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考辅导资料>

关于高考历史的简介

淑娟2分享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高考也在波折、腰斩、重塑中改变和成长,高考记录了一代又一代人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痕迹。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高考历史,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高考历史

又到一年一度高考时,笔者不由得想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1年来高等教育考试走过的极不平凡的历程。

促进统一规范 施行全国统考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境内的高校复杂多样,既有在解放区干部学校基础上创办的革命大学,又有借鉴苏联经验建立起来的高等学府,还有南京国民政府遗留的部分公、私立大学,以及接管过来的教会办的院校。很显然,当时我国的高等教育是很不发达的,也造成国家建设所需人才十分缺乏。周恩来总理在一次会议上曾感慨地说:“人才缺乏已成为我们各项建设中的一个最困难的问题。不论经济建设、国防建设,还是巩固政权方面,我们都需要人才。”因此,下大力抓新中国的高等教育工作摆在了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位置。

为实现教育上平稳的衔接与过渡,1949年全国高等学校仍沿袭过去的单独招生方式,各大学自主命题,自主招生。1950年5月26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发布了新中国第一份高校招生考试文件《关于高等学校一九五零年度暑期招考新生的规定》,要求各大行政区教育部门“根据该地区的情况,分别在适当地点定期实行全部或局部高等学校联合或统一招生”。如统一招生有困难,各大行政区可“在符合本规定之基本精神范围内,允许各校自行招生”。这项规定的主要意图是促进高等学校招生的统一性和规范化。但由于单独招考操作上的惯性,该年度的招考方式仍五花八门,既有校际的联合,又有大区的统一,还有学校的单独招生。但总的来看,1950年的招生考试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大部分学校一次招生即招满足额。1951年,实行以全国大行政区范围内的统一招生方式。

由于各高校招生结果极不平衡,条件好的高校生源充足,其他学校多次招考仍不足额。成绩好的学生常被几所大学同时录取,新生报到率高低不一。加之各校办学质量和社会声誉高低有别,单独招考造成许多高校招生不足额和新生报到率低的局面。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方便考生参考,更为了克服新中国成立之初教育工作的不健全状态,使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纳入国家计划轨道,1952年6月12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全国高等学校暑期招收新生规定。明确规定自该年度起,除个别学校经教育部批准单独招生外,其余所有高校一律参加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国家对招生名额实行严格控制,考试环节统一操作。对报考条件、考试科目、考试时间、政审标准、命题标准等全部作出规定。1952年,新中国首次全国统一高考时间为8月15日至17日。自此,全国统一高考制度正式形成,进入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录取的高考新时代。这种招考制度一直持续到1965年。

取消考试,

推荐与选拔相结合

1966年5月1966年开始时,正面临着一年一度的高考。是年4月6日至14日,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座谈会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取消考试,要采取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新办法。6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的社论传播了这次会议的精神,并提出废除高考制度,“要彻底把它扔到垃圾堆里”。

7月24日,《关于改革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提出:从本年起,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下放到省、市、自治区办理。高等学校取消考试,采取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办法。从此,“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十六字方针就成了那个时期大学录取的方法。但当时各地方的政府陷于瘫痪,招生未能也无法按时开展。从1966年起,中国内地所有大专院校均停止招生,教师与学生被下放劳动,高等教育陷入全面瘫痪。1970年,为落实毛泽东的有关指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部分高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到1972年,全国大部分高等学校才陆续恢复“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招生办法,于是“工农兵学员”登上了大学的舞台。

从1970年到1976年,按照上述十六字方针,全国招收工农兵学员共7届94万人。由于废除了招生考试,这些学员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加之当时学校管理难以到位,特别是“工农兵”被推荐到大学,最主要的目的不是学习,而是“上大学、管大学、用毛泽东思想改造大学”,这种本末倒置的指导思想,使大学教育进入了严重的形式化、政治化怪圈。

