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考生物试题(2)
2017年中考生物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在载玻片上滴甲、乙两滴草履虫培养液,用解剖针连通两滴培养液,在甲的左侧放少许食盐(如图),发现草履虫从甲转移到乙中,这一实验说明生物能( )
A.繁殖后代 B.进行呼吸
C.由小长大 D.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分析】生物具有一下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答】解:草履虫具有应激性,即逃避有害刺激,趋向有利刺激;在甲草履虫培养液左侧放少许食盐,会使培养液的浓度增大,草履虫失水,甚至会把草履虫杀死,因此食盐对草履虫来说是不利刺激,故草履虫从甲向乙运动.
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知草履虫的应激性.
2.下列实例中,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是( )
A.大树底下好乘凉
B.荒漠中的骆驼刺根系非常发达
C.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D.蚯蚓的活动使土壤疏松
【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
【解答】解:A、大树底下好乘凉是因为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向空气中散发水分,带走大树周围的一些热量,从而降低了大树周围的温度,使得大树地下比较凉爽.这说明大树影响了周围环境的温度,属于生物影响环境.
B、在沙漠地区,极度缺水,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是为了减少水分的散失,是对干旱环境的一种适应.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是蚂蚁在大堤内挖穴活动导致大堤的牢固性降低,洪水来临时容易溃堤.表明生物蚂蚁对环境大堤的影响.
D、蚯蚓的活动使土壤变得疏松,是生物蚯蚓对环境的影响.
故选:B.
【点评】对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可从生物的器官特征去分析.
3.天寒地冻不适合播种,其主要原因是缺乏种子萌发所需的( )
A.一定的水分 B.充足的空气 C.适宜的温度 D.光照
【分析】种子萌发必须同时满足外界条件和自身条件,外界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有完整而有活力的胚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以及种子不在休眠期.
【解答】解:天寒地冻不适合播种,主要原因是缺乏种子萌发所需的适宜的温度.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种子萌发的条件.
4.蚕豆从土壤中吸收水分主要依靠根尖的( )
A.分生区 B.伸长区 C.成熟区 D.根冠
【分析】根尖是指从根的顶端到生有根毛的一段.它的结构从顶端依次是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
【解答】解:A、分生区被根冠包围着,细胞体积小、细胞核大、细胞质浓有很强的分裂能力,能够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不合题意;
B、伸长区在分生区上部,细胞逐渐停止分裂,开始迅速伸长,是根伸长最快的地方,能够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但不是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不合题意;
C、成熟区细胞停止伸长,并且开始分化,一部分向外突起形成根毛.是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符合题意;
D、根冠位于根的顶端,属于保护组织,细胞比较大,排列不够整齐,像一顶帽子似地套在外面,具有保护作用.不合题意;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成熟区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以及成熟区适于吸收的特点.
5.用显微镜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在不同放大倍数下,观察到甲、乙视野.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图中显微镜的最小放大倍数为26倍
B.调节细准焦螺旋可使视野清晰
C.甲视野的放大倍数比乙大
D.口腔上皮细胞最外层是细胞壁
【分析】显微镜成像的特点是:首先是物像比实物要大;其次是物像与实物相反,上下倒置,左右反向;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倍数×物镜倍数.
【解答】解:A、图中显微镜的最小放大倍数为10×16=160倍,A错误;
B、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幅度较小,用粗准焦螺找到物像后,为了使物像更清晰,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故B正确;
C、图乙中的图象比图甲中的图象大,是因为乙视野所用镜头的放大倍数比甲视野所用镜头的放大倍数大,C错误;
D、动植物细胞共有的结构是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是细胞壁、液泡、叶绿体.因此,人体口腔上皮细胞的结构有:最外面是细胞膜.D错误.
故选:B.
【点评】回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6.对樟树这种植物描述正确的是( )
A.所有细胞中都含有叶绿体
B.结构层次包括细胞、组织、器官、系统
C.遗传物质主要在细胞核中
D.树干是一种组织
【分析】细胞核是细胞遗传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植物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动物体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
【解答】解:A、并不是所有植物细胞中都含有叶绿体,如根尖细胞就不含叶绿体;故A错误;
B、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因此樟树没有系统这一层次,故B错误;
C、细胞核是遗传物储存和复制的场所.遗传物质主要在细胞核中.故C正确;
D、树干是樟树的茎,茎属于器官,不是组织;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全面,但较简单,属于基础考查.
7.利用温室大棚栽培蔬菜、水果等农作物,已成为现代农业的基本模式.下列是温室大棚栽培作物常采取的措施,其中不是直接利用光合作用来提高产量的是( )
A.合理密植 B.适时松土
C.延长光照时间 D.增加二氧化碳浓度
【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影响光合作用效率的环境因素有:光照、温度、二氧化碳的浓度.
