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早期教育的误区
孩子早期教育时好时坏虽然至今仍有争议,但是对于一些常见的误区我们还是必须了解的,幼儿早期教育的误区有哪些呢?本文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幼儿早期教育的误区资料,仅供参考
幼儿早期教育的误区
误区一:超前型
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盲目超前往往使幼儿学得快忘得也快,孩子过早对学习产生厌倦。
误区二:技能型
许多家长存在重视幼儿学习珠心算、弹钢琴等技能,而忽视了幼儿智力、情感的发展。这样会导致孩子将来缺乏独立思维的能力。
误区三:跟风型
孩子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家长在选择的时候,不应盲目跟风,要考虑到孩子的兴趣和特长。
误区四:玩乐型
幼儿不仅要过一个快乐的童年,重要的是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产生思索,为小学教育打下基础。
早教班的好处
1、早教不等同于教育训练
你还以为早教是教孩子学唐诗宋词,数学英语吗?现在的早教早就不限于此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早教并非教“鱼”,而是要求家长做到“以情为先”、“以养为主、教养结合”,每天至少花一小时与孩子语言交流,与他们在生活和游戏中良好互动等。专家指出,婴儿从出生那刻起,就是有能力的学习者,家长要关注并培养其身体、情感、认知、社会活动能力等。
2、积极乐观性格的培养
积极乐观的性格可不是早教老师可以教给孩子的东西哦!积极愉快的人生态度是小儿心理健康发展以及身体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如经常对小儿微笑,对小儿的态度要和蔼,经常给小儿逗乐等,使小儿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状态。
大人常抱怨,孩子自然也会经常不满意;家长霸道不讲理,孩子也会学到这一套;大人常压抑打骂,孩子也会变得懦弱胆小。您的管教方法是否友善快乐,也会关系到他是否听话,如果孩子讨厌刷牙洗脸,父母就要懂得先把好的情绪带给他,你可以边洗自己的脸边哼着歌(当然刷牙的时候哼歌就不是很实际了),让孩子觉得洗脸是件愉快的事,之后问他要不要洗,让他产生期待的心理,进而喜欢这件事。这个过程好像在玩,但也做到了常规该做的事,所以管教孩子不一定要一板一眼,父母不妨学些卡通的话与幻想,让孩子感染到您快乐的情绪。
3、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
良好生活习惯主要说的是孩子规律的睡眠、饮食习惯、大小二便的控制和穿脱衣。如培养小儿能自己上床到自动入睡,安静入睡;学会正确使用餐具,自己吃饭;培养自己洗手,洗脸,脱、穿衣裤等;培养定时大小便到小儿能自己去厕所解大小便的习惯。
4、安全意识的培养
小朋友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是就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如果家长不进行正确的指导,培养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后果就会不堪设想。有的家长习惯用禁止的办法,直接告诉孩子“不要将手指插入电插座的孔内”“不探身窗外”“不拿滚烫的东西”等,其实禁止是一种效果不好的做法,有可能会更加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所以,家长在向孩子提出一些安全规范时,应耐心地讲清原因。如;不要把手指放在门缝里,否则别人一推门,会夹伤你的手指;不要在马路上玩,那里车子很多,一不小心就会被车撞倒……幼儿明白了如果这样做的危险后果,理解了家长的限制是出于对自已的爱护,也就不会去贸然尝试了。
5、动作的培养和训练
根据孩子的发育情况,而安排不同的训练方式。例如训练三个月的孩子俯卧抬头,训练六个月的孩子学会坐、10个月的孩子扶站、训练一岁的孩子独走等。并培养小儿搭积木、握笔画图、折纸等精细动作。
6、语言及认知能力的培养
培养小朋友的语言能力。比如给孩子讲故事、念韵律的童谣和唐诗、听音乐、和孩子对话等,教小儿认识自己的身体部位如眼、耳、鼻、嘴;认识颜色如红、黄、蓝、绿;区别大小,“前”和“后”
早教怎么办
体格培养早开始
养育孩子有很多说法和做法,但我和老毕两个人多年浪迹天涯,平时没有规矩,养孩子也几乎百无禁忌,在早教上面唯一的信条就是顺应孩子的天性和我们的理性。
有个朋友的孩子,十分早慧,一岁多就开始背唐诗了,老毕听了,半开玩笑地说:那她读书的时候念什么呢?
