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优秀作品专栏>优秀作文>

献礼建国70周年电影《古田军号》优秀影评观后感心得范文5篇

庄宇2分享

  《古田军号》讲述了青年革命领袖带领红四军面对重重磨难,坚守信仰,坚持不懈探索革命真理与出路的非凡历程。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优秀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2019《古田军号》观后感

 

 一面是主流媒体高调宣传,影视专家热语盛赞,一面是影院和观众奇迹般的冷漠,北京、长沙、杭州和四川南充等地先后出现只有“一个观众”的凄清场面。

  红色电影《古田军号》8月1日上映以来的“官热民冷”,在多地院线频频遭到的冷寂,让人在这个炎热的季节感到寒意如潮涌。

  这是一部烂片吗?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著名编剧周振天说:

  【“如果从视角独特、题材重大这点来说,这是这些年少见的拍得非常好的电影。从作品质量上说,应该说是上乘之作。”】

  周振天同志称得上我国影视界的权威人士,但他和其他权威专家对《古田军号》的高度赞誉,无法扭转这部电影在院线的窘境。

  面对如此遭遇,主演王志飞、孙维民和张一山等看不下去了,他们决然奋起,联袂行动,公开表示集体捐片酬,分两期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和石家庄等8个城市请观众看电影。王志飞说:

  【“我们需要给年轻人了解初心与信仰的机会。为此我做了一个决定,从今往后,凡是走进影院看《古田军号》的90后观众,你们的票,我用这部电影的片酬来买单。”】

  一部影片的主演自己掏钱,请不认识的年轻人看主旋律电影,这样的“怪人怪事”,只会发生在我们的当代中国吧!这叫什么事啊!

  这件事,比起正在闹腾得似乎没完没了的香港暴乱,虽然算不上一个事件,但绝对是个事情,而且不是个芝麻绿豆那么小的事情,因为它有标志性,标志着红色文化作品在市场上不是“香饽饽”,而是成了“冷馒头”。

  看到这样的反常事,谁人高兴谁人痛?

  这堪称奇葩的现象,刺得最痛的抒大有红色情怀的人们,那是一种针扎般的痛。每个中国人都知道,我们的“新中国是红色的”,我们的党旗、军旗和国旗都是红色的。我们的红色江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以毛泽东主席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者浴血奋战打下来的,高高飘扬在祖国大地上的五星红旗,是无数先烈的鲜血染成的。如今,在我们的红色共和国,一部为纪念古田会议90年、为建国70年献礼、宣传红色文化的电影,居然在电影市场上这么不受待见,这让许许多多有红色情怀的人,有锥心之痛,更不可能视而不见,见而不思!

  红色文化作品在文化市场被边缘化,已经有年头了,冷板凳也坐了不知多少次。但这一次,在这个特别炎热的夏末秋初,北京等大城市的电影院线对《古田军号》要么干脆不宣传,要么排片不积极,甚至别有用心地让其“被包场”,如此变着法子排挤这部红色电影,还是让人冷得难以忍受,这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堂而皇之出现的事情吗?难道我们只要“市场经济”,不要“社会主义”吗?

  当然,把满腔怨气都洒到院线也有失公允,院线的负责人们会两手一摊,一脸无辜地说:“观众不看,我们有什么办法!”

  是啊,现在电影院的主要观众是年轻人,中老年人鲜少光顾,年轻人不积极踊跃甚至不屑于观看这样的红色电影,却对外国片、娱乐片爱得如痴如醉,这显然是当代社会一大痛点。

  就在《古田军号》上映8天,票房只有区区千万的时候,娱乐片《哪吒》的票房却一路高歌猛进,直向40亿大关狂奔,原来许多年轻人在同一时段去看那个娱乐片了。

  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现状:不少年轻人,已经被西方的价值观和欧风美雨洗脑了,他们对关涉党史军史和新中国的国史等红色文化不感兴趣,其中的许多人对红色文化的基本态度是排斥,而“娱乐至上”是许多年轻人文化消费的共识,娱乐几乎成了他们进影院的唯一目的。然而这正常吗?

