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优秀作品专栏>观后感>

《攀登者》观后感5篇_精彩影评800字

家锐2分享

  看 《攀登者》电影,时而让人无语凝噎。那是因为它不够完美。时而心潮澎湃。心潮澎湃是因为,我的祖国,七十年来,历经风雨坎坷,一路前行。希望以下观后感对您有所帮助!

《攀登者》观后感5篇_精彩影评800字

  《攀登者》观后感一

  不会写影评,只是自己的一些看法。 对祖国热爱,对此片有些失望,半夜睡不着,发上来吧。 《攀登者》本应该一部本可以拍的很好的商业主旋律电影,但是编剧,导演,监制等等都很有问题。 也许现在的共和国同龄人已经70岁了。到30年后,就很少有新中国成立之前出生的人了。 现在,拍电影都要查资料,找专家,才能了解那时的情况,亲历过的人还能剩多少呢。

  这部电影这种代入感不足。 电影里,除了开头旁白,感觉不到那种风云变幻的国际国内局势。缺少一种真实的历史感。比如美国的核威胁,台湾的轰炸,国内特务间谍 ,口粮不足,产品的匮乏。都像压在头顶的巨石,真是岌岌可危。电影里这些没怎么交代,让人很奇怪。不一定要直白的说出了。或许一个声音,一幅画,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个路人等的细节。这才能让电影丰满起来。(流浪地球里有非常多,比如被风吹破的福字 )(比如一个都不能少里孩子们搬砖头的情节)

  电影里一些登山的相关知识,气象相关细节还是很多的。(而登山和气象都是为了这一伟大历史时刻服务的。)但是历史感真弱了。无论是道具,情节,对白,表演等都有这个问题。 电影为了美观和简洁摒弃了一些东西。但还是细节太少了,而且都是直接的。值得留意的心思,细节。我是真没看到。

  因为是群像戏 我看不到这些人(包括大部分主角)来自中国的什么地域,是东北老铁,是山东大汉,还是藏族兄弟。也看不出这碗饭是不是老乡省下来的口粮。是白面饼还是青稞粑。看不出主角有没有家人,朋友,亲人。配角是什么成分,是贫农,富农,还是小市民。很多很多。这些不一定要真的做到,但尽量通过细节潜移默化的体现出来。这才能还原一个真实又高于真实的历史空间。让演员和观众都融入其中。感同身受着新中国的脉搏。

  编剧把对雪山的崇拜,对爱情的赞美融入其中。却削弱了历史感,厚重感和国家使命感。这要不是吴京演,是胡歌(没有说胡歌不好的意思)演的话就变成了浪漫的登山队长,为了爱与梦想坚持胜利。最后功成名就抱的美人归,顺便为国争光的故事了。(按现在的剧情,所以说,吴京还是非常重要的)

  导演和制片人也是香港金牌名导,虽然他们应该是爱中国,但他们没有经历过那段时期,也不可能理解当时国人有困难要上,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就算当了裤子也要搞出原子弹的精神。还有他们心中一些类似史诗《东方红》舞剧的固有印象也在电影里感受到了。他们的参与,对历史和情怀这部分起不到什么补充指导作用了,甚至是本片一些缺点的原因。而动作戏有冒险风格还不错,对场景人物的控制也算到位。文戏部分拖沓严重啊。镜头变化也单调,感觉指导演戏要靠演员自己发挥。群演配角挑选失败。

  剧情 文戏剧情里爱情戏太多了,而且非常非常不好。这是这部电影里最最大的败笔。几乎全部砍掉都没问题啊。好好的动作片咋这样呢。 好的编剧能不写台词就不写。两位年长情侣你一言我一语的爱来爱去,你来我往的感情戏真是看不下去。而且那个时候的爱情也不都是那样啊,浪漫也浪漫过头了吧。(都去看看张艺谋的我的父亲母亲咋拍的。金婚,父母爱情,甚至东北一家人里的牛大妈和牛大叔。)