【解答】解:A、合理密植是植物与光接触的面积增大,植物的光合作用越强制造的有机物就越多,A正确.
B、及时松土有利于植物根的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无关,B错误;
C、光照时间越长,植物光合作用的时间越长合成的有机物就越多,延长光照时间能增产,属于光合作用原理的利用,C正确.
D、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适当增加二氧化碳会促进光合作用积累有机物,D正确.
故选:B
【点评】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光照、二氧化碳的浓度等,据此可以很好的在农业上进行运用.
8.观察衣藻、水绵、海带等藻类植物时,发现它们的共同特点是( )
A.都有进行光合作用的器官 B.植物体都由多细胞组成
C.都能固着在海底生活 D.都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分析】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细胞内有叶绿体,全身都能进行光合作用,放出氧气,自然界中百分之九十的氧气都是藻类植物产生的,因此藻类植物是空气中氧的重要来源.
【解答】解:A、藻类植物都没有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因此没有进行光合作用的器官,但是细胞内有叶绿体,全身都能进行光合作用,故A不合题意;
B、藻类植物有单细胞的,如衣藻,有多细胞的,如海带、紫菜等;故B不合题意;
C、藻类植物大多生活在水中,包括淡水中和海水中,少数生活在陆地的阴湿处,故C不合题意;
D、藻类植物结构简单,都没有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9.“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胎儿在母体内发育的主要场所是( )
A.子宫 B.卵巢 C.输卵管 D.阴道
【分析】人类受精的过程及胚胎发育过程如图:
【解答】解:生殖细胞包括睾丸产生的精子和卵巢产生的卵细胞,含精子的精液进入阴道后,精子缓慢地通过子宫,在输卵管内与卵细胞相遇,有一个精子进入卵细胞,与卵细胞相融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不断进行分裂,逐渐发育成胚泡;胚泡缓慢地移动到子宫中,最终植入子宫内膜,这是怀孕;胚泡中的细胞继续分裂和分化,逐渐发育成胚胎,并于怀孕后8周左右发育成胎儿,胎儿已具备人的形态;胎儿生活在子宫内半透明的羊水中,通过胎盘、脐带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怀孕到40周左右,胎儿发育成熟,成熟的胎儿和胎盘一起从母体的阴道排出即分娩.因此,胎儿在母体内发育的主要场所是子宫.
故选:A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人类胚胎发育的过程.
10.每年的5月20日是中国学生营养日.有关数据表明,我国学生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的状况令人担忧.如图表示不同人群每天摄入的食物比例,有关说明正确的是( )
A.水果、蔬菜只为人体提供水和无机盐两类营养
B.粮谷类食物中含蛋白质较多
C.肥胖患者应减少粮谷类及肉类的摄入量
D.营养不良的原因是水果、蔬菜摄入量较粮谷类少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合理膳食的知识,可结合平衡膳食宝塔来解答.
【解答】解:A、水果、蔬菜主要为人体提供维生素、水和无机盐等营养.故不符合题意;
B、蛋白质主要从瘦肉、鱼、奶、蛋、豆类和谷类等食物中获得;而粮谷类食物中含的淀粉比较多,故不符合题意;
C、从图形可知,肥胖患者的饮食中粮谷类和肉类的摄入量较正常人偏多.各占44%和15%,粮谷类含较多的淀粉,在体内转化成糖,肉类含较多的脂肪,多吃易导致肥胖.因此,肥胖患者应减少粮类谷及肉类的摄入量.故符合题意;
D、人体需要的水果蔬菜和粮谷类的量是不一样的,在同一层面,不能单纯比较,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是一道基础题,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合理营养及平衡膳食宝塔的含义,需要学生全面掌握.
11.人体排泄的下列物质中,只通过一条途径排出的是( )
A.水 B.无机盐 C.尿素 D.二氧化碳
【分析】人体细胞代谢活动产生的废物,如二氧化碳、水、无机盐、尿素等,它们属于代谢终产物,它们排出体外过程称为排泄.
【解答】解:排泄的途径主要有三条:呼吸系统呼出气体、泌尿系统排出尿液、皮肤排出汗液.呼吸系统呼出的气体,主要排出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皮肤产生汗液,排出一部分水、无机盐和尿素;大部分的水、无机盐和尿素通过泌尿系统以尿的形式排出体外,是排泄的主要途径.可见二氧化碳只有一条排泄途径,即通过呼吸系统呼出.
故选:D.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人体细胞代谢废物的排出和途径.
12.人体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
A.神经元 B.神经纤维 C.神经末梢 D.神经中枢
【分析】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周围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
【解答】解: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神经元的突起一般包括一条长而分支少的轴突和数条短而呈树枝状的树突,轴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叫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叫神经末梢,神经末梢分布在全身各处,神经元的功能是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和传导兴奋.