  餐饮界有个流行说法:18岁之前爱吃啥,这辈子就爱吃啥。精神文化消费的逻辑,大约也是如此吧。50、60后们从小受的教育是热爱领袖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制度,所以他们会满怀深情地唱“党啊,亲爱的妈妈”,绝大多数人成年后,三观基本没有变。90、00后们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正是欧美大片充斥影院,戏说歪解历史和娱乐性影视剧受热捧的年代,而红色文化作品不仅数量很少,流行度更是低得可怜,这些年轻人几乎没有“吃”过多少正能量的精神食粮。在如此这般的文化环境熏染下,这一代年轻人的三观有着被转基因的危险,对此我们绝不可以视而不见或麻木不仁,不能忘记毛主席当年防止和平演变的战略忧思。

  一位老作家痛心地说:

  【“青年人不愿看宣传革命和历史传统的作品,这是非常悲哀的事,也是非常危险的事,我们的未来将会出现极大风险。”“应该从一个观众的《古田军号》看到一种危机,再不抓就为之晚了。”】

  “一种危机,再不抓就为之晚了。”有点战略忧患意识的人都知道,老作家的这种话,不是无事生非,不是危言耸听,也不是杞人之忧。

  说到洗脑,这些年似乎成了贬义词,“你被共产党洗脑了”,已是若干人等用来讽刺嘲笑红色意识较强和三观正确者的常用语。

  这也是咄咄怪事一大桩。

  所谓洗脑,就是教育。在社会主义中国,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宣示,在政治思想方面,我们就是要用红色文化为青年人洗脑,让他们成为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难道我们不应该用红色文化为年轻人洗脑,而任由西方文化给我们的年轻人洗脑,让资本主义的文化之花在红色中国到处乱开,眼睁睁看着我们的下一代被西方文化同化吗?

  青年是我们红色中华的未来,不能让“娱乐至上”或者其他的什么文化消费观把我们下一代的思想意识搞乱了,“颜色革命”中改旗易帜的国家不是一个两个,我们这个大国大党交不起这样的学费!

  请看一个反面的新例。在近日的香港乱局中,一个年轻人因为参与暴乱活动被抓了,其母亲痛苦万分地说:“上大学时被洗脑了。”这个香港青年的悲剧,是脑子被洗黑了,这样的废青若要回归人间正道,将会付出十分高昂的人生代价。

  30年前,邓小平在总结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时曾说:

  【“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

  小平同志的话虽不多,但分量很重。

  30年后的今天,在特朗普为首的美国政府阴狠地不断挑战中国,屡屡制造祸端的形势下,把小平同志的这句话理解为,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年轻人洗脑,应该没有大错吧。

  可叹我们这些年,在这个十分重要的领域取得的成绩差强人意。红色电影《古田军号》近日以来的遭遇,又一次说明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说明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对年轻人的教育有大失误。

  前些年,社会上出现了诸如国学热、养生热、健身热,还有成功学热等等,真个是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那个名曰“伤痕文学”而实为“控诉文学”的文学现象,控诉开国领袖控诉党,这样的文学热,居然一热就持续了好多年。这种“控诉文学”,搞乱了多少年轻人的政治思想观念啊!现在的文艺界,那些向钱看的作家艺术家,又“与时俱进”地由控诉热改娱乐热了,因为这样可以赚快钱还没风险。奉行娱乐至上的作家艺术家或领跑市场,或跟着市场跑,看样子大有娱乐至死之势。

  可悲的是,这些年社会上这个也热,那个也热,唯独不见红色文化热起来。有些作家艺术家以低俗为美,以媚俗为荣,不愿意或不屑于创作主旋律作品,觉得那样“吃力不讨好”,或者以“没市场”为由替自己开脱。

