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初中学习方法>初一学习方法>七年级语文>

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范文5篇

巧绵2分享

  《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励志型影片。

  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1

  肖申客,一个散发着罪恶之气的监狱,没有自由,没有光明,没有人性。

  该片以一名无期狱徒阿瑞的口吻讲述了另一名无期狱徒安迪追寻自由的感人故事。安迪本是银行的经理,却因一起杀人案成了替罪羊,被毫不讲理的送入了肖申克(之后叙述出安迪遭遇杀人案的事实)。与别人不同的是,安迪性格怪癖,刚强,在过暗无天日的监狱生活中还有着自己的越狱计谋。他逐渐与阿瑞成了死党,得到了一个足以改变命运的小锤子。接下来就是漫长的等待。故事最后安迪成功越狱,阿瑞服刑40年后奇迹释放,以监狱长的自杀和安迪与阿瑞的重逢为结局。

  生命中毅力诚可贵。安迪入狱的第一天起就定下了坚定的信念——用锤子凿石墙!这个被阿瑞看做120年的工程,安迪用了20年就完成了。可谓是滴水石穿,两三米场的钢筋水泥在一把小锤子和20年的毅力前,就如那张海报一般一捅就破。当然,另一位主人公阿瑞也有着不屈的毅力。40年的等待,等白了一头黝黑的头发,等皱了朝气蓬勃的面庞,但等不掉的是乐观,镇定的心态。最终他的豁达、信念,使一个无期罪犯40年就出狱了。

  生命中智力诚可贵。看完本片,我们无不赞扬安迪那睿智的头脑。安迪在短短20年间完成了许多不可思议的事:为人不知的凿开水泥墙;帮监狱长“洗钱”使其无法自拔;借监狱长之手做出一个有名无实的“人物”;开办属于自己的图书馆——真是一个传奇人物。如此说来,不可能的越狱又何谈“不可能”

  生命中希望诚可贵。影片中安迪与阿瑞的对话实称为经典。影片前半截阿瑞说,希望是危险的,它会把你越拉越深。安迪成功后,他说,希望是美好的,有了它才有动力。没错,希望是一切的动力。安迪心怀希望,他才会在逆境中爬向自由,尽管他的安全只能寄托于一张海报,尽管8000天如一日地担心,劳累,尽管要在下水道爬行几英里。

  生命的种.种可贵在”肖申克的救赎“中都体现了出来。有了感悟,才有阿瑞每隔10年的人生态度变化;有了勇气,才有最恐怖的监狱头头请安迪喝酒;有了乐观,才有这一对死党乏味而有趣的监狱生活——

  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2

  我是教堂的一只滴水嘴。作为一块大理石板材,不能像兄弟姐妹一样去铺设教堂的地面、墙壁,甚至是圣母的浮雕,我曾一度唉声叹气,叹息命运对我的不公。一只小小的滴水嘴,有什么用处!用一根简单的竹管就能替代了,何必兴师动众,在我的身上划上一刀刀的刻痕,让我忍受一次次的痛苦呢?

  我一生有过无数传世的作品,我一度热衷名利,当教堂请我雕刻一只滴水嘴时,我不屑一顾,不想接受这不能给我带来丝毫名利之事。主教的诚意最终打动了我,我仍然将它弃置画室,不理不问。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图纸上的两个字,“forGod”。

  我知道,他还是一位画家。他常常在画室画虔诚的教徒、圣洁的天使、神圣的天国。我长时间被丢弃画室一旁,但我一直痴心妄想,何时能进入他的画眼?

