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_养生学堂>疾病大全>儿科>小儿用药>

婴幼儿用药有什么特点

小兰分享

  由于小儿身体各器官发育不成熟,小儿在用药过程中要比成人更加谨慎。给小孩子吃的药品需要谨慎对待。以下是学习啦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小儿用药特点,一起来看看吧!

  小儿用药特点

  一.小儿用药特点

  (一)肝肾功能及某些酶系发育不完善,对药物的代谢级解毒功能较差

  小儿肝脏酶系统发育欠佳,延长了药物的半衰期,加大药物的血药浓度及毒性作用;肾功能不全,排泄缓慢产生毒副作用。例如氯霉素中毒产生“灰婴综合征”。

  (二)小儿血脑屏障不完善,药物易通过血脑屏障到达神经小儿用药特点及护理 中枢

  药物进入小儿体内与血浆蛋白结合较少,游离药物浓度较高,通过血脑屏障容易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例如可待因(镇咳药物)小儿易产生呼吸中枢抑制。

  (三)年龄不同,对药物反应不同,药物的毒副作用有所差别

  小儿不同年龄阶段,对药物反应不一样。3个月以内的婴儿慎用退烧药,可使小婴儿虚脱,,8岁以内的小儿,使用四环素易引起黄斑牙(四环素牙)。

  (四)胎儿.乳儿可受母亲用药影响

  药物通过胎盘屏障进入小儿体内循环对胎儿的影响与胎龄及成熟度有关。用药剂量越大.时间越长.越易通过血脑屏障的药物,到达胎儿的血药浓度也越高,越持久,影响越大。某些药物在乳汁中浓度很高,可引起乳儿发生毒性反应,如苯巴比妥、阿托品应慎用;抗癌药物.抗甲状腺素药物哺乳期禁用。

  (五)小儿易发生电解质紊乱

  小儿体液占体重比例较大,对水.电解质的调节功能较差,对影响水.盐代谢和酸碱代谢的药物特别敏感,比成人易中毒。因此小儿应用利尿剂后极易发生低钠或低钾血症。

  二.小儿药物选用及护理

  (一)抗生素:严格掌握适应证,有针对性的使用。通常应用以一种抗生素为宜,滥用可引起二重感染或耐药菌的发生。同时要注意药物的毒副作用。如链霉素对听神经的损害等等,此类药物剂量不要过大,疗程不宜太长。还有抗生素抗菌谱的宽窄,广谱抗生素易发生鹅口疮.肠道菌群失调和消化功能紊乱等。

  (二)镇静药:(苯巴比妥、地西泮、水合氯醛)高热.兴奋.烦躁不安.频繁呕吐等镇静药使患儿得到休息,利于病情恢复。特别注意观察呼吸,以免发生呼吸抑制。

  (三)镇咳.化痰.平喘药:呼吸道感染一般不用镇咳药,因为小儿呼吸道较窄,发生炎症时粘膜肿胀,分泌物较多,咳嗽反射较弱,易出现呼吸困难。使用祛痰药或雾化稀释分泌物。使用平喘药应注意观察有无精神兴奋,惊厥等。

  (四)泻药和止泻药:小儿腹泻便秘时都先调节饮食,必要时用缓泻剂,止泻药一般不用,因为可以加重肠道毒素吸收。

  (五)退热药:退热药用后观察体温和出汗情况,及时补充液体。复方解热止痛片副作用多,对胃有刺激,可引起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过敏等,大量服用会出汗过多,体温骤降而致虚脱,婴幼儿禁用。

  (六)肾上腺皮质激素:使用指征明确,避免滥用。不可随意减量或停药以防反弹。长期使用影响蛋白质、脂肪、糖代谢,抑制骨骼生长降低机体免疫力。水痘禁用,加重病情。

  三.小儿药物剂量计算

  (一)按体重计算:最基本的方法。 每日(次)剂量=患儿体重(Kg)×每日(次)每公斤体重所需药量

  (二)按体表面积计算:由于许多生理过程(心搏出量、基础代谢)与体表面积关系密切故而更准确,但比较复杂。

  每日(次)剂量=患儿体表面积(m2)×每日(次)每平方米体表面积所需药量<30Kg小儿体表面积(m2)=体重(kg)×0.035+0.1>30kg 小儿体表面积(m2)=【体重(kg)-30】×0.02+1.05

  (三)按年龄计算

  (四)按成人剂量折算

  四.小儿给药方法

  (一)口服法:条件许可尽量口服给药。注意不要平卧时或哽咽时给药。以免呛咳;喂药在奶前或两次奶之间,以免呕吐引起误吸;任何药都不要混在奶中。

  (二)注射法:肌肉注射一般采用“三快”即进针、注药及拔针均快静脉推注多用于抢救,速度要慢,密切观察,勿使药液外渗。静脉滴注可用药,补充水分及营养、供给能量,应用中根据年龄、病情调控速度。

