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优秀作品专栏>教育心得>

教师处理孩子冲突的做法心得

晓晴分享

  编者按:当孩子发生冲突的时候,老师应该如何处理?下面我们来看看作者的心得吧!

  两个孩子发生了剧烈的冲突。一个孩子大声说:“我的英语就是比你好,我就是比你强……”另一个孩子瞪着血红的眼睛,忍无可忍,甩出一句脏话。顿时,那个说自己比对方的强的孩子委屈极了:“我从小到大,从来没有一个人对我说过这样的话。……”发泄一通后,这个孩子继续强调:“我的英语就是比你好。”

  这场冲突的起源源于一个孩子的习惯:抢话。当我解释不要抢话的原因时,这个孩子说:“在我们学校里,老师鼓励我们抢话,抢话能够跟别人分享更多知识。”我愣了一下。真的假的?但依然说:“我不管你在学校的老师如何看待这个行为,在这个空间里,抢话的行为是不允许的。”

  之后,就一次又一次提醒那个抢话的孩子,“等你的同学回答完了,你再说。”然而,这个抢话的习惯是完全条件反射性的,像开了闸的洪水,堵也堵不住。因我本身十分喜爱这个孩子,加之这个孩子说学校的老师鼓励这种抢话的行为,我对于自己在抢话上的判断出现了迟疑,所以,对于抢话的态度并没有十分坚定。

  直到这一次剧烈的冲突之后,和许老师谈起。才意识到,我需要在这件事情坚定自己的态度。

  对于抢话的态度确信无疑之后。我开始思考抢话给这个孩子带来的影响,以及其他孩子对于抢话者的态度。

  首先是这个抢话的孩子。

  这个孩子认为,抢话是被鼓励的,是能够分享知识的。然而,在我的课堂上,这个孩子的抢话并没有起到分享知识的作用。每当抢话的行为发生时,除了一个孩子无所谓外。其他的孩子都对这个抢话的行为十分不悦。而这个抢话的孩子自始至终一直到冲突发生前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个孩子主观上那么确信抢话的行为是被鼓励以及允许的,却没有观察到每当自己抢话时,大部分的同学是一脸的不悦呢?甚至有一次,一个孩子忍不住了,讽刺了一句,说“就你聪明。”时,这个抢话的孩子听不出其中的讽刺含义,像得到鼓励般,说“对,我本来就聪明。”这个孩子察觉说话者的态度、语气以及言外之意的能力到哪里去了?

  然后是被抢话的学生们。为什么这些学生们明明已经不悦了,却选择不直接将这一点告诉那个抢话的孩子呢?这些孩子宁可每次被抢话的时候呈现出不爽、翻白眼、无语等各式表情和情绪,也不愿走到那个抢话的孩子面前说“请停止这样的行为吧,大家都受不了这个抢话的习惯。”

  反思我自己,如果遇见这样一个人,我也会选择沉默的。顶多在话头被抢时,直接说“等我把话说完。”来表示抗议。但不会选择直接说出来。因为,我的经验告诉我,说出来会得罪人。唉,想想也是无奈。任何一种选择都有两面性,就看你要的是什么了。

  让我感到尤其困惑的是在冲突中那个对抢话者的态度不悦到极点,都红了眼的孩子。为什么这个孩子对于抢话这件事的态度这么激烈?那种扑面而来的怒气,那种随时可能爆发的愤怒,那种情绪的张力如此强烈?别的孩子听到对方说“我就是比你强。”这句话时,也就是笑笑,不会大动肝火。而这个孩子反应之激烈完全超出我的想象。发生了什么?

  这次冲突后,我开始思考下次再遇到这些事怎么处理。

  第一:告诉每个孩子。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国外,耐心听对方把话说完,是对人最基本的尊重。请等待你的同学把话说完。

  第二:告诉每个孩子。我们可以为自己通过努力取得的进步感到骄傲,但不该为此而贬低他人。

  第三:对于那个英语学的弱的孩子,为他制定学习计划,督促这个孩子为学习付出努力。

  尤其是第二点,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一个语言学得不错的孩子,言语神色间对那些不如自己的孩子充满了傲慢,或者是不屑。其他的孩子当然受不了啦。于是,有的孩子就直接回击过去“你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是会几个英语单词吗。”有些孩子一时半会儿找不到语言回击,就等这个孩子也回答不出问题时趁此还回去“这么简单,你都不会啊。”于是,矛盾愈演愈烈,吵起来。

  关键是,双方都不知道对方为什么对自己那么有敌意,都认为是对方的问题。都按照自己的主观判断去解读对方的语言行为。

  当孩子们,长大了,离开父母,走向社会,走向自己的工作岗位、成立家庭、养育孩子。由于自己对社会普遍法则的不理解而跟同事、伴侣、孩子产生了矛盾而不自知,认为是对方的问题。如果说课上我要花几分钟的时间来解决这样的问题。那么,在工作的环境中,在一个家庭中,我们要花多长的时间去解决问题?我要为此付出怎样的代价?

  所以,有必要在孩子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教给他们这个社会中,人人遵从的社会法则是什么,教会他们怎样客观的看待问题。

  今年开学以来,我已经通过了解孩子们产生冲突的前因后果上看到了这一点。几乎在每一次冲突中,没有人是以恶意对对方的。冲突中的每个孩子都认为自己没有错。一件事你去追溯源头,得到的答案几乎都是“因为他先怎样怎样,所以我才怎样怎样。”于是,沟通就陷入了一个无止境的循环中。

  我需要做的,是反复跟孩子们澄清:他们各自的行为会让对方产生怎样的反应?将每个人自己对行为的理解(主观)和别人对这个行为的反应(客观)进而进行一个比较,反复练习。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必要在教会孩子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教会他们观察这个社会运行的法则。知识的学习是学习,生活的学习也是学习。

  作者|李萍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3895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