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优秀作品专栏>教育心得>

有关传统文化的优秀教育心得:传统文化离我们有多远?

析娜分享

  编者按:在推行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风潮一日胜过一日之时,一线的教师可能有很多困惑。文中的作者以文言写作为例,写出了自己的几点感受。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传统文化离我们有多远?

  金凤玉

  在推行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风潮一日胜过一日之时,一线的教师可能有很多困惑。如何将传统文化的一些精髓引入课堂,如何引导学生了解、学习、接纳传统文化,似乎成为了每一个一线语文教师的使命。我仅以文言写作为例,谈谈我的几点感受。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童年因阅读而喜悦,生命因书香而富有。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成为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

  新课程标准为初中也就是7—9年级的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制定的目标为:“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今天的大多数学生应该很幸福,因为他们有各种各样的书籍可以阅读。对于他们来说,书籍已经不是什么奢侈品,而是触手可及的学习必需品。然而,这么多的书籍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喜悦的体验,因为很多书籍被从书店带回家之后却被久久地束之高阁,甚至被尘封。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但是最为重要的应该有两点:一是课业负担过重、诱惑太多,没有时间阅读。另外一个则是缺少阅读兴趣,没有养成阅读习惯。因此,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作用至为关键。这里我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我尽力发掘课本中的阅读资源,尤其是一些优秀的文言名篇以及古诗词,注重课内篇目的延展阅读。有计划有步骤地让学生熟读成诵,扩大他们的知识储备和积累,增强学生阅读的语感。另外建立班级图书角,指定的阅读时间,让阅读有条件成为一种习惯。共同分享美文,在不知不觉间爱上文字的优雅;书写班务日志,记录生命过往中的感触与感动;合作制作板报,消化巩固阅读中的知识与收获;开展“朗诵吟咏”比赛,变无声阅读为有声阅读。开展“观影品读”活动,调动学生阅读兴趣。书写读书笔记,让阅读与书写完美结合,形成一种习惯。就这样学生慢慢的爱上了阅读,一方面积累了丰厚的知识,另一方面开拓了自己的视野,为他们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虽然学生渐渐乐于读书,但是读与写之间差距依然存在。所以,只能借助平时的练笔,让学生尝试一些文言片段的写作。对于初中生来说写作已经让他们头疼了,更何况是文言写作。用学生自己的话说这简直是要命的事。但是有的时候学生们的潜力真的是无限的。八年级上学期,学习了《与朱元思书》《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三峡》等写景名篇之后,我尝试让学生用文言形式写一篇散文。其中不乏精彩之作。

  如邢沁昕的《秦岭游记》、吴骏婷的《拙政园赋》均有可圈可点之处。也发表在曲一奏雅的第112期“文言畅幽情”中(点击查看)。还有很多孩子的一些句子着实精彩。

  邢沁昕的《秦岭游记》这样写道:

  秦岭之美,天下独绝。山高水秀,树茂林清。令人流连忘返,心旷神怡。

  水清如镜,温润如玉。飞鸟之影,清晰可见,游鱼之踪,直视无碍。水如银练嵌于群山,云锦添花益增秦岭之秀。

  夹岸高山,连绵起伏,清树绿草,彩花掩映,直入云霄,蔚为壮观。山如长龙盘桓秦岭,画龙点睛平添秦岭之壮。

  每至春夏,百花争放,芳香扑鼻。蝉鸣不穷,鸟转无绝。虽骄阳似火,烈日当空,山间寒意习习。游人嬉戏水中,欢笑不觉于耳。

  秋冬之际,落叶满地,五彩缤纷,自是眼花缭乱,应接不暇。飞雪遍野,天地一白,神清气爽。金桂红梅,次第盈香。休叹寒梅凋谢,冬去则又春来,秦岭指日再绿。

  秦岭实为仙境,“愧无好语赠秦岭,犹想柁楼萦戍山。(by 邢沁昕)