1975年,邓小平受命主持党政军日常工作,领导开展全面整顿。9月26日,他与中国科学院的领导同志就当时的大学招生方法和教学质量谈话时指出:“我们有个危机,可能发生在教育部门,把整个现代化水平拖住了。”“大学究竟起什么作用?培养什么人?有些大学只中等技术学校水平,何必办成大学?”“一点外语知识、数理化知识也没有,还攀什么高峰?中峰也不行,低峰还有问题。”他还清醒地看到,教育上的“危机”是一个民族的严重危机。一个轻视教育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为此,他要求教育部搞一个汇报提纲,并进行恢复高考试点。也就是在这次谈话之后,按照邓小平的设想,通过考试直接从高中毕业生中选拔一批优秀学生到大学深造。

然而,邓小平的意见遭到了_的猛烈反对,这些正确主张没能得到落实。

推倒“十六字”方针

高考再次开启

1977年8月4日,再次复出的邓小平提议并主持召开了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请来了包括中国科学院吴文俊、童第周、叶笃正、王大珩,中国农业科学院金善宝,北京大学周培源、沈克琦,清华大学何东昌,复旦大学苏步青,武汉大学查全性,中国医学科学院黄家驷,上海交大吴健中,南开大学杨石先在内的30多位专家学者和教育部门的负责人进行座谈。提高教学质量、改革招生制度、为振兴科学教育献计献策是这次座谈会的主要议题。

会上,查全性教授言辞激昂地抨击现行招生制度埋没了人才、卡了工农子弟上大学、坏了社会风气和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等问题。他说,大学的招生工作是培养人才的第一个环节。从武汉大学5年来招生的情况看,按照1966年时期确定的“十六字”方针招收的工农兵大学生文化基础相差悬殊,质量没有保证。广大群众包括大学里的教师,对“十六字”方针非常不满。大家说解放前上大学靠钱,新中国成立后17年上大学靠分,1966年中招收工农兵上大学靠权。群众对一些党的干部利用特权招收自己子女入大学非常气愤,说“学会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因此“十六字”方针不推倒,招生质量得不到保证;“走后门”不正之风不刹住,党风不能端正;高考不走上正道,读书无用论的社会风气不可能得到根本扭转。查全性教授的发言切中要害,引起与会者强烈共鸣,大家纷纷发言支持查全性的意见。

邓小平听完大家的发言和意见后,当即表态说:“同意恢复高考制度,十六字方针必须推倒,高考从今年开始。”邓小平问大家:“今年是不是来不及改了?”大家说:“今年改还来得及,最多晚一点儿。”邓小平果断地说:“既然大家要求改,那就改过来。”接着问坐在一旁的教育部部长刘西尧,“你们教育部的那份报告送出没有?”刘西尧回答说:“上午刚刚送出。今年恢复高考恐怕来不及,因招生工作会议已开过了。”邓小平坚定地说:“那还来得及,把送出的那份报告追回来,今年就改,看准了的,不能等。重新召开一次招生工作会议就是了。”邓小平又说:“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今年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不要再搞群众推荐了。这是早出人才、早出成果的一个好办法。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遵照邓小平的上述讲话,8月13日至9月25日召开了全国第二次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一年内开两次招生会,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有的。但由于“左”的思想还束缚着许多人的头脑,因此会议争论十分激烈。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一是现在是否可以像1966年前一样通过考试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二是在1966年中考试被说成是 “智育第一”“分数挂帅”“对贫下中农专政”,现在是否可以恢复实行了十几年且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考试;三是政治审查中如何克服唯成分论的影响,贯彻主要看本人政治表现的政策;四是招生中如何贯彻阶级路线与择优录取的关系。邓小平就上述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对于为什么要从应届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生,而不再必须先去劳动两年,他说:“道理很简单,就是不能中断学习的连续性。”9月19日,他还同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进行了谈话,提出“招生主要抓两条:第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他还十分严厉地要求教育部“要争取主动”“不要成为阻力”,并再一次重申:“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

邓小平还在教育部的送审稿上关于招收新生的政治审查条件一段亲自写上自己的意见。他说:“政审,主要看本人的政治表现。政治历史清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遵守纪律,决心为革命学习,就可以了。”并再次强调:“招生主要抓两条:第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

这样,会议报告便确定了当年的招生政策,这就是《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意见规定: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城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和应届毕业生,符合条件均可报考。考生要具备高中毕业或与之相当的文化水平。招生办法是自愿报名,统一考试。