  小情侣也让人无语,分明是韩国男子和少数民族大学生。(此处@红河谷里的宁静)这黑牡丹女孩不热情奔放,也不羞涩无暇。比宁静可差远了。

  编剧什么英雄救美啊,互救啊都是恶俗的套路。无处不在的巧合更是目不暇接。(怕剧透就不说了。)这种都能编进去也是厉害。琼瑶都不这么写了。

  动作场面还是不错的,就是巧合太多。 几场大戏挺有徐克风格的。因为有故事原型骨架,其实整体很好,几进几出,生死离别都有了,可是加上那些缠绵悱恻的情感戏就糟了。看电影的时候真想跳过这一段又一段。

  2角色 既然是商业片,为什么人物设置上如此扁平。几个主演都差不多。都是帅哥美女,连个插科打诨的,比如像王胖子,大金牙,李一一,韩子昂。甚至是连个反派都没有(这里看看《我不是药神》数不过来的性格分明的正反面配角)一部电影里应该有性格特别分明,才精彩。

  《攀登者》有一些脸谱化,刻板而又跳脱,象来自不同时代的人(有运动员,民国女子,现代科学家,当代大学生)角色性格变化不大。

  是不是定下演员才找的角色呢,按理说应该根据剧本角色找演员 各有高矮胖瘦,各有美丑,形象鲜明。即使是献礼片也要有这种原则。

  演技来看,张译最好。镇住吴京了,但吴京演的爱情戏,点到为止就行了,我怀疑他自己看电影都得肉麻。

  吴京那几场动作戏,真是很不错。和张译的对手戏也好,可别恋爱了,谈也别这么谈了。

  这剧情这台词,章子怡也hold不住啊。有时候觉得入戏,琢磨琢磨又出去了。

  井柏然,演的比较软绵绵的,好像真没什么特色。如果换个不知名的演员反而能更好。也许我们就记住电影里角色名字了。我记得火锅英雄里有几个新人还不错。

  胡歌戏份不多一般,李琳不错,那个演领导的,反派不是反派,正面不是正面的,很奇怪。

  其他的角色性格没特点,演员也没特点。

  看 《攀登者》电影,时而让人无语凝噎。那是因为它不够完美。时而心潮澎湃。心潮澎湃是因为,我的祖国,七十年来,历经风雨坎坷,一路前行。这才换来。我们坐在电影院里,能看到如此大场面,影音震撼的电影。身临其境登上珠穆朗玛峰。 感谢祖国,70岁生日快乐。

  《攀登者》观后感二

  电影是浓缩时间的艺术。

  一部优秀的电影,每一秒钟、每一个镜头、每一段情节都是导演编剧匠心独运的设计,为的是一步一步将观众的神思引入超越时空的胜地,直逼他们的“核心表达”。

  可这部《攀登者》电影里,“浪费”处处可见,浪费可耻,导演出来挨打。

  1.主线突兀

  电影中共有四次登顶计划。第一次攀登是“铺垫”,正因为没有拍摄影像资料的遗憾,所以有了后面的故事;第二次是“启航与发展”,老一辈带着年轻的一代磨炼成长,然后在实战中遇到挫折,这一次的“出征”情节也是符合戏剧发展段落的;第四次是“高潮与结局”,是完成使命的见证,是家国情怀的情绪最高点。

  可是第三次李国梁带队的征途,意义在哪?当这位年轻的攀登者意气风发提交了新方案,带着队伍登上顺利地来到第二台阶,然后轻而易举地——挂了。就好比点燃了烟花,你期待着它在天空中盛开,可它只在空中闷响了一声。

  导演这里其实希望表现的是因为曲松林的冒进决策导致的重大牺牲,但在第二次登山过程中,冒进决策已经让突击队承受了很严重的后果了,连着两次重大决策失误,竟然整个队伍没有人阻拦,感觉登山像儿戏一样。