零至三岁是孩子灵活性和平衡能力发育的最佳阶段和时机。老毕认为孩子上幼儿园之前,最重要的是顺其自然帮助孩子体格的发育和成长,此时的早教,其实就是“体教”。读书倒可以慢慢来。于是,当别的孩子在背唐诗和三字经的时候,我们的两个孩子在草地上“撒野”。
对我们来说,顺应孩子天性,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是“体教”的根本――当然也是因为面对两个自幼就超级活跃的孩子,我们的精力有限。从会爬之后,哥哥几乎就没有被抱过。在家里,地上铺一条毯子,由他自己爬,自己拣玩具玩;会走了,就放手让他走,当然摔跤,但是摔跤的同时他自然学会了什么是平衡。我们的家具都没有把尖角包起来过,因为用不着,自己学会走路的哥哥极少摔跤。
在外面我们也很少需要抱孩子,因为当世界足够有趣的时候,孩子不会贪恋父母的怀抱。在公园里,哥哥和弟弟从来没有规规矩矩地走过路。哪里有石头可以爬,哪里有意思,就往哪里去。我和老毕的任务往往是跟在他们后面,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帮助他们免于人为的危险,比如公园里飞驰的观光车。当然也有失手的时候,弟弟两岁,去公园,水谭中错落着几块岩石,哥哥几步就跳过去了,弟弟跟着,没想到他腿还太短,一步就跨到水里去了,惊散了一汪蝌蚪。
家中的智力开发
公公退休前在悉尼大学教教育学,至今崇尚蒙特梭里教育理论,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天赋,早教为孩子提供了环境和条件,唤醒和激发孩子的潜能。婆婆则是这一理论的实践者。
在婆婆家中,教育是每时每刻、随地随处的。因为她相信,幼小孩子的一举一动,都是在学习,哪怕只是从沙发这边挪到那边,他也在学习:重力,平衡,沙发表面的质感,手抓住沙发边缘的准确性,脱手的勇气......孩子只要在动,在看,在听,他就是在学习。
因此,当哥哥7个月回到悉尼,婆婆帮我看护他时,家中处处都是早教的“战场”,什么都可以当做早教的“武器”。在厨房烧饭的时候,婆婆把孩子放在地上,让他爬来爬去地翻抽屉-当然抽屉的边上搭了一块厚毛巾,孩子不会被夹了手。抽屉里面都是铁皮罐头之类,色彩鲜艳,形状各异,可以滚,可以扔,还摔不破。罐头玩腻了,拉开第二层抽屉,给他一堆厨具,金属或木头的锅碗瓢盆,敲敲打打,叮叮当当,声音,形状,质感,都有了,还比我给他买的昂贵的益智玩具有趣,因为都是大人平时拿来用的东西,跟真人秀一样。
在“智教”上,婆婆的态度是 “纯天然”的,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和发挥。有时,跟哥哥同龄的堂妹也过来玩,婆婆就给他们俩用可乐瓶子灌了水,里面放进去几块剪成三角形的彩色泡沫,瓶子滚来滚去,中间的泡沫却始终浮在水面上不动,两个堂兄妹趴在地上把那瓶子折腾了几天也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婆婆却绝不过问。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约翰 霍特在其经典著作《孩子是如何学习的》一书中指出:孩子是可以主动学习的,而且只有通过主动的学习,才能最终掌握事物的原理;大人的作用就是保证他们的安全,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时间与合适的条件去探索和学习。婆婆这样的“撒手”态度,无疑是鼓励孩子主动学习的一种方式。
激发孩子主动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其实很简单,只要家长稍微“偷懒”一下就好了:比如每次给孩子买来玩具,家长都不必急着去帮他们打开包装,因为,对孩子来说,打开包装本身就是很有趣的工作和学习过程,既能锻炼他们手指的灵活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探索欲和好奇心,而且可以真正让玩具“物尽其用”。