  可庆可贺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红色文化的地位大大提高了,有红色情怀的人们心舒了,气畅了,但实事求是说,有关部门在用红色文化为年轻人培根筑魂、用正能量的文化艺术成风化人方面做了许多事,但力度还不够大,办法还不够多,工作还没到位,成效还不显著,还须“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电影《古田军号》的遭遇说明,我们在思想文化建设上面临着相当艰巨的任务,还要做艰苦的工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但积重难返也得返。至于为什么,相信大家都知道。

  《古田军号》最近这些令人痛心的遭际,应该使我们的有关部门变得清醒起来,并且采取必要的措施,扭转这种局面以亡羊补牢,现在做,还不晚。至于用什么办法,就用不着小百姓费心了。

  让红色文化热起来,让年轻人对红色影视剧和图书爱起来,这是宣传文化部门的职责,也是每一个年长者的义务。因为,这件事细思极恐,初看似乎不大,但往深处想,从根上说,关系到我们的江山能不能千秋万代不变色,是大事中的大事。借一句孔夫子的话说:“悠悠万事,唯此为大。”

  这不是什么无病呻吟。美国和西方社会对崛起的红色中国虎视眈眈,我们都有亲身感受;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人的狼狈相,我们中老年人都曾耳闻目睹,他们的惨痛教训,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不能也不敢忘记。

  2019《古田军号》观看有感

 

 由陈力执导,胡兵、王仁君、王志飞、刘智扬、张一山、孙维民、李幼斌共同主演的大型红色史诗电影《古田军号》正在全国热映中。不同于以往的主旋律电影,本片上映以来就受到了不少当代年轻人的好评,很多网友还主动化身“红色自来水”。电影主创团队在陈力导演的带领下,路演活动从老区出发,重走长征路,重温这段红色的经典历史。近日,《古田军号》不仅在中国电影家协会党组书记张宏的组织下,接受了清华同学会的检阅;还在红色圣地成都举办了多场观影活动,并获得了高度认可。其中,胡兵因生动还原了刘安恭一角,在现场被观众亲切的称为“刘司令”。

  电影《古田军号》上映以来举办了多场路演活动,主创们在导演陈力的带领下,从老区出发重走长征路。近日他们又回到北京,在中国电影家协会党组书记张宏的组织下,接受了清华同学会的检阅,获得了一致好评。现场更是有90后、甚至还在上学的00后表达了对电影的喜爱和激动的情绪,他们称导演用独特新颖的手法再现的这场著名的“古田会议”,有很多东西是之前书本上学不到的,看完电影感触颇大,被细腻的剧情和演员们精湛的演技所折服和触动。尤其是胡兵饰演的刘安恭,是大家以往很少所熟知的历史人物,主持人现场开玩笑表示形象帅气出众的胡兵,让人很难想象他会出现在红伍当中,虽然过去的胡兵是一个“偶像派”,但在《古田军号》中,他将刘安恭这一极具争议的角色“演活了”。即使他在电影中与几位伟人有些“意见分歧”,但是胡兵将刘安恭那种对信仰的执着,对党的忠诚,对革命前景的坚信,演到了观众心里。让人在观看电影时,很难不对刘安恭产生“又爱又恨”、“又敬仰又点赞”的情绪。

  2019《古田军号》观看影评

 

 8月1日在全国上映的《古田军号》是一部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倾情创作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影片取材自古田会议前后的历史,以红军少年小号手的视角,讲述1929年红军从井冈山突围到达闽西后一段鲜为人知的峥嵘岁月,真实再现了青年革命领袖带领新生的人民,在绝境中历经艰难探索真理,开辟革命成功之路的非凡历程,展现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的初心和使命。相比以往的红色革命题材电影,《古田军号》力求从历史真实的角度全景式地再现当年的古田会议,在故事题材选取、人物性格塑造和历史矛盾表现等层面都实现了新突破,是一部具有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气派的革命史诗,同时也具有传统主旋律电影少有的“大银幕气质、大银幕视听品质”。

