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场读后感范文500字
《生死场》,以沦陷前后的东北农村为背景,真实地反映旧社会农民的悲惨遭遇,以血淋淋的现实无情地揭露日伪统治下社会的黑暗。
生死场读后感1
现在的安逸,让我们早已忘却了挣扎。
这是个时代的洪流。我生在一个幸福的家庭,平凡普通,但是生活是温馨美好的。父母的陪伴和老师的教育,生活和学校是相连的,每一个孩子都是这样成长的。现在是和平时代,国家重视科技和教育,没有战争,没有动乱,我们就这样活着,渺小平凡。
有阳光的地方,就会有阴影,这是无法避免的。许多富者,挥霍着金钱,不知世上还有许多人需要帮助,找不到让生命更有意义的方式。太多的父母溺爱孩子,对孩子的关爱和保护就是漂亮昂贵的衣服和大量的零花钱,早已为孩子铺好了人生之路,然而这样环境下长大的人,却……这不知是幸福还是更深切的悲哀。
其实,我很想活在上个世纪,那个动荡的社会中。相对于教室里的学习,从5岁到25岁安逸本分的学习,书中那不幸的时代,似乎更能爆发出一个人的民族之气。那时的人无疑是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那些受地主压迫的贫苦农民,天天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苦干活,还要忍受饥渴和疾病的煎熬,在那种条件下,他们挣扎德活着。我无法想象那样的环境中,想要活下来,是要忍受怎样的艰难与心酸,一颗怎样的心才能承受,要有怎样的顽强性格才能适应,那时的他们与现在的我们是怎么也联系不到一块的。想到自己总是因一点不顺心就乱发脾气,遇到点苦,就受不了要流泪,依赖着父母,不知生活的不易,我感到很惭愧。隔了不过百年,世界彻底变了样,那人呢?我们血脉传承中,不知骨子里还有几分先辈的血性。
那时的中国也是在水深火热中,科技武器才是那时的王道,而中国无疑成了弱者。连个小小的日本都想吞下中国。当然,有压迫就有反抗,不当王国奴,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鬼,这样的豪情热血,无数堂堂正正的中国人,用自己生命保卫着国家的尊严。不是在沉默中死去,就是在沉默中爆发。那些不愿做奴隶的中国人都一个个站了起来,扛起了保家卫国的重责,那些在茫茫黑夜中的苦难的人,组织着一切,是如此悲壮又义无反顾。甚至连那个胆小怕事的二里半最终也受不了日本人的暴虐,他也要反抗,而加入了义勇军。
那样的先辈是值得我们敬重的,记住他们吧。他们在生与死之中挣扎,上演着悲壮的人生。在那时,死并不难,而要在压迫中亡国后还能勇敢的反抗并要活下去,那是何其艰难不易,他们有着那样顽强的生命力,我想更重要的,一定是那坚强的心和那火热的血!
在那时,女子的地位是低下的,那时的女人并没有像现在一样独立自主平等的地位,她们受社会的约束,注定一生要靠丈夫。那个金枝,有着自己的梦想和幸福,可她嫁了个粗暴的男人,于是注定了一生的悲惨。那样可怜的女人在那时太多了,没有幸福,没有阳光,要忍受生活和心灵的双重折磨与煎熬。那时,梦想与生活完完全全是两回事,女子的梦想即使是简单的,也犹如夏日的泡沫,如此短暂且易碎,而且是碎得彻底。如果她能活在现在,那么人生绝不相同。只要努力追求,幸福和梦想就掌握在自己手中。可那是命啊,她活在那个时代,我们只能是无奈的旁观者。不同的时代,能造就不同的人生,我们该庆幸的,该感激的。
然而,活在当下的我们,在感慨之余,依旧不该忘记历史,不能忘却苦难,更不能忘记那生与死之间的挣扎!
