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优秀作品专栏>教育心得>

教师评课感悟:参加太和县中小学送教下乡(三堂站)评课有感

晓晴分享

  有幸受太和县师训中心委托,到三堂中心校参加太和县中小学送教下乡评课工作。

  张允、李洁两位老师分别上了一节精彩的展示课,同为郑标名师工作室的成员,我为两位老师的精彩展示而感到震撼,不到一年的时间,我们的老师成长的速度是惊人的,我想这也是名师工作室这个团队成长的一个很好的见证吧!

  李洁老师的课,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张允老师的课别开生面,独特新颖。无论是哪种形式,都堪称教学上的一场饕餮盛宴,给听课的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对于一节公开课,我想应该从两个方面去品评:

  其一,教学内容的落实情况。每一篇文章都承载着一项或几项具体的教学任务,听课者要把握执教的老师是不是让这些教学任务真正的落实了。这是不以老师的意志为转移的,不能说根据你的喜好,你想让学生掌握什么就让学生掌握什么。要看看所在的单元,要看看所在的教材位置,单元、教材是会赋予它一定的任务的,这是一个方向性问题,所有的老师必须遵循,而且老老实实的遵循。

  其二,教学内容的实施情况。方向有了,任务有了,如何通过你的设计让这些内容有效的实施,执教的老师们便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这才是全面展现教师教学艺术的方面,也是课堂亮点的集中呈现,同时更是执教老师大有可为、最值得让听课老师欣赏的地方了。

  依据这两点,我们来看两位老师的课。

  首先来看看文章所承载的教学任务: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单元提示中有这样一段话,学习这个单元,要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并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可以说这是本单元所有课文应该承担的教学任务。

  《昆明的雨》作为一篇典型的写景抒情散文,更是如此。张允老师在上课的过程当中,围绕散文这一体裁,重点从选材、情感、语言三个方面让学生对文本进行品析,很好的把握了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同时我们都能注意到,在执教的过程当中,张老师不止一次的提醒同学注意阅读提示。这是一篇自读课文,阅读提示在学生的自读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整节课学生的反应来看,怎样自读文本,学生还显得很迷茫,所以张允老师的提醒是非常必要的。

  在执教的艺术性方面,张允老师的设计更是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首先,张老师紧紧抓住了文中“我想念昆明的雨”这句话,从一个标点引发学生的思考,又从四个标点启发学生想象,首尾呼应,结构完美,一线贯穿,使整节课的教学显得很紧凑。

  其次,在抛出一个问题之后,并没有立即让学生去思考,而是给学生以方法上的提示。这一做法的妙处在于避免了在思考之初就偏离了主题。很多老师喜欢反复的引导学生去回答,之所以要去引导,是因为学生想的太偏,想的太漫无边际。与其如此,何不在开始阶段就给学生指明一个正确的方向呢。

  再次,多次通过资料链接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抒情散文在表情达意方面往往非常含蓄,不结合一定的背景,学生是很难理解的,张允老师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所以在课堂当中链接了很多的资料。

  当然,本节课还是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的,作为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那种浸润在字里行间的“美”是需要通过对几个关键词语的品析及对几句关键语句的品读才能体会的,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遗憾的是本节课在这方面虽然涉及到,但缺乏一定的深度。不过也正如维纳斯的雕像一样,有所遗憾才是一种真实的美。

  李洁老师执教的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短文《记承天寺夜游》。李老师用“读美文、解文意、赏奇景、论奇人、悟奇情”五个环节来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很好的把握了本单元的一个教学任务:整体感知内容大意、进入诗文的意境,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注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李老师的课给人的感觉更为稳重,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务求真正的落地,如同凿井一般,每一次都务求看到清泉。

  李老师善于透视学生的心理,并能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借班上课、师生不熟悉、学生很拘谨,针对这些情况,李老师上课之初就和学生做了一个游戏,一方面缓解一下学生的心理,拉近师生的距离。另外一方面,也能从游戏当中很快的把握学生的特点,比如哪些学生记忆力强,哪些学生反应灵敏,那些学生属于内向型的,哪些学生又特别喜欢表现自己等,这就为以下教学环节的进行准备了条件。并且在整节课的教学当中,李老师多次运用了游戏的方式,或者是带有游戏成分的活动,来引导学生参与其中,比如在“解文意”环节,设计了“考考你,试着难倒他(她)”的活动,在“赏奇景”环节设计了“这样好吗?”的活动等。由于活动的得法,学生的思维在整节课当中始终是在动的。但是作为一篇文言短文,在品读的方面仍有再挖掘的空间。

  总之,两位老师的课值得让我们去欣赏、去借鉴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从两位老师的执教中,我们应该有这样的体会:语文既要整体的教,语文也要细细的教。

  所谓整体的教,其一是指要把文本作为一个整体,而不要对它进行过多肢解式的条分缕析,其二是指,教一篇文章,心中不能仅有一篇文章,要有整个单元、要有整本书、要有整套教材,这样你才不会出现方向性的错误。

  所谓细细的教,指的是你必须带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要一头扎进去,小处入手,细处着眼,小窟窿里要掏出个大螃蟹来,要有深度,要走的进,还要出的来。

  这只是我的一些粗拙看法,愿与大家共商榷。


  【本文作者:郑标工作室刘维刚(公众号:太和教研)】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3868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