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优秀作品专栏>教育心得>

小学老师教育心得:如何解决孩子的作文问题

晓晴分享

  看到题目兴冲冲闯进来,希望对自家熊孩子作文水平推波助澜的家长,可能会失望。我这篇文章并不能立竿见影提升孩子的作文水平。

  在此先抱歉。我不想做标题党。

  但如您耐心读完,相信一定有益。

  首先,我们一起思考:作文好的孩子好在哪儿?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读书多的孩子作文好?

  先来看第一个问题,作文好的孩子好在哪儿?

  日常教学中,考试中,我们发现作文优秀的孩子,一般表现出超强的语言驾驭能力,但是其笔下优秀的作文并不是优美辞藻的堆砌,也不是华丽语言的累加,而是丰富的思想和细腻的情感相得益彰之佳作。

  由此可见,如果孩子大脑中没有思想,缺乏感受力,对生活没有观察,没有思考,那么好作文就是无米之炊。肚子里有再多的优美词汇都无用武之地。总是要求孩子读书时积累好词好句的妈妈们可以歇歇了。

  由此,我们得出结论:那些作文好的孩子一定有丰富的思想和情感。

  他们喜欢思考、观察和体谅,这种习惯又是哪里来的?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又是哪里来的?

  这是很多人的共识:想要写一手好文章,必须有足够的输入。没有输入,写作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流。

  要孩子有思想,单单这一点就足以难到一大片。

  为什么?

  因为孩子毕竟是孩子,他所经历甚少,所见世界不甚广泛,思想不可能平白无故突然降临。所以行万里路之前,必然要先读万卷书。

  让孩子的情感细腻丰富,也必然要求助于阅读。

  其实,阅读启发的是人的本性。

  因为这些思想也好,情感也好,孩子天生是有的,只是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没有体察到。

  从阅读中,他们的思维被开发了,思想积淀下来了,情感被激起了,他们渐渐成了一个思想深刻,情感丰富的人。

  这样的人稍有辞藻,还愁写不出好文章吗?

  还记得初中时,读过几本书,脑中有点儿小词儿,就想写作。拼命想写作。有时候课间斜在自行车座边写,有时候把本子放在树干上写。

  但是却不知道该写什么。很多时候只能写一个美丽的村庄,住着一个美丽的女孩,周围有很美很美的景色……然后呢?没有了。没有故事,因为没有思想,对生活没有思考,没有沉淀。只能竭尽全力拼命描写村庄怎么美,姑娘怎么美。但是没有用。只能接着瞎编,有一次这个女孩遇到一只小白兔……无聊啊无聊,无病呻吟啊无病呻吟。

  不是没有词汇,而是没有思想。

  不是没有激情,而是缺少深层阅读。

  不知道写作的目的不是让人猎奇,不是吓人,而是要表达想法,传递情感。

  从“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少年,到“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中年,隔着多少“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呢。

  所以想让孩子写好作文,不仅仅是增加词汇,更要增进感受力——培养丰富的情感;提升高度——大脑中有思想。

  每个当过语文老师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作文优秀的孩子必然热爱阅读,兴趣广泛。阅读得多,让孩子的作文感情充沛,细节丰富,读来非常有趣。

  但是,我们还都有一个共同的体会:读书多的孩子并不一定作文必然就好。

  这是很让人不解的例外。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例外?

  读书作用于孩子头脑的过程是:输入——处理——输出。

  输入和处理出现问题,输出必然出现问题。

  浅层阅读,浏览,作为一种输入形式,在小学生中非常常见。但是娱乐式阅读根本无法解决思想深度的问题,无法解决情感丰富的问题。

  想要从阅读中得到思考、启迪、情感浸润,必须深层阅读。

  说到深层阅读,很多人就觉得深奥了,玄妙了。

  似乎需要很多周折才能让孩子达到深层阅读的高度。

  错。

  借用欧神的话,以上全错。欧神是谁,问度娘。

  其实,深层阅读非常简单。在娱乐性阅读之外,寻找自己喜欢的,经典读物。

  反复阅读。

  反复阅读。

  反复阅读。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举一个例子。

  如果一个高中生想要写好作文,不要上什么作文培训班,不要请什么名师家教,不要讲求什么作文套路。

  只要一个简简单单的方法就能达到作文要思想有思想,要词汇有词汇,要感情有感情,要深度有深度,要结构有结构。

  到底是什么方法?

