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校园广播稿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栋梁,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对国家来说是多么重要,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就很有必要了。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校园广播稿篇,欢迎阅读。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校园广播稿篇一
(主持甲、主持乙):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早上好!
(主持甲、主持乙):今天由我们为大家广播,希望大家能喜欢。
(主持甲):我们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受到家长的百般呵护,因此也使我们的身心存在了一些问题,今天我们就和大家来谈谈有关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首先请听《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根据世界心理卫生协会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并结合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特点,我们把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确定为6个方面,即智力发展水平、情绪稳定性、学习适应性、自我认识的客观化程度、社会适应性、行为习惯。
(1)智力发展水平:虽然智力发展优秀者并不一定拥有健康的心理,但如果智力发展水平低下,那将毫无心理健康可言。因此,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其智力发展应属于正常。相反,若智力水平低下,是算不上心理健康的。
(2)情绪稳定性: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一般是心境良好,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占主导,但同时又能随事物对象的变化而产生合理的情绪变化。所谓合理的情绪变化是反应,当有了喜事感到愉快,遇到不幸的事时产生悲哀的情绪。此外,还能依场合的不同,适当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3)学习适应性: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通常喜欢上学,觉得学习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感到轻松;对于学习内容往往抱有浓厚的兴趣,乐于克服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学习效率高。
(4)自我认知的客观化程度:心理健康的小学生能顺利地从以自我为中心向去自我中心阶段转变;能将自己同客观现实联系起来,主要从周围环境中寻找评价自己的参照点,对自己的认识开始表现出客观性。
(5)社会适应性: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往往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自己的日常生活事务能由自己来料理,能适应不同环境下的社会生活,乐于与同学、老师交往,让自己融入集体生活中,自觉用社会规范来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要求,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孤立起来,与周围的人群格格不入。
(6)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一般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外部刺激的行为反应适中,不过度敏感,也不迟钝;他们不会因鸡毛蒜皮的事情而大发脾气,也很少出现让人觉得莫名其妙的举动,其行为表现同他们的年龄特征相吻合
(主持乙):对照刚才的标准同学们可以自我检测一下,下面我们进行一个心理小测验,请看题:
(主持甲):《当别人得第一》
在一次期末考试中,小博考了全班第一名,而小齐只得了第七。老师多次表扬小博。如果你是小齐,你会怎么做?
(1) 很生气,不再理小博。
(2) 逢人就说小博的坏话。
(3) 大方地走过去,握住小博的手,真诚地祝贺他。
(4) 虚心向他学习。
(5) 如果他有困难,真诚地帮助他。
(1)(2),这两种做法不可龋不理他,说明你心胸狭窄。 说他坏话就更不应该,这样做损害了他人的利益。
选(3)(4)(5),这三种做法都很好,说明你有博大的胸襟。你会进步更快,人缘更好。
(主持乙):有了好心情生活才会快乐,学习才会有进步,那《如何保持良好的情绪 》呢?今天我们交大家几招:
(1)不对自己过分苛求。有些人把自己的抱负定得过高,根本无能力达到,却在别人面前天高海阔地谈论起来,受到别人嘲讽后,终日郁郁不欢;有些人做事要求十全十美,往往因为小小的瑕疵而自责。如果把自己的目标和要求定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自然就会心情舒畅了。
(2)对他人期望不要太高。许多人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若对方达不到自己的要求,便会大失所望,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何必要别人迎合自己的要求呢?
