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原创作品专栏>美文欣赏>

建国70周年征文六篇精选_地质工作者的建国70周年心得体会

腾宇分享

  短短几十年,我在祖国的怀抱里长大,在祖国的摇篮里成人,感受了祖国的艰辛,也见证祖国的昌盛。现如今,祖国成立70周年即将来临,举国上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为实现自己的梦努力着,而每个人的梦铸成了一个大梦,那就是“中国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建国70周年征文,希望能帮到大家!

  建国70周年征文【篇一】

  中学时代,开启了我走向“地质人生”的旅程。在学校举办的夏令营活动中,我和同学们爬山进洞,第一次看见石钟乳、石桌、石凳和滴水盆等自然景物,加深了我对大自然的认识和热爱。1954年,正值读初中的我,跟着音乐老师学唱了《勘探队员之歌》。勘探队员艰苦创业、跋山涉水,为国家找矿的献身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加之由于当时家庭经济困难,地质学校管学习又管生活,所以初中毕业后,我就毅然与班上几个同学报考了南京地质学校矿产地质与勘探专业。

  在地质教学和生产实习中,无论狂风暴雨,还是赤日炎炎,同学们都没有被恶劣天气所吓倒,高唱着《勘探队员之歌》,鼓舞自已奔向山野。在老师们的指导下,我们用地质锤、罗盘、放大镜和皮尺测制了地质剖面图;用经纬仪、平板仪和标尺测量了地形图。在生产实习中,每天都是爬大山、钻老窿,一天往往要走几十里,定点、观察、记录、釆集样品,按预定计划完成填图面积。通过实习,我真正体会到搞地质既要有丰富的科学知识,还要有強壮的身体和不怕吃苦的精神。

  那个年代的我们早已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命运紧密连在了一起。学习快要结束时,同学们互相鼓励时刻准备着到祖国最需要、最艰苦的地方去找矿。1957年,我们刚从地校毕业的20多名青年,从祖国各地奔赴南昌“地质部江西办事处”,来到江西这块红土地上,为国家寻找地下宝藏。

  刚开始,我在一个普查队任实习员,进行区域大剖面地质踏勘。1958年,我和一名工人在普查队长的带领下,到修水山区找铁矿。为了争分夺秒早出成果,我们三人白天爬山找矿,晚上走路换地方。队长提着手枪在前头,我拿着地质锤在中间,工人背着工具包在后面。由于每天要跑几十里的山路,一天干下来,实在是太累了,晚上经常边走路边打瞌睡。

  不久,我奉命调到505分队,任大湖塘钨矿普查组长。地点在武宁、修水、靖安三县交界的九岭山区,那里山峦起伏,森林茂密。方圆几十里都没有人烟。在分队技术负责何成敏的带领下,不管刮风下雨,还是酷暑严寒,我们都坚持天天上山,用地质锤敲开岩石,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当发现一块黑钨矿石、一条含矿石英脉、一处矿化地段时,我们都将其位置范围,用罗盘准确地标定在图上,用探槽揭露并取样化验,圈定含矿大脉区、网脉细脉区。

  深山老林的白天总是显得很短,每当夜幕降临后,我们只能靠着马灯的微光,伏在床上整理野外记录、图件和岩矿石标本,并研究确定第二天的工作线路。清晨,天刚蒙蒙亮,就能听到鸟的叫声,我们迅速起床、洗漱、吃饭,按头天晚上确定的线路出发。每天都早出晚归,披星戴月,就是这样抓紧时间,终于圆满完成了找矿填图的任务,并使大湖塘钨矿有了新发现。紧接着,上级决定大湖塘钻探上马,要求对已圈定的钨矿区进行地质详查。我被任命为大湖塘矿区技术负责,在分队技术负责指导下,编制了《大湖塘钨矿区详查设计》,并以《中国南部黑钨矿脉状矿床地质与勘探》为蓝本,学习运用在大湖塘钨矿地质详查中。通过工作,发现和圈定了Ⅱ-Ⅴ矿带,矿区远景可观。

  上世纪七十年代,为了祖国的地质事业,地质队员们努力向李四光同志学习。学习他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爱国精神;学习他树雄心立壮志,不畏劳苦,勇于创新的精神。我多次学习了他创立的《地质力学概论》,阅读了他编写的《天文、地质、古生物》资料摘要,并赴赣南实地学习“地质力学”的野外工作方法。回来后,运用地质力学的理论与方法,解决了矿区构造不清的问题。