10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了恢复高考的问题。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至此,恢复高考的决策尘埃落定。

一代年轻人命运的转折

1977年10月21日,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都以头号新闻发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所有第一时间听到这一消息的人们,都流露出兴奋和喜悦的表情,大家奔走相告。高考给无数青年,尤其身在农村的青年们带来了巨大希望。他们要找回被十年1966年耽误的青春。不少人在心里反复说,这下有希望了!有希望了!就连那些曾经地位极其低下,甚至被称为“五类分子”子女的知识青年,也可以参加高考。这点燃了他们心中的希望之光。一些曾经的工农兵大学生,也加入了考试的行列,重新回炉,他们想参加一次真正的考试,做一名真正的大学生,受一次真正的大学教育。

1977年的高考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命题,考试工作于年底进行。沿用1966年前文理分科的办法,文理两类都考政治、语文、数学,文科加考历史、地理,理科加考物理、化学。新生于1978年春季入学。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唯一一次冬季高考、春季招生。

当时的报考人数超出了有关部门的预料,共570多万人。需要提及的是,1977年的招生文件规定:“考生年龄在20岁左右,不超过25周岁,未婚。”这个规定对1966年、1967年两届高中毕业生来说极不公平,因为此时他们大多已30岁了,而且很多人有了家室。这种情况反映到中央后,邓小平特别关注和重视这一特殊群体,指示有关部门加以研究。后来的规定就把他们划进了准许参加高考的人员里。

由于1977年高考积累了经验,加之各方面条件趋于成熟,1978年的高考已恢复夏季进行,并恢复了全国统一考试。教育部还编发了《高考复习大纲》,以后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了1966年前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的办法。

恢复高考的重大决策,改变了一代年轻人的命运,也改变了整个国家的命运。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批高素质人才。这批人后来成为改革开放各个领域的骨干和社会的中坚力量。

中国高考变迁历史回顾:那些你不了解的高考故事

2020年3月31日教育部宣布教育部宣布202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以下简称“高考”)延期一个月举行,考试时间为7月7日至8日。

截至目前,高考仍然是中国公信力最高的国家考试制度,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发展历史,也是高考不断改革和实践探索的历史。从1952年的首次全国统一高考,到1977年恢复高考、1999年高校扩招,再到2014年国务院发文正式启动新一轮高考改革,作为中国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考一直在顺应经济社会的需要,积极调整,承担起科学选拔人才和促进社会公平的重任。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原司长、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钟秉林教授在接受网易教育采访,谈到未来中国要深化高考改革,应该怎么做?给出了这样的观点:

“首先,保持初心,不忘改革目标。高考改革是为了促进教育公平,科学选拔人才,促进人才全面发展。不要在碰到问题或者在实施改革的过程中,把初心忘了,把目标忘了,又回到应试上。

第二,因地制宜,因校制宜,不断提高改革的科学性和公平性。比如,为了提高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的人数,启动面向贫困地区的定向招生专项计划;考虑到中西东部教育水平发展的不均衡,国家推出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现在,每年的高校招生增量大部分都投到了人口大省和一些西部地区,就是为了提高这些省的高考录取率,缩小省和省之间的高考录取率差异。同时,各个省的各个学校,甚至一个省的不同学校之间,改革举措都要具体化、多样化。因为我国的特点就是教育规模大、教育差异大,有区域差异、城乡差异,同一个学区不同学校之间还有差异,每个学校的校情不同,在改革过程中,要尊重学校的首创精神,让学校结合校情去探索,用多种方式实现改革目标。举个例子,在上海这样发达的直辖市,高中走班教学还分为了全走班、中走班、小走班三种模式,就是考虑到不同学校的情况。

第三,统筹协调。政府和学校要协调,有些是政府的责任,比如教学资源不够、教师编制不够,政府就要来解决问题。高等学校和中小学校要协调,考试招生和人才培养要协调,不能脱节。所以,必须加强系统研究,顶层设计,深化综合改革。这种改革只靠一个部门,一个学校是做不下来的。