  “上帝无处不在。”它的存在,既然是为了上帝,我一定要全力以赴。

  忽然,有一天,他小心翼翼地拿起我,对我仔细观察,终于,他动工了。他不时用温暖的手指触摸我,拂去我身上雕刻的灰尘,一条又一条地划线,一遍又一遍地抚摸。他时而雕刻一会儿,就陷入一阵沉思:下一步该如何拿捏,该如何下刀。他似乎在雕刻一个鲜活的生命。一天天过去了,我浑身被他刻得伤痕累累,灼痛难忍。他常常忙到深夜,也许,寂静的黑夜,更能激发他的灵感,更容易让他与上帝对话。

  我忍受苦痛,只求他慢慢雕琢,哪怕是一刀刀的伤痛,我也心甘情愿。我爱上了他的刀工,他的虔诚,他的执着,他的信念。我只求与他多待一天,在他手中,我顿觉心安。哪怕再大的伤痕,我也能忍受。

  终于,我雕完了这只怪兽状滴水嘴。我曾鄙夷不屑的大理石板材滴水嘴。在柔和的灯光下,散发着圣洁的光芒,似乎有说不尽的故事:历经坎坷,忍受磨难,最终涅槃。我忽然发觉:我以前的所有作品,也抵不过这只滴水嘴。即使它将被放在教堂的飞檐,鲜为人知,寂寞将陪伴它的一生一世。

  我被放到了教堂高处,新生活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难熬,站在高处,我能看见日落月出,人来人往。他在我的底座上还留下两个字,“forGod”。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上帝无处不在”,他会洞察一切。也许,救赎自我的心灵,就是最接近上帝的人,他做到了。

  我又画了一幅画,命名为“给上帝”,但最终没有发表。我明白了舍得的道理,因为有舍才有得。

  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3

  《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小说,也是一部自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1994年,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在全球上映,大获成功,并受到了全球观影者的热议,自此之后,该片口碑被影评人争相传播,跃居为全球电影评分排行榜第一的作品。

  我是在了解到这本书之后,才观看的影片。影片讲述的是一位年轻有为的银行家安迪遭受妻子的不忠和背叛,然后被诬陷杀人犯喊冤入狱并自我救赎逃脱监狱重获新生的故事。在司法审判的过程中,奸诈的律师提供了各种置他于死地的证据和辩论,而法官也并没有担当起应有的责任对证据进行细心审查。入狱后的安迪一开始与众人格格不入,逐渐的,他有了自己的想法,那就是要通过自己的能力重获自由。

  在监狱里,安迪结交了好友瑞德,获得了他的一些帮助。同时,安迪积极得与典狱长和狱警们搞好关系,典狱长和一众狱警为了理财和教育问题请教安迪,安迪用自己的知识从他们那里获得了不少便利。而的典狱长为了将自己的不义之财洗白,也让安迪作为他的代理人,用他的银行学和财务知识来处理个人财产问题。

  安迪当然没有放过这个大好机会,当他获得了狱警们信任的时候,也为自己的一班狱友争取福利和进入图书馆读书的机会。更重要的是,他有了一个长远的逃生计划!

  安迪在自己的狱房中的墙上找到了一个薄弱之处,并通过瑞德的帮助获得了一把铁锤,他决定用这把铁锤挖出一条通过自有的路。而要实现这个计划何其艰难!监狱的检查非常严格,于是他用一副美女的画来遮住自己挖掘的洞,由于狱警们和他相处的不错,因此一直没有引起警觉,安迪正是利用了这个心理。

  安迪用自己的知识也帮助狱友们重获人生的希望,让他们燃起生活的热情,瑞德就是其中最要好的一个。而在瑞德的心里,安迪似乎是一个不可能被牢笼关得住的人。果然,经过20年的努力,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安迪从那副画后的洞里逃了出去,并在银行通过自己的签名取走了典狱长的所有钱。

  而贪心和卑鄙的典狱长也因为安迪的匿名举报和提供的证据被检察官调查,最后选择了自杀,在临死前,他打开了安迪的《圣经》,发现里面藏着一把铁锤,并写着:救赎之道,就在其中!

  当瑞德通过自己的努力减刑后出狱,安迪联系了他并和他重逢在墨西哥海岸——美丽的异国他乡。

  故事就完了,这本书和电影让我们看到了层出不穷的人性之恶,让我们对生存的价值和意义产生了思考。而长期的精神摧残会将人们的思想制度化,我们需要做的是怀抱希望,为了自由而通过努力实现自我救赎!

