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醉翁亭记》读后感文学价值
《醉翁亭记》是北宋欧阳修的名作,“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这名句想必是人人传诵,这天就让我们来品味一下这位大师的大作吧!下面是学习啦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醉翁亭记》读后感
欧阳修,一个我极为欣赏的人。虽然我不是什么名家,或许没有资格去评论古时伟大的文学家,但还是不住地喜爱他,爱他的文,爱他的人。
《醉翁亭记》,一篇很早就阅读过的文章,同《岳阳楼记》一样,对这种文章还是懵懵懂懂,只是被其中语言所感动。自认为《岳阳楼记》是篇辉煌的文章,把一切感情化作文字赤裸裸地展现在面前,无法不被它征服。“醉翁亭”呢?则是平淡中透露出无言的欢乐。似乎不需要直接表达出来,却能使人心有所获。获得的就是那个时代那里的人们心中的喜悦。即使自己不是身处在那里,仍能幻想出活生生的画面。绿意满眼,野花丛丛,鸟儿时叫,溪水潺潺;太守摆宴,心之欢喜,野菜山肴,突显美味;从游太守,去而鸟悦,微醉而归,心亦欢愉。心中就是这样的感觉,很平淡的,很甜蜜的。假如我是滁州民,看着太守那么的清廉,生活过得如此之美,怎能不欢乐呢?
若把欧阳修的思想融入到《醉翁亭记》中,或许有另一般风味。大家都在说欧阳修传承了范仲淹的高尚思想,把“后天下之乐而乐”贯穿始终。我也颇有感触,在如此美妙的山水风景下,如此热情欢腾的气氛里,欧阳修竟首先感到的是百姓之乐,其次才是自己寄情于山水的乐趣。其实有段时间不明白他的乐究竟如何?但这些天不断领略文章,不断在手中潇洒挥舞着“乐”字,才一点一滴地看到欧阳修的笑,为百姓之乐而乐。曾经以为官吏决不会领会百姓真正的幸福,但从《醉翁亭记》里,看出一位封建王朝官吏超前的政治认识。从欧阳修个人来讲,他总是坚持着自己的理想,永远地含笑面对人生曲折。欧阳修的文字告诉我,或忧或喜,只在选择。面对如此美好的生活,能实现自己的一丝丝理想,为何不选择喜呢?
现在经常看欧阳修的文字,他从不写怨写悲。在他的心里,只有欢笑,只有为百姓乐而乐,尽力地用自己含笑对人生的态度,为人民做一个两袖清风的好官。
醉翁亭记读后感
至今阅古文已有百余篇,最喜欢的还是《醉翁亭记》,
这篇初二所学的古文,是值得反复看的,记得它与《小石潭记》、《岳阳楼记》在一个单元里,上到这儿时,老师说:“这三篇中,《小石潭记》是最浅的,因为仅仅是以愁而写愁,《醉翁亭记》其次,因为他写出了与民同乐,而《岳阳楼记》为最高,他不仅仅写景,更抒发了自己心系天下的报负。”我当时点头称是。但实则我并不同意,《小石潭记》主题虽然不高,但此文的写景是三篇中最细腻的,而《岳阳楼记》虽然主题高深,但“心系天下”,这东西实在是虚的很,而又是最无用的,设想:一个人心系了天下,别人依旧处在混沌中,一个人的呐喊必定是羸弱的社会精神所不能理解的,一个人的号召会招来更多的祸害。看来,那倒不如像欧阳修那样,心系永州,与民同乐,自己也落个痛快。
我们不妨看一看《醉翁亭记》的行文安排:按语文考纲的要求——第一段是写醉翁亭的地理位置与名字由来,第二段写景致变化,第三段为永州人民的快乐登山之景,第四段点名身份和抒发淡淡愁绪,我看实则不然。这篇散文是用一种喝醉了的笔调写的——二十一个“也”,一句三叹,全文以一种超脱的基调所展开,那欧阳修好似凌于万人之上,成仙了。致使全文“仙气”很重。首节单“林壑尤美”四个字表层里层都有无比的超脱之感,而“渐闻”、“泻出”、“峰回路转”等词语可谓无一词可换,可见其用词之极致。“醉翁之意不在酒”以成千古名句,“得之心而寓之酒”——呵,多完美!第二段大用对偶,这古文中的常见手法在欧阳修的手下又活灵活现了:他把对偶与比较相结合,使得第二节五光十色,明暗多端,香气扑面,乐亦无穷,仙气纵横。第三段与民同乐便很有讲究了。永州人放下工作,前来跟随太守游玩。
可见欧阳修在当地的声望还是很好的,号召力不错,更显出他统治方针的正确和当地民风的朴实。当地人和太守不分彼此地位的差异,共饮而乐,更见得其当官当到了极致——与民同乐。我以为便是如此,这一段有一些为自己歌功了。而我最爱的第四段,从醉眼中看到的景象果然不同——声形兼备。值得一提的是,在上完此段的当天,在我骑车回家的路上,居然真的就有一幕醉了的夕阳景在等我。橘红的光撒在每一处,又好像随风动起来了。霎时,橘红,金黄和说不出的颜色交织在一齐,似在流淌。我醉于期中了好久。对于其中淡淡的愁绪,我总认为我是有的。欧阳修虽然快乐,但终是与永州人不同,这种格格不入的反差,也只能溶在酒里了,而我——与别人不同之感与日俱增。
白天我与同学嬉笑怒骂,到了晚上却有说不出的孤寂,害怕应对自己。这种东西我不可能溶在酒里,呵!那就溶在成堆的作业中了,呵!也许随着我阅读数量的增加,《醉翁亭记》的地位可能会被动摇甚至颠覆,但我只可会记着它给我带来的感受,因为这是我最初而最真实的心路历程。
谈谈《醉翁亭记》的文学价值
内容摘要:无论是古代文坛还是现代文坛,《醉翁亭记》都可以被称作文言文中的经典,它具有相当珍贵的文学价值和文化价值,通过写景抒情自然结合的写作方法,运用虚实相间、骈散结合的语言表现出欧阳修与封建社会其他的“迁客骚人”所立足于个人得失的根本不同,更加体现出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境界。
关键词:文学价值 文化价值 与民同乐 览物之情
《滁州志》记载:“欧阳公记成,远近争传,疲于摹打。山僧云:寺库有毡,打碑用尽,至取僧室卧毡给用。凡商贾来,亦多求其本,所遇关征,以赠官,可以免税。”由此可见,《醉翁亭记》在当时就颇受人们的推崇。
一篇文言文要成为经典,主要应该取决于它的文学价值和文化价值。
