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优秀作品专栏>美文欣赏>

生活感悟随笔:感触“福”字

凤婷分享

  编者按:到了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贴上“福”字,意为福到老,有福伴随。“福”字可以上是我们中国特有的文化,带着着一种美好的祝愿。

  2018年春节,我感触的人与事较多,其中对“福”字的感触是较深的,是我五十有余的岁月中最深刻的一次。也许,这样的感触缘于人生经历的积累,也缘于人生阅历的积淀,更缘于机缘的巧合。

  大年初一下午,我们一家五人三代开车从县城出发前往龙门乡卜马村,对于我的妻子来说,叫“回娘家”。这次“回娘家”,感觉有了别样的新意,因为一路上我抱着可爱的孙女,六个月的孙女让我幸福满满。这次“回娘家”,主要是看望我的岳父岳母,岳父九十二岁,岳母八十多岁,而他俩健健康康,我们就快乐无限。我家带来了两幅红色“福”字,如果挂在家里,将会使一个家增添一抹红色年味,也是好的。于是,我妻子送给小舅子家一幅,岳父岳母一幅。岳父问:“这两幅字,买了多少钱?”我说:“不是买的,而是县人寿保险公司送的,我给孙女买了两份保险。”

  从表情上来看,好像老岳父不感兴趣,小舅子的妻子也不热心。如果不接受这幅“福”字,好像又不恰当,大过年的,将会降低年味的味道,淡淡的。我想,这一现象,是内心民族文化沉淀的表现。

  我们回族的大年,是一年一度的开斋节,而不是春节,但我们永平县的回族家庭绝大数,都跟着庆祝春节,过大年。但有自己的过法,体现独特的民族性,比如不贴对联。岳父说:“你看我们就不贴对联。”当然,如果有的家庭要贴对联,也没有人反对,自己随意,自己做主。因为坚守一个民族的民风民俗,是自觉自愿的。所以,在我们永平二十多个回族村中,关于过大年贴对联一事,就出现了两种情况:一是不贴,二是贴。比如我家就贴,我从小时候到现在五十多年,每一年过大年都贴,但在过去,门心不贴“福”字,但要写上几个字,我小时候,是父亲写,我长大后,是我写。门上抑或墙体上也不挂“福”字。这是我在曲硐村老家的情况。后来,我在县城一个小区盖了一小院房子后,每一年过大年,都贴对联,不是受周围汉族邻居的影响,而是我小时候,老家也贴。那么,大门的两道门心贴“福”字吗?贴,而且在一层楼的几道门上都贴“福”字,也在二层楼的两道门上方挂上“福”字。这些“福”字,是我在大年除夕时到县城农贸市场买的,大门上的“福”字是我儿子贴,贴成倒“福”,意为福到老,有福伴随,人生之幸,当然幸福了,这是我家的愿望。其它“福”字我贴,我挂。

  贴了对联,贴了“福”字,挂了“福”字,我走来走去的欣赏着,喜悦着,感觉有了年味了,有了大年的热烈气氛了。这是整体性的观赏,如果近距离的局部观赏,味道又是别样的,这就是文化的年味。

  大门的对联:“恭喜发财,佳节好运全家福,新春福旺开门红。”这幅对联好,因为“全家福”,是我家追求的,是我家三代五人追寻的一个绚丽之梦;“新春福旺”,是我家的心愿。一层楼的两道玻璃门心上,贴着圆圆的红红的手剪窗花:“福”字。其周围有荷花池,有游动的鱼,还有“年年有余”四个字。我凝视“年年有余”,忽然感悟,忽然回望我经历的五十多年的生活岁月,特别是回望改革开放前与后的情景,特别是回望改革开放四十年国强民富的富裕时代,“年年有余”是每一个家庭的幸福梦想!如今实现了物质生活上的“年年有余”,所以,我看着这对窗花,看着“福”字,越看越有味。车库小门外的白色瓷砖墙体上,挂着一幅红色挂历,一个大大的“福”字,特别吸引眼球,其边缘还有“天下第一福”字,还有“{康熙御笔}多子、多田、多才、多寿、多福”字。我想起,几年前我到过北京一次,寻访过康熙御笔,寻访过“福”字的内涵:多子、多田、多才、多寿、多福,寻访过“天下第一福”。岁月匆匆,如今过大年之际,正值狗年大吉之时,眼前的红色“福”字仿佛动起来,在苍茫的时空中飞跃,姿态迥异,但追寻的方向是一致的: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希望过上好日子。一个套间铁门上贴着的一张“福”字,看起来意味深长,因为精美,价格也不菲,好几块钱的,而且形状不是平面,而是立体状,而且内容丰富,有竹画,有文字,等等。比如:“报竹平安”、“吉祥”、“平安是福,健康是福,富贵是福,吉祥是福。”这些丰富多彩的福,都是每一个家庭需要的,每一个人都梦想的。所以,我越看越觉得幸福无比。

