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优秀作品专栏>美文欣赏>

庆贺建国七十周年单位征文五篇精选_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发展成果优秀作文

腾宇分享

  在举国欢庆祖国七十周年华诞之际,纵览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丰功伟绩,家庭燃料、能源的更新迭代变革涉及千家万户,牵动着广大市民的民情、民生,它是反映我国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庆贺建国七十周年单位征文,希望能帮到大家!

庆贺建国七十周年单位征文五篇精选_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发展成果优秀作文

  庆贺建国七十周年单位征文【篇一】

  七月正值艳阳高照的炎炎夏日,动作稍大些,也会汗流浃背。七月中旬的周末一天,回到张家港港区走了一趟三姨亲戚家,看望年近八十的三姨父。三姨家就在张家港运河旁,傍晚在三姨家吃过晚饭后,我和三姨父、表弟、表侄坐在表哥家的楼中楼屋顶的凉亭中乘凉,三姨父一家三代围绕“乘凉”的一段对话,让我感触良多。

  乘凉期间,三姨父总说,空调吹多了不健康,要经常吹吹自然风。表侄觉得这有道理,现在大家生活水平提高了,夏天一早到晚都在空调房里活动,总得接触接触自然。

  “哈,这里真舒服!”表侄抬头仰望满天星斗:“不比空调逊色呀!”

  “嗯,是很凉快,但总不能一天到晚跑上来吧?”表弟笑言。

  那倒也是,表侄笑了笑。“对了,爸爸,您小时候有风扇了吗?以前也没有像现在这样的高楼乘凉,大热天的您是怎么熬的?”看着闪烁的星星,表侄突然萌生了一个疑问。

  表弟想了想说:“大概是小学到中学时就有了,那时风扇可是个很新鲜的玩意儿,还不是家家户户都可以用得上普通家电呢。”

  表侄点点头。这时身后传来一把沉稳又和蔼的声音:“嘿,你知道吗?爷爷小时候哪有什么空调风扇,天热了冲出到外头去摘一片芭蕉叶来扇扇,有钱家的也许会有一两把葵扇,可了不起了!”

  坐在一边的三姨父也走了上来。表侄忙起身摆好椅子请三姨父坐,三姨父欣慰地拍了拍表侄的头:“谢谢!”表侄坐在三姨父的旁边。三姨父叹了一声,感慨道:“从七十年前到现在,人们的生活真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说完他顿了顿,声音有几分颤抖,像是哽住了喉。也许是三姨父太高兴了吧,看着生活越来越优越,老人家总会触发心里深处的感觉。

  表哥呷一口茶,接过话:“是啊,生活越变越好了。建国七十年以来,生活质量在改革开放中日渐提高,人民生活越来越幸福呢!”表哥倚在靠椅上,半眯着眼睛,脸上带着惬意。

  “对,如果没有新中国的成立,没有邓小平爷爷的正确指引,就没有今天的改革开放,没有今天能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中国,我们的生活也无法日渐富裕幸福。”表侄发出了深深的感想。

  一阵清凉的风从面上拂过,此时此刻的我感受到的,不只是凉爽,还有清新,有未来,有快乐……

  “没错,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在逐步提高,但我们的路还很长,还需要继续努力。”表侄直起腰板,一脸精神抖擞。三姨父转过头来,“你们这一代的青年,就是我们国家的未来!”三姨父的语气在我听来,无比的坚定,更充满着激励。三姨父的话,像是在告诉表侄他们这一代,未来要由他们新一代,接过先辈们交付给的接力棒,继承勇于探究,创新的精神,沿着这条正确的道路继续跑下去,跑向下一站的辉煌!

  我们三代同堂在这个炎夏话“凉风”,细谈生活的巨大变迁,这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享受。三姨父和表哥的话一直在我耳边萦绕着,新中国成立70年的巨大变化,在生活的变迁中,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承载了美好回忆。一阵凉风又仿佛把我带到了多年后的中国社会,二十年后的,三十年后的……正如预言家们所说的那样,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国的天下!我们国民的生活,也将会越来越精彩!

  2019年,我的中华,我的国。七十年的历程,让一个古老民族涅槃重生!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庆贺建国七十周年单位征文【篇二】

  70年代,活多人穷,鞋子全靠手缝。

  母亲白天在队里跟男人一样插秧挑稻,晚上还要喂猪养鸡,深夜才有空坐下来,凑着煤油灯给全家人做鞋子。我们姐弟三个钻在一个被窝里,模模糊糊地看着她用穿着粗麻线的长针一针一针地纳着鞋底,直至整个鞋底四周都被针线一一纳过成为所谓“千层底”之后,配上黑色圆口鞋面,一双耐穿的布鞋才算做成。