  (三)外用法:软膏、水剂、混悬剂、粉剂、膏剂等。约束手,以免摸抓误入眼、口。

  (四)其他方法:雾化吸入、灌肠。

  新生儿药物应用特点

  新生儿药理学的应用原理:药物对机体的作用或效应依赖于药物的体内浓度,而药物的浓度又取决于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1.吸收 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循环的过程为吸收。吸收的速率取决于药物的礼花性质(穿透生物膜的转运机制、离子化程度、分子量、脂溶性、与蛋白联接的亲和力等)和给药途径。

  (1).肠道给药:新生儿肠道给药可能达不到可靠的血浓度。新生儿胃排空延迟使药物到达肠道缓慢,从而减少了循环血浓度/时间曲线下的面积,降低了药物的预计效果;还有胃食管反流,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脂肪吸收不良都可改变或降低药物的吸收;慢性病患儿,如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和充血性心力衰竭时可增加右心房压力和引起肠道静脉淤血,减少肠道药物的吸收和生物利用度,要达到预计的治疗反应可能需要较大的治疗剂量。此在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患儿用速尿时表现为需要6倍高的口服剂量才能达到与静脉给予1mg/kg相同的血浓度。

  (2).肌肉注射:新生儿因局部血流灌注不足、肌肉组织少儿影响药物的吸收,特别在缺氧、低体温、或休克时,肌肉注射不能有效的吸收。在小早产儿中,肌肉注射可造成局部硬结或脓肿,局部药物蓄积,吸收缓慢而产生“储库效应”。此时血浓度可在较长时间中缓慢的升高。因此,新生儿应尽量避免肌肉注射。

  (3).静脉注射:是新生儿最有效的给药途径,最好是应用微量输液泵。

  2.分布 分布是药物从血液循环进入各种体液、器官、和组织。药物的分布取决于局部组织或器官的血流量、体液的pH、体液占体重的比

  例、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比例、药物的理化性质以及药物与血浆蛋白的联结程度。影响药物分布最重要的因素是血浆蛋白和药物的联结只有未与血浆蛋白联结的游离药物才具活性。

  3.代谢 大多数药物必须经过体内代谢转化为水溶性及离子化的代谢产物派出体外。药物的代谢过程包括氧化、还原、水解(Ⅰ期反应)和结合(Ⅱ期反应)。肝脏是药物代谢最重要的器官。(孕29周时,胎儿肝脏代谢酶的活性仅成人的36%,故早产儿肝脏代谢药物的能力差。综述,新生儿出生二周内肝脏清除药物的能力显著低于成人。2周以后肝脏药物代谢能力迅速成熟,生后2个月至3岁药物代谢最迅速的阶段,高达成人的2~6倍,3岁以后逐渐降至成人水平。

  4.排泄 大多数药物最终通过肾脏排泄少部分从肠道、胆道和肺排出。新生儿肾血流量是成人的20%-40%,肾小球滤过率仅成人的30%-40%。因此新生儿肾脏对药物的清除功能显著低于其他年龄组,故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用药必须注意剂量宜少,间隔时间延长。

  新生儿血药浓度监测 近年来多主张采用监测血药浓度来指导用药剂量,并根据药物的半衰期决定用药间隔时间,特别是对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比较接近的药物(苯巴比妥、茶碱、地高辛等)或是毒性较大的药物(氨基糖苷类),为了在体内达到有效的治疗浓度而又不致引起毒副反应,需要根据单次给药的血浓度和药物动力学参数计算出安全有效的首次负荷量、维持量和给要间隔时间。

  药物与母乳 绝大多数药物不会引起母乳喂养儿的不良反应。

  1.药物在母乳中的排泄机制和影响因素 药物在母乳中的排泄受药物的理化特性、母乳的组成、以及母乳药物浓度/血浆药物浓度比等因素的影响。

  (1).药物的理化特性:药物生物分子量、药物与蛋白联接的亲和力、药物的可溶性、介离常数和离子化程度、以及母乳及血浆pH等因素均可影响排泄到乳汁中的药物量。分子量小的药物容易被动弥散到乳汁中;非离子化的药物才能通过生物膜;母乳pH低于血浆pH,弱酸性的药物在母血中的浓度普遍高于母乳中,碱性药物反之;脂溶性的药物才能通过乳腺细胞弥散到乳汁。

