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优秀作品专栏>随笔写作>

教育随笔:不忘初心回头看

家志分享

  学习啦:感谢生命中的每一次机会,每一次历练,千帆过尽,不忘初心!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篇《不忘初心回头看》。

  昨天公布了“双高课”授课的地点和内容,好在是之前曾经讲授过的一节公开课,心中暗自窃喜,但是考虑到这节课是第五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又是借班上课,为了保证课堂效果,我就把课件和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在备课的时候,我尽量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使课堂的探索呈现无限可能。

  今天上午到校再次试看了PPT,确保PPT的格式在电脑和白板上都不出现意外,然后便去了授课学校。我是一个适应性很差的人,提前到校可以让我去熟悉一下新的环境、还有新的学生,让我更加的坦然和从容。

  我好像特别的幸运,在讲台上准备打开课件的时候,儿子的小伙伴过来给我打招呼:“阿姨,这节课是你来给我们上课吗?”这两年好像总能借着儿子的光在其他学校和学生混个脸熟,去年到外校讲课,本来压力特别大,也是儿子的小伙伴主动给我打招呼,消除了我的紧张情绪。

  和这个小家伙玩笑了几句,班里的几个女生见状,也过来围着我,叽叽喳喳的问了几个问题。借助和学生交谈的空,我了解了他们的数学工具准备情况,还好,最担心的没有直尺和三角板的现象并不存在,心里对这节课就有了更大的信心。

  上课前几分钟,让学生摆放了数学课本、练习本、还有数学工具,并且给学生分了小组,以便他们在课堂上更好的讨论。

  整体来说,这节课学生的表现还是非常精彩的,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

  首先是学生上课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很高。这真是一群活泼的孩子,班级的每一位孩子,在问题抛出之后,都能够积极举手发言,这真是给老师面子的一件事,最起码不用担心课堂上的冷场现象。

  然后是小组探究的合作意识是值得肯定的。课前分组之前我问过孩子,在之前的课堂上是否有小组讨论环节,学生回答没有的时候,我在担心第一次使用探究交流,学生是否不适应找不到小组内同学,是否会出现利用小组探究的机会闲聊、吵闹的现象,是否会在合作交流的时候不发声、不参与,这都是我所担心的事情。

  所以分完小组之后,为了保证不出现意外,我让每个小组进行了举手示意告知;为了保证学生在探究时候的参与度,课堂上每一次探究之前,我都会说 “比一比,那个小组交流的最认真”。如果真的在乎,真的用心去做,所有担心的事情都不会发生,在这节课的探究交流环节,我尽量走进每一个小组,聆听孩子们的声音,引导他们用准确的数学语言去表达,并为板书做准备。在第一次的探究、交流、展示环节,学生们的表现非常精彩,也完成了这节课的部分板书。

  最后我感觉这节课,我教会了学生“尊重”。一直觉得,课堂是允许出错的地方,在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出现的错误,也为课堂提供了再生资源,如果教师引导适当,可以利用资源在课堂中呈现更多的精彩。

  在这节课中,第一次学生回答问题出现错误的时候,我发现有孩子发出恶意的嘲笑声,这种笑声对于一个一心想要创造“聆听型”教室的教师而言,是不能容忍的,所以我抛下“双高课”的包袱,像对待我的学生那样对孩子们讲:“对于回答问题的学生,我们要给予充分的尊重,首先我们要聆听,对于错误的答案,我们要及时的补充而不是去嘲笑。”我知道单凭这一节课,可能不会让他们改掉这个坏习惯,但我想:凡事,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当然,每一节课都有让人遗憾的地方,可是这节课的不完美非常出乎我的意料。我本以为,在课堂开始,学生通过自习之后,已经掌握了三角形按角分类和按边分类的内容,可是在已经讲授过“按角分类”之后,让学生进行“按边分类”的探究环节,有部分学生依旧停留在按角分类的知识经验里,这让后面知识的探究显得非常被动,看看时间只有十分钟的时间,于是我只有引导学生去学习这部分的内容,并没有给学生再次探究的机会。和第一次探究相比,这环节的探究环节以失败而告终。

  “怎么协调两部分知识的过渡?怎么去引导第二环节的探究?”是我上完课之后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下午再次拿起教材书看例题,突然之间恍然大悟:如果我不那么依赖课件,用简单的教具或者干脆让学生在课本上测量一下,先比较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不同,加强“边”在学生头脑中的认识,然后再让学生去分类,这样效果一定会好许多。

  只是如果这样去安排,课堂用时又会多出一些,这就需要在“按角分类”的环节上节省出几分钟的时间,因为在学生汇报的时候,我发现“按角分类”这部分知识对于学生而言,并不存在太大的难度,可以考虑缩短时间。

  公众号:3度梦想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学习啦


    3950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