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优秀作品专栏>生活课堂>

语文教师公开课心得:不要把“假公开课”与“真公开课”混为一谈

玉凤分享

  不要把“假公开课”与“真公开课”混为一谈

  参加一个教学研讨活动。一位小学语文老师上台义正辞严地说:“我讨厌公开课,我觉得公开课都是假的,我所以不上公开课。”并举例说,学校有一次安排她上公开课,没想到,19个班级,她试上了18次,自己都觉得讨厌。

  此语一出,台下不少拥趸者群情激奋,掌声雷动,公开课俨然成了众矢之的。

  对于公开课,学界历来各持己见,褒贬不一,争讼不断。反对者认为,公开课作假,不顾学情,只是教师个人的表演等等。支持者认为,公开课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传播教育教学思想,等等,不一而足。这里不赘述。

  反对者的声音不无道理。我听过几个极端的例子,可作为反面教材。

  刚刚入职时,听一位老师介绍经验。她说,自己最成功的一节公开课,有一个细节铭刻在心,“当下课铃响时,我正好说完最后一句话。”我清楚地记得,这位老师在讲述这个情形时,脸上溢满的得意与自豪,而我当时也是非常惊讶,竟然能把时间掐得如此之准,水平相当了得。

  有一位老师则介绍,公开课如何制造“举手如林”的假象,就是让学生上课都举手,不会的举左手,会的举右手,这样老师就知道该请哪位小朋友发言。

  听教育专家任小艾老师曾讲过一个故事。有一次,一个小学校举行公开课,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上课讲到了水果的分类。孩子们说说都有什么水果。孩子们站起来了,说有苹果,老师写在黑板上――苹果;学生说有西瓜,老师写上西瓜;有桔子……各种各样都说了好多,一会儿就没人举手了。这位老师还问,爸爸妈妈经常给你们买水果吃,难道就这些吗?还有呀,你们再想一想,因为他的笔记里面还有呢,必须得对着教案说完呀。这时没人举手,他就皱着眉头。坐在角落里有一个男同学,这样举着手(很低),半举不举。他看了一眼,装没看见。可是听课的老师看见了,很多老师在那听课呢,坐了半班,后面老师就说,这有一个举手的。那个讲课的老师很不情愿地说,那你说说吧。这个孩子站起来说了一句:“报告老师,回答香蕉的同学今天请假没来。”(全场大笑)

  一个真实的谎言被一个纯真的孩子给捅破了,让人想到了《皇帝的新装》。这种事情虽然有点太过份。的确,现实中,这种公开课,做假的课,表演的课并不是说希奇古怪,而是说我们也经常听到或看到。

  我们教学不能教孩子做假,而应启发孩子求知的欲望和兴趣。现实中的公开课的确存在着种种令人诟病的地方,比如像这位老师所说的“18次”的磨课。但这不是公开课本身的问题,而是好经被念歪了。我们可以在实践中不断地改善,力图呈现最真善美的东西,让听者观者有所增益,不能因为它有不足而“将婴儿连同洗澡水一起倒掉”。也不能因为自己试上了18次,就以己度人,认为天下的公开课都是如此的不堪。

  ——天地良心,我扪心自问,就没有这样做过。

  我还是支持公开课的。

  请注意,我是支持真正的公开课,而不是那种要“试上18次的”假公开课!

  从公开课上,可以学习到很多东西,无论是教育教学是思想、技巧等等,这一点,无需否认,我认为学习公开课的要义,首先是为了把每一节课上好。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阵地,一个老师的价值体现,很大程度上就在于自己的课能否上好。我倒是见过很多老师,因为无法“站立课堂”而转岗做其他工作,很少听说课上得好的老师而被改做其他工作的,转为行政或教研员则是另当别论。在我看来,一个老师,上课一塌糊涂,其他活动搞得再多再好,也不能算是合格的老师。人们常说教师是“站立讲台”的人,大抵应该包括这样的意思。我对时下有些人对“课堂教学”不屑一顾,而以“课程建设”的名义搞一些活动就自以为是“真教育”的说法,持谨慎态度。教师入行,往往也需要经过课堂考核,形式基本上是通过观课来予以考量。