  由陈力导演的新片《古田军号》继《血战湘江》后在选材上勇于突破、敢于创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重温古田会议精神,领悟人民建设的真谛,对于保持人民的红色基因,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从艺术表达来看,影片立足于政治智慧、艺术智慧,突破传统主旋律的表达方式,以时代化、现代化的视角、青春化的语境再现那段燃情岁月,可以说是一部与历史深情对望的电影。电影用红军少年小号手的视角来勾连90年前后的中国时空,将历史融入新时代语境,实现了艺术创造上的现代化转化。同时,为了给年轻观众更多的代入感,影片在故事架构、人物塑造、艺术表达方面都呈现出“年轻态、青春态”,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在守正基础上的大胆创新。

  《古田军号》在革命叙事和戏剧矛盾设置上独具艺术匠心、艺术智慧。与以往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宏大叙事不同,影片从个人化视角出发,见微知著,以红军少年小号手视角为基本结构串联历史与当下,并运用蒙太奇和旁白紧凑连接不同时空的历史事件与回忆情节,其间遍布富有表现力、艺术的细节意象,如代表红色意志传承的军号,象征齐心协力的板凳,以及军装、军徽等细节处理均充满了情感深度。

  相较于主旋律影片观众已经熟悉的老面孔,相较于过去主旋律电影中有点机械、刻板的领袖印象,《古田军号》选择了一批充满热血的青年演员来演绎革命领袖的青春奋斗史,给观众带来富有冲击力、感染力的新鲜感。可以说,《古田军号》在领袖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有效、有力地突破了传统主旋律的机械刻板,使得影片具有某种“青春偶像剧”的气质,可以与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实现良性互动并且达成“最大公约数”。作为一部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古田军号》也没有陷入历史事件和会议场景的再现,而是从人物性格的基本逻辑出发折射历史时代。影片聚焦领袖人物间的思想交锋,精准把握人物基本特质与日常细节的同时,突出刻画不同人物的个性特征,避免脸谱化与概念化,饱满而立体地呈现了几位伟人青年时期的风貌。原则性极强的毛泽东、果敢倔强的朱德、谦和又坚持党性的陈毅、处事刻板教条却富于牺牲精神的刘安恭,四位主要角色的性格各异却有相同之处,即对于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和磊落襟怀。正是这种人物共性,形成了影片戏剧矛盾的核心,即经过激烈冲突后,形成思想认识上的高度统一和行动上的紧密团结。对这种矛盾冲突的把握,是历史史实、角色性格和艺术创新三者的逻辑统一。

  当下,中国电影如何实现对红色题材电影尤其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艺术创新和突破,一直是整个电影业界关注的深层命题。《古田军号》通过年轻态、青春态的创作姿态,彰显青年领袖的革命激情,带领年轻观众走近九十年前的峥嵘岁月,感受老一辈革命家激情燃烧的革命初心与坚定信仰,是红军精神跨越时空的红色传承,也是主旋律电影在新时代不忘初心的精神召唤。如同古田会议精神在新形势下对中国强军目标的精神激励,《古田军号》无疑也是中国电影强国建设、具有高峰品质气质的标志性作品。

  2019《古田军号》观看心得

  重大历史题材电影《古田军号》上映已超过两周。影片取材于1929年古田会议前后的一段历史,以一名红军小号手的视角,讲述了红军从井冈山突围到闽西期间,毛泽东、朱德、陈毅等革命领袖带领红军在绝境中探索真理,开辟中国革命成功之路的非凡历程。古田会议在我党和人民建设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会议确立的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一直是我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古田更是至今被称为人民解放军“军魂”的诞生地。毫不夸张地说,这是当下人民迫切需要了解的一段历史,是对党的初心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寻找。作品是不错的,票房以及影院排片上透露出来的却是阵阵寒意。