  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是我政治的归宿,新生命的开始。我在日记中写道:“要用党给我的知识和力量加倍工作,为四化建功立业,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应地方政府要求,我赴星子从事非金属矿产研究与开发。通过实地普查,建立了矿产卡片,搜集了大量数据信息,编制了《地质矿产图》,为地方领导和有关部门开发矿产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1990年,主持《星子县1990-2000年经济技术发展战略研究》。紧接着,我配合地方政府大力开发石材资源,提出《兴建花岗石工业走廊和组建非金属矿业集团》的建议,受到高度重视。作出了“关于组建星子石材企业集团总公司、建设中国石材城的决定”,并已付诸实施。

  1999年退休后,我陆续撰写和编制了有关《地质人生》的文章与图片,以表达自己对地质人生的纪念,从繁重的地质找矿工作,转入了轻松的地质旅游、旅游开发建议和学习地质书画。

  从1957年来到江西至今,我在庐山周围工作生活了60多年,这里的山山水水记录了我和我的地质伙伴们从青春走向暮年的难忘足迹。退休以后,有大量时间与老友爬山涉水,陶冶情操。去过的故地重游,没去过的勇于攀登,尽力认识庐山的真面目。我已撰写了《庐山旅游记》《大庐山梦游记》《庐山秀峰》和《庐山飞峙江湖间》(已公开出版)。提出《深入开发秀峰景区的建议》《打造庐山山南发展大庐山旅游的建议》等40多项。

  如今,我们这些老地质工作者,在党的关怀下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过着晚年幸福的生活。余生,我要努力学习地质书画,书写地质儿女的为国情怀,画出心中对祖国山水无限的热爱。

  建国70周年征文【篇二】

  估摸的算了下,我家的故事应该可以从70年前,外公逃出国民党壮丁这个队伍开始,一路逃跑,顺走了安徽正在赶鸭子的外婆,然后携手向南,回到老家开始。外公在2002年过世,至于他怎么进了地质队已经无从考证,但妈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在我面前口述她简单的童年故事,我大概知道,家里6个孩子相继出世,虽然外公在地质队有份工资,但是还是捉襟见肘,孩子大人经常是饿着肚子睡觉,小姨因为饿把家里的花生苗都偷吃了,被外婆一顿暴打,现在小姨说起这段往事我还能体会到两个字“饿”还有“痛”。虽然吃不饱是外公一家那些年最深刻的记忆,但外公依然收留了一家居无定所的邻居,靠的就是这份微薄的工资,硬抗的撑起了那个家。

  妈妈从小就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据说妈妈可以在生产队拿工分开始,一家人生活就有了质的飞跃,全家人可以吃饱了。作为公家人的外公一直是妈妈的骄傲,妈妈总是充满崇拜的说起外公是他们地质队食堂最“神”的厨师,能把那个时代限量和仅有的荤腥弄成食堂最招牌的小炒,我偶尔也听那些上了岁数的人夸奖过外公“那个老廖,除了会喝酒,烧菜也是一绝!”很可惜我没机会尝过外公的手艺,因为一直不在身边,因为外公很早瘫痪在床,也许这是我们祖孙一辈子的遗憾吧。

  1977年左右吧,外公退休了,妈妈顶替了外公的编制,也去了地调队,家里的的杯子、脸盆、以及后来的床单被套,还有热水瓶上大大的“奖”字说明了妈妈工作三十年的表现。打我会写字开始,妈妈就把给外公写信的任务交给了我,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把所有的记挂都放在在一撇一捺之间。所有的思念都靠一个字一个字叠起来。但我一直很纳闷,随便拿起外公的一封信,第一句话就是“感谢共产党”、“感谢新社会”,那时我真的不懂外公,每个月妈妈都给外公寄钱,每年过年我们要碾转反侧,排除万难,路上顺利的话也需要三天才能赶回老家陪他过年,为什么外公却一直感谢共产党!感谢新社会,当我为人母以后仿佛才读懂外公的心,如果没有共产党他就养不活一家老小,假如没有新社会,妈妈也许还在农村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着。外公至始至终是怀着感恩的心活着,也希望妈妈不忘初心,铭记感恩吧!

