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_养生学堂>疾病大全>精神病科>心理健康>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炎玉分享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增进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已成为学校教育迫切而重要的任务。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什么叫心理健康?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对此定义为:心理健康是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具体表现:身体、智力、情感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简言之,心理健康就是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以及能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中小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代,青少年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多有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特别是当前社会快速发展,发展与成长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日趋复杂,身心健康发展受到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致使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以前显著和突出。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会同全世界卫生组织(W H O)和美国夏威仪大学联合对上海市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大规模调查。发现有27%的学生心理异常(包括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浙江省心理卫生工作者对全省城乡不同类型2961名大中小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发现占总数的16.7%的学生存在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初中生为13.67%,高中生18.7%从最近一次全国近3000名大中小学生的调查,发现42.73%的学生“做事情容易紧张”,55.92%的学生对一些小事过分担忧,47.41%的学生感觉人与人之间关系太冷漠,67.62%的学生在心情不畅时找不到朋友倾诉,48.63%的学生对考试分数紧张,感到有些吃不消。上述材料充分的显示了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严重性,也足已说明,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维护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已是教育事业无法回避的现实课题。

  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由于人的心理健康是一个相对独立性质的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因而制约心理健康,造成心理偏差,心理障碍等心理疾病的因素也是复杂多样的,从各种因素的性质来说,我以为主要有生物遗传因素、心理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而生物遗传因素和心理活动因素是影响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的内在原因,社会环境因素是影响一个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外在因素,所以说从各种因素的功能来说又可分为本体因素和诱发因素。

  (一)本体因素

  依上所述,本体因素是个体自身所具有的一种内在的,主观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体的生物遗传因素和心理活动因素。

  1. 生物遗传因素

  生物遗传因素的影响主要有遗传因素,疾病感染,脑外伤,化学药品中毒,以及生理机能障碍等。

  (1)遗传因素。 从一般意义上讲,人的心理活动是不能遗传的,但是,一个人作为身心兼备的整体与遗传因素的关系又是十分密切的。有权威调查数据显示精神疾病发病的原因确实有明确的血缘关系,这正是遗传因素的影响。

  (2)疾病感染。由于病菌病毒损害神经组织结构而导致器质性心理障碍,精神可以阻抑心理的发展。

  2. 心理活动因素

  心理活动即心理状态。心理活动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认知因素、情绪因素和个性因素等。

  (1) 认知因素。认知因素主要包括感知、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等。一个人认知因素之间失调,则人们维持平衡的动机就加强起来。如果这种重要和动机长时得不到满足,就可能产生心理偏差和心理障碍。

  (2)情绪因素。情绪是一个人机体生存和社会适应的内在动力,是维持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一般地讲,稳定而积极的情绪状态,使人心境愉快,精力充沛,经常被动而消极的情绪状态则往往使人心境压抑、精力涣散。

  (3)个性因素。个性因素是心理活动因素的核心,它对一个人心理健康影响最大。

  (二)诱发因素

  诱发因素是直接引起心理问题的外在的客观的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和采取措施

  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随着教育发展而出现了教育方面的重要内容,它涵盖了众多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理念。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具体要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运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同时要发挥各种方式和途径的综合作用,以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1.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渠道,同时也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以课堂教学的形式,面向全体学生传授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可以同时做到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所以说,心理健康教育进入课堂是学校开展这项工作的有力保证。开设的课程除了与原有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生理卫生课和青春期教育课等相关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外,还可以利用活动课,班级体或者团队活动等其他形式,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报告讨论座谈等。对年龄较小的小学儿童,另外还可以通过组织有关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游戏娱乐竞赛等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一般的心理健康知识和自我保健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2.编写心理健康指导读物

  学校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应有计划地组织骨干教师专家学者编写出版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参考书,供中小学生们课外阅读。特别是在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改革中,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融入教材当中。

  3. 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

  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和任务,是达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整体目标的重要途径。学校通过建立学生心理咨询与辅导中心或专门活动室,配备相应数量的专兼职教师,就可以对少数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恢复心理健康,增强心理素质。

  4.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以科学的态度,慎重而科学地开展对学生的心理测试以及学习情况和心理健康状况,可以提高心理咨询和辅导的效果,为促进每个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服务。

  5. 全面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和融合到整个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学科教育,各项教育活动,德育和班主任等工作的方方面面,都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又一重要渠道和基本途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教师要增进心理健康的意识,自觉地使教育教学活动和德育工作成为有助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载体。另外,一般的学科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来进行教学,充分利用和挖掘学科的特色和优势,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正常的学科教学中。利用各方面的常识,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心理规律,从而有效的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这种方式可以促进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发展。学校还要注意美化环境和开发隐性教育资源,把环境熏陶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另一重要渠道和途径。