《醉翁亭记》的文学价值主要体现在哪里呢?
《醉翁亭记》写法上的突出特点,是写景抒情自然结合,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如第一段写醉翁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醉翁亭赏心悦目的外景;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醉翁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第二段写醉翁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第三段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句法骈散结合,语词虚实相间,是《醉翁亭记》语言形式上的显著特点。
该文虽说是散文体裁,但文中采用了不少骈句,读来声调铿锵,节奏感强,像“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等。
文中的21个“也”、25个“而”,把诗一样的句子散文化,一向被视为创造性使用虚词的范例。本文通篇有21个“也”结尾的语句,每个“也”字句代表了一个语意层次。概括地说,我们可以将这些句子分作两类。一类是先将实际的景物描绘出来,而后加以解说,如此层层展开,每一层都用一个“也”收住,如:“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使人感到不疾不徐,自然合拍。第二类是用在一般的肯定句中,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也”字的连用,为全文营造了一种平和、愉悦的情调,这很切合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我们试着比较一下下面两组句式不同的表达效果:
【甲】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邪也。
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乙】琅邪山,蔚然而深秀。
酿泉,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
醉翁亭,翼然临于泉上。
【甲】也就是原文采用的是前后二分式的句法结构,这种表述给人的感觉,先是心理上的惊异、发现,后是领会;这种句法的多次出现,还提示了景观的目不暇接和思绪的源源不断。【乙】用的是一般描写的句法,先点出景观名称,后加以描写;这就表现不出心理的惊异、发现和理解的过程,有点像流水账了。
《醉翁亭记》语言形式即文学上的这一特点,已经为大家所公认。但对其文化价值,一直以来似乎重视不够。
说到《醉翁亭记》的文化价值,先得了解该文的创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范仲淹、富弼、韩琦等人推行的“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贬职。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写于作者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二年(1046年),他当时只有39岁,却自称为“苍颜白发”的“醉翁”,这有点自嘲的意味。
当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遭到贬谪命运之时,一般人会以怎样的心态面对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唐]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
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
暗风吹雨入寒窗。
听到朋友贬官,作为朋友的元稹“垂死病中惊坐起”,何况是当事人呢?
而从《醉翁亭记》中,我们似乎看不到欧阳修因为贬官而怨天尤人,而痛不欲生。他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对生活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他用欣赏的眼光在观察着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在体验着滁州人民怡然自乐的生活画面。
我们不妨把《醉翁亭记》一文所表现出的“览物之情”跟范仲淹笔下“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作一比较,我们会发现他们之间根本性的区别。简言之,欧阳修的 “览物之情”体现了他与民同乐的思想,范仲淹笔下“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则立足于个人的得失与荣辱,这是二者之间的根本区别。不难看出,比起封建社会一般的“迁客骚人”,欧阳修的境界要高出许多。
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正因为欧阳修是那个时代一位难得的与民同乐的好太守,所以,他才能写出《醉翁亭记》这样有境界的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