  1980年爸爸和妈妈是因为当兵的舅舅介绍的,据说他们的婚礼是爸爸借了80块钱在里“隆重的举办的”。第二年,我出生了。爸妈一直分居两地,一个在福建,一个在江西山沟沟的野外分队。好在妈妈是人缘好,也待人热情,我才能依靠着邻居的帮衬活着,妈妈当时食堂炊事员,三班倒,天不亮就去上班,我就被左右邻居轮流收留,吃饭的情景大致都是端着一碗白米饭,从平房的这头走到那头,菜也吃到了,饭也饱了,然后各家的家长里短我也参与了。

  1984年,爸爸为了和妈妈在一起,退伍转业的时候也申请来了地质队,可是依然常年在野外工作,依然分居两地。妈妈每天跟打了鸡血一样的,上班,然后下班满世界的找我,因为我正满世界的野着呢!我生来就不是乖巧的女儿,从小我就和妈妈一直各种“掐”,相处方式属于此消彼长,斗争中求共存,她不打我三天就可以上房揭瓦,我要是太听话,她没人叨叨心里也发慌。但是我是真的爱她的,我也知道她最爱我。没有电脑电视,但可以用蜘蛛网捕蜻蜓,可以用青蛙腿钓龙虾,还可以到达稻田里捉泥鳅……总而言之就是各种野。好在妈妈内心强大,再加上遗传了外公乐天派的优良基因,然后我又遗传了妈妈性格洒脱不记仇,所以我的童年色彩斑斓,快乐无比。

  转眼就到了1997年,我们家从平房到一居室再到二居室,爸爸也从野外调回了机关,我由一个人管变成了“双管”,还好爸爸是站在我这一边的,每次和妈妈吵架,爸爸表面上和妈妈一伙,暗地里都悄悄的告诉我是妈妈不讲理,因为爸爸“左右逢源”“八面玲珑”我们家里也是一片和气,幸福快乐,爸爸的战友、同事、朋友经常来来往往,我们家是典型的三口之家,但一点都不寂寥,虽然不是歌舞升平,但也是笑声不断。因为宽松的政策和随和的环境让我明白了人生虽然偶有烦恼,但是快乐和幸福永远是主旋律。

  到今年2019年,我在地质队的工龄也有将近二十年了,我的孩子也十岁有余了,父母也早已退休,妈妈的退休生活比上班还要忙,每天晨练、跳舞、聚会、家务还有不停的唠叨,用爸爸的话说,“没事随便你妈妈折腾,只要她开心,我们大家都开心”,爸爸就是用这种心态在家里一直都混得开,爸爸呢,虽然退休了,每天的必修课就是登陆地矿局以及下属其他地质队网站“报到”,收罗各个队的信息,自以为对各个队的动向“一清二楚”“了如指掌”然后一边跟我普及一边嘲笑我的一无所知!但爸爸最开心的还是三五老友,两瓶白酒,七八小菜,牛皮吹吹,说说笑笑,这样的生活也是惬意的不行了。40岁的我现在是家里中流砥柱,上有老,好在身体健康,下有小还算听话懂事,很多人嗤之以鼻我对孩子散养的方式,我也不知道将来我会不会打脸自己的做法,但是我的家,我的父母用他们的方式告诉我有一颗善良而柔软的心,有坚强而乐观的家的后盾,一切事都不是问题。

  我们家的70年,新中国的70年,我、妈妈、外公共同鉴证着中国70年质的飞跃,越来越好的生活,越走越宽的未来,不变的我们依然在同一个地质系统里添砖加瓦,我们一样的为了子女奉献着我们的青春,我们各自幸福着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幸福,我们享受着健康的邻里关系和同事友情,我们都觉得我们的生活都是当下最好的日子。

  建国70周年征文【篇三】

  三弟在老家的新楼落成,谈及家具摆设,我特意叮嘱他别忘了母亲的缝纫机,他连声应道“当然、当然!”看来,他和我是有默契的——母亲的缝纫机早已不是一件普通的老旧家具。而年近古稀的母亲说起家中的缝纫机,总能聊出很多内容,“上海“蝴蝶”牌的呢,轻巧好用。”“那年月,谁家有台这样的缝纫机,比现在谁家有辆奥迪车都有面子!”言语中透着浓浓的情感。