(3)疏导自己的愤怒情绪。当你勃然大怒时,很多蠢事都会干出来,与其事后后悔不如事前自制,把愤怒平息下去。
(4)偶尔也要忍让。要心胸开阔,做事从大处看,只要大前提不受影响,小事则不必斤斤计较,以减少自己的烦恼。
(5)暂时回避。在遇到挫折时,应该暂时将烦恼放下,去做些喜欢做的事,如运动、看电影等。
(6)找人倾吐烦恼。如果把心里的烦恼告诉你的挚友、师长,心情就会顿感舒畅。
(7)为别人做些事。帮助别人不单是使自己忘却烦恼,而且还可以确定自己的价值,更可以获得珍贵的友谊。
(主持甲):我还给大家带来了一条心理调适的妙招:如何拥有快乐的心情呢?试试下面的方法吧:
1、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告诉自己:“今天我很快乐。”然后,对着镜子笑一笑。
2、经常回忆过去美好的时光,比如,过生日的快乐情景,和同学们郊游时的嬉戏。
3、经常默念自己的优点。
4、看一些有趣的笑话。
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们可以:
1、听一首优美的曲子,或者唱歌。
2、去跑步、爬山,或者打球。
3、打扫自己的房间或书桌。
4、找一个信任的人,把心中的烦恼告诉他(她)。
5、将一个笑话给别人听。
6、把不快乐的事写出来。
想一想,你还有什么方法?把它们记在你的小本子上。
(主持甲、主持乙):今天的红领巾广播到此结束,谢谢收听!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校园广播稿篇二
同学们,老师们:
心理健康教育广播又和大家见面了,欢迎您的收听。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社会群体之中,社会交往是必不可少的。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不仅需要与亲戚、熟人、朋友来往,而且需要与形形色色的陌生人打交道。善于交往的人往往能受到大家的欢迎,解决问题也较容易,而一个不愿与人交往或缺乏交往技能的人往往会感到孤独与寂寞。因此,人际交往是人的重要社会生活之一。
一、什么是“交往”、“人际交往”、“人际交往教育”
所谓交往,就是人们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一种基本社会活动。交往是人类生存必备的技能,是传递信息、分享感情的重要手段。
人际交往就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相互往来、相互影响、相互沟通。人际交往具有多个层面,一是物质层面的交往;二是知识交往,实现思想观念的沟通;三是心灵对话,人格碰撞的无声交往。应强调的是,我们所讲的人际交往是几个层面的相互渗透,更侧重于指全面的心灵对话与人性融会贯通的过程,强调的是尊重个性,理解差异、求得沟通,并协调行为。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是进行人际交往教育,奠定交往基础的绝佳时机。
人际交往教育就是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在与他人的心灵对话、人格碰撞中体验美好人生,塑造美好人格,进行小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辅导与交往实践指导。
二、小学生人际交往的内容
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交往范围日益扩大。从与家庭成员交往,扩展到与家庭以外的其他个体进行交际,而年龄相仿,发展水平相近的同伴将成为他们重要的交往对象。
同伴关系是我们除父母及亲属以外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关系。同伴交往是小学生实现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手段。一般来说,小学生与成人的交往关系是不平等的,主要是照顾者、教育者与被照顾者、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与之相比,同伴交往更加自由,更为平等,这一特殊性质使得小学生能够体验和探索一种全新的人际关系,从而发展其社会交际能力和社会判断力。
大量研究表明,在学前时期,我们的同伴交往就已经开始了,特别是游戏活动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交往机会。进入小学以后,同伴交往的频率和深度都进一步发展。跨入学校的同时,我们也进入了一个更为开阔的交往世界。我们每天有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我们接触的人和事物更加丰富多彩,在同一个班级里,有来自不同类型、不同家庭的小学生,我们一起从事的活动也更加多样,学习活动、集体活动、娱乐活动、体育活动、劳动等等,使我们进行同伴交往的机会更多,交往形式也更复杂,社会交互作用的形式和内容也日趋复杂多样和深刻。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家庭以外的交往关系对我们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小学生的友谊,友谊是和亲近的同伴、同学等建立起来的特殊亲密关系,对小学生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它提供了小学生相互学习社会技能、交往、合作和自我控制,以及体验情绪和进行认识活动的机会,为以后的人际关系奠定了基础。小学生已经很重视与同伴建立友谊关系。当朋友在场时,我们会感到学习和活动更加快乐。
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朋友?对此问题的认识水平与小学生的社会认知水平相联系。对学前儿童来说,“住在隔壁”、“和我一起玩”的人可以成为朋友。幼儿与一些外部特征(如年龄、性别、种族等)和自己相似的同伴可以建立相对短时的友谊。在此基础上,幼儿开始认识到同伴有与己不同的动机和情感,这时他们认为朋友就是对自己好、不伤害自己的人。到8--10岁,小学生开始理解友谊是一种相互的关系,双方相互尊重、友好、充满情谊。
我们对友谊的认识是逐渐发展的。对“什么是朋友”、“别人如何向你表示他是你的朋友”这样的问题,低年级的同学认为朋友就是一起玩耍的伙伴;而中高年级的同学强调相互同情和相互帮助,认为忠诚是朋友的重要特征,朋友关系应该是比较稳定的。我们选择朋友的理由包括他们的积极人格特点(如勇敢、善良或忠诚)及志趣是否相投。我们总是先认识同伴与自己的相似性,大约4岁以后的儿童都能非常准确地说出有关与同伴之间的相似性,而认为朋友与自己的相异之处则要在9岁以后才能达到。
>>>点击下一页更多精彩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校园广播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