  而且这次登山,只是改变了曲松林这个人物的个人想法,并没有对后续的攀登战略选择有改变。事实上,方五洲的第四次登山依然是没有扎实的气象数据支持下的坚持攀登,依然也是一意孤行的。

  所以,第三次登山,既没有超越前两次登山的精彩,也没有制造冲突和矛盾对情节有推动作用,还让一个被观众寄予厚望的角色黯然离场,我觉得这段很失败。

  2.群像单薄

  虽然胡歌、井柏然的脸投在大银幕上很帅,可是这他们塑造的两个人物也几乎是浪费的(没有吐槽演员的意思)。

  仔细想来,突然发现,他俩是低配版的方方五洲啊。

  方五洲的人物形象是什么样的? 有家国大爱、一腔孤勇、富有智慧、身手矫健、责任感强,以及一往情深的。而李国梁和杨光不也是这个形象吗?连柏拉图之恋中的那股纯情劲儿都所差无几,他们身上异与方队的特性,观众们没有看到,所以这两个人物挺没意思的。

  我本以为那么大篇幅去刻画年轻登山员们,是因为他们和老一辈的差异或者超越。

  比如上面提到与主角相异的人物形象,比如在分工领域内更专业的能力;比如人生信念等等。

  参考《流浪地球》里的李一一和老何,拥有主角不具有的专业能力和个性,对地球成功逃离太阳系起了直接作用,这样的配角非常有魅力,也让整个群像刻画更丰富。

  3.支线莫名

  无处不在的3条感情戏份,不仅长,还尴尬,尤其是黑牡丹和井柏然的偶像剧情节,在“山川星辰”的征途里显得格外调戏。这个吐槽的人太多,此处不做详细阐述。

  —

  攀登这个题材实在有太多内容可以挖掘:捍卫国土的热血,在冒险中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人与自然的关系沉思,山川星河下的浪漫(其实那段登珠峰的历史本身已经足够精彩)......可在李仁港的故事里,太多情节的突兀,让观众面对着演员们的精湛的演技,怎么也无法入戏。

  我希望国内未来还有主创团队愿意继续挑战这个题材。正如方五洲第一次登珠峰没有录制影像资料一样,这部《攀登者》留下了一些的遗憾,也许这种遗憾会驱动着更多电影工作者去再次把摄影机对准攀登者们,完成对前人作品和电影艺术的一次次超越。

  “山就在那儿”,会有人去吗?

  《攀登者》观后感三

  以阵容看,《攀登者》毫无疑问是2019年内地国庆档期最为强大的存在,霸气外露、气宇轩昂、满载期待。

  这是吴京继“战狼2”与“流浪地球”后,首次以领衔主演的身份亮相大银幕。女一号请来了章子怡,外加张译、胡歌、井柏然这些人气与演技并存的中生代,连配角都是柏林影帝王景春。

  除了星光熠熠的演员,制作团队也堪称华丽,编剧请来著名作家阿来,监制有徐克压阵。再加上登顶珠峰这样戏剧性与史诗性兼具的题材,能自然地躲开传统主旋律叙事的桎梏,充分借助商业类型片优势,从以小见大的角度书写宏大命题。

  唯一的短板或隐忧,只在导演一项——“飞碟帽爱好者”李仁港。

  实事求是讲,这十几年,李仁港就没真正拍过好电影,所有作品都在及格线以下,不忍卒睹。

  最后,李仁港也果然不负众望,毫无意外地继续保持稳定发挥。把一部天生王者的新主旋律电影,拍成了节奏拖沓、叙事单调、逻辑分裂,甚至连最基本的情绪主题都没整明白的半吊子电影。

  不知道这部电影在最后制作阶段发生了什么,只是如此重大的题材如此璀璨的阵容如此高昂的投资,在如此重要的档期如此高调的上映,居然在成片中还会出现大量配音与嘴型不同步的问题?是有关方面亲切关怀,具体指导意见太多?还是有人半路抢走剪辑权,给电影咔咔一顿猛改?