  说那台缝纫机是母亲的宝贝,一点也不为过,因为那是她当年的订婚礼。1970年的中国,一个偏远的农村小镇,一个普通的农家,能够成功拿到缝纫机供应票并凑齐一百八十块全款购买一台上海产的缝纫机,实在无法想象,当年我的父亲和家人该是费了多少周折、想了多少办法!而这台缝纫机,或许是那个时代普通人家所能拥有的最大资产,不仅让母亲成了村里年轻姑娘们羡慕的对象,而且成就了她学手艺的理想,并且一路陪伴了记载了她从青春韶华到苍苍暮年的半生时光。

  布料凭票供应的年代,母亲做的是“上门活”。那时的农村家庭多数艰难,但如逢家中将有嫁娶或添丁喜事,却必定拿出平时一点点积攒起来的布料,请裁缝师傅带着缝纫机上门做衣服。母亲手工精细且为人和善,经常被请到离家一二十里地外的村子,请活的接二连三,加之交通不便,母亲有时甚至一两个月才能回家一次。

  80年之后,市场上布料供应逐渐放开,乡亲们生活日渐改善,随时扯布做新衣的想法已不难实现,母亲的缝纫顺理成章成了“宅家活”。那是没有电视机游戏机的年月,我和妹妹是母亲缝纫机的忠实“小粉丝”。静静地站在机子旁,看着母亲熟练地穿针引线,双脚有节奏地踩动踏板,听时快时慢的“哒哒”声如同欢快的奏鸣,针线流动、手指翻转,一块块布料变成合体的衣衫,一段段小花布变成漂亮的花书包、小布鞋、花枕头,让人百看不厌。那些小到实在派不上用场的碎布头,母亲安排我和妹妹送去镇上供销社回收站,换回的两毛三毛,是倆“小粉丝”倍加珍惜的零花钱。不仅如此,母亲还把她学徒的心得总结成读书学习的道理,一遍一遍讲给我们听。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尽管我有一个做缝纫的母亲,但也只有新年才有机会得到新衣服,平常穿的衣服则多由成人旧衣改造而来。母亲虽只读过二年小学,却很懂得创意,经常会在孩子们的衣服上加点小花样,滚个花边、绣个小花、小动物,即使是布料不够或是破洞衣裤,也会因母亲别出心裁的拼接和修补显得与众不同。清贫的日子里,母亲的缝纫机不但生动了我们的生活,更是为家庭创造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全家老少一日三餐副食、子女们读书的书本杂费,靠的都是母亲的那台缝纫机。

  九十年代,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街面上服装布料、样式不断翻新,服装店的成衣渐渐取代了手工缝纫的新衣。拿布料来找母亲做衣服的人变得越来越少,只偶尔有一些不习惯改变式样的老年人来找母亲做大襟衫,缝纫机有时一个月也难得用上一回。但母亲依然精心保养着她的缝纫机,时不时滴一滴机油、擦一擦转轴,像照看一个娇弱的孩子。

  98年之后的十年,随着孙辈相继出生,母亲的缝纫机又繁忙起来,变成了“爱心”专用机,六个孙男孙女春夏秋冬全套宝宝衣,棉袄棉裤、马甲背心、厚的薄的单的夹的,无一不出自母亲之手。而今,宝宝衣已变成箱底的纪念,那台曾经常日不歇的缝纫机,大多数时间只能默然安立在房间的角落。可是我知道,无论生活如何变化,母亲对缝纫机的感情丝毫不会改变。

  母亲的缝纫机,和她本人一样,曾经年轻又一起变老。它,在流长岁月里,沉淀了勤劳和坚韧,创造了温暖与喜悦。它承载了一代农村女性的生活梦想,亲历了中国农村天翻地覆的发展变化。它是风风雨雨七十年中国的小小见证者,也是华丽锦缎般壮美中国的小小缝织者。

