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原创作品专栏>观后感>

2022《天宫第一课》有感范文

艺洁分享

《天宫第一课》有感怎么写呢?“天宫课堂”第一课定12月9日下午在中国空间站开讲,介绍展示中国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等内容,激发广大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最新2021《天宫第一课》有感范文,欢迎阅读!

《天宫第一课》有感【篇1】

中国首次太空授课活动持续约40分钟。这一天地互动过程是在我国中继卫星的支持下实现的,它的亮相同时标志着我国新一代载人航天测控网基本建成。

“地面上网课,最难的是网络通畅,在天上这个问题更难保证。”杨宇光说,如何确保高码数率、高保真视频流的通信链路完全畅通,是太空授课过程中挑战、难度、不确定因素最多的环节。

杨宇光进一步解释道,太空授课的高清视频传输,我国主要依靠居高临下的天链中继卫星进行支持,以地面测控站、海面远望号测量船作为备份,但是地面测控支持比例不高,这是因为天宫一号、空间站多数时间不在我国本土上空。

无线电通信的一个基本原理,是传输的数据码速率越高,那么传输的能量消耗及对传输设备的灵敏度要求越高。

“太空授课对音视频的码数率要求较高。”杨宇光解释道,为此天链中继卫星使用高增益天线,使得波束非常窄,以保证能量集中,顺利传输高码数率的视频数据。另一端我国空间站上设置有蝶形天线,指向中继卫星进行配合。这样一来,理论上任何时候都有一颗中继卫星能够“看”到我国空间站,确保授课过程通信畅通。“太空授课的时延仅约0.3秒。”他说。

不仅如此,太空授课及授课前的全要素演练,均涉及广泛的天地协同工作。

“20__年王亚平第一次太空授课时,教育部负责组织学生,中国科协负责设计准备课程,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负责航天员和通信系统。”庞之浩说。

“测控通信系统进行中继星的切换也是重要的天地协同。此外,王亚平在天上演示的物理实验,地面老师也在做相同的实验,天地对比实验几乎同步呈现在视频画面中。”杨宇光表示。

《天宫第一课》有感【篇2】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正一步一步的实现自己的飞天梦,但,航天事业,需要后继有人。太空授课,就是要让孩子热爱航天,首先要让他们走近航天、了解航天。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少年对宇宙空间的向往、对学习科技知识的热情。通过天地对话这种授课方式,也把神秘的航天科技逐渐渗透到全民科普教育之中,让民众对航天与生活等各方面的关系及作用,有更深入的认知,进而更加理解和支持航天事业。

太空授课还将演示微重力环境下物体运动的特点,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情况,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微重力环境在地球上难以取得,在地面上不能完成的搬到了太空之中,实验现象将更加更直接更加直观,无须运用推论等方法。现场直播这样的科学探究值得期待。

王亚平身处太空,面对地球,面向地球人授课,是中国太空老师的第一人,彰显了一个航天大国的风度和气派。

王亚平说:“面对浩瀚的宇宙,我们也是学生,我很期待着能够与广大青少年朋友一起去感知、去探索神奇而美妙的太空,获取知识和快乐。”宇宙是浩瀚的,宇宙是神奇的复杂多变的,宇宙中许多奥秘值得探究,这就是科学的态度。

《天宫第一课》有感【篇3】

“天宫课堂”第一课定于12月9日下午15:40开始,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将在中国空间站进行太空授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将进行全程现场直播。

本次太空授课活动将采取天地互动方式进行,在中国科技馆设置地面主课堂,在广西南宁、四川汶川、香港、澳门设置地面分课堂。届时3名航天员将在轨介绍展示中国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物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现象,并与地面课堂进行实时交流,传播载人航天知识,激发广大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

此次太空授课活动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同主办。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将进行全程现场直播。

授课活动将采取天地互动方式进行,在中国科技馆设置地面主课堂,在广西南宁、四川汶川、香港、澳门设置地面分课堂。届时3名航天员将在轨介绍展示中国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物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现象,并与地面课堂进行实时交流,传播载人航天知识,激发广大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