  背后的种.种观众无法知道,只能对着上映的成片一声叹息。

  客观讲,《攀登者》在美术、摄影、声音、配乐等硬指标上表现还算可以,加上演员们演技在线,构成了电影的基本盘,它虽然让人觉得不满,倒不至于打上“烂片”标签。

  电影给人最大的不适感,在于情绪的分裂、叙事的苍白、情感的轻浮,以及高预期落空后的强烈的失望感。不够好,对于《攀登者》这样体量和层次的电影,本身就跟“糟透了”是一个意思。

  再三反思,板子应该打在剧本身上。从主题选择到人物设计再到剧情结构,甚至逻辑,都问题多多。

  《攀登者》毫无疑问是主旋律,弘扬什么,讴歌什么,早已定好,是无须创作班子去劳神取舍的。

  但李仁港如同大多数香港的商业片导演一样,很难找到共情点。他没法去表达那种发于微处暗合于时代的细节和情愫,就只能用空洞的口号搭配恢宏的配乐去自证庄严。于是电影一次又一次生硬地把表态挂在嘴边,却不能嵌套进角色们的行动逻辑中。

  两段突兀的爱情则进一步模糊了主题。看似丰富的情感表达没有分出主次,以至于电影中主角的动力一直在国家荣誉、冒险热情和爱情之间摇摆。

  最要命的是电影的高潮戏居然将情绪出口放到了“爱情”之上,吴京与章子怡最后的电波表白完全冲淡了登顶的升华,此前一再堆积的宏大命题瞬间成了无本之木,那一口气最后只能淤积在观众的心里,难以释出。

  当然,人的情感也可以是宏大而普世的,如果电影一直以两个人的爱情作为叙事主线,这么处理也无可厚非。

  问题是电影一开始摆出的姿态并不是“人本”,而是国家荣誉民族复兴这样的政治思维,是“我们中国的山,一定要是中国人先爬上去”“命可以不要,但摄影机要保住”这样的政治自觉,这也符合历史语境。

  爱情在电影里原本只是一条副线,你不能四分之三篇幅都是在政治使命的趋势下冲刺逆境,最后却冷不丁地把主题偷换成“珠峰绝恋”,这不成了精神分裂么?无怪乎电影中连领导都要吐槽,都什么时候了,还有心思说这些(大意如此)?

  这种站位不高格局狭隘的创作思路,是很多香港商业电影导演的通病,他们出生并成长于高度发达的商业社会,从未经历或接触过集体主义的洗礼,也对大陆的政治社会文化缺乏正确清晰的认识。从骨子里无法理解这样的情感,也不能自发地围绕这样的情感抒发情绪,最后只能强拧着往自己熟悉的叙事逻辑转变。

  而以吴京与章子怡的身份和地位,又需要一场两个人都要充足表现的高潮对手戏,你不让他们谈爱情还能谈什么?气象预报么。

  最后还真的吐出血来,如今连最俗气的国产爱情电视剧都不屑用这种套路了。感觉吐的不是鲜血,而是“狗血”。这一口血,不仅喷走了感动,也把电影的整体风格喷得四分五裂。

  角色的设计上,吴京是高大全的绝对主角,他的存在基本上是定海神针,可以飞身救险,也可以硬扛冰山,所有困难在他面前都能迎刃而解,也难怪其他当红演员要火速地黯淡,各领各盒饭。

  可是千不该万不该,电影要用浮夸的吊威亚的方式去表现吴京的身手,让这部写实题材的电影,出现太多让观众出戏的匪夷所思的动作场面。我理解电影是想物尽其用,要充分用好“吴京”这个元素,动作场面不是不可用,但必须服从于整体风格。邦德不会凌空三脚,伯恩不会回旋踢,叶问也不能跟你玩MMA。如果电影中男一号的身手可以战胜地球引力,又何必在那对着一座不能动的冰山唉声叹气?