  课堂教学很重要,然而,没有人天生就会上课,这是需要教师不断学习、不断修炼。从哪儿学?除了极个别特殊的无师自通者,大多数老师当然是从别人的公开课尤其是名师的课堂上学。可以是现场是,也可以是录像,也可以是文本资料,等等。总而言之,从同行、名师的课堂上学习如何上好课,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我所了解的名师,往往是从读他们著述的文章慢慢地走近他们的。读多了后,我会常常萌生出一个念头,这些老师的文章写得不错,他们的课是不是真的具有如此神奇的魅力呢?于是,我就有意识地关注他们的课,只要有机会,我都会要现场去感受一番,以验证他们的“想法”如何变成“做法”再变成“说法”的。我从钱梦龙、于漪、黄厚江、余映潮、王君、肖培东等中学语文名师的课堂上学习到了很多,我时常感慨,语文课这样上,真是令人享受的艺术。他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这正是令人景仰的地方,而不像一些躲在象牙塔里的大学教授喜欢从理论到理论,只会要你“转变观念”,至于如何做,要么“王顾左右而言他”,要么语焉不详,“你自己去摸索”。也有大学教授亲自到中小学下水上公开课,却往往捉襟见肘,茶壶里有水倒不出,令人失望,足见理论再好,尚需接地气。不在中小学一线课堂的专家学者,讲起来头头是道,一旦落到课堂上,就不是那么简单了,所谓知易行难是也。站立课堂的名师,其教学思想,课堂教学的艺术,文本解读的能力,都令我击节三叹,陶醉其中,咀嚼玩味,遂产生见贤思齐之念。有时,我也模仿他们的一个设计,或者一个片段,或一个主问题的设计,上出一节节满意的课,果然觉得非同一般,有脱胎换骨之感。

  一节课,教者有快乐,学生有收获,观者有借鉴,何乐而不为?莫非,要把自己课上得味同嚼蜡,还要自诩“回归自然”,才是教学吗?

  名师们大都有过在公开课上“出生入死”的历练,这都可以从他们的著作中读到,我这里不引述。我自己也有过很多上公开课的成功与失败的经历。在我看来,那些失败的教训,更值得反思。我在好多地方的讲座中,都提及自己是一些失败的公开课情形,比如,赶时髦用多媒体、课堂教学拓展延伸的无边界、让学生上课笑了哭了……都是我以前想当然的公开课的招数。所幸的是,我的这些自以为是的小伎俩,都及时被专家、同事“当头棒喝”,让我幡然醒悟。如今想来,如果没有当初专家的当头棒喝,也许,我还一直处于自我感觉良好的境地,执迷不悟,不能自拔。

  公开课也是锤炼自己教育基本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路径。有好几次,我上完公开课,就把自己公开课的录像拿过来偷偷反复看。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动作表情过于夸张,有时来不及给学生思考余地就要追着学生“快说”,喜欢站在教室一侧,等等。我发现,原来自己的课上有那么多的不足有待改进。固然可以自我安慰,课堂是充满遗憾的艺术,但这些在公开课上发现的问题,确实让我警醒,并在日常教学中引起注意,至少不犯或少犯一些低级错误。完美的课堂,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也算是一种自我提升。

  可以说,无路是我自己上公开课,还是观摩他人的公开课,我感觉都是受益匪浅的。在执教公开课的过程中,认真思考,精心设计,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多想想“我想把学生带到哪里去,怎样才能把学生带到那里去”,对教学是大有裨益的。如果总是囿于自己的小天地里自娱自乐,则会故步自封,抱残守缺。

  如果公开课迎合世俗,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用种种非专业性的热闹去娱人耳目,忽悠大众,哗众取宠,招摇过市,一定会吸引不少眼球,博得阵阵娱乐性的喝彩。类似的假公开课,需要旗帜鲜明地反对,但不是所有的公开课都是假的。

  公开课上的李鬼还是李逵,是有区别的,不必把公开课一棍子打死。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文作者:梁增红

  公众号:梁增红

    3869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