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_养生学堂>中医知识>中医理论>

中医如何诊断疾病

玉凤2分享

  或许许多人都会认为,中医通过摸脉就能够治疗病人的疾病,这也太厉害了。但实际上中医只是凭着摸脉就能够知晓病情吗?中医如何诊断疾病?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中医如何诊断疾病的资料,欢迎阅读。

  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

  1.望诊:是医生用视觉来观察病人的神色情况,作用初步估计病人所患上疾病的轻重,疾病的性质以及预后的根据。望诊是四诊之首,这是真自然的。病人来了之后,医生首先看一看病人,对病情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2.闻诊:就是医生用听觉和嗅觉来辨别病人发出的声音和排出物的气味,对分辨疾病的寒、热、虚、实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3.问诊:这点更为重要,详细询问病人的病史,能够充分了解疾病的全部过程以及病人的主要痛苦,对于分析病情,做出了正确的诊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4.切诊:就是平时指的摸脉和按诊两个部分。是医生用手对病人的脉搏和病变的部位触摸按压,从而获得比较客观的体征。

  这以上的四种诊察方法是通过长期的无数人次的亲身经验和历代医学家的不断总结形成的一种具有民族医学特色的诊断方法。在临床应用时,必须把四种诊断方法综合起来。

  那种认为单凭摸脉就能诊断出疾病的人,是对中医诊断方法缺乏全面的了解。他们不了解当病人的症状表现与脉象不一致时,医生可以采取舍脉求证的方法。必须特别之处的是,那种自吹单凭摸脉就能看病的医生,大都是些“卖狗皮膏药”的江湖郎中,是不可信的,千万不要上当受骗,防止疾病没治好还耽误了治疗的最佳时间。

  中医是怎样诊治疾病的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起来的有机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机体各个部分在生理上互相联系,在病理上互相影响;不但如此,中医还把人与自然界联系在一起,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这就是贯穿中医理论的整体思想。

  中医看病讲究“辨证论治”结合“辨病论治”。首先是收集资料,中医要求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然后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中医的整体抽象思维,得出辨证结论。中医的辨证方法包括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六经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经络辨证等。其中八纲辨证又是最常使用的,而八纲又以阴阳为总纲,辨其表里、寒热、虚实。抽象思维的过程,就是将望闻问切四诊资料与人体的生理病理相联系,根据疾病的不同,结合医生个人的经验特点,选择一个或几个合适的辨证方法,做出分析综合。最后采取相应的治法和方药或针灸按摩等方法进行治疗。

  比如患者感受外邪了,咳嗽症状很重,痰白略黄,粘稠不易咯出,口渴,还有鼻塞流清涕,头痛,恶寒(怕冷)等症状,中医诊断病名是“咳嗽”,八纲辨证属实,表寒里热证,脏腑辨证病位在肺,采取解表散寒,清肺止咳的方法,可以选用麻杏石甘汤加减。

  望闻问切四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望是观察病人的精神、面色、体态、舌象、表情等;闻是听病人的说话、咳嗽、喘息等声音,嗅出病人体味、排泄物的气味等;问是询问病人自己所感到的症状,以前所患过的疾病等;切是用手诊脉或按腹部有没有痞块等。常有人以为一摸脉便能说出患者的病情是很高明的大夫,其实中医经典里说“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对患者的观察细致入微,对各种临床现象的了解尽可能全面,有助于做出准确的诊断。

  中医的病名诊断一般并不困难,而辨证的结果就要复杂得多。尤其是久病重病多病的时候,证型往往错综复杂,虚实、寒热,不同医生都有可能做出不甚相同的结论。加之中医有不同的流派,医生有各自的经验和特点,对于同一个病人,辨证可能完全不同,采取的相应治法就会不一样。即便辨证相同,中医方剂学的内容也是汗牛充栋,医生根据各自的经验和用药特点,也可能开出不同的方药。而不同的方药有可能取得同样好的疗效,也有可能疗效大相径庭。

  目前中医体质正日益受到医生和老百姓的重视,目前比较普遍的可能是九种类型体质辨识法。其实体质辨识也包括很多方法,比如有先天体质的说法,根据生日推算人的五运六气禀赋,不同禀赋有相应的体质特点和易患疾病。一些医师把“辨证论治”、“辨病论治”、“辨体论治”三者结合应用。作为现代中医大夫,必须与时俱进,对西医的知识也要有所掌握,才能适应时代需要。

  有人会说,中医治病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太难把握了,这是对的,中医学是一门非常博大精深的学问,绝不是一朝一夕便可以领悟的。有人在报刊杂志上看到一个方子,便对号入座,以为就能治疗自己的病,其实这种做法是十分不妥的,有时甚至可能适得其反。我在临床上有时也遇到这样照方开药的人,感觉很无奈。现在全民的养生保健意识的提高是件大好事,对于简单的小问题,选用一些非处方类中成药,可以自行解决,真是遇到疾病,请教有经验的中医大夫才是明智之举。

