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药物的作用机制
大家都应该听说过靶向药物能够治疗癌症,那你知道靶向药物的作用机制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靶向药物的作用机制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
靶向药物的作用机制
靶向抗肿瘤药物是指利用肿瘤组织或细胞所具有的特异性结构分子作为靶点,使用某些能与这些靶分子特异结合的抗体、配体等达到直接治疗或导向治疗目的的一类疗法(图10)。
靶向肿瘤药物与传统细胞毒性药物相比具有高特异性、高选择性,副反应小等优点。目前靶向抗肿瘤药主要分为小分子靶向药物、单克隆抗体类药物。单抗不进入细胞内,只是作用于肿瘤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小分子靶向药物可以穿透细胞膜,进入细胞内部与靶点结合,干扰相关蛋白的酶活性。
靶向药物的层次
根据标靶的不同,药物靶向可分为几个层次:
1、组织器官水平
使药物选择性的蓄积在肿瘤组织、炎症部位、或心肝脾肺等特定器官内,从而减少全身性的不良反应。目前针对肿瘤组织的靶向化疗药物是研究的一大热点,如针对肿瘤缺氧、低pH、新生血管密集等特定环境设计的靶向药物能够提高肿瘤组织内的药物浓度,显着改善肿瘤化疗的效果。
2、细胞水平
利用病变细胞表面的某些特定受体,在药物或其载体表面修饰与该受体特异性结合的配体(如抗体、多肽、糖链、核酸适配体、或其他小分子等),使药物能够精确地定位到病变细胞并将其杀伤,而对正常细胞则不产生明显的毒害作用。
3、亚细胞水平
很多药物(如核酸药物、大多数蛋白药物、及部分小分子药物)需要进入细胞内部,或者在特定细胞器(如线粒体、细胞核)内才能发挥作用。穿膜肽、核定位序列(Nuclearlocalizationsequence)等是目前研究较多的靶向组件。
靶向药物的使用
靶向药物一般单独使用或和化疗药物配合使用。对于已经经过充分临床验证的靶向药物,在临床上可用作一线、二线、三线治疗,而对于新的靶向药物,尽管已有资料表明其有效性,但还未经过充分的临床验证,一般用于二线、三线治疗(即常规化疗无效后的治疗)。靶向药物的使用,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科学用药。当临床上已经显示靶向药物已经没有明显效果时(例如连续用药一年后),说明癌细胞已经产生了耐药性,这时应停止使用靶向药物或更换治疗方案。
靶向药物的价格仍高于常规化疗药物,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靶向药物的推广。但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其价格会降低,种类会增加,靶向药物将会成为一类能够带来更好疗效、更少痛苦的癌症治疗药物。
靶向药物的进展
FDA已经批准的以药物基因组学为基础的抗瘤药物的靶向治疗药物名单列举如下:
1997年11月,利妥昔单抗(抗CD20单克隆抗体)获准用于治疗复发性或顽固性低度或滤泡性非霍奇金淋巴瘤。这也是FDA获准治疗肿瘤的第一个单克隆抗体;
1998年9月,曲妥珠单抗(抗HER2单克隆抗体)获准用于治疗转移性乳腺癌;
2001年10月,甲磺酸伊马替尼(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获准用于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
2002年9月,Tarceva获准作为标准方案治疗无效的晚期NSCLC的二线或三线治疗方案。
2003年5月,吉非替尼(抗表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获准用于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
2004年2月,西妥昔单抗(抗表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获准用于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 。
上一篇:靶向药物的种类
下一篇:靶向药物对肺癌晚期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