

  陈念,成年,总是要有代价的。只要将来的某一天,付出的代价以另一种方式回归,就值得。

  且,我们相信:一定会是这样的。

  单纯、善良

  单纯、善良之所以觉得难得,是因为它已经离我们太过遥远。甚至不知从几时起,单纯、善良就是傻的另一种表达。

  尽管,陈念担心被魏莱等其他同学欺凌。但是,经过纠结斗争之后,他还是如实的向警察讲述了关于胡小蝶跳楼自杀她所看到的、了解的。

  尽管,柔弱的女生见不得街头打斗。但是,当看到一群陌生人打另一个陌生人时,还是拿起手机选择报警。

  可以说是胡小蝶跳楼前说的“她们一直在欺负我,你们为什么不做点什么”这句话起了作用。但更重要的,是她本性善良。

  刘北山,一个被家庭、被社会、被爱抛弃的人,在陈念身上第一次看到了正义与关心。她在武力下的不屈服,及送出的一吻,完成了刘北山人生的就赎。

  在此之前,他从没有感受到过关爱与温暖。没有人问他吃不吃得饱、疼不疼,有的只是打斗、自由散漫与阴谋。

  陈念让他看见了光明、希望和爱,再强悍倔强的人,内心都有柔软的地方。此刻,刘北山内心柔弱的地方被触动,感觉到缺失的东西在渐渐回归。

  少年,认定了的人或事,便会穷其一生去维护她。哪怕他没什么能力,他也会倾其所有。

  认定了你,便一生都是你。你赢了,我才不会输;认定了你,你就是一切,为你打架、杀人、坐牢,我都愿意。

  爱

  陈念与刘北山之间,因为信任、依赖、欣赏,逐渐上升到爱。但,这份爱又超越了身体上的男欢女爱。

  这种爱,是担当,是守护,是成全。在成人充满权衡与算计的世界,我们在少年身上,却看到了执着和牺牲。

  陈念只想能好好读书,刘北山只想这个和自己同样不幸、却又从不放弃努力的姑娘有这样一个公平的机会。

  从此,两个命运多舛的人开始抱团取暖。

  他总是走在陈念身后,他警告魏莱不要碰陈念,他主动承认是自己杀死魏莱等等这一切,只是希望陈念可以顺利参加高考,有个好的将来。

  陈念宁可选择相信陈北山能保护自己,也不愿意相信警察;陈念想去自首是自己失手杀死魏莱,不同意刘北山顶包。

  陈念的信任和鼓励,是作为街头混混的刘北山人生转折的关键,让他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和人与人之间的温暖。

  先前,他觉得这世界只有欺骗、打斗、钱。可是在陈念身上,他看到了努力、坚强、善良和理想。

  他的内心深处,也渴望健康成长。只是没有人及时引导他、帮助他校正人生方向。

  没有文化,也没有人关心,带着坏人标签存在着。听之任之,刘北山是没有明天的。

  后来,在郑易警官的帮助下,陈念自首。心里释然,再不会因为刘北山替自己顶罪,而整日里纠结,无法快乐起来。

  后来,两个未成年人都被轻判,人生又重新开始。乌云遮不住太阳,阳光终究会穿过云层照进现实中来。

  后来,陈念参加第二次高考,两个人一起来到北京。陈念在教英语,和开始一样,刘北山仍然在身后保护。

  只是,两个人的心情和开始不同。陈念不再紧张的东张西望;刘北山不再紧张的把自己包得严严实实。

  而是轻松的在路上,迎着春风与阳光。轻轻回眸,脸上充满阳光。即使面向监控摄像头,也可以昂起头,向它微微的笑。

    179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