  为什么这么一部题材重大、思想深刻、制作精心的电影在观众中引发不了强烈的反映?到底哪些环节出了问题?有文章说是电影宣传不下力气,有人说排播部门思想观念有问题,也有人直截了当地认为是现在年轻人不愿接受革命教育。

  笔者认为,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青少年在某些思想文化接受功能上已经有意无意被“转基因”了。大批具有好莱坞大片特点的作品,在国内受到猛烈追捧。不知不觉中,相当数量的青少年已经远离了我们的主流文化。

  如果现在“90后”“00后”的青少年拒绝文艺形式的革命历史教育,那将是非常悲哀的事。应该采取什么措施?一方面,电影要拒绝唯票房论。长期以来,影视的娱乐功能已经无限夸大,走入极端,在这种情况下,电影应该大力倡导社会效益,让它的社会教育与艺术属性充分发挥。另一方面,电影从创作到宣传的所有环节都应着重强化对年轻人的引导。主旋律电影要有所作为,这些作品要迫切研究当下的观众。怎样适应当下的审美?怎样在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怎样在争取青年观众中取得更大主动?这些是拍摄主旋律电影必须思考的。值得提醒的是,有些编导认为自己的项目是政府提倡的、高雅健康的,各级政府应当会想办法支持,所以在制作上用思想性替代艺术性,如此,恰恰会远离观众。

  在文化市场的剧烈竞争中,主旋律创作要主动出击。外国人能用中国的花木兰故事和国宝熊猫来赚国民的钱,这是很值得我们研究的。怎么把主旋律这道文化大餐做得让更多的人喜欢,是这个时代给我们出的一道必答题。

  2019《古田军号》观看体会

  八一建军节之后,建国70周年的献礼剧作《古田军号》隆重播出,电影通过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讲述了1929年古田会议前后鲜为人知的峥嵘岁月,鲜活而生动地展现了深刻又不失生动的主旋律基调。

  其中,“情与理”“悲与喜”等元素的相互融合和对立统一,增强了影片的艺术说服力和感染力,树立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在新时代下的标杆。

  在电影《古田军号》中,毛泽东,朱德,陈毅等伟大领袖,以及广大红军战士在闽西种.种的生活细节,都得到了艺术的加工和还原。

  委员们一边讨论着会议精神一边啃着箩筐里的地瓜;

  造纸工坊中,毛主席正在和老板们闲聊着百姓们的生计情况;

  一位老乡的家里,毛泽东和朱德两位领导在认真比对着军装布料的颜色;

  军装上是否需要镶嵌红色领章,是否需要镶上黑边,也会引发一场争论......

  饶有时代生活气息的主旋律电影在这里徐徐展开。

  对红色类型电影的探索创新

  这部电影是一部个性突出,风格鲜明的红色题材.在重大革命题材的创作经验积累中,继承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精神内核,又探索出了适合自己独特,精细的艺术表达方式。

  1,形象塑造

  电影在人物方面的塑造是具有相当大胆和突破意义的,陈立导演在选择演员的时候,大胆启用了年轻的演员来饰演革命领袖,着力刻画他们带领着鲜活而年轻的,克服重重困难走向成功的过程。

  比如饰演毛泽东的青年演员王仁君,在屏幕上为观众塑造了很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他高大挺拔,温润如玉的翩翩君子形象,将一代伟人塑造的逼真生动,被观众们誉为是“银幕上最英俊的毛泽东”。

  在观众的心目中,毛泽东是一个气定神闲,成熟干练,威武有力的伟大领袖。

  而在银幕中,我们却看到了伟人的另一面,他血气方刚,充满激情,有着年轻人共有的冲动和急躁,然而却能够凭借着自己的人格魅力和领导精神一次又一次的帮助群众渡过危机。他有血有肉,更加平易近人和接地气,这一点王传君把握的非常自然。

