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_养生学堂>养生知识>四季养生>夏季养生>

夏季养生原则

飞鸿分享

  夏季养生,夏季是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此时是新陈代谢的时期,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起来,活跃于机体表面。夏季养生的原则是什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夏季养生原则,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夏季要养阳

  《黄帝内经》说,夏季应该“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为我们指出夏季应该遵循的养生原则。养阳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1.阳是一种向外散发的状态

  夏天是万物生长最茂盛繁华的季节,夏季养阳就是培养人体一种蓬勃向外发散的状态。因此人们应该和自然界的气候变化相应,夏天可以适当晚睡而早起,积极地参加户外活动,不要为了躲避阳光而长时间呆在房屋里。通过户外活动锻炼提高身体对暑热的耐受性,并使阳光得以宣发。暑热的气候容易使人烦躁,所以要注意养性,避免心急燥热,通过运动发汗等方式把体内的郁闷宣泄出去,使身体顺应夏季宣发生长的状态。

  2.养阳即养人体的阳气

  夏季气候炎热,阳气外盛,尤其是南方地区高温湿热,凉茶成为人们最爱的饮品,不论男女老少每天必饮数杯,以此来清暑热。人们却不知夏季虽然气候炎热,但人体的阳气处于外泄的状态,即盛于外而虚于内,过度的饮用凉茶容易损伤脾胃之气,引起食欲减少、胃痛腹泻等症状,长期服用可以损伤脾肾的阳气,导致脾肾阳虚。同时夏季人体的新陈代谢活动旺盛,汗出的较多,毛孔开泄,如果贪凉,如汗出后受风或空调过凉都更容易损伤人体的阳气。而长夏的湿热也最易伤及脾阳,所以不要认为夏天只有暑热之邪,而恣食生冷,贪享寒凉。要注意养护阳气,凉茶的配伍不要过于苦寒,尤其脾胃功能较弱的人更要慎服。湿为长夏之主气,在我国大多数地区长夏季节高温而多雨,湿病多见于这个季节。长夏与五脏的脾相通,脾脏的秉性是喜欢比较干燥而厌恶湿邪,一旦脾的功能被湿邪所阻遏,则可能因为脾气不能正常运化、气机不畅导致体内水湿停聚,而出现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溏泄、小便不利、皮肤渗液、水肿、四肢不温等各种症状。有的地方夏天有喝姜茶的习俗,就起到了养脾阳而除湿的作用。

  二、夏季养生重在清

  1.饮食养生:食物宜清淡

  炎炎夏日里的饮食应以清淡质软、易于消化为主,少吃煎炸油腻、辛辣食品。清淡的饮食能清热、防暑、敛汗、补液,还能增进食欲。多吃新鲜的蔬菜瓜果,如冬瓜、苦瓜、西瓜、黄瓜等,既可满足人体所需营养,又可预防中暑。吃冷饮要适度,不可过多吃寒凉之品,否则会伤阳而损身。另外,吃醋既能生津开胃,又能杀灭病菌,预防胃肠道病。

  2.情志养生:头脑宜清净(养心)

  盛夏酷暑蒸灼,人容易烦躁不安,生气易怒。所以首先要使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切忌烦躁不能自制,因躁生热,从而心火内生。要使心情像清澈平静的湖水一样,正如古人所说要“静养勿躁”,这样才能避免因情志诱发疾病

  3.起居养生:环境宜清凉

  夏天不能整天依赖空调,要趁着早晚气温稍低时,将门窗打开通风换气,避免室内空气的污浊。尤其是下雨时及雨后,空气清新,含有丰富的负离子,这时应关掉空调,打开窗户尽情享受大自然赐予的精华。

  4.运动养生:运动要清心

  运动的目的就是要使心情平静,心静自然凉。高温炎热及伏天不宜远途跋涉,以免伤津耗气。可以选择在比较凉快的早晚练习中医的养生功,或漫步于江边湖畔,或在草木繁盛的园林散步,总之要多亲近大自然,不能因为怕热而只在有空调的健身房活动,在大自然中运动的收获是室内运动所无法比的。

  夏季是天阳下济,地热上蒸,万物生长,繁荣秀丽的季节。夏热夏长,盛夏暑气当令,长夏湿气当令,暑邪湿邪容易引起各种疾病。如《黄帝内经》所指出的“仲夏善病胸肋,长夏善病洞泄寒中”。因此,宜进清淡平和、甘凉生津、清热利湿的食物,以达到祛暑、祛湿、养心、健脾、开胃的目的。

  1、夏季的划分。我国民间习惯把阴历四、五、六月划分为夏季;也有人习惯把公历6、7、8月划分为夏季。在气象学上所指的夏季,是将连续5日平均气温高于22℃的季节定为夏天;在天文学上所指的夏天,是把从“夏至”之日起,到“秋风”前一日止定为夏季;我国古代所指的夏天,是从“立夏”之日起,到“立秋”前一天止定为夏季。