  (2).母乳的组成 取决于母乳的脂肪、蛋白质和水的含量,从而影响药物的通透。

  (3).母乳药物浓度/血浆药物浓度比值。可反映药物转运到母乳中的量。低比值的药物对婴儿的不利影响较少。

  2.影响婴儿暴露的因素

  (1).婴儿的吸吮类型

  (2).母亲药物动力学母亲血药浓度越高,母乳中的药物浓度也越高。

  (3).婴儿对药物的处理

  (4).婴儿对药物的敏感性,取决于个体意识

  3.哺乳期母亲应避免的药物

  (1).抗肿瘤药物;

  (2).麦角碱类制剂:具有抑制催乳激素活性的作用,减少乳汁分泌;(3)碘和含碘制剂:致婴儿甲状腺肿和甲状腺功能低下;

  (4).哺乳期母亲饮酒,吸烟和药物成瘾均对婴儿不利;

  (5).哺乳期间金制剂的应用有争议;

  (6).哺乳期间口服避孕药有争议:因为有减少乳汁分泌的危险;

  (7)关于锂制剂的应用也有争议,应个别对待;

  (8).某些药物由于个体差异对婴儿的不良反应。如阿司匹林的代谢性酸中毒,苯巴比妥致镇静和变形血红蛋白症等

  儿童10种用药禁区

  1. 解热镇痛药物

  新生儿使用阿司匹林或含阿司匹林的制剂,易导致雷耶氏(Reye’s)综合征(一种常见的急性脑部疾病,病死率高达50%)。阿司匹林对婴幼儿的听神经也有损害。

  感冒通的主要成分之一的双氯芬酸钠,儿童服用易引起血尿,不宜作为儿童治疗感冒的常用药,3岁以下儿童禁用。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因剂量较大(每片75mg),儿童及青少年也不宜使用。

  再如如含吡唑酮的复方制剂如氨非咖片、安乃近、去痛片、散利痛片等,其解热镇痛效果肯定,但小儿不宜连续使用,很容易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紫癜

  对乙酰氨基酚也是目前应用最广的解热镇痛药,其疗效好,口服吸收迅速、完全,但应注意使用剂量不宜大。

  2. 止泻药物

  复方地芬诺酯(复方苯乙哌啶),适用于急、慢性功能性腹泻和慢性肠炎的治疗。该药每片含盐酸地芬诺2.5 mg、硫酸阿托品0.025 mg,其中地芬诺酯对肠道作用类似吗啡,可直接作用于肠平滑肌。由于国内外不断有应用该药致小儿中毒甚至致死的报道(死亡病例集中于小于2岁的婴幼儿),又因该药小儿用药剂量至今尚无统一标准,因此2岁以下婴幼儿禁用,2岁以上小儿应慎重使用(严格控制用药剂量)。

  洛哌丁胺,适用于各种病因引起的急、慢性腹泻的治疗。但其作用较地芬诺酯强而迅速,用于低龄儿童易致药物不良反应,如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等,加之曾有新生儿用药致死的报道,故国内外均限制其用于低龄儿,如我国易蒙停使用说明书中就规定:5岁以下儿童禁用。

  药用炭,能吸附导致腹泻及腹部不适的多种有毒与无毒刺激物,减轻对肠壁的刺激,减少肠蠕动,从而起到止泻作用。但由于该药吸附作用强烈且无选择性,对消化酶如胃蛋白酶、胰酶的生长活性均有影响,长期应用可致小儿营养不良,所以禁止3岁以下小儿长期应用。

  3. 驱虫药物

  肠道寄生虫有多种,如蛔虫、蛲虫等。驱虫药也有很多种,有的对多种寄生虫有效,有的仅对少数寄生虫有效。用药前,查清体内有无寄生虫,有哪种寄生虫,很有必要。

  常用的驱虫药有阿苯达唑、哌嗪、噻嘧啶、左旋咪唑、甲苯咪唑、苦楝皮、乌梅、使君子等。

  这些药都有一定毒性和副作用,如阿苯达唑、驱蛔灵虽然毒性低,但常服或过量都可引起头晕、头痛、呕吐及肝功损害,故药品说明书规定2岁以下儿童禁用。苦楝皮苦寒败胃,过量还可引起中毒死亡,5岁以下儿童禁用。

  4. 抗过敏药物

  西替利嗪,6岁以下儿童禁用或不宜使用。盐酸苯海拉明、茶苯海明、盐酸地芬尼多等,6个月以下婴幼儿禁用。

  5. 抗酸药物

  H2受体拮抗剂如西米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连续使用对小儿的肝、肾功能、造血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有一定损害,故16岁以下儿童不宜使用。