  那时,农村人家做一双新布鞋太不容易了。首先得花钱买布料,但谁家又有余钱呢?像牛一样伸长了脖子被命运的鞭子抽着干到大年三十,一家也只能分个十来块钱。所以都是用做衣服剩下的一小块一小块碎布料来做鞋子。很多人家几年才能请裁缝到家里来做一回新衣服。特别是我们家,人口多开支大,年年跟大队借债度日,如果哪年父母给我们孩子做一件新衣服那是要开心半年的。父母更是舍不得穿新衣新鞋,记得父亲有一双布鞋,其实也不是很新,父亲总是在走亲访友的时候穿上它一回。办完事一回到家,父亲马上把布鞋脱下用报纸一包放到柜子里,等下一回作客时再穿。

  大热天到了,穿布鞋太闷,又没凉鞋,孩子们索性就光着脚,踏上被太阳晒得滚烫的地面,不由跳起来,只能踮着脚尖慢慢挪。一不小心,踩到小石子或尖利的碎砖,就痛得“哇哇”叫。

  芦花白,芦花美

  芦花开放秋风吹

  秋风吹,雁南归

  雁南归,冬相随

  冬相随,冰成堆

  芦花靴筒把脚围

  芦花靴是那时的过冬“神器”。芦花靴的做法跟草鞋、蒲鞋大同小异,只是鞋底更厚实、宽大,因此用的力气更大,需要父亲来完成。在制作鞋帮的时候,要在稻草里面添加些芦花。这撸去了梗子的芦花,毛茸茸的,有点类似于羽绒,很是柔软。夹着稻草编织在芦花靴的鞋帮里,堵住了稻草间的缝隙,有效地起到了保暖作用。用来做芦花靴的芦花也有讲究,一般用中秋前后采摘的芦花,此时的芦花已经开放,但未开足,用来做芦花靴正好。过了冬至,进入头九,凛冽的西北风呼啸而来。寒潮过来,大伙儿都被冻得缩手缩脚,两只手习惯性地镶拢在衣袖管里,穿着单鞋的两只脚也会不由自主地惦起脚尖原地小跑起来。这个时候,父亲的芦花靴就开始成双成对地挂在土墙上了。不能急着穿,先要找一些干净、柔软的稻草卷曲起来,当做“鞋垫”塞进靴里,毛糙的靴口则要寻找一些破旧的棉毛衫上拆下来的棉布包好“沿”起来。不然,脚帮子就会被磨出血泡来。我穿着大头芦靴,笨手笨脚地到处晃荡。小时候,乡下的田野都是实打实的泥地,降温了,地面就全冻起来;太阳出来,冻着的泥路就是烂泥地。穿着芦靴在泥地里艰难走过,回家两脚都是泥;下雪了,到雪地里走一走,鞋子袜子完全湿透,回家照例一顿臭骂,然后两脚翘在脚炉上,在大人的喋喋不休中慢慢烘干袜子,等待下一场撒野------如今,穿着芦花靴“通通通通”踩过的泥地、跨过的门槛,都变成一种温暖的回忆,永远在心里焐着寒冬。

  直到改革开放分田到户,农村经济质的飞跃,我们农村人脚上的鞋子也渐渐发生了变化。首先是农民自己种自己的土地,种地的积极性提升了,产量年年增加收入也年年增长。分田到户头一年,我们家就还清了所有的债务,而且还有了余钱。从此,我们家年年都做新衣服新布鞋。

  农村里的市场也活跃了,市面上各种各样的商品越来越多,人们穿的鞋子也丰富起来了。供销社的百货商店里还有专门的卖鞋柜台,有夏天穿的塑料凉鞋,有雨天穿的黑胶鞋,有帆布做的黄跑鞋。当然,还有价格不菲的真皮鞋。不过,这时候大多数乡下人最喜欢穿的仍然是布鞋和黄跑鞋,既便宜又好穿。

  父亲每天不离脚的一双黄跑鞋已经补了很多次,那天下雨,他脱下了那双脚底有洞会漏水的黄跑鞋,正好卖灶糖的汉子挑着担吆喝着走过,我四处搜寻着“宝贝”,能卖的楝树果子、牙膏皮、乌龟壳、鸡肫皮早卖光了,只有这双破胶鞋可换糖了。父亲晚上一回家,看见鞋子不见了,确认是被嘴馋的我卖了,气得他抄起锄头就向我挥来,我吓得拼命逃,李叔招手叫我躲他家床底下才帮我逃过一劫。

  10岁前的我,从没见过塑料拖鞋、棉拖鞋这类时尚休闲的物品,我们家都是把穿出了窟窿的布鞋趿拉着当棉拖鞋穿;锯块木头板,刨光滑后用钉子钉上段旧腰带或帆布,就成了人人羡慕的凉拖。