  《攀登者》显然适合更符合物理规律更写实的那一类设计,而不是这种古装武侠片式的旋转跳跃辗转腾挪,李仁港显然没有从自己的创作惯性里走出来。万幸的是,他没有给登山队员们一人发一顶飞碟帽。

  张译的人物也是问题多多,基本等同于半个反派,堪称恶劣天气之外登顶的最大阻碍。前期就是一味的左倾冒进,后来又变成了右倾保守。他的思维逻辑我觉得可以理解,但电影的问题在于没有让这种执拧和转变变得合理可信,反而让这个人物显得粗暴、生硬、理性缺失,最后就算人物成立,也让人喜欢不起来。

  好在演员们的演技还在,不然整部电影真的就全垮了。章子怡和吴京如此不来电,还是勉强凑出了一条感情线。问题是这样的情感本不应在电影里占据如此多的篇幅,何况电影里的爱情不止一段,而是有两段,真是太闲了。

  节奏也是问题多多,开篇就仓促凌乱。剧情设计上也是神展开,有意识地淡化历史背景,平叛、领土纷争、中苏决裂被模糊处理,都可以理解。但吊诡的是一开篇,三名登山英雄就成功登顶!即便历史如此,这种开篇即达成的处理也严重影响了电影后续展开,让最后的登顶所带来的冲击力量全失。之前条件那么恶劣都爬了上去,之后这么大阵仗这么多保障还搞得如此狼狈,有什么值得欢呼雀跃、热泪盈眶的?

  即便想铺垫这层信息,完全有更灵活更巧妙的手法,不一定非要如此高亢、激进、事无巨细。最后是力也用尽了,九死一生,却因为进入太早而并不感人,还严重影响了后续情绪的积累。

  这样的瑕疵在电影里比比皆是。正片中,登山队向顶峰发起了数次冲击,其中套路循环也大致相似,天气预报-指挥错误-服从指挥-遇见困难-冲击失败,大概如此。篇幅上也没有太多差别,分不出轻重主次。

  所以等登山队最后克服困难,真的爬上顶峰时,观众已经严重审美疲劳了。即便电影放大了天气的不利状况,又画蛇添足地加了一大段爱情戏,依然没有让这份情绪真正燃烧起来。这其中固然有复述既成现实所带来的上帝视角,更重要的是,我的兴致已经在一次次重复中被消磨殆尽。

  角色们缺乏足够成长性,登山的过程不是递进的,而是一次次重复挫折,最后以莫可名状的运气或是精神实现突破,以至登顶的喜悦并没有那么大。这不能称之为逻辑问题,但对于整部电影情绪的冲击却是灾难性的。

  这样的结局注定了《攀登者》只能以不过不失,将就可看的面貌呈现,从一部霸气十足的电影,变成了温吞保守,如履薄冰之作。它很难激起任何社会性的议论,也难以给人太多回味,哪怕有些许小感动,都会在电影结束的刹那瞬间消失殆尽。

  这样四平八稳的姿态,一如电影所挑的导演人选,不犯大错,小心翼翼,也毫无突破进取之心。唯独可惜了这样壮盛的阵容,以及观众们所抱有的高预期。让观众失望,结果可能比让观众受惊更严重。

  就好像手里抓着四个二一对王,拆得七零八碎打出去,未必会输,但就是让人觉得可惜。

  《攀登者》观后感四

  今天下午去看了《攀登者》,大概是被网上的差评和票房成绩打了预防针,觉得整体还行吧,及格线算是过了,不是建军大业和上海堡垒能碰瓷的。我呆的那个厅上座率虽然低,但是也没人提前离场。