  建国70周年征文【篇四】

  说起家乡的变化,对于我这个出生于六十年代的农村娃来说,确实深有体会。其中,衣食住行的巨大改善就是普通百姓得到的最大实惠,也最广泛地体现了我们党在改革开放40多年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村多数人家是每隔几年就凭布票从国营商店买回白色的粗布和染料,自己把布染成黑色或蓝色,然后再请裁缝师傅到家里来做衣服。条件好的冬天有棉袄或毛衣,条件差的冬天只穿两件单衣,再冷也只能穿条单裤。衣裤穿破了就打补丁,俗话说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就是那个年代的真实写照。在夏天,六岁以下的小孩一丝不挂是常见的现象,即使是成年人也常常赤足、上身赤膊,并不完全是因为天气热,更主要的原因是为了节省买衣服鞋子的钱,也有的确实无钱添置。记得有一次我九岁时,在酷暑中去赶集,赤足走在滚烫的石子路上,路人看了都觉得这小孩好可怜。

  那年代,村民们仅靠参加生产队劳动获得工分,再依据工分分配粮食,那时粮食产量低,村民积极性也不高,对于那些家庭人口多,劳动力又少的家庭来说,常常过着食不果腹、寅吃卯粮的生活。我们家晚餐只能吃米粥、稀饭充饥,以此节省点粮食。一年四季只有在过年过节的时候才能吃上点荤菜。我读高中时住在学校,从家里带来的萝卜干或腌菜要连续吃三天。那时的生活用水全靠人力到小河去挑,做饭用的燃料主要靠农闲时到离家10多公里远的山上去砍柴草。

  那年代,村民们普遍住的是土坯房,多数房子比较陈旧,大都是几十年前甚至一百多年前建的,雨天漏雨很常见。那个时候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每家每户都有四五个甚至七八个小孩,常常是三五个小孩挤在一张床上睡,我小时候就是跟哥哥弟弟三人同挤一张床。房间里没有像样的家具,更不用说电器(我们村八十年代初才通电)。房间都不建卫生间,小便一般在房间角落的尿缸里解决,尿缸满了就挑去浇菜,大便就在外面又脏又臭的粪坑里解决,常不常能听到有人掉到粪坑里的事情。每家每户都挖有一个粪坑,因为这是很好的农家肥来源。

  那年代,人们出行主要是靠徒步,绝大多数村民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离家3公里远的乡镇(那时候叫公社)集市。赶集的路也只有一条,不但窄小,而且坑坑洼洼,晴天一路尘土,雨天则泥泞难行。我小时候到外婆家做客,虽然只有10公里左右的路程,但一路都要过田埂、越丘陵,道路窄小而弯曲,要步行3个小时才能到达。

  现如今,村民们生活富裕了,各种衣料品种渐渐多起来,穿着打扮更注重的是美观、华丽,夏日服装轻柔、飘逸,冬季则选择轻柔保暖的羽绒服,保暖内衣和羊绒大衣。村民们不再为穿衣发愁了,而是发愁衣服多了衣柜放不下了。

  村民们不再为吃饱犯愁,饮食水平逐渐提高,从单一吃米饭蔬菜开始增加了副食、肉、蛋类,鲜奶等,吃鱼吃肉也不再是逢年过节的专利。村部有了小卖部、菜市场,有品种繁多的各种食品,以及反季蔬菜、水果、海鲜,应有尽有。家里来了亲朋也不用着急,冰箱里随时存有各类荤菜和饮料。家家安装了自来水和燃气灶,不再累死累活为生活用水和燃料发愁了。我回家看望母亲时,她老人家经常感叹说“打盼共产党的福,现在的日子好过了,餐桌上天天有鱼有肉,天天像过年一样”。但母亲勤俭节约的习惯没变,每当我们把剩饭剩菜或有点变质的水果扔掉时,她少不了要批评我们几句,给我们上忆苦思甜课。

  各家各户陆陆续续建起了三、四层的红砖水泥楼房,住房面积大大改善,人均住房面积可达七、八十甚至一百多平米,卧室、客厅、卫生间、厨房、阳台、庭院、车库、配套家具,电风扇、空调、热水器、彩电、冰箱等等样样齐全。简陋的危房不见踪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装修漂亮、舒适整洁的楼房。村里也有几户特困户,他们无能力盖新房,但我们的党、我们的政府没有遗弃他们,出台了精准扶贫政策,政府出资为他们盖起了新房,并对门前地面进行了硬化。村民们由衷点赞“共产党真好,是咱老百姓的贴心人。”