  84年,我上了初中,青春期的少女,特别爱美,连做梦都想有双白力士球鞋穿。那时候的学生,能有双白力士球鞋就是最幸福、最神气的事了。后来伯父送了双白力士球鞋给我,我爱惜极了,只在上台表演或开运动会才舍得穿。用硬板刷蘸上洗衣粉刷得干干净净,再盖上一层洁白的卫生纸,让它在阳光里吸收染料变得像个白美人。

  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乡镇企业的兴起和市场经济的繁荣,各式各样的鞋子缤纷登场。最多的就是皮鞋了,品种五花八门:有春秋穿的单皮鞋,夏天穿的凉皮鞋,冬天穿的棉皮鞋。很多农村人常常有几双皮鞋。这时,人们穿鞋也开始讲究牌子了,像什么“双星”皮鞋,“万里”皮鞋,“森达”皮鞋,我们乡下穿这些牌子的也大有人在。人人有了皮鞋穿,就渐渐冷落了布鞋、黄跑鞋这类老式的鞋子了。这时候,我们的家人也舍得买皮鞋了,父母花了200多块钱给我买了人生中第一双叫“耐克”的真皮鞋。这鞋子的确“耐”穿,我穿了几个年头也没把它“克”坏。

  进入二十一世纪,特别是党的以后,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惠农好政策,如减免农业税,给种粮农民直接经济补贴,持续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鼓励农民进行土地流转,多种地多产粮,等等。这些好政策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富裕起来的人们再也用不着为穿什么鞋子而发愁了。就说我吧,已经购买过好几双名牌皮鞋,几乎天天穿皮鞋。即使下雨天,我也用不着穿上防雨水的塑料胶鞋了,因为农村的道路越来越好走,家家户户门前都通上了水泥路,只要撑上一把雨伞,不必担心雨水打湿鞋子。

  不用说,穿皮鞋的感觉的确好,穿上它,头会情不自禁地抬起来,胸会情不自禁地挺起来,脚下“咯噔、咯噔”地响着,让人神清气爽劲头足。

  如今,我那与共和国同龄的老母亲不用再辛苦地做啥鞋子了,她与父亲穿上“足力健”老人鞋,时不时坐高铁登飞机,天南地北到处旅游,伴随共和国的宏伟蓝图夕阳照千里。

  建国70年沧桑巨变,人们的衣食住行焕然一新。单说鞋的变迁,就足以证明我们已由贫穷走向富裕。从小心走、大步跑到自在飞,鞋子的沧桑巨变,正是祖国的飞速发展!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新时代农民穿上漂亮、舒适的鞋子,正与共和国一起飞奔在全面小康的梦想大道上!

  庆贺建国七十周年单位征文【篇三】

  自古以来老百姓每天维持日常生活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已成为我国的谚语。它是与人民生活息息攸关的大事,柴(燃料)列其之首,说明它至关重要,即使是现代社会家庭也十分关注。而千家万户的家庭燃料随着时代不断变革,从当初的柴禾、煤球到后来使用沼气、先是瓶装后又管道石油液化气,直至现在普遍应用的管道天然气,甚至利用新能源,几十年来不断更新迭代与时俱进。整个过程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社会不断进步,经济建设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一个缩影。

  我国以往民间的柴草和粮食一样是头等生活大事,历来基本上没有多少变化,直至四、五十年代还是以稻麦秸秆和树柴为主。记得解放前因为我父亲在抗战期间惨遭日伪军迫害后留下了后遗症失业在家,所以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全家时常为粮食、柴草发愁。我小时候和哥哥一起跟着妈妈经常清早就和邻居结伴上华士砂山割柴禾,挑回家在后院晒干后烧水煮饭。山麓有一种叫钢刺藜的灌木,油性足,不需晒干就可直接在灶堂里烧,大家都争相去砍割,可怜妈妈的双手常常被刺得鲜血直淌,至今我还记忆犹新。

  东方红,太阳升。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新中国成立了!毛主席、共产党是大救星,人民群众终于站起来翻身当家作了主人。1952年初夏苏南行署招聘知识分子搞社会主义建设,我父亲报名登记后被常州市卫生局录用分配到公费医疗第二门诊部担任了主治医生。母亲除了做家务还打些零工,家庭基本生活有了保障。那时,燃料主要还是麦柴、稻草、豆萁和树柴之类,好在市场上随意可以买到。为了节约燃料当时大家除了在灶头上面安放汤罐利用火烟余热烧开水外,还在灶堂灰中捂上单把手铜水锅,利用灰烬余热,解决生活热水。

  五十年代后期,农业大跃进积肥,农村用稻麦秸秆来填猪窝、羊圈,或堆肥发酵或在田边灰潭沤肥。因此燃料显得比较紧张。那时经常有挑着稻草上门换草木灰的农民。我家每月将积存的草木灰换些稻草、麦柴。农民则将草木灰挑回去做肥料,各取所需物尽其用。