故选:A
【点评】关键点: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元.
13.人体由于营养缺乏引起的病症是( )
A.夜盲症 B.白化病 C.侏儒症 D.蛔虫病
【分析】食物中含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水等六大类营养物质,它们各具有一定的作用,一旦缺乏就会患相应的疾病.
【解答】解:A、夜盲症是由于缺乏维生素A(营养)造成的,符合题意;
B、白化病是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遗传病,不符合题意;
C、侏儒症是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的,不符合题意;
D、蛔虫病是由于不注意卫生,吞噬了蛔虫卵引起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常见的疾病的病因,结合题意,灵活答题.
14.能有效治疗患有严重糖尿病人的激素是( )
A.生长激素 B.胰岛素 C.甲状腺激素 D.肾上腺素
【分析】胰岛素是由胰岛分泌的.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糖的代谢,具体说,它能促进血糖合成糖元,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岛素分泌不足易患糖尿病.
【解答】解:人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时,血糖合成糖元和血糖分解的作用就会减弱,结果会导致血糖浓度升高而超过正常值,一部分血糖就会随尿排出体外,形成糖尿.糖尿是糖尿病的特征之一,患糖尿病的人常表现出多尿、多饮、多食、消瘦和疲乏等症状,对患糖尿病的人,可以用注射胰岛素制剂来治疗.
故选:B.
【点评】要注意:胰岛素制剂是蛋白质类激素只能注射,不能口服.
15.人类的下列行为活动中,与“两型”社会理念相符合的是( )
A.用含磷洗衣粉洗衣 B.用塑料包装袋购物
C.用一次性竹筷就餐 D.用节能荧光灯照明
【分析】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解答本题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两方面入手.
【解答】解:A、用含磷洗衣粉容易使水富营养化,造成赤潮现象和水华现象,而污染水体,与“两型”社会理念不符;
B、用塑料包装袋购物,会造成“白色污染”,与“两型”社会理念不符;
C、用一次性筷子,增加了树木的砍伐,浪费了资源,与“两型”社会理念不符;
D、使用节能荧光灯照明,节约了能源,与“两型”社会理念相符合.
故选:D.
【点评】通过回答本题知道了哪些做法有利于环境保护,我们应该如何去做,理解绿色消费、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含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6.下列动物行为中,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 )
A.蜘蛛结网 B.蚯蚓走迷宫 C.海豚表演 D.鹦鹉学舌
【分析】(1)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不会丧失.
(2)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的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解答】解:蜘蛛结网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蚯蚓、海豚表演、鹦鹉学舌是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
故选:A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特点.
17.哺乳动物运动系统的组成不包括( )
A.骨 B.肌肉 C.关节 D.神经
【分析】人和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包括骨、关节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骨起支持作用,骨连接起保护作用,骨、关节和骨骼肌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以及其他系统的协调下共同完成的.
【解答】解:人和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骼和骨骼肌组成.骨骼包括骨和骨连接;骨连接包括关节、半活动连接和不活动连接,关节是骨连接的主要形式.
骨骼肌两端较细呈乳白色的部分是肌腱(属于结缔组织),分别附着在相邻的两块骨上,中间较粗的部分是肌腹,主要由肌肉组织构成,外面包有结缔组织膜,里面有许多血管和神经,能够收缩和舒张.所以,人和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包括骨、关节、肌肉组成的,而不包括神经.
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运动系统的组成.
18.有研究表明:提取健康人粪便中的微生物,注入到病人的肠道内,可以快速治愈长期腹泻的病人.由此可以推测,肠道微生物与人的关系是( )
A.共生 B.竞争 C.寄生 D.捕食
【分析】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其中共生是指有些生物与其它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一旦分开,两者都要受到很大影响,甚至不能生活而死亡,这就是共生.
【解答】解:人的肠道内有些细菌能够制造维生素B12和维生素K,对人体有益,同时,人体为这些细菌提供了生活场所和营养物质,两者之间彼此有利,由此可以推测,肠道微生物与人的关系是共生关系.
故选:A
【点评】熟练掌握共生的概念即可正确答题.
19.如表各选项中概念间的关系与如图不相符的是( )
选项 1 2 3 4
A 生物多样性 生物种类多样性 基因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
B 生物圈 农田生态系统 农作物 水稻
C 种子植物 被子植物 双子叶植物 菜豆
D 纲 目 科 属
A.A B.B C.C D.D
【分析】如图可知1到4的逻辑关系是:4属于3,3属于2,2属于1.或者1到4是一种从大到小的关系.据此答题.
【解答】解:A、生物种类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是并列关系,不是包含关系,A错误.
B、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农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包含农作物,水稻属于生产者,B正确.
C、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被子植物有包括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菜豆属于双子叶植物,C正确.