  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4

  《旧约.以赛亚书》中说道:“锡安必因公平得蒙救赎,其中归正的人必因公义得蒙救赎。但悖逆的和犯罪的必一同败亡;离弃耶和华的必致消亡。”据说这里就是“救赎”一词的起源。据粗略统计,在整部《以赛亚书》中,这个词一共出现了16次之多。很明显,它象征着基督思想的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至于到了宗教时代,“救赎”因其明确的指向一性一而一度成为了左右西方一精一神世界的关键词。既然如此,那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即“救赎”产生于特定的人群()和特定的年代(宗教年代),而随着20世纪以来西方社会中信仰的缺失,人本主义代替了神本主义,这个词似乎也将不复流行。

  然而,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着名导演弗兰克.德拉邦特从斯蒂芬.金的《春天的四个故事》中看似无意地提取出了这个银行家的故事。随后,一部伟大的电一影诞生了。这部电一影的名字叫《肖申克的救赎》,一个信仰缺失的年代里关于救赎的故事。

  那么,在这部影片里,德拉邦特想要表现的是谁对谁的救赎呢?

  没有任何辩驳的自一由,巧舌如簧的检察长把安迪的生命一交一给了肖申克漫长的岁月。被冤枉的银行家不会甘于命运,然而肖申克并非福地,第一天晚上就有人被活活打死了。“把信仰一交一给上帝,把身一体一交一给我。”监狱长的训词非常露骨,他的意思无非是“在这里,你们没有自一由,必须无条件地做任何事,不要有什么不切实际的幻想,那是属于上帝的”,于是,一场关于尊严和人一性一的斗争就此开场,不过在这场斗争中,救赎主不是上帝。

  救赎主是两个字:希望。被救赎的也是两个字:自一由。

  或许这篇文章的读者会认为我太过一抽一象化了,但是当你在头脑里从头至尾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断闪回那些片段的时候,你会轻而易举地理解我这么说的缘由的。

  希望,是整部影片的主题。

  在安迪来肖申克之前,监狱里的话题除了变一态、打架就是无所事事地消磨时间,混乱、肮脏、恐惧、绝望共同织就了这里恶劣的环境,犯人没有任何人权可言,为监狱长无偿出卖他们的廉价劳动力。在安迪入狱之后,这个不甘现状的银行家尽管依然无力改变犯人受压迫受凌一辱的事实,但他却至少带来了希望,一种不曾有过的自一由生命的气息。这种希望不同于监狱长口头上说的“我是世界的光明,跟着我就不会有黑暗”,因为他是个彻头彻尾的“伪基督”,他只是借基督之名行魔鬼之事,监狱长教育囚犯们“不许亵渎上帝”,其实他正是把自己当作上帝的,而骨子里,他残暴的禀一性一是要让囚犯们屈服于“纪律和圣经”,甚至于“要你吃你就吃,要你拉你就拉”,暗无天日的折磨最终把肖申克的每一个人都制度化了,导致了老布的死亡,导致了瑞德出狱后仍带上了毫无人权的“请示”的烙印,失去了希望,就始终无法像一个正常人那样的生活,而监狱长的所为,正是要彻底磨灭肖申克犯人对于未来的希望。

  安迪是注定要和的暴力制度对抗的,他带来了希望。这种希望,在于对恶势力(三姐妹)坚决的反抗,在于不失生活情趣的雕刻,在于不畏凶险为大家赢得那坐牢以来唯一一次由海利请客的啤酒,在于他当着监狱长的面播放大家从未听过的美妙音乐,在于他执着地带领大家修建全英格兰州最好的监狱图书室,在于他二十年来孜孜不倦地挖地洞逃生。对此,我们不得不说安迪是一个被导演诗一性一化了的英雄,德拉邦特对这个人物的塑造通过贯穿剧中的几个“HOPE”一目了然地呈现了出来,也许他本人就是一个希望中的人物,但通过他个人的努力,我们可以看到方方面面的变化,其中最明显的变化来自于瑞德。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安迪和他的约定,瑞德是否会和老布一样,因为被长期地制度化了而无法适应社会,最终只能在长期的压迫之后在自一由社会“到此一游”,缘于这个约定,瑞德坚持了下来,找到了他坚持“希望”的终点——自一由。真正的自一由是心灵的自一由,很显然,这又是安迪用自己的行动对瑞德的救赎。还有一个明显的变化来自汤米,这个目不识丁的年轻人居然在他的感化下考上了高中,在那个安迪努力建立起的图书室里,人们暂时忘记了压迫、暴力、恐慌,自一由祥和的生活的乐趣给每一个人都带来了希望。

