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建议:别再剥夺孩子的选择权
1
七年级新生入学,我跟家长们讲,食堂点餐将采取孩子自选的方式,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意愿来确定选什么,吃什么。结果,一个家长在微信中给我留言,提出异议:
校长的话明白的,就是担心他们只选爱吃的,本来很多孩子就不爱吃蔬菜,没有监督更加不碰素菜了。我家儿子就是这样,偏食挑食,不爱吃素菜,在家还好,有人监督吃点,现在好了,自由了,想想都闹心。
一个忧心忡忡的妈妈的形象跃然纸上。
我解释说,自选的做法可以帮助孩子更加理性地进行消费,这本身就是一种自理能力,要通过锻炼得到提高,而且,这样的做法可以极大程度地避免浪费。显然,这位妈妈仍然转不过弯来,又没办法跟我这个校长太“较真”,只得感慨一句:
相比之下健康比浪费来得重要。
我想,这个妈妈没有明白一个小小的选择包含的价值。我脑海里冒出了一个画面:孩子在妈妈“爱”的名义和温柔的监督下,勉强吃着自己不喜欢的食物。可是,一旦离开了妈妈的视野,孩子立刻就不再是“小乖乖”,而是毫无顾忌,随心所欲了。只剩下一个“手足无措”的妈妈在风中凌乱。
2
再来叙述一件我亲身经历的事。
有一次我出差,在高铁上遇到了一对母子,男孩十二三岁,母亲年轻漂亮,貌似知识女性。中途,列车员过来推销一款魔术产品,男孩子眼巴巴地看着,说自己想要,妈妈说,不买。列车员说:这是益智游戏产品,适合这么大的孩子。男孩说:我想学学。母亲说:学点有用的。但还是付了15元钱。孩子欢心地挑选了一套葫芦娃的,刚要打开,母亲斩钉截铁地说:要多拉A梦的那个。儿子问:为什么?母亲说:你看你选的那个,多傻!儿子撅了撅嘴,只得顺从了。母亲又说:你会玩吗?不会玩就瞎买,回家用你的零花钱还给我。男孩问:为什么?母亲态度坚决:因为没用。
这件事让我感慨很深。我观察到那个小男孩怯怯的样子。当他明明喜欢葫芦娃,却不得不选择多拉A梦的时候,我不知道,他到底会丢失些什么。
在我们中国人的思维中,常常以为只要我是“为了你好”,那怎么做都是对的。我们打着爱的旗号,理直气壮地限制孩子,每件事都给孩子画好了“道”,强迫孩子接纳自己的“善意”和“好心”,却从不体会孩子的心理。读哪个学校,学什么专业,甚至长大后选什么样的对象,都要做主。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丧失的就是选择的权力。
他们只能听从爸爸妈妈的,满足于做一个毫无主见的“乖孩子”。
我看到太多的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不自信,不自主,不勇敢,却很少有人意识到,这可能恰恰是自己一切“包办代替”所带来的恶果。
3
从某种角度说,人生就是选择的历程。或者说,人生能否幸福,更多取决于选择的合理性。吃什么东西,穿什么衣服,交什么朋友,长大了找什么工作,和谁谈恋爱,跟谁结婚,无处不是选择。
想让孩子具有幸福生活的能力,要从给予孩子的选择权入手。
想起上学期开设选修课的事。一个女生早早根据自己的想法,有了三门选修课的方案。因为“抢课”的时候,她有事不能自己操作,于是跟妈妈千叮咛万嘱咐。结果,网络抢课开始,妈妈擅自做主,将女儿所选的艺术类、科技类的课程全部换成了自己心仪的学科竞赛类的课程。女儿知情后,痛哭流涕,母女关系降至冰点。妈妈向我求助的时候,一肚子委屈,觉得自己的好心被孩子当做了“驴肝肺”,我告诉她:选择意味着责任,兴趣本来就应该由孩子自己支配,不喜欢的东西又如何称得上是兴趣呢?你这样强制性地给孩子选课,孩子会心甘情愿地去学习吗?即使你真的认为孩子的选择有所偏颇,那也应该是在你的引导下做出改变,“硬掐脖”的做法只能适得其反。p#副标题#e#
相反,有一个非常优秀的家长曾经跟我分享他的做法。他说自己家里无论大事小事,常和孩子商量,哪怕孩子的意见很幼稚,没关系,这个过程就是一种教育。时间久了,他发现孩子有了事,拿不准了,也很自然地也喜欢与自己商量。每当这时,他都会耐心倾听,提出建议供孩子参考。如果事情一时无法做出决断,除非很紧急,他一般也不会替他们做决定。
案例中的母亲和父亲,显然是专制型家长和民主型家长的代表,不同的做法,将孩子带到了两条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上。
4
因为年龄差异,永远不要奢望父母和子女之间没有矛盾分歧。
当你的孩子在很多地方开始有了不同意见,比如吃什么饭呀,穿什么衣服呀,或者学习时间的安排,学习计划的制定,读些什么书啊,对一些人和事的看法,对某种社会现象的不同评价,等等。遇到这种情况,父母千万不能火冒三丈,以为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相反,应该高兴才对,因为这说明孩子正试图摆脱对你的依赖,开始尝试独立思考。
而这,就是成长。
这时候,家长明智的做法是与孩子一起商量,在亲切的交谈中探讨、比较各种方案或观点的优劣,从而引导孩子作出正确的选择。
有人可能担心,孩子这么小,还不成熟,选错了怎么办?
偶尔选错了又有什么大不了的?给孩子一点自作主张的机会,摔几个跟头,绕一段弯路,甚至碰碰壁,这恰恰是一个人成长最好的机会。因为,辨别正误、合理选择的能力,永远要靠实践才能得以提升。
或许我们可以多用自己的经验给孩子一些引导,但该走的路,必须他们自己去走。不然,我们很容易让孩子变成一个即将步入青年,却依然要妈妈提醒,才知道自己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的人。
其实,少吃了一次黄瓜和豆角,真的没有那么严重。但如果孩子永远不知道自己应该去如何独立面对选择的机会,那,才是致命的。
【本文作者:王福强(微信公众号:王福强的小院)】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