  六十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农业欠收,当时柴禾成了一大难题,于是公社为节约燃料号召居民、农民的家庭小灶改为到居委会或生产大队办的集体大食堂吃饭。后来各地农村大办沼气,我们**县也在云亭公社搞土法上马利用沼气典型,全县各公社派大队干部及农技员去参观取经后,立即发动各生产队土法上马建沼气池,利用人畜粪便加水与河泥秸秆杂草树叶封闭发酵办小沼气,用于烧开水和猪饲料,暂时解决了社员燃料紧缺的困难又增加了肥料来源。到六十年代中期,镇上的工业发展兴旺了起来,大量的工业废料又成了居民燃料的补充来源之一。纺织厂锅炉房里倒出来的煤渣,铁匠铺倒出来的未烧尽的烟煤块,拣回去用风箱一搧,烧开水煮饭菜倒也火旺。还有手工业社的下脚料木柴、木花,那是居家生煤炉时必不可少的。所有这些量虽少却也成了人们拾遗补缺的家庭燃料。后来我哥找关系去供销社买煤屑拿回家和上少许黄泥加水拌匀,用铁勺子在晒场上做土煤饼补充燃料的不足,我们总是忙得满头大汗,脸上手上弄得黑乎乎脏兮兮。烧这种自制煤饼要用风箱不停的搧风,还经常免不了熄火烧出夹生饭。后来镇政府适时地办起了煤球厂,解决了居民的燃料需求,当时计划经济实行按居民家庭人口定量供应煤球。开始是橄榄煤球,这种煤球质地结实,不易完全燃烧,少有浪费。那时我们用扁担、竹框去煤球店将煤球挑回家,最麻烦的就是每天要生煤炉,我将手提铁皮耐火炉胆煤炉拎到屋外,事先在炉垫上放好稻草、小木柴片以引燃上面放的煤球,炉底风门内用废纸或木花点燃后立即罩上废旧热水瓶的铁壳拔风,立即用蒲扇使劲搧风,烟雾腾腾,眼睛被熏得泪水直流。更烦人的是要事先买好木柴、树枝,用斧头劈成小木柴片存放在柴篮里备用。每次劈柴我手上总是磨出了血泡。有一次我左手扶住树柴块,右手持斧头用力劈下去,不小心左手食指被尚未完全劈开的木柴夹住,直痛得我哇哇直叫。

  人类社会总是在生产生活中不断发现、不断改善变革中进步的。七十年代中期橄榄煤球被蜂窝煤球替代,仍实行计划定量供应。蜂窝煤球通风好燃烧火力旺,接加也方便。晚上关掉风门,装上新煤球盖上铁炉盖,但封火的煤球炉室内煤气较重。次日早上开炉烧早餐,不用再生火便当了许多。后来煤球炉子被淘汰了,我家在厨房墙角处改成了煤炉灶,上方留有一个小出风洞通烟道拔风,这样室内就少了煤气味,生起炉子来也便当多了。只要晚上用木塞将煤炉灶下膛进风口塞住,炉口用湿煤屑封好(中心留一小孔出气),次日取下木塞,炉火一会儿就会旺起来,用不到再生火了。烧蜂窝煤球虽比原先进步多了,但还有好多麻烦事。每月要借三轮车装上木箱子蹬好远的路到定点供应的煤球店买蜂窝煤球回家,再一框一框搬上楼,往往弄得汗流浃背,筋疲力尽。后来小巧玲珑的柴油炉子也曾在居民中曾风行一时,人们想办法用柴油炉子烧茶煮饭以弥补计划供应煤球的不足。到了七十年代后期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中华大地,地方政府想方设法增加计划外煤球供应,满足了人民生活的需要。

  到了八十年代前期,**县政府办起了液化气公司,开始供应钢瓶装石油液化气,每户集资2500元办一张卡,当时15公斤的瓶装液化气大约40元左右,后来逐年提价,一瓶气正常使用一般可用一个月。虽然每次换气瓶要用自行车去趟回来,但毕竟节约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石油液化气方便卫生,阀门一开用电子打火枪点燃简易煤气灶,就能烧水、煮饭菜,后来又换成了自动打火煤气灶更加方便了。