第四,优化改革发展的大环境。在高考改革上,社会舆论要有一个正确的导向。这不是说需要迎合什么,而是传播先进的教育观念。比如,什么是以学生为本?同时,社会公众和老百姓对高考改革要有比较理性的认识和合理的期盼,高考改革的系统性很强,很艰巨、很复杂,难度很大。而且,高考只是我国教育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是全部,想通过高考解决全部问题是不现实的。所以,必须坚持有限目标。举个例子,在目前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短缺的情况下,通过高考改革,我们应该可以争取实现促进入学机会公平这个目标。但是,如果有人期盼通过高考改革让所有孩子都上好大学,这就超出了高考改革的范围,这需要引导高等学校坚持内涵发展,把重点放到提高质量、优化结构上,办好每一所学校。

总之,不管怎么样,我们都要继续努力,争取把高考改革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尽可能让改革结果和预期目标的符合度更高一点。”

1949-2020年中国高考变迁历史回顾

_1949年高等学校单独招生。

_1950年同一地区高校联合招生。

_1951年以全国大行政区范围统一招生。

_1952年全国统一招生:

1952年6月12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发布《关于全国高等学校一九五二年暑期招考新生的规定》,规定所有高等学校实行统一招生考试。1952年7月17日,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编印了《升学指导》一书,其中《全国高等学校一九五二年暑期统一招生简章》明确报名日期暂定8月6、7、8日三天,各大行政区可根据具体情况提前或延后办理。

志愿填报

首次高考规定凡应届毕业生应尽可能采取集体报名方式。投考志愿分系科志愿和学校志愿两种。填报志愿的办法是先系科后院校,系科志愿可填报3个,每个系科志愿可填报院校志愿5个。3个系科志愿应全部填写,每个系科志愿后的5个学校志愿应尽量填写。学校志愿可填本区或外区学校,但所填外区学校不得超过所填学校志愿总数的1/3。此外,还有“指导志愿”栏,是当3个系科志愿均不能录取时,由招生委员会酌情分配至适当系科的候补。

考试科目和时间

1952年8月15、16、17日三天,举行了首次全国统一高考。每个科目考试时间为1小时40分钟,每半天考两科,上午考试时间为7:30-9:10和9:30-11:10,下午是2:00-3:40和4:00-5:40。15日上午考国文和数学,下午考化学和中外史地;16日上午考物理和政治常识,下午考生物和外国语(俄、英);17日安排加试笔试和术科。每个考生必须参加所有8个科目的考试,报考文法财经等院校(系),政、国、外、史四科分数之和占60%,数、理、化、生四科分数占40%;报考理工农医等院校(系)采计分数的科目及比例正好相反。艺术、体育等院校(系),前四科分数之和占总分的40%,后四科分数之和占总分的30%,加试术科成绩占总分的30%。

具体考试内容

首次高考实行全国统一命题,制定统一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各大行政区招生委员会组织考试、评卷,录取工作在北京,由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主持进行。此次高考的命题原则为:“考试的主要目的是测验投考者有无入有关系科的准备条件,绝不应出奇僻及超出中学范围的试题。”“试题要顾及全国高中毕业生的一般程度……”高考作文题为《记一件新人新事》、《我投入祖国怀抱》,两题择一,文体为记叙文,国文总分100分,作文占50分。英语总分也是100分,其中阅读测验占40%,汉译英占60%。汉译英为10个句子,如“我们的祖国是多么的伟大啊!”“封建制度已经被消灭。”中外历史科总分为50分,同样带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如名词解释包含“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遵义会议”等,填充题、改错题也往往涉及农民起义、马恩著作、苏维埃政权等。

_1966年“废除高考,高校停止招生。

_1971年高等学校逐步举办试办班,恢复招生。招收的新生初中毕业即可,但须 经过两年以上劳动锻炼,废除招生考试,改为“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 学校复审”。工农兵大学生由此出现。

_1977年6月29日至7月15日,当年第一次高校招生座谈会,讨论参加高考的学生资格。

_1977年8月13日至9月25日,当年第二次高校招生座谈会举行,确定高考招生办法。具体包括:1、劳动知识青年和应届高中毕业生都可以报名;2、具有高中毕业的文化程度才可以报名,而且必须通过大学入学考试;3、政治审查主要看本人表现,破除唯“成分论”;4、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