  6. 利用信息媒体

  随着科技的进步,教育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正在被新的教育模式所取代,因此各国都已注意到了在教育领域中利用信息传媒教育。利用信息网络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者将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互联网上针对自己的重症 、

  难症向自己最信任的教师咨询,这样可以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走出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的魔沼。利用信息传媒,这是一个高效率的途径。

  7. 建立家庭学校社会的沟通渠道

  建立家庭学校和社会心理健康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既然,学生的心理问题的产生和发展与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 家庭教育、 社会环境有不容忽视的关系,所以单靠学校的力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积极配合起来,将会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事半功倍。在此基础上学校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通过指导使家长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在家庭生活当中创建健康的家庭气氛,使学生在民主 和睦的家庭环境张陶冶健康的心理品质,这样有利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和心理素质的提高,最终使三种途径的教育影响形成最大合力。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采取的措施

  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采取以下措施和方法

  1. 注意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心理卫生

  根据H·布里奇的研究,动机水平与解决问题的效率的关系描绘了一个倒“U”型曲线。学习动机与学习过程中的紧张与焦虑的情绪状态是呈正相关的。当紧张与焦虑适量存在时,思考能力,反应速度、动作的灵活性,学习的工作效率都随着紧张和焦虑的强度的增加而提高。但过度的紧张和焦虑又反而阻碍学习和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在应试教育的笼罩下,很多教师只片面强调学生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认为能升学就是一名好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很多的教学方法都严重背离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从而使很多学生积极性受挫,内心产生自卑感,严重缺乏自信,甚至放弃学业。都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上蒙上了一层阴影。这种情况长期以往就会表现行为异常和各种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要求要适度,适度的要求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心理健康的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另外,要加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这样可以增进心理健康的稳步发展。

  2. 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能力

  医学心理学家丁瓒教授曾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我们说,人类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的人,一个人不可能鼓励的得到长足发展。中小学很快就要走上社会,因此,培养学生正确对待集体与个人,正确处理师生、 亲子等关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能力是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1)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我们说父母是孩子人生旅途中第一任启蒙老师,因此父母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响巨大。在家庭生活方面,父母对孩子的行为要给予适当的评价,切忌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另外,最重要的不能对孩子过于严厉和溺爱,这样孩子往往产生心理不平衡和心理冲突,产生不健康的人际关系。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罗森塔尔效应”表明,教师对学生良好的期望会增强学生自觉钻研和深入探索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我们说理想的师生关系不仅是教与学的关

  系,而且是一种彼此尊重,从而促进双方共同发展的互动关系。教师在给学生进行知指导或评价时,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并且要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口语要亲切,要充分使学生感到批评之后的友情和善意。

  (3)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学生把自己投入到社会这个大家庭中,分享集体的欢乐,分享集体的痛苦。指导学生要经常与别人讨论问题,交流意见,沟通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了解和信任,建立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3. 定期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评价

  定期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评价,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朝着预定目标顺利开展 。为此,要求全体教师重视其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正确组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对校园的环境建设,学校的心理氛围都要进行全面评价。

  4.开展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

  在教学过程中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是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分支,有利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和质量的提高,也有利于中小学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措施和方法。为此必须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既要具有良好的理论和科学素质,又要具有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经验。所以说,要让他们学习心理科学和教育科学的有关理论,使他们充分了解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变化规律,理顺心理变化的前因后果,掌握心理辅导的技术、途径和方法,从而提高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科学研究的质量。

  5.指导学生自我认识,培养自我接受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中小学生会遇到各种复杂的情境,作为教师则必须指导学生对他自己的能力、品格、行为习惯进行正确认识,针对各种复杂情境合理应对,从而适应情境的变化。研究表明 ,一个人对他自身的认识和他的实际情况越接近,那么他会对环境或社会的适应能力越强,对公众复杂局面能做到顺利以赴,磨练自己的意志,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另外,还要培养中小学生自我接受能力,对于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要继续保持和发扬,对自己身上存在的缺点也要加以更正,正视自己的弱点,不要逃避现实,自欺欺人。特别注意对自卑心理比较强的学生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让他们最大限度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特长,给他们尽可能多的创造达到成功的机会,使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增进自信心,逐步形成自我接授的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6.培养学生具有健全的情绪生活的能力

  情绪是在生活中由一定的原因所引起的一个人的情绪是复杂多变的,有时候高涨而有时候低落,所以情绪不但包括高心、喜悦、欢欣等愉快积极情绪状态,也包括厌恶、恐惧、焦虑等消极的情绪状态,我们说健全的情绪状态有助于事情的成功解决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指导中小学生培养具有健全的情绪生活能力作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和方法。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相关文章:

1.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论文范文

2.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论文

3.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4.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资料

5.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