  九十年代中期,**市政府把管道液化石油气项目列入1995年为民办实事的大事之一,**南方液化气公司率先开了管道供气的先河。管道液化气具有方便、安全、无“三废”等优点,价格也合理,是城市现代化和居民生活小康的体现。阀门一开煤气灶就可自动点火,配上更先进的燃气灶具、多功能排油烟机,时尚了许多,也方便了很多。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跨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科技日新月异福祉人民。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开发利用天然气新能源,铺设了一千多公里长的西气东输管道协调发展。**市政府以民生为本,民享为先,统一规划,加大投入。改制后的**天力燃气有限公司,大力扩展天然气管道供气网络,也充分利用原有液化石油气管道,加强维护管理,并加大了老小区、新居民区及周边乡镇的天然气供气开发力度。现在管道天然气作为清洁环保能源,早已遍及**城乡各地,可谓四通八达。全市近40万家庭,其中有31万多户使用了天然气,原来使用罐装液化气的用户也在不断升级换代改用管道天然气。按等量热值计算,天然气价格是电、液化气的1/2不到,经济实惠。天然气管道进户入室配上自动燃气热水器、自动燃气灶,洗澡淋浴、烧水煮饭菜就非常便捷了。2016年元旦起我市对管道天然气民用实行阶梯气价。阶梯式气量划分为3个档次合情合理。如第一档年用气量为360立方米内价格为2.20元/立方米,大大低于周边地区。而且对民政部门认定的低保户免费安装天然气,深受社会赞赏。还推出了24小时充值天然气服务,极大地方便了市民群众。我们都是改革开放成果的受益者。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让广大市民群众品味时尚,着实享受了新时代的幸福生活。天然气是清洁、安全、价廉又使用方便的能源。使用天然气是城市发展的标志之一,它优化了城市能源结构,净化了城市空气环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它的普及是一项政府民心工程,也是涉及经济发展大局的基础工程。自古以来困扰人民群众的家庭燃料难题从此在新世纪新时代被迎刃而解。党的“”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倡导节能减排。当下,开发利用风电和太阳能已成为当代光伏科技发展的重要领域,我市周庄山泉村率先在村民住宅屋顶大面积安装太阳能发电并成功并网。2017年我市远景集团有效利用风力资源发电并登陆屋顶光伏产业,更环保,更经济。开启了“万物互联”的能源新时代。不久的将来肯定会结束燃煤、燃油、燃气、耗电的能源消耗历史。

  在举国欢庆祖国七十周年华诞之际,纵览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丰功伟绩,家庭燃料、能源的更新迭代变革涉及千家万户,牵动着广大市民的民情、民生,它是反映我国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一滴水见太阳,从家庭燃料能源的变革充分显示了我们的伟大祖国从此走向了繁荣富强,展现了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反映了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和提高。家庭燃料、能源不断更新迭代与时俱进的受益者是广大人民群众,纵然有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人民群众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赞颂和对伟大的祖国、英明的共产党恩重如山、情深似海的感恩之心。

  我们从祖国七十年山河巨变,从“天翻地覆慨而慷”的现实中,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跨越发展事实里,从到处所见、每天所闻分享改革开放成果的人民生活福祉事实中,我们用亲身经历见证了中国共产党最好;从心底里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最美;从发自肺腑的共同心声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最亲。

  庆贺建国七十周年单位征文【篇四】

  小时候对西北的想象是《西游记》里火焰灼灼的山体;学生时代对西北的想象是王维诗句里大漠孤烟的惆怅;初入社会时对西北的想象是丝绸之路上的众多机遇;如今,通过发达的交通得以用脚步不断地接触、丈量西北各地。此时不再是想象,而是真切感受,感受这里无处不在的“融”字,感受融而久长。“融”让这片神秘广袤之地长久地发展,让人见一眼,再难忘。

  “融”带来了生命之源

  西北地区代表性的地形有山脉、盆地、沙漠、戈壁、草原等等,由于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加上高原、山地对湿润气流的阻挡,导致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曾有记载吐鲁番盆地西部的托克逊年降水量曾低至5.9毫米,是全国降水最少的地方。水是生命的源泉,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资源,所以择水而居是人类亘古不变的选择。心有问:此处水由何而来?目有答:融也!雪融而为川泽,源源不绝,滋养万物,繁衍生息。亦如岑参言:“天山有雪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东西走向的天山山脉,千峰万岭横亘全境,西端积雪融水汇集成伊犁河,由西向东穿越国境,进入哈萨克斯坦,最终进入巴尔喀什湖,沿途有了伊犁河谷的葱郁繁茂、有了农牧业的兴盛丰足,也使生活在此的人们有了恬静的心态和从容节奏;东端融水通过充满智慧的坎儿井,流入吐鲁番人的院内院外,流入火洲的田间沟壑,滋养出甜美的葡萄和吐鲁番人灿烂的笑容。天山脉三列平行的褶皱山脉间水草丰足,是哈萨克族游牧的天堂。“融”带来了的生命之源,“融”带来了生机活力,让这片土地上有了生生不息的希望。

  “融”带来了多彩文化

  目前,西北地区共同生活着56个民族,其中,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回族等4个民族超过100万人口,是多民族文化充分交融的大家庭。早在先秦时期,中原地区华夏族群从未停止过融合的脚步,自多元融合而成,向多元融合而去,“特别是经过春秋战国500余年大动荡的交汇融合”,到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而后汉武帝在河西走廊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再到西域都护府的设立,“使者开始相望于道,商旅亦不绝于途”,迁徙、战争、互市……让华夏族群和当地各部落在这片土地融合为一体,亦如岑参言:“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融合让当地的生活丰富起来,也让文化多彩起来。

