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原创作品专栏>读后感>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1500

斯祺分享

  《穆斯林的葬礼》是有关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下面请看小编整理的《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使命太艰巨了,力量太微弱了

  合上书扉,我不由地长呼了一口气,闭上眼,那一个个鲜明的人物,一段段优美精致的语句,一幕幕动人心弦的画面在脑海中闪现。在这本书中,我读到了信仰和坚持,读到了爱情的唯美,读到了宗教与发展之间的矛盾。于是沉溺于那波澜壮阔的情节中不能自拔的我,不由提笔一抒满胸的“欲罢不能”。

  “珍重生命,只要你还呼吸,就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将你打败!除非,你选择了自我放弃或是自我毁灭……”是的,这就是一种信仰和坚持。梁亦清明知做《郑和航海图》是件要命的活却只因郑和是个回回而答应了下来,这是对自己身为回回的信仰和坚持;为了宝船,他三年来苦苦追求,只为有朝一日完成,那水凳子上专注的身影是对自己手艺、对玉的坚持;对于弟子所说想撇开汇远斋,跟洋人直接做买卖大动肝火,是对信义的坚持;而韩子奇一身钟爱玉,为了玉远离家乡前往英国,为了玉摔下楼梯生病住院,那痴迷摩挲玉的神态是对自己事业的信仰和坚持;人这一生,总要有些信仰与坚持,才能不迷茫,不徘徊,不被万千世界的姹紫嫣红所迷惑而误入歧途。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我们都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这也是一种信仰一种坚持,而在文中有这么几句对白——“楚老师,鲁迅为什么要写《起死》?”“也许,他要唤醒沉睡的人生……”“庄子为什么要给五百年前的骷髅‘起死’?”“也许,是要他重新生活一次。人生虽然艰难,生命毕竟可贵。庄子认为人生应该像鹃鹏展翅,扶摇而上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这也教会了我去追求并坚守自己的信仰与坚持。

  “暮色悄悄地降临了墓地,婆挲树影渐渐和大地融合在一起,满目雄浑的黛色,满园温馨的清香。西南天际,一弯新月升起来了,虚虚的,淡淡的,朦朦胧胧,若有若无……淡淡的月光下,幽幽的树影旁,响起了轻柔徐缓的小提琴声,如泣如诉,如梦如烟。琴弓亲吻着琴弦,述说着一个流传在世界的东方、家喻户晓的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梁冰玉在琴声中久久地位立,她的心被琴声征服了,揉碎了,像点点泪珠,在这片土地上洒落。天上,新月朦胧;地上,琴声缥缈;天地之间,久久地回荡着这琴声,如清泉淙淙,如絮语呢喃,如春蚕吐丝,如孤雁盘旋……”这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那爱情的纯真与美好深深打动了我。李清照的那首词: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美贯穿了整个故事……老实说,对于楚雁潮与新月的互为知己,互通心灵,我真心羡慕不已。所以,对于两人因宗教而不能相爱,因命运而生死两隔,我久久不能释怀。如果可以,我希望天下有情人能终成眷属。

  至于宗教与发展之间的矛盾,韩子奇代表回族的第一代革命者,没有完全的抛弃伊斯兰传统,但是他的伊斯兰传统已经有了动摇,在临终时他半信半疑地念着“清真言”去世。而女儿新月在临终时则义无返顾地呼唤着她所爱的老师“楚燕潮”的名字去世,韩新月代表着回族的新一代革命者,已经完全地抛弃了伊斯兰传统,义无返顾地走向她的理想。这正是作者的希望——新一代的回族正在抛弃伊斯兰教的束缚,回民族的希望正在前方。我不由想到,时代的号角已经吹响,对于宗教我们是不是也该用积极的心态去调整呢?最后用陈克礼烈士的话与所有热爱伊斯兰的兄弟姊妹共勉:使命太艰巨了,力量太微弱了,微弱得像大戈壁里的驼铃,我们必须跨过敬爱的逝者……

  鲁迅说,能欣赏悲剧美的人,才能从精神上站立起来。也许你正在经历着艰难的选择,也许你看不清前方的路,也许你对梦想和爱情有着诸多的迷茫,那我推荐你看看这本书,在他们的坚持中给自己力量。

  本来写完了就想放blog里低水平自娱自乐完了,后来觉(jiao三声)着不贴出来给绿友看看也挺冤的,万一要有人有共鸣啥的呢……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阳光进来,视线从电脑屏幕前移开,感觉不到视线中是临近黄昏时的那种“窗外”。一个下午的阅读让一部名着的最后几章印于又一个平常读者的心中。