生死场读后感2
很小的时候,就常常听语文老师说萧红。大概是从那个时候起,就不由得在心里对萧红产生了敬佩之意。读完她的作品,深深的感受到了感触。很喜欢她的《生死场》。这是她的成名作。在文坛上引起巨大的轰动和强烈的反响。
《生死场》是她的第一部以萧红之名写的作品,原名《麦场》,后来胡风将它改名为《生死场》。
同时也表现了东北农民的觉醒与抗争,赞扬他们誓死不当亡国奴、坚决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民族气节。萧红的笔触式如此的细腻,鲁迅先生也曾这样评价过:“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品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此外,胡风曾这样评价过:我们才能够真切地看见了被抢去的土地上的被讨伐的人民,用了心的激动更紧地和他们拥合。萧红的这部作品对当时的作用是很独特的。
作为一名女性作家,萧红将悲剧的触角滞重地深入到女性世界。《生死场》的女主人公王婆,是一个饱受磨难的老妇人,她的第一个丈夫虐待她,后来干脆抛弃了她和孩子,独自跑进关内去了。她为了生存,不得不嫁给第二个丈夫,这个丈夫却病死了。她又不得不嫁给第三个丈夫老赵三。在她老年的时候,儿子因为反抗官府,被反动政权枪毙了,她觉得生活无望,愤而自杀,可是在将要埋葬的时候,又活转过来了。另一个贫农家的少女金枝,她只有十七岁,像所有的年轻人一样,梦想着青春和幸福。但生活给她带来的是什么呢?情人很是粗暴,她还没有过门就怀了孕,受到母亲和同村妇女们冷言冷语的嘲讽。嫁过去之后,丈夫嫌她和刚出生的女儿拖累自己,竟把不满一个月的小金枝活活摔死了。还有一个贫农家的少妇月英,本来是村里最美丽、性情最温和的妇女,因为患了瘫病,成了丈夫的累赘,不给她饭吃,不给她水喝,后来死了。作者通过对她笔下三个人物的命运的描写,展现了北方贫苦妇女的悲惨的遭遇。萧红思考关注着女性的生命形式及生存状态。她将自己作为女性的痛苦的灵魂,融进她笔下苦难女性的身上,将她特有的“人生荒凉感”与女性的孤寂与悲剧融为一体,从而使她笔下的“萧红式”女性充满着悲剧美,这些是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妇女生存的悲剧,也是现实的社会的悲剧,更是历史的文化的悲剧。萧红对男权社会的强烈抨击和对女性命运的深切同情,包含着她鲜明的女性意识,即女性应该获得人格的平等与人性的尊严。在继承五四传统的道路上,萧红以自己创作呼唤着妇女解放与女性自觉。
每个时代都会出现那么一些文人骚客来反映社会现实,推动文学的进一步发展,萧红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生死场读后感3
首先说萧红这个作家,原来只是听说过她的名字,后来看看电影黄金时代,对她的经历过了一遍,也算是了解了,也喜欢了。前半部,它对人性,人的生存这一古老的问题进行了透彻而深邃的诠释。这种对人生的生存期望的思索,超出了同时代的绝大部分作家。不过,它在艺术表现上存在着不足之处,有人称之为文本的断裂。换言之,小说的后半部,由生死存亡转到革命前途问题。鲁迅称它是“ 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 的一副“ 力透纸背” 的图画。
这是萧红的成名作,或许就是在写着她的命运,父亲出了名的抠门,从小跟着祖父,祖父有美丽的花园。就像书的结尾写着,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起了,小主人逃荒去了。那花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的,但都透露着生存与死亡的挣扎。好像就是叙述,那些故事真实的让读者就感觉它的确发生过。荒凉的年代,吃饭都成了问题的时候,人们还是有情的,只是情之前是吃饱,生存,然后是情。一本书看下来,给人一种淡淡的压抑感,看到结尾,好像又解脱了,这种解脱,是死亡的解脱。