  6. 四环素类药物

  四环素类药物可引起牙釉质发育不良、牙齿着色变黄和骨生长抑制,所以8岁以下儿童禁用。

  四环素类药物有:四环素、土霉素、多西环素(强力霉素)、米诺环素(美满霉素)、胍甲环素、地美环素、美他环素等。

  7. 喹诺酮类药物

  这类药物可引起幼年狗及其他哺乳动物的骨关节,特别是负重骨关节软骨组织的损伤,故18岁以下未成年人禁用。

  这类药物很多,常用的有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等。

  8. 其它抗感染药物

  磺胺类、呋喃妥因、呋喃唑酮、氯霉素、新生霉素可使新生儿出现溶血、灰婴综合征、高胆红素血症,故新生儿禁用。

  按药品说明书规定:头孢克肟,6个月以下婴幼儿不宜使用;替硝唑注射液,12岁以下少儿禁用;奥硝唑注射液,3岁以下儿童不宜使用。

  9. 激素类药物

  这类药物会遮盖炎症症状,还可引起内分泌功能紊乱,一般情况下应尽量避免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可的松、泼尼松、地塞米松等。

  雄激素如甲睾酮、丙酸睾酮等长期应用会使骨骼闭合过早,影响小儿生长发育,尤其是正在患水痘的小儿更要禁用。

  10. 氨基糖苷类药物

  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小诺霉素、阿米卡星、西索米星等,连续使用易造成小儿听神经和肾功能损害,6岁以下儿童禁用。

  小儿用药的注意事项

  1.妈妈要根据宝宝感冒的不同症状、选择相应的药物、对症下药、有的药物作用相同、避免重复用药。

  2.退烧药要根据宝宝的体重来衡量剂量,在使用前要仔细阅读说明书,为孩子选择合适的剂量。一岁的宝宝,若服用一种退热药仍不能使体温降到38.5度以内,可以将两种退烧药一起使用,但要相隔两小时,以免宝宝出现高热惊厥。含阿司匹林类药物,不能给16岁以下的孩子使用。

  3.咳嗽的宝宝,妈妈要先找出咳嗽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对于感冒引起的咳嗽,若感冒药中已经有止咳成分,就不要再重复使用咳嗽药。有些咳嗽是过敏的表现,这时妈妈要带宝宝去医院,不要随便用药。

  4.根据宝宝的实际情况,谨遵医嘱用药、用量、用法。

  家中常备的儿童用药

  感冒、发热:双黄连口服液、好娃娃感冒颗粒(小儿新)、牛磺酸颗粒、保婴丹

  轻微感冒(喷嚏、流涕):保婴丹(风寒感冒)、牛磺酸颗粒(风热感冒)、珠珀猴枣散、小儿宝泰康(风热)、小儿感冒颗粒、馥感林口服液、小儿金丹

  感冒、咳嗽:猴枣牛黄散、保婴丹、小儿感冒颗粒、小儿清肺口服液(同仁堂)、小儿止咳糖浆(露)、清宣止咳露

  咳嗽、多痰:小儿止咳糖浆(露)、清肺化痰颗粒、沐舒坦、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保婴丹、猴枣牛黄散、健儿清解液

  严重鼻塞、脓涕:鼻渊舒、滴宁、0.5%麻黄素滴鼻(禁用滴鼻净)

  退烧:泰诺林、美林、臣功再欣、小儿退热贴

  发热、扁桃体炎(咽炎):小儿咽扁冲剂

  舌苔厚、内火盛:王氏保赤丸、小儿七星茶、小儿七珍丹

  食欲不振、脾胃虚弱:婴儿健脾散(婴儿素)、醒脾养儿颗粒、脾可欣、小儿七星茶

  积食(乳食疳积)、厌食、消化不良:四磨汤、小儿化食丸、小儿七星茶、王氏保赤丸、导赤丸、婴儿健脾散

  腹泻:妈咪爱、金双歧、思密达、乳酸菌素、丽珠肠乐

  非感染性腹泻:脾可欣、醒脾养儿、婴儿健脾散、思密达、合生元受惊、夜啼:牛黄抱龙丸、珠珀猴枣散、珍珠粉、保婴丹、婴儿素、小儿至宝丸(含朱砂,慎用)

  睡眠不宁:婴儿素、保婴丹、猴枣散、醒脾养儿

  湿疹:尤卓尔、绿药膏、肤乐霜、舒肤特、炉甘石洗剂、紫草油

  磕碰擦外伤:万花油、好得快喷剂、完美芦荟胶

  烫伤:京万红

  常用抗病毒药:板蓝根(中)、新博林(西)

  常用消炎药(抗生素):希刻劳、阿奇霉素、阿莫仙等。


猜你感兴趣

1.小儿用药原则有哪些

2.宝宝用药的注意事项

3.宝宝服药注意事项

4.小儿用药大全

5.小儿用药特点

6.小儿支气管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