  虽然有仿写痕迹,虽然文笔稚嫩,但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难能可贵的是能够有自己的行文思路,构思不乏新意,遣词不乏惊喜。几经修改,确有可圈可点可读之处。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文章不厌千回改”,文学创作本来就是一个不断求索,努力追求的过程。古人不是也会反复推敲,“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吗?所以对于孩子们较为陌生的文言诗词文章的创作,更要强调一个“推敲”修改的过程。2017年在讲完《唐诗五首》之后我布置了一个作业,希望学生们可以以秋为立足点,写一首五言或者七言的近体诗。但是要求不是很严格,只要求字数、句数、词性的相对准确,并没有强调韵脚和平仄的规范。作业中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有的以意取胜,有的以形式炫目,有的以情感人。让我收获了满满的欣慰和感动。摘录几首:

  刘梓萌《秋声》

  每逢墨色潜漫天,笙歌常伴初冬前。

  阑珊秋姿待一线,入夜随风夜似练。

  入凉时节雨可见,迎合秋霜洒城遍。

  却得笙声带叶片,引出秋意诗情恋。

  周倚冰《秋色》

  仲夏隐隐遁迹去,不见漫山披绿甲。

  秋风瑟瑟报音信,只因凉意遍万花。

  不为萧萧寒风冽,千般绚烂复繁华。

  可怜已近年终日,孤木落地百叶杀。

  兰佳睿原作《秋风》

  炎炎夏日山中尽,瑟瑟秋风平地起。

  风哭草泣正悲凉,木坠花凋皆叹息。

  忽行碧水浪涛天,复路山间如猿鸣。

  执灯夜战奋发时,油尽灯枯犹未竟。

  教师修改:

  炎炎夏日山中尽,瑟瑟秋风平地兴。

  云垂草泣正惨凄,木坠花凋皆叹息。

  忽行碧水浪涛天,复路山间树啼猿。

  执灯夜战奋发时,投笔从戎试金鞍。

  作品中牛孙家烨的小诗尤其特别,所以我将其作为示例抄写在黑板上,全班一起几经修改,最后形成了多首小诗。

  孙家烨原作《秋风》

  秋叶簌簌秋草黄,萧萧秋风秋景凉。

  秋雨沥沥惊秋梦,秋寒通宵糊秋窗。

  庭前秋树曳秋情,锦衾不较秋风量。

  唯有秋菊奈风力,秋风愈烈浓秋装。

  诗中一般不喜欢用重复的字,但是这个孩子诗中有多处重复,如果全部换掉,比较难,另外根据她这首诗歌多处使用叠词的特点,我积极引导学生按照对仗的规则,对诗歌形式进行修改。张雨杉同学在大家的启发下修改如下:

  张雨杉修改孙家烨《秋风》

  簌簌秋叶秋草黄,萧萧秋风秋景凉。

  秋雨沥沥惊秋梦,秋寒瑟瑟叩秋窗。

  庭前秋树曳秋情,锦衾秋风不较量。

  唯有秋菊轻风力,且看秋风愈浓妆。

  看到修改后的作品同学很兴奋,我顺势引导,注意遣词造句,关注情感升华。师生进一步探讨更优的形式,在师生共同努力下,作品如下:

  师生修改孙家烨《秋风》

  《秋》

  秋叶簌簌秋草黄,秋风萧萧秋景凉。

  沥沥秋雨惊秋梦,瑟瑟秋寒叩秋窗。

  庭前秋树曳秋情,月下秋凉断秋肠。

  秋菊南山染秋色,谁家秋思着秋妆。

  当然,很多孩子也有自己的思考和争论,认为完全对应更好,有的认为错落相应更优。所以现场衍生了四五首诗歌。其实无论如何处理,让学生感受到古典诗歌的音韵之美,可能就是这节课的莫大收获了。

  或许,传统文化离我们并不遥远,只是需要我们点点滴滴的积累与思考。

  公众号:曲一奏雅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学习啦


    4037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