《生死场》是一部浸透着“ 悲凉” 的小说,这种悲凉来自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社会现实的灾难性和艰巨性,更来自于人们对现实的沉重的心里反应。在黄土地里,贫苦无靠的农民身受地主阶级的残酷压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是背向蓝天,脸朝黄土,辛勤操劳,累弯了腰,累跛了腿,还是得不到温饱,受着饥饿和疾病的煎熬,在这种牛马不如的生活中,连生下来的孩子也是畸形的。“ 九一八” 事变后,宣称“ 王道” 的日本军队的铁蹄,踏进了这个小小的村庄。受着地主阶级残酷压榨的广大农民身上,又直接地压上了一座帝国主义的大山。亲人被枪杀了,他们的邻人被掳走了,连鸡都抢得不剩一只了,村中的寡妇多起来了。就是这些受苦受难的农民,他们白天看着宣称“ 王道” 的破旗,夜里秘密地组织起来。多灾多难的王婆倔强地站起来了,她在窗外给秘密团体站岗放哨。赵三成了义勇军的秘密宣传员,白天黑夜地走门串户。东村的一个寡妇把孩子送回娘家投奔义勇军去了。就连那个胆小怕事、一辈子守着一只心爱的山羊过日子的跛足二里半,也告别了老山羊,跟着头领参加了义勇军。人民宣誓的日子,用悲怆的气氛,烘托出人民要求抗战到底的决心。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萧红在心灵的一隅,用生命贴近现实,以先觉者的悲凉笔触抒写人生苦难命运,展示人生的荒凉感。
又说小说中人物的塑造,它不是大部分小说那样,好人坏人分明,这里面都是复杂的人,真实的人,人性就是这样。没有绝对。她有事做着好事,有事做些谁也不理解的事。你以为她要死了,她偏偏挣扎着,最后活了过来。你以为她最终会好好活着,却无比凄惨的死去。你以为你可以预知他们的命运?没有经历过的,不会知道他们路途的远方。 所有著名的小说,作家,都是来自生活,有着丰富的经历。平淡的人生不生波澜,无节无枝,实在没东西可写,所以乱世总是出作家的。
生死场我花了三天的时间看完了,所以故事在玩我心中是连贯的,也有些看不懂的地方,这或许是时代不同,有些话语不能理解。
它用了散文化的结构章法,书中写了季节的更换,年代的轮回,但时间的自然流转却没有提供为情节发展所需的因果关系,因而,那里的生活只是一个个各自相对独立的场景之间的空间组合。第一章“ 麦场” 主要写二里半找羊,第二章“ 菜圃” 写金枝与成业的恋爱,第三章“ 荒山” 写月英的死和“ 镰刀会” 。整个小说没有组织完整的故事情节,它采用的是一种散点空间单元,并通过时间转换的节奏把其连缀了起来。这种看似无组织的组织,无结构的结构,正是中国散文美学形散而神聚的精髓之所在。
萧红是个经历丰富的作家,《生死场》是一部发人深省的小说。
生死场读后感4
4月10日,我读完了萧红的小说《生死场》,这是一本好书,它没有复杂的情节,但已能够清晰地表达出主题。文艺理论家胡风对这部小说有很多好评。
看完了书,我也是有点感想的,为书中的主人公惋惜,为旧中国惋惜。书中有一句经典的话:“在乡下,人和动物一样,忙着生,忙着死。”读来让人断肠。胡风说:“乡下的人们,蚊子似的生活着,糊糊涂涂地生殖,乱七八糟的死亡。”说得很真切。的确,在暴君的统治下,人们活着都不知道是为了什么,只是生啊,死啊,生与死都没有目的,生活在一片迷茫之中。我感到这种麻木不仁的生活的可悲。
但是他们终究醒悟了,他们受到了日军的残害,他们猛然醒悟,活着,应该为捍卫家园而奋斗,为自由而奋斗。他们也许认识到,天下不是暴君的天下,是百姓的天下,是自己的天下,应该为自己的天下而战斗。
小说中赵老三的话让我感动,也让我记忆犹新——“等我埋在坟里,也要把中国的旗子插在坟顶,我是中国人!……不,不是亡国奴!”赵老三的觉醒也唤醒了所有愚夫愚妇们的心,不知生死是什么的人们终于醒了!他们以前是像蚊子般的为死而生,现在是像巨人般地为生而死了!