D、生物分类单位由小到大依次是种、属、科、目、纲、门、界.因此1、2、3、4依次是种、属、科、目,D正确;
故选:A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并能正确理解图中1、2、3、4的逻辑关系.
20.下列食品中,不需要借助发酵技术的是( )
A.苹果醋 B.西瓜汁 C.酸奶 D.泡菜
【分析】微生物的发酵技术在食品、药品的制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如制醋用醋酸菌,制酸奶和泡菜要用到乳酸菌发酵,据此解答.
【解答】解:微生物的发酵在食品的制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如制苹果醋用醋酸菌,醋酸菌发酵产生醋酸,制酸奶和泡菜要用到乳酸菌,西瓜汁是用西瓜经机械加工成西瓜汁,与发酵无关.
故选:B.
【点评】注意掌握发酵技术在食品、药品制作中的应用,平时注意积累相关的例子.
21.“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利用下列哪项技术培育出了高产的杂交水稻新品种( )
A.转基因 B.组织培养 C.杂交育种 D.克隆
【分析】袁隆平院士培育出了高产的杂交水稻,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运用的是杂交育种技术.
【解答】解:A、转基因技术是按照人的意愿运用人工方法,对生物的基因组成进行“移花接木”式改造的重组技术,与题意不符.
B、植物的组织培养指的是在无菌的条件下,将植物的茎尖、茎段或是叶片等切成小块,培养在特制的培养基上,通过细胞的增值和分化,使它逐渐发育成完整的植物体,与题意不符.
C、杂交技术是用不同品种杂交获得杂交品种后,在杂交后代中进行选择以育成符合生产要求的新品种,袁隆平院士培育出优质高产的超级杂交水稻,应用的生物技术是杂交技术.
D、克隆技术是无性繁殖,即由同一个祖先细胞分裂繁殖而形成的纯细胞系,该细胞系中每个细胞的基因彼此相同.
故选:C.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各种生物技术,本题比较典型,需要全面掌握知识点.
22.蜜蜂是典型有社会行为的动物,在花丛中采蜜的蜜蜂,所处的发育时期是( )
A.卵 B.幼虫 C.蛹 D.成虫
【分析】(1)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如蚊子、苍蝇、家蚕、菜粉蝶等.
(2)不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非常相似,但各方面未发育成熟,如蟋蟀、螳螂、蝼蛄、蝗虫等.
【解答】解:蜜蜂的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受精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时期,受精卵是一个细胞,个体最小;幼虫没有翅,蛹不食不动;有2对翅,3对足的蜜蜂是成虫.因此,“在花丛中采蜜的蜜蜂”,所处的发育时期是成虫.
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特点.
23.学习了“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后,小辉同学找来一根白色长绳,在长绳上用红、橙、黄、绿等颜色涂出了长短不一的区段,将长绳螺旋处理成短棒状.长绳、各颜色区段,短棒分别代表的是( )
A.DNA、染色体、基因 B.DNA、基因、染色体
C.基因、DNA、染色体 D.染色体、DNA、基因
【分析】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核是细胞的遗传信息库,染色体在细胞核内,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DNA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
【解答】解: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DNA分子为双螺旋结构,像螺旋形的梯子;DNA是位于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DNA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一条染色体有一个DNA分子组成,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
小辉同学在长绳上用红黄绿蓝等颜色涂在不同的区段上,则长绳,各色区段、短棒分别代表的是DNA、基因、染色体,故B正确.
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染色体、DNA、基因三者包含关系.
24.属于健康的生活方式是( )
A.通宵玩电游
B.把可乐当白开水喝
C.常吃油炸食品
D.心情抑郁时,向亲人和知心朋友诉说
【分析】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有利于预防各种疾病,而且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提高生活质量.
【解答】解: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坚持平衡膳食;坚持适度体育锻炼;按时作息;不吸烟、不喝酒;拒绝毒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通宵玩电游、把可乐当白开水喝、常吃油炸食品都不属于健康的生活方式.
故选:D
【点评】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吃营养配餐;坚持体育锻炼;按时作息;不吸烟、不喝酒;拒绝毒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25.古人云:“是药三分毒”.下列有关安全用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处方药简称为OTC
B.为预防感冒,要经常服用抗生素
C.非处方药在服用前要仔细阅读说明书
D.为缩短治疗时间,可以自行增加用药剂量
【分析】安全用药是指根据病情需要,正确选择药物的品种、剂量和服用时间等,以充分发挥最佳效果,尽量避免药物对人体产生的不良作用或危害.
【解答】解:A、处方药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助理医师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的药品,简称Rx.处方药的使用要遵医嘱,A错误;
B、要合理用药,是药三分毒,不能滥用抗生素,B错误;
C、无论是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使用之前都应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书,C正确;
D、根据病情需要,按说明书要求的剂量和服用时间服用,是安全用药的基本要求,不能自行增加用药剂量,D错误.