_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正式恢复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的制度。据统计,当年的报考人数570万,录取人数27万人,录取率4.7%。

_1977年11月3日,教育部、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出《关于1977年招收研究生的通知》。1966年期间长期中断的招收培养研究生的工作从此开始恢复。1979年,高等学校单独招生。

_1978年恢复后的第一场高考,教育部门的统计显示,当年全国就有570万人参加了高考,录取了27万人,录取比例为27:1。

_1983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方法。规定在中央部门或国防科工委系统所属的某些院校,按一定比例实行面向农村或农场、牧场、矿区、油田等艰苦行业的定向招生。

_1985年,教育部规定:可以从参加统一高考的考生中招收少数国家计划外的自费生。一向由国家“统包”的招生制度,变成了不收费的国家计划招生和收费的国家调节招生同时并存的“双轨制”。同年,从美国引进标准化考试,并于当年首先在广东省进行了英语、数学两科的试点。

_1985年以后,高考改革的总体趋势向减少高考科目方向发展。先是将理科7门、文科6门各减为3+2共5门,上海则实行3+1方案。同年,国家教委决定在北京大学等43所高等学校进行招收保送生的试点。

_1989年8月,国家教委决定将标准化考试逐步在全国推行。

_1996年,中国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高校学费开始增加。后续几年中,高校学费年增长幅度达到了30%,甚至50%。2000年,一直由国家“全包”的师范专业也实行收费,招生并轨改革完成。

_1997年,普通高校招生并轨改革。

_1999年,扩大高校招生规模,并揭开了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序幕。教育部开始推行“3+X”科目考试方案。广东省率先开始在高考科目设置和考试内容上进行改革。目前全国大多省区市均实行了“3+X方案。”

_2000年,北京、上海、安徽进行了春季招生的改革。2001年,北京、上海、安徽和内蒙古自治区继续进行了此项改革。

_2001年,教育部出台新政策,允许25周岁以上公民参加高考,彻底放开高校招生的年龄限制。

_2001年,江苏省3所高校率先实行了“自主招生”的试点工作。截至2007年,已有53所高等院校开始自主招生。

_2002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历史性的第一次全面实现了网上录取,全国网上录取新生率达到了85%。

_2003年,北大、清华等22所高校被赋予5%的自主招生权。2006年,自主招生的高校扩大到了53所。同年,教育部允许香港高校在内地自主招生。实施了20多年的7月高考制度终于迎来变革,高考时间提前1个月,固定安排在每年6月的7、8日(个别省份会有所延长,如江苏、广东),高考告别酷暑。

_2007年,山东、宁夏、广东、海南4省区作为全国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首批实验区,即将迎来课程改革后的第一次高考。 07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师范生免费教育重返大学校园。

_2008年四川大地震,四川地震重灾区的高考向后推迟约一个月,并且取消外语科听力考试。

_2012年,全国共有16个省市试行自主命题,其余15个省区市采用国家统一命题。

_2014年,上海、浙江两地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将文理科变为选考3门科目,同时考试次数由1次变成1+2(选考),选考实行赋分制度。

_2016年,除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5省市外,其余26个省份均选择全国统一命题试卷。全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陆续出台新的高考改革时间表。

_2017年,被称为“新高考元年”。新高考在浙江、上海两地展开,高考综合改革试点进入关键时刻。两地的高考改革方案概括起来就是“两依据一参考”和考试科目“3+3”。

_2020年,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202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以下简称“高考”)延期一个月举行,考试时间为7月7日至8日。具体科目考试时间安排为:7月7日,语文9:00至11:30;数学15:00至17:00。7月8日,文科综合/理科综合9:00至11:30;外语15:00至17:00。湖北省、北京市可根据疫情防控情况,研究提出本地区高考时间安排的意见,商教育部同意后及时向社会发布。


关于高考历史的简介相关文章:

高考关于历史的知识点概括

高考历史知识点大总结

高考历史重点知识概括

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大全

有关高考历史知识点梳理

高考历史基础知识

高考历史知识总结

高考历史知识归纳大全

高考历史重要知识总结

高考历史重要的知识点大全

    485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