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问西东》观后感:小情感里的大情怀
编者按:《无问西东》这部电影讲述了不同时代的大学生的同一个情怀,下面我们来看看作者的观后感《你的小情感里有没有藏着大情怀?》吧!
首先得承认,我被感动了。
相比《芳华》的躲躲闪闪欲言又止,以及很多人看完后对片子是怀旧抑或质问还是傻傻地分不清,《无问西东》算是清晰简单的。
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正能量文艺片,它甚至不同于常见文艺片的阴柔晦涩故弄玄虚,或者小清新小青春小格调。它让懂与不懂那些时代的人都能基本看个明白,并被大时代里的别样芳华狠狠地戳了一下心,——至于洒不洒泪就因人而异了。
批评诟病的,多从技术出发,觉得跨时空跳跃板块的设计,有点简单粗暴,四个故事的因果逻辑强加感明显,并用《云图》等来作比较,证明影片的构思零碎与叙事混乱,甚至是表达生硬、并杂乱无序。
但是,我仍旧被感动。
关于选择,关于青春的安置,关于爱和牺牲……
吴岭澜,20年代时代交替中的青年分子,在自己擅长的文科和社会需要的实科之间徘徊。最初选择实科,是因为“实业救国”的时代召唤,——推崇实业、不慕文科,既是晚清洋务运动风气的延续,也是民国初期知识分子的普遍选择。所以吴同学顺时代洪流而行,这里边隐藏的爱国梦,富强梦,简直就是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时代需要和自我追求总是会有错位的。
校长梅贻琦告诉吴同学要做真实的自己;泰戈尔的演讲更让他重新思考寻找生命的真实,并开始探索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
对自己真诚,何尝不是对社会真诚、对明天真诚?
一个在大时代里徘徊的小人物,并没有被时代吞没。
那是因为梅贻琦,因为泰戈尔。关注个体的真实,关注生命的本真力量,不去用大时代遏制小人生。大师们的片言只语,点亮了一个年轻人的人生。这才是心怀明月与星空的一群人。能遇上他们,吴同学何其有幸。
美好得让人想落泪。
后来吴同学成了吴教授。外面战火纷飞,他内心安静笃定。在警报拉响的时候,不忘带着一笼鸽子一起跑;另外,一句“学生不走教师怎么能走”,他把正熬着冰糖莲子的沈光耀从炸弹下的校舍里拉走。
细腻真切又淡然的出场,他完成了从彷徨到从容的生命成长过程,这就是真实的力量,并容纳了无数的爱与珍惜在里面。
这是值得赞叹的生命形式。
被梅校长以“人生的真实”启迪了的吴岭澜,接着以自己关于“自我真实”的思考帮助沈光耀同学确定了人生的方向。
这是一个让最多人落泪的一段。
沈光耀,名门独子,西南联大高材生,全能型帅哥。放眼望去,就没有他不会的东西,连抓蛇都那么专业。
帅得让人恨不得叫全世界都去爱他、疼他、宠他。
他在顺应父母心意和救国救民之间难以抉择。
他端庄儒雅又仪态万方的娘亲说:“我不想你的一生陷于名利,因为再大的世俗名利你的祖先都拥有过,我只想要让你照着自己的心意享受人生……”
“我不想你还没想好如何过这一生,就连命都没了。”
这就已经很催泪了。可被这个“三代五将”之家濡养出来的沈同学,最终选择的还是走向战场。
“真实就是你的所见所闻”,国难当头,沈光耀听从内心的召唤,把青春热血与家国情怀,奉献给了这块土地。
“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心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
他冒着同样的飞行线路易被敌军发现的危险,微笑着从空中投下包子糖果给孤儿村的孩子;他决绝地、无畏地、果敢地用自己的飞机撞向了向战友射击的一艘敌舰……他轰轰烈烈又简简单单地走了,灿烂青春瞬间消散。
影院里啜泣声一片。
因为如此美好的青春,和如此残酷的牺牲。
生命是脆弱的、短暂的,也是永恒的。
沈光耀的生命光彩穿透岁月射进我们胸膛。
那是一种崇高的美,纯粹的美,悲壮的美。
当时像沈同学一样的有一批青年人,他们散发出的生命光芒,照亮了彼时的中国大地。
沈光耀原型沈崇诲,中尉飞行员,中央航校三期毕业,任空军二大队九队分队长。1937年8月19日,于上海白龙港洋面驾机撞沉日舰,英勇殉国,时年二十七岁。现在长眠在南京紫金山北麓的航空烈士公墓里。
我曾经去航空烈士公墓里拜祭过,知道那里躺着的大多是中国的优秀青年,彼时中国最有风华的一代人。他们大多从优渥的家庭里走出来,并不为自己的生存而烦恼,却为国家的存亡而忧虑,最终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家国情怀,是中国的文化传统。那是根植在一部分人血液里的,所以义无反顾,无畏无悔。
陈鹏,那个孤儿村里的孩子,靠着沈光耀空投的食物熬过了最艰难的时期,长大后考上了清华。
爱可以是一种循环。被爱照耀过的人容易相信爱并坚守爱。
陈鹏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风雨激荡里,便是如此。
他的中学同学王敏佳,因为想帮助老师,仗义执言写了一封信,却遭遇了被师母陷害为荡妇的羞辱;又因为高调晒与领袖的合影招引嫉妒,被戳穿后遭遇了小姐妹们变本加厉的批斗,最后被当成反革命差点让人打死。同样作为高中同学、并参与了写信事件的李想选择了明哲保身,奔自己的前程。