  不过槽点还是蛮多的,造作气明显,改编不少,BGM过度轰炸,部分演员台词生硬(有些貌似还是后期配音),章子怡饰演的徐缨(不知道是不是原创角色)感情戏较多,尤其是登顶前那一段苦情戏让我这个直男看得很尴尬(这一段应该是最大败笔了)。可能导演和编剧是想展现队员“人性”的一面,但是明显跟《烈火英雄》一样用力过猛。

  亮点也是有的,格局比较大,故事整体还凑合,装备和攀登的细节很讲究(至少糊弄我这种门外汉还是行的),感觉还是下了功夫的(这个要好评),演员整体演技在线,片中彩蛋挺多,大多数角色是有原型的,深挖一下很有意思。赵的那句“我们今天的胜利,明天的强大,不需要所有人的承认。”还是能让人产生共鸣的。

  虽然有那么一段传奇故事做为素材,这部片子还是差了点意思,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打个7分吧,给那些英雄人物原型面子可以8分(个人觉得这片子有些消费那些英雄了)。如果剪辑一下,去掉一些画蛇添足的成分,可能分数还能高点。还是希望以后能有团队能把英雄的故事拍得更好一些。

  李导啊,真不是我们戴着有色眼镜看您,您拍英雄题材的电影确实还差那么点意思。几乎每部还都是愚忠的英雄不被人理解,却依然要挑战全世界,外加讽刺肉食者鄙的模式……私货太多,套路还一样,如果是架空题材还好,但是偏偏又是历史题材。虽然李导下限是有的,除了和鹿晗合作那次黑的彻底(这部确实不知道吹什么,票房还行?),其他作品多多少少还是有可取之处,但是那些同人电影看着还是让人不舒服。

  当然这部片子在国庆档被另外两部大片夹击,估计票房十几亿收场了。

  方五洲(吴京)的原型是王富洲同志,与片中不同的是,他攀登完珠峰后似乎还继续在参加高山登山运动,1964年还成功登顶海拔8012米的希夏邦马峰,是至1982年唯一登上过两座八千米以上高峰的中国登山运动员。

  1975年,王富洲同志确实随中国登山队再次出征珠峰,不过似乎参与的是组织领导工作。

  老人家已于2015年7月19日因病去世,享年80岁。

  曲松林(张译)的原型是屈银华同志,他确实因为脱掉高山靴,攀上“第2台阶”,双脚长时间暴露在严寒中,10个脚趾被切除。1975年登顶珠峰时,队友们借助屈银华15年前打下的钢锥,在“第二台阶”上架起近6米的金属梯。直到现在,这座“中国梯”已经帮助上千名攀登者抵达地球之巅。

  2016年9月19日凌晨2点50分,屈银华在京去世,享年82岁。

  杰布(拉旺罗布)的原型是贡布。老爷子还健在,也是我国初代攀登珠峰英雄四人组唯一健在的。今年9月还连线参加了《开学第一课》,身体应该还算硬朗。祝老人家健康长寿。

  还有一位,片中没有出现,但不得不提的人物,刘连满同志。他在某些版本的语文课本中出现过,“第2台阶”处甘当人梯连续托顶三位登顶队员(片中是方五洲),并冒着生命危险把仅有的氧气瓶留给突击顶峰的队员,最后靠着意志存活下来,成功返回。本片由于某些因素,没有出现这个角色,算是一种遗憾。

  老人家于2016年4月27日6时35分在哈尔滨逝世,享年83岁。

  老队长的原型可能是史占春和许竞。在前往营地的行军中,由于遭遇恶劣天气,登山队有超过40名登山队员被冻伤。有的队员冻掉了半截手指,而严重的甚至失去了整条胳膊,队长史占春也被冻伤。所以由王富洲接任突击队长。在抵达营地后由于氧气不足和副队长许竞体力不支,便由王富洲带队,屈银华、刘连满和贡布四个人冲击顶峰。