  水泥公路通向各家各户门口,摩托车、电动车家家必备,多数家庭有好几部。近几年,一半以上的家庭买了私家轿车。有了方便快捷的交通工具,村民们与外村、外面世界的联系也更多了,年轻人开着车,带着全家老小出门旅游也成了家常便饭,甚至有的到了香港、澳门、广州、北京、上海等地旅游。相信不要几年,村民们很快就会走出国门,畅游世界。

  忆往昔坎坷岁月历经沧桑,看今朝幸福时光国富民强。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使国家富强,给民众带来了生活的富足、精神的愉悦。不少上了年纪的村民由衷感叹:现在国家政策这么好,日子好过了,我们要好好保重身体,争取多活几年。是啊,国家强盛、经济繁荣让我们充满信心,感到自豪。在建国70周年之际,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的国家会一定越来越强盛,人们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美好。

  建国70周年征文【篇五】

  记得学生时代在玉泉路校区的第一年冬天,北京以一场大雪为钱学森老先生送行。学校在礼堂的大门口摆设遗像,很多学生自发的前往遗象前鞠躬悼念,看着先生的遗像,很自觉的联想起他放弃国外优厚的物质生活条件,毅然投身到新中国的航天事业中来。在校时,听着有些中国留学生拿着国家的留学基金去国外享受西方的教育,学业完成之后,参与到资本主义国家的的经济建设中去。现在看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立德树人教育确实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那时作为一名学生,想着将来也要为祖国的科技事业贡献一分力量。后面毕业时,各种机缘巧合,自己回到了家乡的地质队工作。

  作为出生于80年代的年轻人,真切能够感受到了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其实是每位国人为了国家的富强和自身的发展而努力奋斗的结果。从12年参加工作至今,工作也有七个年头,经历了地勘行业短暂的红火景象后,迎来的是整个行业整体下行的态势。面对直线下滑的收入,一度感到迷茫,有种男怕入错行的感觉,但消极的工作状态,并不能解决任何现实的问题。因为这七年,国家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国家由高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增长。地勘行业的工作对象由单一的矿产资源向自然资源、环境、灾害、空间等多要素转变。这就要求我们的地勘工作必须精准对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切实解决关键问题。面对国家服务需求的转变,年轻的干部理应主动担当,有所作为。下面结合自身的工作体会,谈几点将来要努力的方向,与诸君共勉。

  保持对单位的热爱,一个单位由于历史等客观原因,可能平台有大小,但这不影响你对单位的热爱之情,也不影响你发挥自身的才干。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是激发干部担当作为的动力源泉,如果一个职工对自身所处的单位没有爱护之情,对自身展现才能的岗位都没有珍惜之意,很难想象他能为单位做出大的贡献。也许,主观看来,在工作的过程中,会碰到一些不公的现象,但其实是工作过程中必须要面对和克服的一些环节,不能因为暂时的不公平,消极对抗,奋斗的道路对年轻干部来说还很长,积极乐观的心态很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青班的开班讲话上提到,干部成长无捷径可走,经风雨、见世面才能壮筋骨、长才干。每个年轻干部只有结合自身岗位和特长,努力融入到单位的发展大局中,才能施展才华,实现共赢。

  保持高密度的学习,地质是一项浩瀚的学问与无垠的事业,地质人在野外过程中白天要经受住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晚上还要对复杂的地质现象进行资料整理和综合分析。这好象与余秋雨先生提到的古希腊哲人,把智力健康和肢体健康发挥到极致再集合在一起有很多相通之处。能够长期战胜双重考验的地质人,身处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方位上,面对如此技术和信息速变的世界,更应加强对新技术,新理论的学习。地勘单位是技术密集型单位,核心竞争力在于有一批能够适应将来市场需要的人才,所以,年轻干部需要培养健康向上的学习习惯,而不是把心思花在走捷径上,只有不断的通过理论学习与转型项目的实践积累,把自身造就成契合时代发展的人才,才能担当重任。

