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各学科学习方法>政治学习方法>

高中政治哲学12个唯物辩证法的答题模板常见的知识性错误剖析

慧良2分享

  高中政治的学习需要一些捷径,对于考试来说,就是一些答题的模板。小编在这里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高中政治哲学12个唯物辩证法的答题模板

  1.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事物的联系又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不能否认和割断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也不能主观臆造联系。

  方法论:

  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改变条件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2.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1)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2)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当各部分以合理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会大于部分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

  (3)整体和部分二者不可分割,相互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部分也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

  (1)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2)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3.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原理内容:

  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方法论:

  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1>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2>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

  <3>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4.矛盾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

  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即对立统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方法论:

  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善于全面分析矛盾,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反对片面性、一点论。

 

  5.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原理内容: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在,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

  方法论: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二者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在这个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到另一场合则变为特殊性。在这个场合为特殊性的东西,到另一场合则变为普遍性。

  方法论:

  这一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事物,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原理也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即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要把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结合起来。

 

  7.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

  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

  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注:注意题目中出现的重点、主要、关键、中心、首要、第一、核心等词体现这一原理

 

  8.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二者在一定条件下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方法论:

  要求我们看问题时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弄清事物的性质。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注:主次矛盾的关系原理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关系原理结合起来就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之中的重点

 

  9.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和方法论

 

  即事物发展原因原理

  原理内容:

  <1>事物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2>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3>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4>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

  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10.量变质变相互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即事物发展状态原理

  原理内容:

  <1>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

  <2>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3>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方法论:

  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

  <1>坚持适度原则,控制量变的限度

  <3>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4>要重视量的积累,为质变创造条件。

  11.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和方法论

  即事物发展趋势原理

  原理内容: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方法论:

  既要坚定信心,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要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和人生道路上的曲折。

  12.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原理

 

  原理内容:

  唯物辩证法认为,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联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离开两点谈重点或离开重点谈两点,都是错误的。

  方法论: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应该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高考政治哲学常识试题中,常见的知识性错误剖析

  1、把经济术语、政治术语和哲学术语混同起来

  【例题】2002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五周年纪念日。这五年里,在“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指引下、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香港经济保持了高度繁荣和稳定。从哲学上看,这主要说明:

  a.政治对经济有反作用,给经济的发展以巨大的影响

  b.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c.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进行强而有力的宏观调控

  d.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剖析】

  此题易误选a、c两项。而事实上,这两项的表述均非题干要求的哲学术语,而是政治术语和经济术语,但由于各自的表述本身具有准确性,因而具有很大的迷惑性。与政治术语、经济术语不同的是,哲学术语是对具体问题的哲学反思,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此题正确答案为d项。

 

  2、把唯物论和辩证法混同起来

  【例题】“人类要不断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才能促进社会发展”。请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对这一观点进行简要评析。

  【剖析】

  解此题最易错误在于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来评析这一观点,虽然说得头头是道,但却不符合答题要求,即“张冠李戴”,用辩证唯物论的角度分析代替了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分析。

  我们所学的唯物论,也称辩证唯物论,是结合了辩证法思想的唯物主义,侧重于对“世界是什么”的认识,主要有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运动的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等知识点。

  我们所学的辩证法,也称唯物辩证法,是以唯物主义为基础的辩证法,侧重于对“世界怎么样”的认识,主要有联系和发展、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矛盾及其特点、一分为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含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等知识点。

  此题参考答案为:①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时,人类又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②上述观点只看到了人与自然的斗争性,而忽视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3、把哲学道理和哲学原理混同起来

  【例题】“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一说法依据的哲学原理是:

  a.物质决定意识

  b.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c.一切从实际出发

  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剖析】

  此题学生容易误选c、d两项,主要原因在于分不清哲学道理和哲学原理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道理,也可以简称哲理,包括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原理,指的是世界观,不包括方法论。

  此题c、d两项“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别是“物质决定意识原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的方法论要求,均不符合题干要求指出依据哲学原理的限定性,故要排除。b项虽是哲学原理,但不能作为从国情出发的哲学依据。此题正确答案为a项。