  至于那些只露了个脸的初代队员则是当时无名登山英雄的缩影。

  赵的原型可能是韩复东同志,是他交给了突击队红旗和主席像两个重要的信物。

  初次登顶当时确实未获得国际广泛承认,但是原因并不是片中的为了队员生命丢弃了相机。而是时值夜晚,无法拍摄,他们放在顶峰的毛泽东石膏像太轻,被大风卷走。现在根据国内外气象学家的气象研究论文,也侧面证明了1960年5月26日前后,中国和登山队在珠峰北坡登顶会成功。目前很多国家已经承认了那次登顶,英雄泉下有知,也会瞑目了吧。

  片中稍微提到了一点1960年强行登顶的原因,确实跟划界有关。当时确实有歪果仁阴阳怪气“你们中国人都没上去过,怎么能说是你们的?”

  所以才会有一批英雄付出汗水和热血去强行登顶。可惜因为没有凭据留下,依然被人酸了十五年。1975年前,国家其实也有过再次登顶的计划,可惜均未成功。

  黑牡丹(曲尼次仁)的原型则是中国首位登上珠峰的女队员潘多,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从北坡登上珠峰的女性。不过老人家是1939年生人,与剧中年龄明显不符,而且1963年春节,早已与无锡籍队友邓嘉善喜结良缘。片中黑玫瑰和李国梁(井柏然)的爱情故事应该是为了艺术表现虚构的,个人觉得不是很合适。

  老人家2014年3月31日上午7点在无锡医院去世,享年75岁。

  杨光(胡歌\成龙)原型是夏伯渝。1975年,夏伯渝第一次攀登珠峰时,把睡袋让给一位丢失睡袋的藏族同胞,导致自己冻伤,双小腿被截肢。2018年5月14日10点40分,夏伯渝成功地登上了珠穆朗玛峰,成为了中国第一个依靠双腿和假肢登上珠峰的人。片中对夏伯渝的事迹进行了一些改编,个人也觉得不是很合适。

  被吐槽最多的徐缨(章子怡),我也没查出来有没有具体的原型。如果是原创角色,那导演和编剧真的用力过猛了。

  说说片中多次提到的登山之神,方五洲的偶像马洛里。他的遗体于1999年被一支美国攀登队在珠穆朗玛峰北坡大约海拔8170米处发现,但是攀登队并没有发现他所携带的影像资料,所以也无法证实马洛里是否曾经登顶。

  片中方五洲徒手爬工厂,初看的时候我也是莫名其妙。后来查了一下,才发现是致敬。马洛里曾徒手爬上教堂屋顶,向后来的妻子露丝示爱。

  杨光在片中也提到了马洛里的那句名言“因为山就在那里”

  《攀登者》观后感五

  《攀登者》、《中国机长》和《我和我的祖国》都已看毕。下面我来谈谈对三部的体验。 一、《攀登者》是最早看的点映。说实话,制作水平还是在及格线以上的。吴京是最出彩的人物,这个人真的是演什么都可以,能演出卑微老实,也能演出铁汉英雄。从影片中就能看出来,他本人就是个十分自律刻苦的人。本来对他不感冒,但是看了这个片子喜欢上了他。特效方面做的很不错,能把那种惊险刺激表现出来,一直为登山队员们捏一把汗。剧情一般,最大的问题是“登山”主线不够突出,后面本应该表现队员们艰难登山的情节却表现了爱情。关键是这份爱情还是强行煽情的,情没被煽出来,尴尬癌犯了一身。我猜想,最惊险的镜头放在了前面,到了后面导演偷了懒。实际上,如果全程都保持前面的水准,八十分没跑的。只可惜后面疲乏无力把落脚点给了爱情,大大削弱了时代情怀。