  当我再一次回顾这部影片的时候,我突然感觉到,这个安迪,何尝不是另一个现代版的耶稣?他的受难,始终昭示着耶和华的那句预言“其中归正的人必因公义得蒙救赎。但悖逆的和犯罪的必一同败亡;离弃耶和华的必致消亡”,而德拉邦特似乎也的确要把他塑造成一个耶稣式的人物,从他逃出肖申克之后的仰天长啸到监狱长自一杀之前墙壁上的那一行字“主的审判很快降临”好象都在诠释着这一点。但是,我们同样可以在他身上看到一种自一由人对于命运的反抗一精一神,这是一个在心灵上得到解放的人,任何实质的牢笼都束缚不了他,作为一个现实存在的人,他的肉一体虽受磨难,却并未消亡,而是用实际的行动来抗争,而老布,放飞了杰克,却囚禁了自己,这就和安迪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告诉人们:不管在任何地方,只要在心里还有最后的一点希望,那就还活着,否则,安于麻木的现实,也就同死亡没有什么区别了。

  是的,是“希望”救赎了“自一由”,这是重新构建的现代文明里的救赎,除了自己,我们没法依赖虚幻的救主。曼德拉说过:“心,是一个人最强壮的部分。”假若我们的心不停息,希望,就始终存在。

  最后,用安迪留给瑞德的那封信作结尾吧:

  ……心怀希望是一件好事,也许是最好的事,心怀希望就永远有希望……既然你已经走到这儿了,就再走远一点吧……

  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5

  每天晚上看电视的黄金时间,基本是一爱一人和孩子们的事情,十点过后,我才会到电视机前浏览一遍,但能够吸引我的节目却不多。昨晚十点左右,当我将遥控器定格在央视6台后,美国的经典影片《肖申克的救赎》正在播出,欣赏一段后,竟被深深吸引。看完全剧后,已是午夜时分,自己激动的难以入眠,为安迪那执着坚韧的信念感怀不已。

  银行家安迪因为妻子有婚外情,酒醉后误被指控用槍杀死了她和她的情一人,安迪被判无期徙刑,这意味着他将在肖申克监狱中渡过余生。

  片中的年轻银行家,凭着对银行财务知识的一精一通,在狱中,不仅为自己赢得了生命的安全、些许的自一由,更为狱友争取到了物质、一精一神上的利益。也正因为对财务的一精一通,也使得男主角最后彻底击败残暴、一陰一险的狱长,并且使自己获得物质上的自一由。

  另一方面,看看那六年每周不懈的申请信、N年每周两封的申请信、用那“600年也挖不出隧道”的石斧日日不懈掘出的隧道、雷电声中用石块砸破的下水管道、边呕吐边匍匐爬过的500吗长的的恶臭的下水道……这一切无不深深刻画两个词:信念和毅力。

  在网上发现了一篇评论本片的文章,感觉很深刻,略有删节,转载如下: 这些天按时上下班,衣冠楚楚,与时俱进,过得颇麻木。于是夜里心情便有些低落,寻了肖申克的救赎来看。

  距离这部伟大的作品已经有十年了。我知道美好的东西想必大家都能感同身受,但是很抱歉,我的聒噪仍将一如既往。

  今夜在我眼里,《肖申克的救赎》与信念、自一由和友谊有关。

  [1]、信念

  Red说,希望是危险的东西,是一精一神苦闷的根源。重重挤一压之下的牢狱里呆了三十年的他的确有资格这么说。因为从进来的那一天起,狱长就说过,“把灵魂一交一给上帝,把身一体一交一给我。”除了他能弄来的香烟和印着一裸一女的扑克牌,任何其他异动在这个黑暗的高墙之内似乎都无法生长。

  然而Andy告诉他,“记住,希望是好事——甚至也许是人间至善。而美好的事永不消失。”

  于是Andy能够用二十年挖开Red认为六百年都无法凿穿的隧洞。当他终于爬出五百码恶臭的污水管道,站在瓢泼大雨中情不自禁的时候,我们仿佛看到信念刺穿重重黑幕,在暗夜中打了一道夺目霹雳。亮光之下,我们懦弱的灵魂纷纷在Andy张开的双臂下现形,并且颤一抖。

  庸常生活里的我们,似乎已经一习一惯了按部就班,一习一惯了先说“那不可能”,一习一惯了没有奇迹,一习一惯了,一习一惯了。可是正如《飞越疯人院》中说的那样,“不试试,怎么知道呢?”