  二楼的书房木门上方挂着一串“福”字,由两个一大一小的“福”字构成,大的在上小的下,小的下面还有一束红色丝线。这一串红色“福”字,不仅好看,而且感觉很好。我出入书房,头顶经常碰到红色丝线,感觉不是烦心,而是悦心,因为我感触新时代的幸福。不仅如此,我还让我的孙女感触这红色幸福。孙女才六个月,我把她抱起来,抱得高高的,让她看,让她的小手触摸,甚至用她的小鼻子嗅一嗅,用小嘴吻一吻,她感触着,微笑着,幸福着,我也微笑着,幸福着。

  有人说,幸福是一种心理的感受,因心理的感受不同,幸福有些差异。而这心理的感受,又具有民族性,比如过大年,回民为什么不贴不挂“福”字?我猜想,因为这个字的读音与佛教的“佛”的读音,在口语上接近,因为回族信仰的宗教是伊斯兰教。那么,我家为什么要贴、挂这“福”字,缘于我们永平的回族是中国的回族,是本土化的回族;缘于“福”字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而我们回族又是中华民族中的一族,因此,应该传承这一优秀文化。当然,我的这一传承与佛教的“佛”读音无关。当然,一个民族的文化风俗,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是在世世代代文化生活中形成的,沉淀的。而一旦形成具有民族性的文化风俗,我们应该尊重,即使一时不理解,也要尊重,因为一种民族文化风俗的形成具有长期性以及复杂性,代代相传。面对一种民族性的文化风俗,我们自己要尊重,比如尊重岳父内心的回族文化风俗,也要尊重小舅子妻子的选择,也不要多问为什么?因为老百姓没有为什么?只有继承上辈的做法,同一民族的统一做法,而不标新立异。如同大年初二的早上,我推着孙女到荷花公园游一游,一个背影在我的前面,他好像端着一盆香火,朝着一棵大榕树走。他说:“马老师领孙女逛?”我说:“是的。”我说:“你烧香?”他说:“是的,人家兴,我也兴。”他,我十分的熟悉,只需看背影,只需听声音,就知道他是谁?他是汉族,新家在这里,老家在乡村,工作在县城。我感悟,一个民族的一种文化风俗,就是这样传承,“人家兴,我也兴。”所以说,民族之间的文化风俗,具有民族性,具有独特性,百花齐放,才是春。所以,我们应该坚持尊重民族文化风俗的态度,对待我们永平回民大多数不贴不挂“福”字的文化现象。

  我看着我妻子送给岳父的一幅“福”字,妻子挂在门窗上,后来岳父拿掉,不挂。漂亮的“福”字,我越看越有精神,好像发现了什么?发现了“福”字字形及其含义。

  “福”字字形在甲骨文中是“两手捧酒献于祭台上”的会意字,在金文中也保留了酒坛的形状以及将酒坛用于祭祀的意思。在古代酒是非常珍贵的东西,比黄金珍贵的多!把自己最珍贵的东西献出去叫什么?“把自己最珍贵的东西献出去”?那不是“奉献”吗?“福”的真正含义不是“索取”,而是“奉献”。所以易经说:积善人家,必有余庆。“善”字,草入羊口,就是奉献,就是福。

  此时此刻,我有了重大发现,欣喜若狂。一是,回族人家不贴不挂“福”字,缘于其会意字,与酒有关,而回族人家是禁酒的。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答案应该如此吧?;二是,“福”的真正含义不是“索取”,而是“奉献”。也就是说,幸福,是奉献,而不是索取。我畅想,一个“福”字,能够穿越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时空,并成为文化之瑰宝,在狗年的市场上光彩夺目,在千家万户的家庭里贴着、挂着、闪耀着温暖的光芒,缘于奉献!

  奉献,就像我眼前岳父岳母居住的庭院里盛开的茶花。枝繁叶茂里的茶花,一朵朵,娇艳无比,美丽动人,我快乐地欣赏着,仿佛感触“福”字!

  作者|马永欢 永平职中语文教师

  公众号:东方散文杂志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3923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