  简单来讲,《攀登者》不是拍得不好,而是没有预期那么好。综上,在三个影片中《攀登者》推荐指数四星。 二、《中国机长》是我观看时体验最差的。我迟到了20分钟,进场后正好放到飞机起飞。不知道前二十分钟在放啥。人物塑造方面,没啥出彩的角色,可能欧豪那个角色比较搞笑,袁泉那个角色比较板正。但是中国“机长”我并没有看到他的人物形象在哪。这是个群像戏,但是基本没啥能立得住的人物。剧情上,弱爆了。只会用一些小小的细节来搞笑一下,但是大的方面真的没啥悬念,说惊险不惊险,说刺激不刺激。由于驾驶室与乘客室是分离的,因此两者基本上没啥大的联系。驾驶室只有欧豪被吸出飞机那几分钟比较刺激,剩下的时间基本上就是看着机长在那里面无表情紧张僵硬地开飞机。乘客舱基本就是飞机摇摆震动,客人害怕惊叫,空姐不停地说系好安全带、戴好氧气面罩。整体来讲,惊险的画面就是通过空姐的紧张表情、乘客的惊叫、飞机在危险的云层里穿过等表现的,我一个胆小如鼠的人竟然没有感觉到任何恐惧害怕,也是了不得。为了凑够时间,把很多镜头给了工作人员的家庭生活,在这里节奏慢得想立马出场。能看出来这部影片得到了很多的帮助。但是太顺利导致整体平平无奇。综上,在三部影片中,《中国机长》推荐指数二颗星。 三、说实话我对《我和我的祖国》预期太高。实际上,还行吧,说不上好,也说不上差。《前夜》部分,故事说不上多精彩,但是黄渤撑起了戏,背景色调和场景也做得好,这已经足够。《相遇》部分,感觉剧情有些匆忙,人物还没立起来,就结束了,主要靠主角的爱人对他的讲述来立他的人设,但是还是比较单薄。结尾的留白比较好。《夺冠》部分是徐峥拍的,是最好看的部分,主要采用夸张的手法来进行镜头展现,有一点儿时代风貌,做到了不违和,有笑有泪的,让人体会到了那个纯真年代。《回归》,这个太过于中规中矩。修表人挺好的,但是没感觉。结尾的那首歌,让海风吹拂了五千年,才是最最动人的。《你好北京》是我觉得第二好的故事,葛大爷全身都是戏。当知道那个骗票的小孩是汶川地震的幸存者时,心立刻就被打动了。《白昼流星》是陈凯歌拍的,镜头和美感都不错,但是故事不行,小人物的故事和航天事业结合得太牵强,还有吐血绝症,说实话真的对这种狗血剧情免疫了。意外的是,陈导的儿子竟然比刘昊然还清俊。陈飞宇和刘昊然是一类帅哥,但是一比较,陈飞宇明显更上镜。这俩可以抢资源了。《护航》,这个故事我觉得没必要。讲的是个人梦想?友情?正义与牺牲?但明显太现代化太接近现在了,不贴整个影片的色调和情绪。《白昼流星》也有这个问题。最后,我一直等着王菲唱的《我和我的祖国》,一直到最后,才发现,没有!!!原来王菲的歌真的只是宣传曲[允悲](不好意思,经提醒发现这歌在片头)三部影片中《我和我的祖国》推荐指数四颗星。 四、最后总结来看,《攀登者》四颗星,《我和我的祖国》四颗星,《中国机长》两颗星。不过这个评价只是针对这三个影片来讲的,不与其它影片作比较,献礼七十周年就是个献礼。当然这只代表个人体验。但是还是想多说一句,网上的影评都太夸张了,把《攀登者》贬低得一无是处,把《中国机长》夸得上天。但实际上,《攀登者》制作比《中国机长》好得多,两个影片都有尴尬,但很明显《中国机长》更让我尴尬。所以,各位还是去看了再评价吧,不要被带了节奏。


相关文章:

1.《攀登者》观后感影评5篇

2.攀登者观后感800字

3.《攀登者》电影观后感影评5篇

4.2019电影《攀登者》观后感800字范文大全精选5篇

5.登珠峰电影《攀登者》观后感悟

    156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