  中医如何诊断耳聋

  1.风热侵袭

  证候:开始多有感冒症状,起病较速,耳闷耳胀堵塞感,耳鸣、听力下降而自声增强,伴头痛、恶寒、发热、口干等全身症状,脉浮数,苔薄白或薄黄,局部检查见鼓膜轻度潮红及内陷。

  辨析:①辨证:外感热病中出现耳鸣耳聋,脉浮数为辨证要点。②病机:外感风热上扰,耳部经气痞塞不宣故有耳内阻塞感,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发热恶寒,脉浮数,苔黄均为外感之征。

  2.肝火上扰

  证候:突然耳鸣,如闻潮声,或如风雷声,风聋时轻时重,每于郁怒之后耳鸣耳聋突发加重,并兼有耳胀,耳痛感,眩晕,口苦咽干,头痛面赤,心烦易怒,夜寝不安,胸胁胀痛,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辨析:①辨证:突发耳鸣耳聋,头痛面赤,烦躁不宁,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为辨证要点。②病机:因足少阳经上入于耳,下络于肝而属胆,所以情志抑郁,肝气失于疏泄,郁而化火,或暴怒伤肝,肝胆之火上扰,清窍被蒙,则生耳鸣耳聋。火盛炎上,故头痛面赤;肝胆火旺,扰动心神,故心烦易怒,夜寐不安;肝气郁结,络气不畅,故胸胁胀闷;肝内火郁,肠中津液被灼,故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肝郁化火之征候。

  3.痰热郁结

  证候:两耳蝉鸣,有时闭塞如聋,胸闷痰多,耳鸣眩晕(眩晕【译】:是因机体对空间定位障碍而产生的一种动性或位置性错觉,绝大多数人一生中均经历此症。),时轻时重,烦闷不舒,二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辨析:①辨证:双耳蝉鸣时轻时重,有时闭塞憋气,痰多胸闷,苔黄腻,脉滑为辨证要点。②病机,痰热郁结,蒙蔽清窍,气道不畅,故耳鸣如潮,甚则气闭失聪;痰浊内盛,气机不利,故胸脘满闷;痰火中阻,影响健运则口苦,二便不畅;苔黄腻、脉弦滑均为痰火之症。

  4. 肾精亏损

  证候:中年以后双耳听力逐渐下降,伴细声耳鸣、夜间较甚,失眠,头晕眼花;腰膝酸软,遗精多带,口渴多饮,舌红少苔,脉细弱或细数。

  辨析:①辨证:中年以后耳鸣耳聋,夜间较甚,兼见腰膝酸软,遗精多带,舌红脉细为主要辨证要点。②病机:经曰: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半即衰之谓也。精血不足,不能上充清窍,邪火转而上乘,以致耳鸣耳聋逐渐加重;腰为肾之府,肾亏则髓不充于骨,故腰膝酸软;肾亏相火妄动,干扰精室,故多虚烦失眠、梦遗走泄;舌红少苔为肾精不足之征;精血不足,故脉来细弱无力;若见细而兼数,则为阴虚相火亢盛。

  5.脾胃虚弱

  证候:耳鸣耳聋,休息暂减,劳而更甚,蹲下站起时加重。倦怠乏力,劳怯神疲,纳少,食后腹胀,大便搪薄,面色萎黄,脉虚弱,苔薄白腻。

  辨析:①辨证:耳鸣耳聋,时轻时重,四肢困倦,昏愦食少,大便时糖,脉细苔薄为辨证要点,②病机:脾胃虚弱则清气不能上升,耳部经脉空虚,故耳鸣耳聋;脾弱运迟,胃虚纳呆,则食少便溏;脾阳不实四肢,则懈情无力,脉细弱、苔白腻,均为脾气虚馁之征。

  温馨提示:多吃含铁丰富的食物,缺铁易使红细胞变硬,运输氧的能力降低,耳部养分供给不足,可使听觉细胞功能受损,导致听力下降。补铁,则能有效预防和延缓中老年人耳鸣、耳聋的发生。常吃有活血作用的食物,活血化瘀能扩张血管,改善血液黏稠度,有利于保持耳部小血管的正常微循环。可常食用黑木耳、韭菜、红葡萄酒、黄酒等。

看了“中医如何诊断疾病”的人还看了:

1.中医学的诊断治疗和实践方法

2.中医知识试题及答案

3.中医阴阳五行学说

4.浅谈中医治未病的理念

5.人的九种体质及养生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