我们家的玩具没有退回去过的时候,不是因为这些玩具质量多么好,而是因为玩具包装往往都被撕破了,没有办法退货。玩具取出来后,我们一般也不会跟孩子解释这个怎么玩,那个的规矩是什么,我们俩往往会借着孩子把弄琢磨新玩具的片刻宝贵的宁静,在一旁做自己的事。孩子犯错误的话,如果不是主动跟我们求助,我们绝不参与,不得不参与的时候,也越少越好。
机构早教巧利用
教育孩子是一个斗智斗勇的过程,家长总有黔驴技穷的时候。这时候早教机构就可以为家长提供灵感和帮助。
哥哥四个月大时,我开始带他去参加一个叫做KSpace的早教班。虽然地处东京,但是教师都是从英语国家过来的专业早教人士,能歌善舞。课程里包括对婴儿各种知觉的刺激和引发,颜色,音乐,节奏,质感,应有尽有。安排上张驰有度,虽然每次下课,哥哥在回家的路上都会沉沉睡去――太多的刺激,小脑袋瓜受不了了――但回顾起来,哥哥今天的发展是和那时的启蒙分不开的。
国内的早教机构很多,但要给孩子选择一个合适的,说实话很难。
上海的很多社区有政府开办的早教中心,价格便宜,位置方便,参加的人总是很多。但问题也在这里,因为价格便宜,所以师资素质、教学质量以及教育理念都有不足。特别是如果老师是资深的国营幼儿园教师出身,所谓经验丰富,就往往会发生一些让人意外的事情。
一个周末,我带弟弟去上音乐课。当时人多嘈杂,封闭的空间里老师的声音越发刺耳,旁边的一个小女孩,架不住阵仗大哭起来,老师就说:不要哭,再哭下回就不要你来了。母亲也跟着一起威胁孩子。孩子当然越哭越伤心。其实,这样的场合,把孩子抱出去,让她冷静一下,很快就不会哭了,然后再抱进来,就可以皆大欢喜了。但老师明显没有与孩子感同身受的现代概念。幼儿园老师习惯了“管”孩子,可是一岁多的孩子,需要承受这样简单武断的“管理”吗。
“金宝贝”一类价格昂贵的连锁早教中心,实行小班教育,教材是一致的,老师的水平也比较均匀,但也有它的问题:有时孩子就是不要听课,你该怎么办?老毕的办法是无为而治,老师在讲课,孩子要跑掉去钻那些高低木就去吧,不勉强,可是有多少家长能够忍心看着200余元钱的课程就变成了儿童游乐场里的45分钟的自由活动呢?我是不能的,为了避免跟孩子冲突,我索性把带孩子去“金宝贝”的机会拱手让给了老毕。
每个孩子的个性不一样,选择早教中心也需要因人而异。
英国心理学家鲁道夫 谢弗指出,儿童的成长是在先天基因和后天养育的结合中实现的:“说儿童完全是父母培养的产物显然是太过简单。在相当程度上,儿童凭借自身的基因构成决定他们自己的培育......在不知不觉中,儿童会引发与他们天性相符合的特定的培养方式。”在我们家,两个孩子玩在一起,打在一起,但早教中心却各有所好。哥哥去蒙特梭里,一定是满场乱跑,弟弟却会愉快地沿着边线走路,并准确地把用过的玩具一丝不苟地放回原处。
而同一个孩子上早教班,也可能生出很多变数来。我给哥哥选择了创意宝贝的课程,让他尝试不同形式的艺术表达方式。每次下课回来,他都会兴高采烈地给我展示他的作品,当然大部分都是我完全不能明白的涂鸦之作,但年轻活泼的贝蒂老师总是跟他一起快乐。不幸的是,一年后贝蒂老师离开了,新老师属于写实派,约束得多张扬得少,那些可以准确地描画出花朵绿叶的孩子觉得如鱼得水,喜欢信手写意涂鸦的哥哥却很快就失去了兴趣。
另外,在早教中心,教师往往会在某种程度上给家长施加压力,这时家长需要坚定对自己的孩子的信心,因为每个孩子的发展是不均衡的,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发育周期和重点。一些西方国家实行无班级授课制,让学生根据兴趣爱好和自身发展速度选择科目和课程就是这个道理。家长一定要了解,一个正常的孩子,现在不会的东西,过一段时间一定会了,在这上面,不争朝夕。
记得那时老师让用拇指和食指撕纸,哥哥始终是一把拽过来胡乱撕掉。老师说:如果他能够用两指撕纸,那就相当于一岁两个月的智力。我很不安,但还是坚持了由哥哥去,没有强行“教”他。现在哥哥是家里的机械操作高手,在学校做手工也是公认的又快又好。弟弟十个月去早教班,也经历了撕纸这一关,跟哥哥不同,他轻而易举地就达到了“一岁两个月”的水平,可到他真正一岁两个月大的时候,也是同样的撕纸。
看了幼儿早期教育的误区的人还看了:
4.家庭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