故选:C.
【点评】处方药的使用要遵医嘱,非处方药的使用要认真阅读说明书,按说明书服用.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6分)
26.细胞不需要的物质一定不能通过细胞膜 × .(判断对错)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据此解答.
【解答】解:细胞膜能控制物质的进出,既不让有害的物质进来,也不让有用的物质轻易出去,具有选择透过性,也有保护作用.但细胞膜的控制作用也不是绝对的,有时候某些细胞不需要的物质也能通过细胞膜,而进入细胞.可见题中的叙述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
【点评】这部分内容在考试中经常考到,注意理解和掌握.
27.安全输血时应以输同型血为原则. √ (判断对错)
【分析】输血以输同型血为原则,例如:正常情况下A型血的人输A型血,B型血的人输B型血,据此作答.
【解答】解:输血以输同型血为原则.例如:正常情况下A型血的人输A型血,B型血的人输B型血.但在紧急情况下,如果实在没有同型血,AB血型的人可以接受任何血型,O型血可以输给任何血型的人. 如果异血型者之间输血输得太快太多,输进来的凝集素来不及稀释,也可能引起凝集反应.因此,输血时应该以输入同型血为原则.异血型者之间输血,只有在紧急情况下,不得已才采用.因此首先考虑的是输同型血.
故答案为:√
【点评】关键点:输血以输同型血为原则.
28.鸟的骨骼轻、薄、坚固、有些骨内部中空,可减轻飞行时的体重. √ (判断对错)
【分析】鸟类适于空中飞翔的形态结构特点:鸟类的食量大,消化能力强、鸟类的胸骨生有高耸的龙骨突、骨有的很薄,有的愈合在一起,比较长的骨大都是中空的,利于飞行.
【解答】解:鸟类的骨有的很薄,有的愈合在一起,比较长的骨大都是中空的,充满空气,这样的骨既可以减轻体重,又可以增强紧密性,利于飞翔生活,因此题干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鸟的特征合适与飞行的特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9.生物的变异都是由环境引起的,不能遗传给后代 × (判断对错)
【分析】(1)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按照变异的原因可以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2)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是不可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
【解答】解:按照变异的原因可以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是不可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变异能否遗传,关键是遗传物质是否改变,因此题干的说法不正确.
故答案为:×.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的特点.
30.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都可以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 √ .(判断对错)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动物的通讯,解答时可以从动物通讯的方式方面来切入.
【解答】解:动物通讯,就是指个体通过释放一种或是几种刺激性信号,引起接受个体产生行为反应.信号本身并无意义,但它能被快速识别,更重要的是它代表着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属性,如性别、年龄、大小、敌对性或友好性等等.动物通过动作、声音、气味等进行信息交流.因此把动作、声音、气味等叫做动物“语言”.
故答案为:√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动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即动物语言.
31.在地质年代较晚近的地层中不可能找到低等生物的化石. × .(判断对错)
【分析】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是研究生物进化的有力的证据,化石在地层中的出现是有一定顺序的,和生物的进化相一致即平行关系.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没有高等的生物.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而低等的生物化石相对较少.因此证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但是不能太绝对,因为由于地质作用可能把地质年代较老的地层粉碎后变质成较新的地层,常见的是沉积岩,因此地质年代较近的地层中有可能有低等生物化石.
故答案为:×
【点评】了解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证据,掌握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即可解答.
三、连线题(共4分)
32.请将①﹣④的四种微生物分别与A﹣D项的相关描述对应起来.
A、菌体由许多菌丝构成
B、个体由蛋白质和遗传物质构成
C、细胞内无成形的细胞核
D、能进行出芽生殖
① D ;② C ;③ A ;④ B .
【分析】真菌有单细胞的,如酵母菌,也有多细胞的,真菌的细胞内有细胞核,能产生孢子,靠孢子来繁殖新个体.细菌的细胞内无成形的细胞核,噬菌体的个体由蛋白质和遗传物质构成.
【解答】解:(1)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呈球形,能进行出芽生殖;
(2)细菌都是单细胞的有球菌、杆菌、螺旋菌,细菌的细胞内无成形的细胞核;
(3)蘑菇是由地下菌丝体和子实体两部分组成,孢子在适宜的环境中能萌发生出菌丝,深入营养物质内的是营养菌丝又叫地下菌丝,在营养物质上面的是直立菌丝,一段时间后菌丝膨大形成子实体,而且蘑菇的子实体也是由菌丝构成的;
(4)噬菌体的个体由蛋白质和遗传物质构成.
故答案为:①D;②C;③A;④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真菌、细菌以及病毒之间的区别,考查的比较全面,需要熟练地掌握知识点.