  反复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或者《霜冷长河》,选一本喜欢的,反复诵读。

  今天把《莫高窟》朗读十遍。明天再读十遍。后天再读十遍。直到张口就来,流利背诵为止。再开始下一篇的诵读。

  不喜欢这两本,也可以选择别的经典读物。反复读。

  反复诵读,可以开口出声音,也可以在心中默默诵读。重点是读够100遍,高中作文自然上一个大台阶。

  这是高中时代试过的最有效的提升考试作文逼格的方法。没有之一。

  或许您说,别说那么远,我家孩子才上小学,离高中还早着呢,我现在就想让孩子作文好。

  我要说,仍然是深度阅读。无他。

  走马观花的读书方法注定无功而返。君不见,号召大家“出名要趁早”的张爱玲在练就写作宝剑时,用的是反复诵读红楼之法。读到张口就来,能背诵的程度。文笔就练成了。

  读的过程中,她的大脑经历了什么天翻地覆地崩山摇,只有自己读过才知道。她把握的绝不仅仅是故事情节,更是对塑造人物之法的透彻了解,是对编织和舒展故事脉络有效策略的了然于胸……然后才有了真正的张爱玲。

  习惯娱乐性阅读的孩子喜欢看《查理九世》、《怪物大师》、《男生日记》、《马小跳》等等,但是这些作品读后给孩子留下的,除了故事情节曲折,好玩,还有什么呢?

  这类作品可以读。但是不能永远只读它们。

  深层阅读需要动脑,需要脑神经大量被激发、碰撞、链接、迸发出火花。

  娱乐性阅读绝对无此。

  那么,我们如何遴选适合小学生的读物呢?

  寻找思想性突出的,深刻的作品给他读?比如曹文轩的作品?这类书籍很多。该如何选择?

  我想说的是,选经典。

  曹文轩的作品写得再好,它也是白话文。让孩子读50遍可能就已经太多了。因为不到50遍他就完全理解了。完全把握了的东西,你让他读100遍,他会疯。

  所以应该给他常读常新的东西。

  孩子的年龄特点是可以对语言大量鲸吞牛食。不理解也可以积累进他的语言仓库,成为他的一部分。这是孩子的天赋。

  所以,为什么不给他读经典呢?为什么不给他读论语、老子、大学、中庸、孟子呢?

  用人类最智慧的经典教他作文,教他做人,教他做事。

  肯定不会立竿见影。

  但是孩子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他的大脑在发展,他的思想在积淀,他的思维在酝酿,他的情感在生发。

  (用将近两周时间,我和孩子每天早上读《论语》,从刚开始佶屈聱牙,有些气馁,到现在流畅欢脱,文字渐渐浸入骨髓。猛然看到那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顿感前所未有的触目惊心。心中真有一种想要“以仁为己任”的冲动。为什么我们只是以自我眼前利益为重?为什么我们不能站得更高一些,看得更远一些,做得更多一些?为这个时代,为这个世界。经典就是这样从潜入潜意识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改变着我们的人生。——2017.12.15.早上读书有感而发)

  仍以孙天昌为例。

  读他写的高考作文《豁达》,有几人不为之振奋?

  才仅仅13岁的孩子居然能有如此胸怀,对生活有如此思考。没有阅读不可能,没有反复诵读经典不可能。因为他的人生阅历根本无从达到那个境界。

  他没有经历过小学八股文的摧残。(以后找时间写一写小学八股文)如果他上小学,他的作文一定不会得一类。因为思想太复杂,事例描写不够生动具体。如果他也被迫像其他孩子一样,为考试得高分,去迎合八股文,那不是一种浪费生命吗?

  唯有深层阅读,反复阅读。

  才是解决之道。

  所以,我们得出结论:反复诵读经典之作。

  这解决的不是近在眼前的期末考试作文问题。

  解决的是孩子日后头脑中有什么的问题。解决的是孩子的人生要如何度过?他要用作文表达什么?他从哪里得到思想的深度和厚度?等大问题。


  【本文作者:依然】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3876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