而陈鹏却成了“为她托底的人”。
尽管保护一个人的勇气和决心在时代面前如此微弱,但陈鹏的爱照亮了王敏佳的人生。
后来在为国家研究原子弹的漫长岁月里,不能相见,但陈鹏给王敏佳寄来的雪花膏,还有里面的金黄银杏叶,在坚硬的时代里显得格外柔软。当因为批斗已经毁容了的王敏佳在涂抹着雪花膏时,有种凄清而朴素的美好,这种美好足以支撑她走过更加艰难的时刻。
最后陈鹏结束原子弹研发回到安置王敏佳的小村庄时,看到满村的批斗标语和空荡荡的房间。
而王敏佳走在寻找陈鹏的路上。
有爱在,人生永远不绝望。哪怕整个世界都是黑的,只要你还亮着,生命就值得珍惜。
那个陷害王敏佳的师母,因为没有爱,故回馈了世界以恶,她勤劳却不善良,可怜却又霸道,她无论怎样都换不来丈夫的一瞥,只是在纵身跃入深井的一刹那,才换来丈夫的呼喊。
心结了冰,会让世界也结冰的。
这对夫妻也让我唏嘘很久。
当李想跪在王敏佳坟前痛不欲生,陈鹏说了句“逝者已逝,生者如斯”,点醒了李想。后来李想去支边,为救队友,牺牲了。
李想当年救下的队友,是张果果的父母。
张果果,最接近现在的我们。没有经世济民,没有家国抉择,没有风雨飘摇,仅仅是工作本身就足够让他迷茫困惑。
奋战在现代职场的公司高管张果果,面临着尔虞我诈、你争我斗的职场困境。提案被否决,为上司背黑锅,为提案寻找的贫困婴儿又亟待手术。真与假、善与恶,乱糟糟地看不清,又必须做出抉择。
“你是要随波逐流,还是更喜欢忠于自己?”这是张果果的问题,也是当今我们所有人的问题。
“如果你提前了解了你所要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张果果在自问,也在拷问。
最后张果果,选择了赞助四胞胎。给了这个正能量影片一个圆满的结局。
四个时代,四个故事,循环因果。影片狠狠地灌了我们一锅鸡汤,但喝得不腻歪,不别扭。
因为有细节。
失去双腿的神父带领着饥饿的孤儿们唱歌;
师生们在草屋里听雨;
雪地里的小提琴;
帽子里的一把落发;
一碗糖水……
所有的细节都有光,折射出人与时代的某种关联,以及不被时代消灭的真情与真性。 ——1923年到2012年,绵延近百年。大时代下,个人命运可选不可控,唯真、唯善、唯美,永存。
《无论西东》上映,朋友圈里热传的却是西南联大。对一个短暂的教育时代被如此怀念与讴歌,的确少见。不仅因为那里曾诞生了太多大师,更因为教育的气场与气节。
对于这所中国大学的“珠穆朗玛” 有太多人在论述并感慨,我就不凑热闹了。记住一个“静坐听雨”,再记住一个“内树学术自由,外筑民主堡垒”,即可。
片尾的彩蛋也砸中了很多人。
这7分钟,呈现了:梁启超、闻一多、朱自清、钱钟书、邓稼先、钱穆、冯友兰、王国维、梁思成、梁启超、陈寅恪、袁复礼……这些名字如雷贯耳,穿越时空。
片尾的大师们在片中只是背景式的角色,这不但让人想到那个华彩的时代,还让人想到普通人到大师的路径抉择。
沈光耀的勇毅被乱世葬送,而泰戈尔的诗流传至今。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怎么解?
读《南渡北归》,想过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走向。世界是有西东的,但能“行我所行,无问西东”,是个人能做的最好选择了。
无论如何,总该歌颂勇气和爱,歌颂对自我的寻找,歌颂这些青春里的理想、气节、奋斗、以及真心,普通如他们,都值得我们铭记!
“愿心之自由,共天地俊秀”。
这部片子甚至传达了教育的意义。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颗心启迪另一颗心。善念与本真的种子,会让人在混乱时代疯狂人群里不忘本心,不泯善念。
至于它是不是清华的献礼片已经不重要,倒是清华园工字厅内的这幅对联值得我们一记:“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
另外,在某个睡不着的夜晚,也问问自己:
“你看到的和听到的,经常会令你们沮丧,世俗是这样强大,强大到生不出改变它们的念头来。可是如果有机会提前了解了你们的人生,知道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不知你们是否还会在意那些世俗希望你们在意的事情?”
“不要顾虑世界的盘压和恶意”(双雪涛)。最后把影片安利给我们的这句台词再咀嚼一下:“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愿你在迷茫时,坚持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在这锅鸡汤中甘之如饴,明知有西东,却可以不问西东。青春就剩这么点纯粹与明媚了,可劲地歌颂吧。
声明,我只是观后感,不是影评。给王力宏、黄晓明、章子怡、张震、陈楚生也鼓个掌,他们基本上撑起了自己的角色。还有导演李芳芳的《八零后》也曾经让我落过泪(证明我还是文艺青年吗?)。
文艺青年不可耻,向往蓝天与远方也不可耻。
只愿小情感里还藏着那么一点大情怀。
人生乱入,随心而行,任尔西东!
作者| 卷子
公众号|卷子路上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