四、简答题(共40分)
33.请根据如图回答问题
(1)图一中A、B、C代表的生物依次是 C .(填选项)
A、鼠、蛇、鸟 B、鸟、鼠、蛇 C、鸟、蛇、鼠 D、蛇、鸟、鼠
(2)作为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一中还缺少的生物部分是 分解者 .
(3)若甲、乙、丙分别表示C所在的最短的食物链中三种生物体内的总能量,则图一中与丙对应的生物是 鹰 .
(4)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草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相对较 弱 .
(5)分析如图可知,生态系统中的 物质和能量 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分析】(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解答】解:(1)图一中,鸟吃食草昆虫,因此A代表鸟;鼠是植食性动物吃绿色植物,因此C代表鼠;蛇吃兔和鼠,因此B代表蛇.所以图一中A、B、C代表的生物依次是鸟、蛇、鼠,故选C.
(2)绿色植物是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因此“作为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一中还缺少的生物部分是分解者.
(3)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图二中的能量从多到少依次是乙、甲、丙.因此三种生物体构成的食物链是乙→甲→丙.图一中C所在的最短的食物链是绿色植物→C(鼠)→鹰.因此“若甲、乙、丙分别表示C所在的最短的食物链中三种生物体内的总能量”,则图一中与丙对应的生物是鹰.
(4)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强,草原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较少.因此“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草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相对较弱.
(5)“分析如图可知”,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故答案为:(1)C
(2)分解者
(3)鹰
(4)弱
(5)物质和能量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食物链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组成、能量流动的特点以及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34.如图是豌豆的植株,花、和豆荚的组成与关系,请分析并回答问题
(1)豌豆植株中的高茎和矮茎在遗传学上称为一对 相对性状 .
(2)A植株能由小长大,是与细胞的生长、 分裂 和分化分不开的.
(3)豌豆生长需要施肥,这主要是给植物的生长提供 无机盐 .
(4)B花必须要经过传粉和 受精 才能形成C豆荚.
(5)C豆荚内的[2]种子是由B中的[1] 胚珠. 发育而来.
【分析】(1)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叫做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叫做相对性状.
(2)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中除一小部分保持分裂能力,大部分丧失了分裂能力,在生长过程中形态、结构、功能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出现了差异,这就是细胞的分化.
(3)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而无机盐主要来自所施的肥料.
(4)一朵完整的花经过传粉和受精后,在果实与种子的形成中,子房发育成果实,子房壁发育成果皮,子房里面的胚珠发育成种子,果实包括果皮和种子两部分,
【解答】解:(1)豌豆的高茎和矮茎就是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属于相对性状.
(2)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是生物生长的特性,生物的生长一靠细胞数目的增多二靠细胞体积的增大,细胞数目的增多是细胞分裂的结果,细胞体积的增大是细胞生长的结果.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中除一小部分保持分裂能力,大部分丧失了分裂能力,在生长过程中形态、结构、功能发生了不同的变化,而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组成的细胞群叫组织.
(3)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无机盐必须溶解在水中植物才能吸收利用.植物需要量最大的无机盐是含氮、含磷、含钾的无机盐.氮肥作用:促使作物的茎,叶生长茂盛,叶色浓绿;钾肥的作用:促使作物生长健壮,茎秆粗硬,增强病虫害和倒伏的抵抗能力;促进糖分和淀粉的生成;磷肥的作用:促使作物根系发达,增强抗寒抗旱能力;促进作物提早成熟,穗粒增多,籽粒饱满.施肥的目的就在提供植物生长必需的无机盐.
(4)一朵完整的花必须经过传粉和受精才能结出果实,形成种子,花蕊与其有直接关系,是花的主要结构.
(5)果实由果皮和种子组成,果实由子房发育而成,果皮由子房壁发育而成,种子由胚珠发育而成.
故答案为:(1)相对性状;
(2)分裂;
(3)无机盐;
(4)受精;
(5)胚珠.
【点评】明确子房各部分的发育情况即能正确答题,子房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受精卵发育成胚.
35.用玉米幼苗作实验材料,利用如图1实验装置进行探究活动.装置中隔板与无色透明钟罩之间以及隔板中央小孔与玉米茎之间都用凡士林密封,钟罩内放一小烧杯.分析并回答问题
(1)将装置放在阳光下一段时间,可见钟罩内壁上有许多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是通过玉米叶片上的 气孔 散失出来的.
(2)将装置内0点到24点之间二氧化碳浓度的连续变化情况,绘成曲线图(图2).分析0点到6点的曲线变化情况,可知该时间段内植物主要进行 呼吸 作用.
(3)若在装置的小烧杯中加入澄清的石灰水,用来探究“玉米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应将装置放在 黑暗 (明亮、黑暗)的环境中.
(4)若用装置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可往小烧杯内加入30mL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其对照实验装置中的小烧杯内应加入 30mL清水 .
