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初中学习方法>初三学习方法>九年级历史>

初三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归纳(2)

慧良分享
  ★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一、慕尼黑阴谋

  1.内容:签订《慕尼黑协定》(1938年9月)

  2.目的:祸水东引,把德国侵略矛头引向苏联

  3.实质:纵容侵略,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安抚侵略者。

  4.影响: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也极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5.启示:对待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为不能姑息养奸,要坚决斗争。反对绥靖政策,制止争霸的局部侵略战争,是清除大战隐患的重要举措。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1.全面爆发标志: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

  2.规模扩大的标志:1941年6月德国进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3.进一步扩大的标志: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第7课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1.标志: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2.意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3.启示: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为了共同的利益可以走向联合。

  二、雅尔塔会议

  1.召开时间:1945年2月

  2.目的:为了协调行动,尽快打败法西斯。

  3.与会首脑:美国罗斯福、英国丘吉尔、苏联斯大林。

  4.内容:

  (1)打败德国后,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

  (2)决定成立联合国

  (3)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对日作战。

  5.影响:为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二战的转折——斯大林格勒战役

  四、二战的胜利

  1.欧洲第二战场开辟: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6日),使法西斯德国东西两面受敌。

  2.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1945年5月8日,标志二战在欧洲结束。

  3.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标志二战结束。

  4.胜利的原因: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全世界人民协同作战,相互支持,共同对付法西斯。

  5.二战性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五、二战的影响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2.影响:

  (1)它是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的浩劫,几千万人失去了生命,无数的财产被毁。

  (2)彻底改变了世界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六、二战的启迪

  1.和平来之不易,悲剧不能重演。

  2.人民是战胜法西斯的决定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

  3.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共同迎接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国与国之间应该和平共处;人类命运休戚相关,要加强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

  ★第8课 美国经济的发展

  一、发展概况

时期

主要表现(特点)

主要原因

20世纪

五六十年代

持续发展,西部和南部发展尤其迅速,呈现一片繁荣景象。

占据广阔的国际市场;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改善人民生活,创造发展环境。

20世纪

七八十年代

70年代危机,经济地位下降;80年代调整,经济发展受限。

经济发展弊端显露;经济危机打击;通货膨胀,债务沉重。

20世纪

九十年代

持续稳定发展,发展速度名列西方发达国家前列,进入新经济时代。(新经济的主要特征信息化和全球化)

社会经济改革;加大发展教育、科技事业力度,促进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完成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二、启示:

  1.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是资本主义自我调节与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是美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根本原因。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实力对于一个国家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我国的经济建设在产业结构上应该注意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合理配置;在空间布局上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开发的力度。

  ★第9课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一、欧洲的联合

  1.战后经济发展(50-70年代)

  (1)原因:

  外因:美国大力援助。

  内因:发挥高素质的劳动力优势,采用最先进科技成果和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

  (2)表现:持续繁荣。

  2.欧共体的成立

  (1)时间:20世纪60年代

  (2)作用:对成员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3.欧盟的成立

  (1)时间:1993年

  (2)单一货币——欧元

  (3)性质:区域性的经济政治组织。

  (4)地位: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至2007年,已有27个成员国)

  (5)影响:各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欧洲经济发展。对美国的霸权主义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二、日本的崛起

  1.原因:

  (1)美国进行社会改革,推行非军事化政策;

  (2)美国扶持日本;

  (3)制定了适当的经济政策;

  (4)引进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

  2.表现: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3.影响:随着经济发展,国际地位加强,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欲望也开始膨胀。

  4.1974-1975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使日本经济发展速度一度减缓。

  5.80年代中期以后促进日本经济发展原因:实行“科技立国”的政策

  ★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一、赫鲁晓夫改革

  1.时间:1953--1964年。

  2.内容: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弊端,进行政治、经济改革。

  3.评价: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二、戈尔巴乔夫改革

  1.时间:1985年

  2.前期重点:经济改革,没取得成效。

  3.后期重点:政治改革。

  4.影响:苏联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一党制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三、苏联解体(1991年底)

  1.原因:

  (1)根本原因:长期以来极端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

  (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

  (3)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4)其它原因: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泛滥;社会矛盾、民族矛盾激化等。

  2.催化剂:八一九事件(加速了苏联解体)

  3.认识:社会主义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汲取苏联的经验教训,坚定不移地坚持和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9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