  敦煌是河西走廊古四郡之一,但是现在让她家喻户晓的是其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崖壁上的莫高窟,是七百多个洞窟里博大精深的壁画,这些壁画流经千年是融合了东西方艺术的瑰丽宝藏。通过壁画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当时供养人的衣着、样貌、民族各有不同,还可以了解到狩猎、耕作、舞蹈、婚丧嫁娶等社会生活的古时形态;这些壁画不仅描绘出同时代横向的中西交流,同时也展现出跨越时间的纵向文化融合。正是这些融合的聚力,在这片土地上塑造出了“独具魅力的敦煌文化”,让我们得以“一眼千年”。“融”带来了多样风情,也带来了守望相助,更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多样色彩。

  “融”带来了壮丽景色

  在我国西北部的阿拉善沙漠中,有一片“蚂蚁森林”,支付宝用户通过身体力行的环保活动积攒绿色能量,一定的绿色能量在这里可以兑换由志愿者种植的真实树木,最受用户们欢迎的,便是梭梭树了。梭梭是沙漠里坚强的存在,但是由于它的根部,会寄生一种神奇的沙漠人参--肉苁蓉,又由于肉苁蓉在本草中的功效,使得采挖无度,很多梭梭干枯消失,现在通过互联网,集微小力量融汇成大动能,更多的梭梭重回抗沙战场。沙漠让人敬畏,更让人敬畏的应该是在沙漠里顽强抗争的绿色生命,互联共融让这一敬畏得以更好的续接。

  日报曾提及:“2014年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107.06万平方公里的荒漠化土地面积,占全疆国土总面积的64.31%。这意味着,除去阿尔泰山和天山等地广袤的森林地带外,绝大多数城市都位于荒漠化区域······不仅严格执行《防沙治沙法》、《森林法》、《草原法》等环保法律,还立足实际出台一系列政策,全面实施天然林、天然草原保护。”退牧还林、种树、种植被、呵护脆弱的生态系统已然成为这里的主旋律。傍晚时分站在巴音布鲁克的一片岩顶上,滋养这片广袤草原的开都河在岩侧湿地上静静地蜿蜒着,远处落日的光芒依旧强劲,折射在云朵上变幻出绚丽的色彩,一队大雁从晚霞中飞过,远处传来阵阵鹤鸣声,正如《诗经》里描述一样“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这声音悠远触及到内心,映衬着眼前的壮丽景色,美好的让人动容,这或许就是人与自然的融合带来的内心感动。

  “融”带来了不息精神

  古人曾在祁连山脉和黑山之间修建过城墙,这样就犹如扼住了河西走廊的咽喉,这个关口就是嘉峪关,虽然重要但是难以掩盖戈壁的荒凉与孤寂,这块地域面貌在1958年开始悄然改变,从那时起,来自全国各地的3万多名建设大军集结在嘉峪关下的戈壁荒滩上,他们搭起帐篷,挖出地窝子,安营扎寨,将自己融入了这片艰苦的生活环境里,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创业史。六十余年过去了,再看这片土地,有了成片的绿荫、宽阔的人工湖,爬上高高的气象塔可以极目远眺白雪皑皑的祁连山,也可以俯瞰这充满活力的戈壁绿洲,孩子们在引流溪里嬉闹,这些开创者和接力者真正地将自己与这里融为一体,传递着开天辟地的不屈精神。

  在乔尔玛的烈士陵园,有块石碑,石碑上刻着这样的文字:“路是躺下的碑,碑是竖起的路。中国人民解放解放军零零一二九三十四年前筑路天山,浴血奋战十余载,一百多名官兵牺牲,上千人负伤致残,创造了‘信念坚定、甘于奉献、顽强拼搏、争创一流’的‘天山精神’……”。路,来往通行的地方;路,融合交汇的地方。古有张骞凭借不拔之毅力“凿空西域”打通丝绸之路,今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创造“天山精神”浴血筑建独库公路,真正印证了“没有比脚更长的路”,也阐释了“融”最珍贵所在,那就是隐藏在背后那不息的精神,犹如奔腾不息的江河,跨越千年仍旧滋养着这片热土。

  行走在西北这方热土,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将“融”字刻入骨血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迁,亦如我们的祖国,风雨征程70年,用坚忍不拔之志耕耘融合的事业,用开放豁达之心承接着融合的情谊,用铮铮有力之念面对世界局势里的“狂风暴雨”,掷地有声地宣告:中华民族是融合的民族,中华民族是团结的民族,各民族人民手足相亲、荣辱与共!我们相信,只要能合而融一,必然会绵延久长。

