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原创作品专栏>随笔写作>

有关生活的随笔:人情味儿

咏良分享

  学习啦: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许许多多的交际,人之所以不冷血就因为有人情味的存在。下面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人情味儿》这篇文章!

  人情味儿

  春节前,见到市场里红火热闹的场面,感觉到处一派喜气洋洋,便在一个摊位上买了一箱砂糖桔,算算价位与平日里差不多,买上一箱过年就有的吃了,没想到碰到了不良商贩,因为那箱桔子看上去很正常,摆放在表面的是个头大的漂亮的,实际里面掺杂着全是小小的另外一个品种的桔子,并且相当的酸。

  这让我感觉这是一种见利忘义、不计后果、甚至你的信任被别人利用的感觉,但与其用了这些词,还是不足以使我形容对这种人的愤恨。

  换个零钱要买点东西才行。

  不在人家店里消费,不会让你坐在那歇脚的。

  曾经在五台山碰到卖松子的,他让你尝的是好的,卖给你的却是发了霉的,真是一锤子买卖,再没下回了。

  假烟假酒更不用说,这种事儿多的是,要想不买假货,就得找可靠关系,才能保证是正品。

  其实这些现象不止是失了诚信更是一种没了“人情味儿”的表现。

  你看到店内的食客多少,就知道这家店好不好了,因为人多不仅证明味道好,服务肯定也好,有的饭店门口总是站个人,你叫他迎宾也好,还是叫望风的,还是门童,其实都是为了招揽生意,这个人起得作用可是不小,甚至他知道所有到过他们饭店的人的喜好,知道你上次点了些什么,喜欢吃哪道菜,他会主动招呼你要不要再来一道这个菜,尝尝味道是否还是那个味儿。

  现在讲得服务啊、态度啊,我想它应该就是个“人情味儿”的概念。

  有时你买东西,尤其是快下班的时候,对店主的态度就能略见一斑,你去的晚了,有的人是关门打烊不理你了,有的人是问您再来点什么,而有的是把剩下的能多给你点就奉送了。

  其实,生意人都是为了挣钱的,你这物美价廉,热情周到,哪还发愁不来顾客呢。

  做买卖,低头弯腰是功夫,买卖不成仁义在,甚至还会乐呵呵的相互聊上一会儿天,表示有需要随时来,多点儿少点儿的并不计较。客人想要的那点儿物品,人家一准儿会给你留着,直到你来取走。

  就在上周,陪家人去买个搪瓷缸子,那个女服务员就显得特会做生意,不仅介绍周详,还一连推荐了几款不同样式的缸子让你挑选,从中发现你的偏好,又顺势推荐了其他的小物件,说可以带几个送朋友同学当小礼物,并表示东西不贵情意在,与她交往显得特别轻松自然,聊得一多,一下子又多买了几件物品,并感觉还非常称心如意。

  前阵子热播的电视剧《情满四合院》,又让我想起了以前的大院生活。

  打酱油醋的东庄老头儿,就记得他光头,头后面还长个大包,赶个毛驴车,拉上两个大木桶,一个桶里装醋,一个桶里装酱油,多少年如一日的来往于我们大院叫卖,与院里人都认识,打上一斤醋,往瓶里灌好后,还会再添上那么一点,尽量给你灌满了。随来随往的,互相都已经习惯了,大家也吃惯了那个味儿,他也进惯了我们的大院。

  那个卖烧鸡的回民老大爷,带顶白帽子,骑个自行车,车后面放着手编筐子,筐子上面总是盖块白布,只要一掀开那块布,里面就飘出香味儿。也是常年叫卖,再熟悉不过了,总是能免你个零头,凑个整钱让你拿走。

  磨剪子磨刀的、做鸡蛋卷的、蹦爆米花的……都是如此。

  现在大城市的人情味儿已经淡了,优越感十分强烈,甚至人人都有股子傲气劲儿。有次在三里屯的一家潮牌服装店内,一个服务员的口气让我十分恼怒,多问一句她都不耐烦,那好吧,我的钱花哪不行,干吗非花你这呢,跟这种人较劲儿,真是白费脑细胞。

  我觉得人情味儿,才是真正的生意经,把别人得当回事儿,人家哪儿不能买东西呀,非要在你这儿买不可呢,看重的其实就是这“人情味儿”。

  现在邻里街坊缺乏交流,甚至住了多年也不相识。当今的一些现象也让人“不与陌生人说话”,一些负面的报道引发了一些人的恐慌。

  可是保持了距离也就产生了隔阂,有些人说钱散出去了亲情就来了,要是什么都用钱来衡量,那这份情意未免太功利了,那不就成了对价交换了吗。

  人们喜欢扎堆或者称是找到群体组织,因为现在人的生活方式很多是两点一线,以前的大院生活真像是一个大家庭,现在的社区还做不到,都在提倡“回家”的感受,但实际感受还远远达不到。

  其实找到组织,就是找到了集体感,相互照应的感觉,有人关心,有人问候,有人帮助,有人解难,而不显得快节奏下的繁华城市中的你是那么孤单的存在着。

  小时候经常到奶奶家附近的“合作社”买东西,其实就是商店,记得买瓶装酸奶、买巧克力、买果脯时服务员的热情招待。非常怪,直到现在,只要是一进那个商店,还是有一种特殊的回味涌上心头,也许那就是对“人情味儿”的一份记忆。

  作者:山隽

  公众号: 小笔拙见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学习啦


    3943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