八年前,在距地球三百公里外的天宫一号中,航天员王亚平为第一届“太空班”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太空授课活动。如今,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将迎来首次太空授课。首先,“课程表”全新升级!三名航天员将演示更多微重力条件下的物理、化学现象。

《天宫第一课》有感【篇4】

太空授课的“选题”条件是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设备必须安全可靠、质量小、体积小、功耗小、对航天员健康无影响、不会污染座舱环境等;当然,也要考虑创意新颖、简单可行、不需要花费航天员很多时间等因素。

“当时还设计了一个磁铁实验,但考虑到磁铁可能对航天器内部仪器和设备产生影响,所以这个实验被放弃了。”庞之浩补充道,此外,化学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为了安全起见,太空里的化学实验通常在实验柜或者手套柜进行,难以向地面学生呈现,因此挑选物理实验作为太空授课的内容更具安全性和可视化。

为做好中国首次太空授课科普教育活动,当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教育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部门对活动进行了系统、周密的策划,完成了课件、教具制作和地面课堂的准备工作,航天员还为此进行了专题准备。

由于天宫一号是精密飞行器,航天员的授课活动必须小心谨慎,既不能动作幅度太大,干扰到正常飞行,还要当心漂浮的实验器材、液滴影响到航天器安全。

作为主讲人的航天员王亚平,在备课时没少下功夫。她精心准备授课内容,向专业教师虚心请教讲课技巧。指令长聂海胜担任太空课堂的助教,负责配合王亚平管理教具,维护课堂秩序。航天员张晓光几乎是被“捆”在舱壁上听完这堂课的,因为担任摄像师的他,要想在失重环境下保持平衡,必须用束缚带把自己固定在舱壁上,才能在用手持摄像机的情况下,保持长时间稳定拍摄,把太空授课的精彩图像传回地面课堂。

“未来的太空授课将会有更多、更新颖的实验内容和形式。例如天地对比实验,比较蚕或蜘蛛在太空与地面吐丝的区别,观察蝴蝶在太空中如何飞舞等。”庞之浩介绍,我国有关部门也已开始组织青少年设计太空实验,并定期请专家评审,优秀的实验方案未来有望在中国空间站上实施。

《天宫第一课》有感【篇5】

伟大的事业孕育了伟大的精神。新一代航天人在攀登科技高峰的伟大征程中,以特有的崇高境界,顽强的意志和杰出的智慧,铸就了载人航天精神。这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这些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每个党员干部去学习,我们更应该把这种航天精神融入到“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去。

今天的我们是幸运的,我们有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我们没有经历过苦难。相比那些航天英雄,他们都是通过严酷的训练和残酷的选拔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航天员,在太空中,身处那样恶劣的坏境也依然坚持奋斗,自强不息,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更应以他们为荣,以他们为榜样,学习他们的拼搏精神和爱国精神,争做合格党员。

要做一名合格党员,就要在生活、工作上,遇到困难和挫折,不逃避,不退缩,知难而进,一往无前,敢于胜利。就像航天员要在严峻的环境中训练一样,那严峻的环境已是无法改变的事实,那只有改变自己,去攻破各个难关。探索无垠的太空是航天人永无止境的事业,学习航天精神是我们共产党员的任务。

成功实践告诉我们,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航天精神永远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夺取胜利的重要法宝。有了这种精神作支撑,我们的民族才能自立自强,我们的国家才能发展进步,我们的事业才能永葆生机与活力。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的航天精神,争做合格党员,把它转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动力,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1《天宫第一课》有感范文相关文章

2021《天宫第一课》直播观后感范文

《天宫课堂第一课》观后感2021最新(七篇)

2021天宫课堂第一课观后感范文

2021《天宫课堂》直播观后感通用

2021天宫课堂第一课观后感心得最新(6篇)

2021天宫课堂第一课观后感心得范文

央视2021《天宫第一课》观后感精选

央视《天宫课堂》个人观后感(精选10篇)

2021天宫课堂第一课直播观后感

2021同心共筑中国梦观后感800字优秀

    1232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