  试着留住一些信念,在它们丧失殆尽之前。它们也许无法最终实现,也许无法让我们更有意义的活着——甚至对于我自己而言,它们只会愈加带给我来更多的虚无感。然而我知道我有多需要这样的虚伪与自欺,因为你可以说我在做梦,但我不会是仅有的一个。Andy也不是。

  ——我们已经看到监狱长打开藏有Andy凿石锤的《圣经》时,翻至那页正是《出埃及记》。这个章节详细描述了犹太教徒逃离埃及的过程。

  [2]、自一由

  我到今天也始终不明白,这两个意大利女人在唱什么。事实上,我也不想去明白。有些东西不说更好。我想,那是非笔墨可形容的美境。然而却令你如此心伤。

  那声音飞扬,高远入云,超过任何在禁锢中的囚犯们所梦,仿佛一只美丽的小鸟,飞入这灰色的鸟笼,让那些围墙消失,令铁窗中的所有犯人,感到一刻的自一由。

  当Andy不顾一切在监狱的喇叭里放《LeNozzediFigaro》时,镜头缓缓划过正在广场上放风的犯人们和狱警们。他们叫人感动地静立当地,抛却所有愤懑,狠毒和怨怒,沐浴着我从未觉得如此自一由的一陽一光。莫扎特的乐声铺洒在这些人们身上,来自俗世的美妙音符似乎将他们都濯洗得纯净无比。

  强者自救,圣者渡人。我这才明白Andy的用意。修屋顶的时候,他为大家争取来啤酒,事实上是为大家争取到那种像在修缮自家的屋顶一般自在的感觉,所以他不喝酒,微笑却带着巨大的幸福;放费加罗的婚礼,也是要唤醒他们已快丧失的自一由感。

  然而强者终究是少数。自一由面前,更多的人们纷纷选择禁锢。在监狱图书馆呆了五十年的Brooks,为了不被假释,竟然想通过伤害狱友来达到留在监狱的目的。很奇怪吗?自一由、平等、博一爱一,本来应该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理想。可是Brooks们却早已经被监狱的规则之下规则了自己,他们需要规则,需要秩序,如果没有它们,甚至无法生存。 Brooks得到了身一体的自一由,灵魂却已经被无可挽回地体制化。他终于没有能够摆脱对自一由无法适应的困境,悬梁自尽。而睿智如Red,在出狱之后也悲哀地发现,自己竟然连撒尿都要向经理报告,否则一滴尿都挤不出来。他也考虑如何违规以便回到监狱,甚至考虑与Brooks一样离开。

  步履匆匆的人们也许应该偶尔驻足,跳出来看看自己的模样。我们终会知道,一习一惯于服从规则的人们将付出巨大代价来一习一惯本来属于每一个个体的自一由。

  [3]、友谊

  此片无关一爱一情,除了背叛。有的只是监狱中的男人间的友谊。Red和Andy的那种友谊置放在高墙之下,似乎比我们纷繁俗世中的友情来得更加纯粹和干净。他们都是内敛的人,然而洞悉一切,心意契合。我喜欢这种感情。所以在他们终于相会在太平洋小岛的一陽一光沙滩之上的时候,忍不住一人笑了。

  如果我在肖申克,我会是谁?如果你在肖申克,你又会是谁?

相关文章:

1.《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5篇

2.《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5篇范文

3.《肖申克的救赎》高中生读后感5篇优秀作文

4.《肖申克的救赎》优秀读后感5篇600字

5.《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5篇

6.初中生《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5篇

    33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