(5)将上述光合作用实验后的玉米叶片摘下,放在盛有 酒精 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取出叶片漂洗后滴加碘液,只有对照装置中的叶片变蓝,说明光合作用还制造了淀粉.
【分析】(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选叶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3)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如表:
区别 联系
场所 原料 条件 产物 能量
光合作用 叶绿体 二氧化碳、水 光 有机物、氧气 储存能量 相互联系
相互依存
呼吸作用 所有的活细胞 有机物、氧气 有无光皆可 二氧化碳、水 释放能量
(4)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叶片表皮上的气孔从植物体内散失到植物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
【解答】解:(1)气孔是植物体蒸腾失水的“门户”,因此 “将装置放在阳光下一段时间,可见钟罩内壁上有许多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是通过玉米叶片上的气孔散失出来的.
(2)“将装置内0点到24点之间二氧化碳浓度的连续变化情况,绘成曲线图(图2).分析0点到6点的曲线变化情况”,图中0点到6点二氧化碳浓度增加,表明植物呼吸作用的强度大于光合作用的强度,因此可知该时间段内植物主要进行呼吸作用.
(3)在明亮环境中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消耗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使呼吸作用不明显.因此“若在装置的小烧杯中加入澄清的石灰水,用来探究‘玉米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应将装置放在黑暗(明亮、黑暗)的环境中.
(4)“若用装置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唯一不同的变量是二氧化碳,其它条件都相同,因此“可往小烧杯内加入30mL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其对照实验装置中的小烧杯内应加入30mL清水.
(5)“将上述光合作用实验后的玉米叶片摘下”,放在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取出叶片漂洗后滴加碘液,只有对照装置中的叶片变蓝,说明光合作用还制造了淀粉”.
故答案为:(1)气孔
(2)呼吸
(3)黑暗
(4)30mL清水(无30mL不给分)
(5)酒精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气孔的作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酒精溶解叶绿素以及对照实验的特点.
36.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和如图实验,回答问题
操作说明:先捏紧甲管,松开乙管,向乙内呼气,再捏紧乙管,松开甲管,吸气,重复3﹣4次
气体成分 大气中的含量(%) 呼出气体中的含量(%)
氮气 78 78
氧气 21 16
二氧化碳 0.03 4
水 0.07 1.1
其他气体 0.9 0.9
(1)从表中数据可知:呼出气体中的氧气比吸入气体中的 少 .
(2)按如图装置及操作说明进行实验,探究“人体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比吸入气体中的多”实验者向乙瓶呼气的过程中,膈肌处于 舒张 状态.
(3)实验中通入甲瓶的是空气,通入乙瓶的是 呼出的气体 .
实验现象: 乙 瓶中石灰水浑浊程度大.
实验分析:呼出气体中较多的二氧化碳最终来自细胞中的 线粒体 (填结构).
【分析】图示的装置是验证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实验过程中利用了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原理.
【解答】解:(1)从表中可以看出,在呼出的气体中,人体呼出的气体和环境中的气体是有差别的:人体呼出的气体中,由于组织细胞的利用,氧气减少了,二氧化碳增多了,同时水分增加了.
(2)呼气时膈肌处于舒张状态;按如图装置及操作说明进行实验,探究“人体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比吸入气体中的多”实验者向乙瓶呼气的过程中,膈肌处于舒张状态.
(3)在吸入气体时,左手捏紧橡皮管,右手松开.在呼出气体时,右手捏紧橡皮管,左手松开;这样,人呼出的气体通过橡皮管进入乙瓶内;一段时间后,乙瓶内的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所以说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线粒体是呼吸作用的场所,因此实验中呼出气体中较多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最终来自细胞中的线粒体.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了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这些二氧化碳来自于组织细胞的线粒体.
37.如图为人体消化、呼吸、泌尿、循环系统的关系示意图,图中①、②代表与肾脏相连的血管,a﹣b代表生理过程,请回答问题
(1)由b过程进入血液中的氧气,主要与红细胞中的 血红蛋白 结合.
(2)健康的人体内,②与①相比,明显减少的物质除氧气外,还有 尿素 等代谢废物.
(3)图中c代表的生理过程为 吸收 .
(4)主食中的淀粉经消化道最终被消化成 葡萄糖 ,才能通过c过程进入血液,该物质至少要 1 次经过右心房才能运输到脑部.
【分析】(1)在红细胞内,有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叫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在氧含量高的地方,与氧容易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又与氧容易分离.血红蛋白的这一特性,使红细胞具有运输氧的功能.
(2)肾脏作为一个一般器官,其正常的生命活动,要进行呼吸作用,需要消耗氧气和养料,所以血液流经肾脏后氧气和养料都会减少,二氧化碳增多;
(3)肾脏作为一个排泄器官,要将流经肾脏的血液中的一些代谢废物形成尿液排出体外,所以血液流经肾脏后血液中的废物会减少.