  2、夏热夏长。夏热夏长为夏季的气候特点。在《内经素问·四气调神论》里说“四时万物者阴阳之根本”。所谓四时阴阳,就是指一年四季温热凉寒的变化。而温热凉寒的变化是由一年中阴阳消长所形成的。因为从夏至之日起,已进入夏季,这一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日照地面时间最长,是阳气最旺盛的时期,从这一日起,北半球开始进入炎热的夏季,万物开始生长发育。整个夏季是阳盛阴弱、阳消阴长的过程。

  《内经素问·四气调神论》中说到:“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意思是说,夏天的3个月,阳气已盛,天阳下济,地热上蒸,天地阴阳之气上下交合,万物蕃茂,天地间各种植物大都开花结果,自然界到处都呈现出茂盛华秀的景象。这也是人体新陈代谢最旺盛时期,阳气外发,伏阴于内,气机宣畅,通泄自如,精神饱满,情绪向外,使“人与天地相应”。在炎热的夏季要保护体内的阳气,防暑邪、湿邪侵袭,这是“春夏养阳”的原则。如果没有适应炎热而潮湿的夏季气候能力,就要伤害体内之阳气,从而导致许多疾病的发生。

  3、盛夏的主气——暑与湿。暑为盛夏的主气。人们把气温高于30℃极热天气为暑天,一年四季惟有夏季才有暑天。祖国医学认为,暑为阳邪,易耗气伤津。因为暑邪侵入人体后,则人体腠里大开,而大量出汗,使人体内的水和盐大量排出,导致体液急剧减少,表现为口干舌燥,口渴思饮,小便赤黄,大便秘结。当体内的水分和盐份得不到及时补充时,水盐代谢必将发生障碍,这就严重地耗了体内之元气,常常出现一些面色苍白、昏迷不醒等症状。因此,在盛夏季节要特别注意防暑。在防暑时,不要只图一时的凉快,而冷饮无度或露宿树下,这样会使人体中气内虚,暑邪和风邪则乘虚而入,导致发病。----特别是女性,长时间食用过凉食物,不仅伤害脾胃,还会导致宫寒。进而引发妇科疾病,少女最长见的就是痛经。《摄生消息论》里指出,“不得于星月下露卧,兼使睡着,使人扇风取凉”。《养老寿亲书》里亦指出:“夏月天暑地热,若檐下过道,穿隙破窗,皆不可乘凉,以防贼风中人。”这些防暑取凉的宝贵经验,是符合夏季养生精神的。在防暑时,还要注意预防“冷气病”和发生。“冷气病”的症状是:轻者头痛、腰痛、关节痛、面部神经痛,易患感冒或肠胃病等;重者易患心血管病或皮肤病。预防“冷气病”发生的办法:冷气室温度不应低于25℃,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一般不超过5℃为宜,冷气室要经常通风。患有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以及关节炎的人,不宜在冷气环境中工作和生活。

  湿也是盛夏的主气。盛夏时期,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南方,气候闷热,阴雨连绵,空气中湿度很大。潮湿的空气对人体是有害无利的。(现在就可以理解,为啥四川人好吃火锅)当温度低时,潮湿加强了对热的传导作用,使人体热量很快地散失,人更容易受寒冷的侵袭;当温度高时,由于相对湿度很大,人体汗液不易排出,出汗后又不易被蒸发,使人常常感到烦躁不安,食欲不振,极易发生胃肠炎、痢疾等疾病。一般说来,对人体比较适宜的相对湿度为:当温度为15—20℃时,适宜的相对湿度为45—55%;当温度为25℃时,适宜的相对湿度为30%;当温度高于25℃时,适宜的相对湿度为20%。

  《黄帝内经》所指出的“仲夏善病胸肋,长夏善病洞泄寒中”。三伏时节,天气闷热,阴雨不断,空气中湿度较重,人体出汗较多,这就增加了脾胃的负担,而脾性喜燥而恶湿,一旦脾阳为湿邪所遏,超出了脾胃的适应能力,就会产生食欲不振,大便稀溏,脘腹胀满四肢不温等寒中洞泄一类的脾病了。所以长夏饮食宜清淡、少油腻,以温食为主,少吃多餐,时时进之,并且要适当吃些辣椒,帮助消化,增加食欲,经抵抗湿邪的侵袭。

  《黄帝内经》中指出:“伤于湿者,下先受之。”就是说湿邪伤人往往从人体下部开始。这是因为地之湿气上蒸往往形成湿邪,故湿邪伤人也多从人体下部开始。如湿性脚气、下肢溃疡、妇女带下等都是人体下部的疾病。还有小儿湿疹等等。所以,在长夏时节,居室和办公室一定要通风,防潮、隔热,以减少湿邪对人体的侵袭。

  祖国医学认为,湿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尤其易伤脾胃之阳气。因为脾主长夏,也就是说脾的活动功能与长夏有一定关系。而湿为长夏的主气,所以湿邪最容易侵犯脾胃,导致脾胃消化、吸收功能低下。湿邪重浊粘滞,容易阻隔气机,一般病情较长,缠绵难愈。如湿热带下之分泌物和以及皮肤病变之渗出物,多为秽浊不洁之物;又如风湿脾症,时好时坏,经常反复;湿邪易伤人体肌肉筋骨,如风湿关节炎等症,均为难愈之病。因此,长夏应做好防湿工作。

    上一篇:夏季养生糖水

    下一篇:夏季养生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