  再比如饰演朱德的王志飞,银幕中的他不再是老成持重,憨厚淳朴的形象。更多的是表现朱德英勇果敢,敢作敢当,仁慈中也有年轻人的血气方刚,为大家塑造一个更生动有魅力的朱德领袖。

  这些角色是传承时代精神和红色基因的有力担当,也让我们透过演员,看到了尘封在历史记忆中的往事,用红色精神激荡青春。

  2,独特的情感渲染

  影片通过了艺术化的手法阐明了革命探索中的深刻道理。

  这些道理的表达并不是简单的口号化,标签化,而是在其中融入了真情实感,用感人的故事情节去讲述一个个深刻而富有感染力的故事。

  比如,朱德领袖在面对抢夺老百姓财产进行私分的红军军官时,他一方面要坚决对这些人进行严惩不贷,另外一方面也充满了对于这些人的立下战功的不舍和无奈,这种既痛恨他们犯错,又对并肩作战的战友于心不忍的内心纠结,为观众们传递出了更为纠结和复杂的感情,带动观众去思考,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同时,影片展现的不仅仅是表面上的情感,还有来自人物背后的悲喜情感。

  从审美的角度来看,这样悲喜交加的展现,让整个影片更富有艺术和审美的张力。比如陈毅在毛泽东和朱德之间,做着两个人的调和剂,周旋和妥协,让整个电影变得更具有戏剧性和观赏性。

  再比如女先生教书的靓丽背影,百姓们欢天喜地庆祝丰收时候的狂欢场面等,这些充满悲喜交加的故事,为影片提供了有效的艺术缓冲。

  3,整体与细节的有机融合

  在影片的场景展现中,既有关于宏大的场面呈现,也有关于生活中细节的展现。

  比如大到土楼狂欢的场景,展现了恢弘的历史场面,也有小到小军号,皮褥子和板凳龙等小型时代物件的呈现。这些小的器物看似微不足道,然而却对恢宏的历史场面和故事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衬托和映照。

  故事用“小军号”来象征平凡历史中伟大,在艰苦环境下坚韧不拔的人物形象;

  剧中的“舞龙”是一种民间的庆祝活动,体现了红军长征和百姓们鱼水相依,同甘共苦的时代寓意。

  而朱德将皮褥子一次又一次地赠给了毛泽东,一个小小的物件都可以体现出两位领袖在战火岁月中的袍泽之情。

  影片用这样的小细节来展现整体的发展和体征,为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冲破思想桎梏

  电影中,有两个细节,给人的印象极为深刻。

  第一个细节,是造纸厂老板的场景。

  在造纸厂内,老板雇佣了许多的女工,然而这些女工都是被丈夫卖到造纸厂里的,她们白天辛苦的劳作,到了晚上回到家还要被自己的丈夫所辱骂。然而,对这些女性来说,这似乎是家常便饭,没什么不妥。

  比如剧中的一句台词“男人们白天受了辛苦,晚上总要找个发泄的地方,只要打不死,我们还是一家人。”

  在这段话的背后,我们看到了,在特定的时代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然而,想要带领大家走出贫困,思想的解放则是重中之重。

  影片通过写实的手法,表现出了思想解放的重要性,给了观众更多的启迪。

  另外一个场景,则是上杭县的孩子们读书时候的一个细节。

  在班级中,有一个孩子的衣服是黑色的,有一天老师弄湿了孩子的衣服,他的衣服显露出了红色。

  原来,这个孩子和祖母相依为命,他们祖孙两人只有这一件衣服,孩子出门孩子穿,祖母出门祖母穿,根本没有浆洗的时间,久而久之,红色衣裳变成了黑色。

  毛主席曾经说过,

  “在艰苦的岁月中,没条件讲究的时候不讲究,这一条好做到;有条件讲究的时候,不讲究,这一条难做到。”

  红色初心,为人民服务!

    105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