  4、把意识的能动作用的两个方面表现混同起来

  【例题】号称“生命登月”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于2001年8月26日率先在中国取得突破:尽管参与时间最晚,但是我国科学家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完成了所承担的染色体区域测序任务,在参与六国中率先绘制出完成图,顺利通过了国家验收。从哲学上看,这表明:

  a.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

  b.正确的意识是我们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

  c.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

  d.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剖析】

  此题易误选d项。主要原因在于对意识的能动作用的两个方面表现认识上发生偏差。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肯定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的前提下,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首相表现在,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意识的能动作用还突出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以正确的思想和理论为指导,通过实践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即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显然,我国科学家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在六国中率先绘制出完成图,只能说明意识的能动作用的第一方面的表现。a项说法否认了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有正确和错误之分,b项说法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要求,犯了主观主义的错误。此题正确答案为c项。

 

  5、认为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程度取决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

  【例题】尽管技术、经济上的困难比预想的要复杂的多,但是我国科学家争分夺秒,迎难而上,胜利完成了染色体区域测序任务,在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六国中率先绘制出完成图。从哲学上看,这表明:

  a.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是不可分割的

  b.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性为前提

  c.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d.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程度取决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

  【剖析】

  此题易误选d项。在人类出现之前,自然界的规律已经存在并发生作用,不能认为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不可分割,故a项说法错误,不选;d项夸大了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否认了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始终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犯了主观唯心主义(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口号)的错误,不选。b项说法虽然正确,但不符合题目本意,不选;此题正确答案为c项。

  6、把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混同起来

  【例题】“入世”对我国既有机遇又有挑战,但总的来说利大于弊。这一结论蕴含的主要哲理是:

  a.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b.任何事物都包括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c.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d.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认识事物的性质

  【剖析】

  此题易误选c项,主要原因在于不能区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对这两个哲学原理的应用思维模糊。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对矛盾群体之间关系的划分,强调在解决面临的多种矛盾的时候,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明确主攻方向,把握中心和关键,防止主次不分,“眉毛胡子一把抓”;又要恰当处理次要矛盾,统筹兼顾,防止“单打一”。这样才能做好工作。

  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基于矛盾内部的两个侧面之间关系的划分,强调在分析任一具体矛盾时,要把矛盾的两个侧面都能分析到,更要分清和把握主流。这样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事物。

  分析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形势,既要看到对我国有利的一面,又要看到对我国不利的一面,这是一分为二,分清利弊;利弊权衡,利大于弊,则分清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然利大于弊,可以说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来说是一件好事。因此,应抓住入世的有利机遇,满怀信心地迎接新的挑战,争取更大的胜利。此题正确答案为d项。  7、把认识的根本任务和认识的根本目的混同起来

  【例题】随着人类基因密码的测续和顺序的基本完成,基因技术将得到广泛的应用,基因制药、基因克隆、转基因玉米、大豆等转基因生物将迅速发展。这一事实说明:

  a.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

  b.科学技术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界和社会的存在将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基因技术的广泛应用,有利于我国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剖析】

  此题易误选a项。实际上,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认识的根本目的则是把理性认识运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此题正确答案为b项。

  8、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最重要来源

  【例题】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就士大夫和渔工水师没有正确认识到“钟声”产生的原因时指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停泊绝壁之下做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这句话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c.认识正确与否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

  d.实践是认识的最重要来源

  【剖析】

  此题易误选d项。从题干“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停泊绝壁之下做莫能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这两句话来看,其中蕴含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两个哲理。题枝“实践是认识的最重要来源”这一说法具有较强的迷惑性,仔细琢磨,其言下之意是除了实践,还有其它的认识来源。事实上,不管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此题正确答案为b项。


高中政治哲学12个唯物辩证法的答题模板常见的知识性错误剖析相关文章:

1.高二政治哲学答题模板

2.高中政治万能答题模板

3.高中政治必修四答题模板

4.2017高二政治哲学试题及其答案

5.高中政治唯物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82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