这部小说在呼吁人们爱国的同时,也让人们发出对生的思考,生为何,死为何?我不能完全理解,但我依稀觉得,为死而生是牲畜,为生而死才是人。其实生死也没有绝对的意义,最终也就归结于一个简单的道理——为他人奉献,为国家奉献,为除自身以外的一切奉献自己的力量,生就有意义,死就是不朽。
生死场读后感5
生死场是一本生命之书。
在这个仿佛隔绝于我们所熟知的文明世界以外的乡村,生与死犹如一扇旋转门,日夜旋转不休,从这个门进去,从那个门出来。小说中反复出现生死交替的描写,最令我难忘的莫过于接生,五姑姑的姐姐生孩子,“这边孩子落产了,孩子当时就死去,……孩子掉在炕上,像投一块什么东西在炕上响着”,“窗外,阳光洒满窗子……田庄上绿色的世界里,人们洒着汗滴”。二里半的老婆和李二婶子同时生产,麻面婆的孩子刚露出头顶,五姑姑进来说李二婶子小产了,人快死了,王婆赶过去,另一个产婆来时,麻面婆的孩子已在土坑上哭着。“王婆再次回来时,窗外墙根下,不知谁家的小猪也正在生小孩。”一片乱七八糟的景象,生与死你方唱罢我登场,对于生并无过多的欢欣,对于死并无过多的悲戚。正所谓生亦何欢,死亦何苦。
在这里美丽也不能获得更多的垂青,美丽的事物在这里是要被摧残,被毁灭的,像金枝,成业想要娶她的时候,叔叔问他“小姑娘到我们家里会做什么活计”,成业说:“她长得好看,有一双亮油油的黑辫子”,可是柴米油盐鸡鸣狗吠的夫妻生活一旦开始,斥责与殴打取代蜜语甜言,青春的丽颜失去了任何意义;月英原是打渔村最美丽的女人,最后以厉鬼一般的形象凄然死去,埋在荒山下;小金枝的死更不啻是一个人间惨剧。仿佛这里不配拥有美丽的事物,这里的一切,是粗糙的,残酷的,丑陋的……
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同样十分微妙,有时候动物被提升至一个极度尊贵的地位,如二里半和他视若命根的老山羊,亡族灭种都不如其来得重要;如王婆牵马入屠宰场,哀恸如犹太人亲手将亲友送入煤气房。而有时候人被践踏至一个极度卑贱的地位,在金枝母亲的眼中,女儿的价值竟不如麦苗;王婆说起过去摔死了自己的孩子时,也说道“起先我心也觉得发颤,可是我一看见麦田在我眼前时,我一点都不后悔,我一滴眼泪都没淌下”。又如之前所提细节,孩子生下来了,不知谁家的小猪也在生小孩,无论人还是猪,在生育这件事情上很自然而然地相提并论了,“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
在萧红笔下的这样一个时空里,生与死,美与丑,人与兽,它们之间并无界限,不是好与坏的对比,不是高级与低级的差异,而是硬币的两面,是同时存在的,是相生相随的。这是个一片混沌的世界。而生命不正是这样吗?生命赋予一切以平等的意义,如同白天和夜晚,我们称之光明与黑暗,可是对大自然而言,无非是太阳落下去,月亮升起来。
生命无所谓生与死,美与丑,人与兽,它存在了,它拥有一切存在的理由和意义,生命不作任何评判,它只让一切发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