  并非人人都能经历的高洁

  《穆斯林的葬礼》——很早就被这个书名吸引,知道这肯定是个“很好很强大”的作品。着手开卷阅读却是因为此书是我计划中一个必读的任务。故事在两个年代穿插进行,一是抗战前后的民国时期,二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故事中的主角有N位,并且大都来源于真实的曾经的生活。下面这段文字是该书的官方总结:“全书五十余万字,以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厚的容量,深刻的内涵,冷峻的文笔,宏观地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与穆斯林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独特的心理结构,以及在政治、宗教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塑造了梁亦清、韩子奇、梁君壁、梁冰玉、韩新月、楚雁潮等一系列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人物,展现了奇异而古老的民族风情和充满矛盾的现实生活。作品含蓄蕴藉,如泣如诉,以细腻的笔触拨动读者的心灵,曲终掩卷,回肠荡气,余韵绕梁。”这个总结真是太官方了,官方得都有点儿“中央”了。在这个高度概括的鲜明旗帜下,俺再总结一个“地方”的哈。头几章中,作者除交代故事主线外,还对中国穆斯林的由来、传统、习俗,以及民国年间老北京的风貌,韵味甚至风味食品都进行了深入描写。尤其是对老北京东来顺涮羊肉的那段十分内行专业的描述直让我想飞回北京,甚至是飞越大半个世纪的时间,直接前往几十年前的那个东来顺。除去对贯穿始终的对玉器行当的精深讲述外,这些对文中各行业的细节描述,也如出自业内人士之手一般。看过后就是一个字儿:赞!不过读到中后部分时,本读者确实也因为八十年代主流文学特有的带一点儿说教,并且啥事都有点儿小煽情的讲话方式而觉得有那么一点点儿小乏味。这大概是因为本人历来就不是那么喜欢读一些小男、小女、小情感,小悲伤之类的东西。然而,这小乏味并不能拦着我喜爱这部巨着。并且,看到后面几章时,先前的那一点点儿小乏味也自己个儿消失了。这出悲剧在最后几个章节真可谓是越演越悲,悲得连作者在写她的时候都止不住泪水,心绞痛一次次发作……本人属于那种看恐怖片都能看乐看开心的类型,而《穆斯林的葬礼》令我这样的人员都几度眼睛湿润。倒不是说这部作品擅长“赚取”眼泪,而是所有读过她的人都会被她触到内心深处最本质的东西,那是一种人类与生俱来,并刻在骨髓中的共有物——任年代的变换,意识形态的更迭,都不会被丝毫改变。但具体这种共有物是什么?俺也说不大清楚哈。凡伟大的作品都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所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我想,大概正是因为她们可以跨越时空的界限参透人性中这些说不清楚的共同之处吧。通篇文字中,一家两代人两条故事主线交替进行,最后合为一处。而两条主线衔接处并不生硬,而是让人感觉像是在看电影。能让读者置身于其中的故事是好故事,能写出这种故事的作家当然就是好作家啦。在给全书收尾的后记中,作家霍达向读者们详谈了故事的背景,写作过程和对文学的一些看法。其中很多观点令本粉丝由衷欣赏和佩服。

  摘录几句如下,大家共勉:“文学,来不得虚伪、欺诈和装腔作势,也容不得污秽、肮脏和居心不良。‘文如其人’,作家的赤诚与否是瞒不过任何人的眼睛的,我历来不相信怀着一颗卑劣的心的人能写出真善美的好文字。”“我笔下的主要人物,既是人间曾经有过的,也是我所憧憬的。我觉得人生在世应该做那样的人,即使一生中全是悲剧,悲剧,也是幸运的,因为他毕竟完成了并非人人都能完成的对自己的心灵的冶炼过程,他毕竟经历了并非人人都能经历的高洁、纯净的意境。”“最高的技巧是无技巧,仅仅炫耀技巧就失去了灵魂。让人看见的技巧是拙劣的技巧。”“必须真正理解‘历史无情’这四个字。谁也不能改变历史、伪造历史。”一整部书,五十万字,一家两代那么多主角,所有这些都是为牢牢写出一个“情”字。从古至今,很多伟大的作品从开篇到结束也都是在围绕着这个字。其实早就不相信世界上有这种东西多年啦,但今天完整读过此书后,似乎俺又有点儿小动摇了哈。。。

    4172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