  保持廉洁自律的风范,才能走的更远。新时代下的地勘单位,更是鼓励年轻干部干事创业的时候,一时的重用,只能是组织上对你之前工作成绩的肯定,和对将来工作寄予的厚望。不能把这种信任,当作是可以损公肥私,沾沾自喜的理由。工作的正常开展,只有出于公心,才能无所畏惧,才能团结广大同事,度过地勘改革的阵痛期,切实提高职工的收入。培养廉洁自律的生活方式,不仅不会让人迷失前进的方向,更能促进工作效率的提升。物质追求永无止境,精神追求才终身受益。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江西地矿的改革也进入关键期。相信每一位江西地矿的年轻干部,都应当扎实干好本职工作,不断壮大自身实力,以知重负重、攻坚克难的实际行动来践行对党的赤诚之心,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建国70周年征文【篇六】

  我出生于60年代,童年是在农村的外婆家度过了十年时期,对祖国发生的事情似懂非懂,记忆最深刻的是我的祖国有两位伟人,那就是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和敬爱的周总理。当时家里的大人们,都在生产队忙于农活,天刚蒙蒙亮,就要出工,夜幕降临时,才能收工,晚饭过后,都要在生产队部集中,而我和童伴们也就顺应地被“集中”了,我们所谓的“集中”是一起玩耍。

  进入小学之后,经常听得到老师讲述祖国60年代前的艰难岁月……而当时的我,听到的都是朦朦胧胧,更不用说去感悟祖国的艰辛历程。懵懂之中,记忆深刻的是外公、外婆经常为柴米酱醋发愁,当时外婆生有四男一女,我母亲是老大,四个舅舅都未成家,除了妈妈进入工厂工作外,都在家务农,虽说有劳动力,但每天挣的就是几个工分,粮食根本就不够吃,经常是稀饭、红薯、玉米过顿,只要家里有一点好吃的,都会留下来给我……渐渐地,我长大了,知道了家里的苦处。所以,在业余时间就会结伴去山上捡柴,下河跳水,帮着干农活。回过头想,那年代,我的祖国也是艰难困苦……

  眼看小学毕业了,就要步入初中时代。按照父母的意愿,我离开了外婆家,回到了父母身边。也恰恰是这一年,1976年,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一举粉碎了“”,十年时期成为了历史。从那时起我们这届学生实行了初中三年制,恢复高考了,“高考”这个词听得最多,父母经常教育我,要好好读书,将来考大学;老师也常念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当时绝大部分同学都很努力学习……

  时间过得很快,到了“进京赶考”的时候了,很多同学都紧张,进考场好比上战场,高考的第一天,脑子一片空白,有的同学还在考场上晕倒了……当高考成绩公布后,我很欣慰,虽然成绩不是很理想,但也达到了大专分数线,总算是功夫不负有心人,被师范学院录取。每年的高考场面都成了祖国的一道风景线,人口众多,竞争压力大。伴随改革开放的步伐,没有考上大学的同学,有的选择了当兵,有的则参加考干,还有的就直接步入社会,做起了小生意。

  大学毕业分配时,我有幸来到了地质队从事教育工作,当时的地质队基本上都有子弟学校。工作十年后,国家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很多企业下马,地矿经济下滑,下海风吹遍了全国,经过单位允许,我选择了外出打工,这一出去又是十年。在这期间,看到外面的“世界”可以说是一天一个变,高楼大厦到处都是,人们的生活水平一天比一天好,收入一年比一年高,可以说是祖国改革开放带来的好处。

  从“先让部分人富起来”到国民经济的总提高,内地发展是突飞猛进,外出打工的人们纷纷回到自己的家乡,为建设家乡出一份力,那时的我,也与时俱进,回到了原单位上班。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感受到国家政策的优越性,拿到的奖金多了,看到的车子多了,高楼大厦也布满了整个城市,郊区农村成了经济开发区,到处都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我的祖国富了,我的祖国强了……

  短短几十年,我在祖国的怀抱里长大,在祖国的摇篮里成人,感受了祖国的艰辛,也见证祖国的昌盛。现如今,祖国成立70周年即将来临,举国上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为实现自己的梦努力着,而每个人的梦铸成了一个大梦,那就是“中国梦”。


相关文章:

1.2019建国70周年心得体会 向建国70周年献礼心得体会精选6篇

2.2019建国70周年伟大征程心得体会 向建国70周年献礼心得体会6篇

3.2019建国七十周年华诞心得感悟

4.2019建国70周年心得体会汇总5篇

5.2019建国70周年征文,建国70周年的优秀心得体会精选

6.建国70周年变化心得

    139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