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原创作品专栏>教育心得>

教育经验交流会纪实:学生艺术素质测评经验交流

晓晴分享

  人类“DNA”,是一种生命密码,决定生命的本质;深圳海滨实验小学“DNA”,则是一种新的艺术评价方式,引领学校美育的改革发展。在全面落实教育部《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的过程中,我校探索出了具有“发展性(Development)、网络化(Network)、常态化(Anytime+Anywhere)”特质的艺术测评模式。

  一、认识引领行动——让测评回归本真

  我们根据《深圳市学校艺术教育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和《南山区“1+7”特色教育建设方案》对艺术素质测评工作进行了定位:为发展而评价,在评价中互享,在互享中共进。为此,我们确立了一个基本工作思路:在测评标准上——坚持“适度性”,体现学生发展的阶段要求;在测评方法上——坚持“适切性”,测评方法要适应每一个学生;在测评效果上——坚持“适宜性”,测评结果要反映学生的真实素养。基于上述定位与思路,真正让测评回归本真,促进学校美育的改革发展,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二、实践生成智慧——让测评走向科学

  一是构建测评体系,体现“发展性”。教育测评要建立在科学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我们成立了科研团队,聘请了市区指导专家,构建了新的学生艺术素质评价体系。这一评价体系是基于教育部《中小学艺术素养测评指标》来设立的,在一、二级指标的基础上,我们增设了“评价项目及权重”和“测评办法”,充分考虑了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体现了测评工作对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的促进功能。

  二是优化测评方法,实现“网络化”。在“互联网+”背景下,我们找到了一个简易、可行的途径:借助学校已有的社交学习的平台——“糖堂APP软件”,开发了“学生艺术电子成长档案”:

  学生“六个一”艺术电子成长档案(框架图)

  学校所有教师、学生和家长都开通了账号,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学生用文档、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种载体上传艺术作品,记录自己的成长足迹。

  三是开展多元评价,坚持“常态化”。在学生上传自己的艺术作品后,教师、家长和学生利用账号进入“糖堂APP软件”平台进行鉴赏和点评,教师最后利用《海滨实验小学学生艺术素质综合测评表》作出终结性评价。信息化和网络化的评价,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实现了随时、随地的常态化评价。同时还改变了过去由教师单一主体进行评价的方式,让更多的学生和家长参与到评价中来,有效发挥了评价的激励作用。

  三、反思提升效益——让测评服务成长

  我校对测评效果进行了评估和反思,用大数据来求证海滨艺术“DNA”实践的效果,让评价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助推器。实践表明,这一全新的测评模式,给我校的艺术教育带来了与过去不一样的变化:

  一是让学生人人都是创造者,人人都是评价者。实验班级参与评价的学生达到了100%。其中,有以奖励“虚拟棒棒糖”方式来评价的,也有对作品进行鉴赏点评的,促进了相互交流,也促进了自我学习。二是让艺术教育更加注重实践经历,更加注重个人体验。通过测评,改善了过去艺术教育“重理论、轻体验”的现象,把测评过程变成了艺术实践、艺术体验、艺术享受的过程。学生作品被点评、被认可、被欣赏,让学生获得了一种成功体验,激发了他们艺术学习的自豪感和自信心。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对艺术学习喜爱的比例由过去的85%提高到了96%。三是让测评视角更加完整,测评记录更加持久。一份“电子成长档案”,把学生课程学习、课外活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校外学习、艺术特长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概况全面覆盖,这是其它测评方式做不到的。同时,电子档案具有持久保存的特性,能连续长久地记录下学生成长的历程,这也是其它评价方式所不及的。四是助推了艺术技能的提升,促进了艺术素养的内化。艺术素质测评实施两年来,我校学生的艺术素养得到了明显提升,实现了学校提出的“让每一个孩子亲近艺术、体验艺术、享受艺术”的目标。艺术素养的提升,也促进了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学生阳光、自信、灵动。


  【本文作者: 曾卫东】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3875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