  庆贺建国七十周年单位征文【篇五】

  自古以来老百姓每天维持日常生活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已成为我国的谚语。它是与人民生活息息攸关的大事,柴(燃料)列其之首,说明它至关重要,即使是现代社会家庭也十分关注。而千家万户的家庭燃料随着时代不断变革,从当初的柴禾、煤球到后来使用沼气、先是瓶装后又管道石油液化气,直至现在普遍应用的管道天然气,甚至利用新能源,几十年来不断更新迭代与时俱进。整个过程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社会不断进步,经济建设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一个缩影。

  我国以往民间的柴草和粮食一样是头等生活大事,历来基本上没有多少变化,直至四、五十年代还是以稻麦秸秆和树柴为主。记得解放前因为我父亲在抗战期间惨遭日伪军迫害后留下了后遗症失业在家,所以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全家时常为粮食、柴草发愁。我小时候和哥哥一起跟着妈妈经常清早就和邻居结伴上华士砂山割柴禾,挑回家在后院晒干后烧水煮饭。山麓有一种叫钢刺藜的灌木,油性足,不需晒干就可直接在灶堂里烧,大家都争相去砍割,可怜妈妈的双手常常被刺得鲜血直淌,至今我还记忆犹新。

  东方红,太阳升。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新中国成立了!毛主席、共产党是大救星,人民群众终于站起来翻身当家作了主人。1952年初夏苏南行署招聘知识分子搞社会主义建设,我父亲报名登记后被常州市卫生局录用分配到公费医疗第二门诊部担任了主治医生。母亲除了做家务还打些零工,家庭基本生活有了保障。那时,燃料主要还是麦柴、稻草、豆萁和树柴之类,好在市场上随意可以买到。为了节约燃料当时大家除了在灶头上面安放汤罐利用火烟余热烧开水外,还在灶堂灰中捂上单把手铜水锅,利用灰烬余热,解决生活热水。

  五十年代后期,农业大跃进积肥,农村用稻麦秸秆来填猪窝、羊圈,或堆肥发酵或在田边灰潭沤肥。因此燃料显得比较紧张。那时经常有挑着稻草上门换草木灰的农民。我家每月将积存的草木灰换些稻草、麦柴。农民则将草木灰挑回去做肥料,各取所需物尽其用。

  六十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农业欠收,当时柴禾成了一大难题,于是公社为节约燃料号召居民、农民的家庭小灶改为到居委会或生产大队办的集体大食堂吃饭。后来各地农村大办沼气,我们**县也在云亭公社搞土法上马利用沼气典型,全县各公社派大队干部及农技员去参观取经后,立即发动各生产队土法上马建沼气池,利用人畜粪便加水与河泥秸秆杂草树叶封闭发酵办小沼气,用于烧开水和猪饲料,暂时解决了社员燃料紧缺的困难又增加了肥料来源。到六十年代中期,镇上的工业发展兴旺了起来,大量的工业废料又成了居民燃料的补充来源之一。纺织厂锅炉房里倒出来的煤渣,铁匠铺倒出来的未烧尽的烟煤块,拣回去用风箱一搧,烧开水煮饭菜倒也火旺。还有手工业社的下脚料木柴、木花,那是居家生煤炉时必不可少的。所有这些量虽少却也成了人们拾遗补缺的家庭燃料。后来我哥找关系去供销社买煤屑拿回家和上少许黄泥加水拌匀,用铁勺子在晒场上做土煤饼补充燃料的不足,我们总是忙得满头大汗,脸上手上弄得黑乎乎脏兮兮。烧这种自制煤饼要用风箱不停的搧风,还经常免不了熄火烧出夹生饭。后来镇政府适时地办起了煤球厂,解决了居民的燃料需求,当时计划经济实行按居民家庭人口定量供应煤球。开始是橄榄煤球,这种煤球质地结实,不易完全燃烧,少有浪费。那时我们用扁担、竹框去煤球店将煤球挑回家,最麻烦的就是每天要生煤炉,我将手提铁皮耐火炉胆煤炉拎到屋外,事先在炉垫上放好稻草、小木柴片以引燃上面放的煤球,炉底风门内用废纸或木花点燃后立即罩上废旧热水瓶的铁壳拔风,立即用蒲扇使劲搧风,烟雾腾腾,眼睛被熏得泪水直流。更烦人的是要事先买好木柴、树枝,用斧头劈成小木柴片存放在柴篮里备用。每次劈柴我手上总是磨出了血泡。有一次我左手扶住树柴块,右手持斧头用力劈下去,不小心左手食指被尚未完全劈开的木柴夹住,直痛得我哇哇直叫。

  人类社会总是在生产生活中不断发现、不断改善变革中进步的。七十年代中期橄榄煤球被蜂窝煤球替代,仍实行计划定量供应。蜂窝煤球通风好燃烧火力旺,接加也方便。晚上关掉风门,装上新煤球盖上铁炉盖,但封火的煤球炉室内煤气较重。次日早上开炉烧早餐,不用再生火便当了许多。后来煤球炉子被淘汰了,我家在厨房墙角处改成了煤炉灶,上方留有一个小出风洞通烟道拔风,这样室内就少了煤气味,生起炉子来也便当多了。只要晚上用木塞将煤炉灶下膛进风口塞住,炉口用湿煤屑封好(中心留一小孔出气),次日取下木塞,炉火一会儿就会旺起来,用不到再生火了。烧蜂窝煤球虽比原先进步多了,但还有好多麻烦事。每月要借三轮车装上木箱子蹬好远的路到定点供应的煤球店买蜂窝煤球回家,再一框一框搬上楼,往往弄得汗流浃背,筋疲力尽。后来小巧玲珑的柴油炉子也曾在居民中曾风行一时,人们想办法用柴油炉子烧茶煮饭以弥补计划供应煤球的不足。到了七十年代后期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中华大地,地方政府想方设法增加计划外煤球供应,满足了人民生活的需要。

  到了八十年代前期,**县政府办起了液化气公司,开始供应钢瓶装石油液化气,每户集资2500元办一张卡,当时15公斤的瓶装液化气大约40元左右,后来逐年提价,一瓶气正常使用一般可用一个月。虽然每次换气瓶要用自行车去趟回来,但毕竟节约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石油液化气方便卫生,阀门一开用电子打火枪点燃简易煤气灶,就能烧水、煮饭菜,后来又换成了自动打火煤气灶更加方便了。

  九十年代中期,**市政府把管道液化石油气项目列入1995年为民办实事的大事之一,**南方液化气公司率先开了管道供气的先河。管道液化气具有方便、安全、无“三废”等优点,价格也合理,是城市现代化和居民生活小康的体现。阀门一开煤气灶就可自动点火,配上更先进的燃气灶具、多功能排油烟机,时尚了许多,也方便了很多。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跨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科技日新月异福祉人民。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开发利用天然气新能源,铺设了一千多公里长的西气东输管道协调发展。**市政府以民生为本,民享为先,统一规划,加大投入。改制后的**天力燃气有限公司,大力扩展天然气管道供气网络,也充分利用原有液化石油气管道,加强维护管理,并加大了老小区、新居民区及周边乡镇的天然气供气开发力度。现在管道天然气作为清洁环保能源,早已遍及**城乡各地,可谓四通八达。全市近40万家庭,其中有31万多户使用了天然气,原来使用罐装液化气的用户也在不断升级换代改用管道天然气。按等量热值计算,天然气价格是电、液化气的1/2不到,经济实惠。天然气管道进户入室配上自动燃气热水器、自动燃气灶,洗澡淋浴、烧水煮饭菜就非常便捷了。2016年元旦起我市对管道天然气民用实行阶梯气价。阶梯式气量划分为3个档次合情合理。如第一档年用气量为360立方米内价格为2.20元/立方米,大大低于周边地区。而且对民政部门认定的低保户免费安装天然气,深受社会赞赏。还推出了24小时充值天然气服务,极大地方便了市民群众。我们都是改革开放成果的受益者。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让广大市民群众品味时尚,着实享受了新时代的幸福生活。天然气是清洁、安全、价廉又使用方便的能源。使用天然气是城市发展的标志之一,它优化了城市能源结构,净化了城市空气环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它的普及是一项政府民心工程,也是涉及经济发展大局的基础工程。自古以来困扰人民群众的家庭燃料难题从此在新世纪新时代被迎刃而解。党的“”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倡导节能减排。当下,开发利用风电和太阳能已成为当代光伏科技发展的重要领域,我市周庄山泉村率先在村民住宅屋顶大面积安装太阳能发电并成功并网。2017年我市远景集团有效利用风力资源发电并登陆屋顶光伏产业,更环保,更经济。开启了“万物互联”的能源新时代。不久的将来肯定会结束燃煤、燃油、燃气、耗电的能源消耗历史。

  在举国欢庆祖国七十周年华诞之际,纵览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丰功伟绩,家庭燃料、能源的更新迭代变革涉及千家万户,牵动着广大市民的民情、民生,它是反映我国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一滴水见太阳,从家庭燃料能源的变革充分显示了我们的伟大祖国从此走向了繁荣富强,展现了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反映了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和提高。家庭燃料、能源不断更新迭代与时俱进的受益者是广大人民群众,纵然有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人民群众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赞颂和对伟大的祖国、英明的共产党恩重如山、情深似海的感恩之心。

  我们从祖国七十年山河巨变,从“天翻地覆慨而慷”的现实中,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跨越发展事实里,从到处所见、每天所闻分享改革开放成果的人民生活福祉事实中,我们用亲身经历见证了中国共产党最好;从心底里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最美;从发自肺腑的共同心声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最亲。

    134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