(4)淀粉首先在口腔里的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被初步消化成麦芽糖,然后在小肠内多种酶的作用下被消化成葡萄糖才能被吸收.
(5)体循环的路线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血液由含氧丰富的动脉血变成含氧少的静脉血.肺循环的路线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血液由含氧少的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
(6)图示为人体消化、呼吸、泌尿、循环系统的关系示意图,图中①代表肾动脉、②代表肾静脉,a代表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b代表肺与血液的气体交换,c代表吸收过程.
【解答】解:(1)“由b过程进入血液中的氧气”,主要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
(2)从肾动脉流入肾脏的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血液中的部分尿素等废物随尿液排出,因此从肾静脉流出的血液中,尿素等废物的含量减少.
血液流经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时,血液与肾小管的细胞进行了物质交换,血液中的氧气和养料进入肾小管的细胞,肾小管的细胞分解有机物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血液,因此,肾静脉的血液中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多.
所以“健康的人体内,②与①相比,明显减少的物质除氧气外”,还有尿素等代谢废物.
(3)消化道中的营养物质进入血液的过程叫吸收,因此图中c代表的生理过程为吸收.
(4)血液循环路线如图所示:
.
主食中的淀粉经消化道最终被消化成葡萄糖,“才能通过c过程进入血液”,经小肠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脑部毛细血管(脑部).因此,该物质至少要1次经过右心房才能运输到脑部.故答案为:(1)血红蛋白
(2)尿素
(3)吸收
(4)葡萄糖;1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38.图示五种常见动物,请回答问题
(1)A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它的体表有 外骨骼 ,有保护和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
(2)B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C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B和C在结构上的共同特点之一是:用来进行呼吸的鳃、肺和皮肤里都具有丰富的 毛细血管 .
(3)E与D相比,它在生殖发育方面的特点是胎生和 哺乳 .
(4)依据动物身体内脊柱的有无,可将B、C、D、E归为 脊椎 动物.除这种归类方法外,你还可以依据 体温是否稳定 将图中五种动物归为两类.
【分析】图中A蝗虫,属于节肢动物,B属于鱼类,C青蛙属于两栖动物;D麻雀,属于鸟类,E家兔,属于哺乳动物.
【解答】解:(1)蝗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属于节肢动物,它的体表有外骨骼,有保护和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
(2)B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属于鱼类,C青蛙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B和C在结构上的共同特点之一是:用来进行呼吸的鳃、肺和皮肤里都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3)E家兔属于哺乳动物,D是鸟类,两者相比,E在生殖发育方面的特点是胎生和哺乳.
(4)依据动物身体内脊柱的有无,可将B、C、D、E归为脊椎动物,A为无脊椎动物.除这种归类方法外,你还可以依据体温是否恒定将图中五种动物归为两类,ABC为变温动物,DE为恒温动物.
故答案为:(1)外骨骼;
(2)毛细血管;
(3)哺乳;
(4)脊椎;体温是否稳定
【点评】掌握各种动物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39.如图一是人体某细胞内的性染色体组成,如下操作步骤.表格是某班各小组的实验记录表,请分析并回答问题:
操作步骤:①取两个密闭装置(小管下端透明,只能看到一粒弹珠),一个装白色弹珠20粒,模拟卵细胞;另一个装白色与黑色弹珠各10粒,模拟精子;②将装置正立,摇匀;③将装置倒立(如图);④记录下端看到的弹珠颜色组合;⑤重复步骤2至4,共10次;统计组合出现的次数.
弹珠颜色组合实验结果记录表
组次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合计 比例
白白 2 6 3 5 4 9 6 5 7 5
白黑 8 4 7 5 6 1 4 5 3 5
(1)据图一可知该人的性别为 男 性.
(2)图二中黑色弹珠模拟的是哪条性染色体? Y .
(3)在做统计数据分析时,对表格中第六组的数据应该保留还是舍弃? 保留 .
(4)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小明发现小雅为单眼皮,经询问得知小雅的父母均为天生的双眼皮,请推测小雅母亲的基因组成为 Aa .(双眼皮由基因A控制,单眼皮由基因a控制).
(5)“二孩”政策已经放开,小雅说她的父母准备生第二个小孩,请预测第二个小孩为双眼皮的可能性是多大? 75% .
【分析】(1)人的体细胞中有23对染色体,其中22对是常染色体,第23对是性染色体,女性的性染色体组成为2017年中考生物试题,男性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Y;产生生殖细胞时,成对的染色体分开,故男性可产生两种类型的精子,女性只产生一种卵细胞.
(2)受精卵中的每一对染色体都是一条来自父亲,一条来自母亲,含有Y染色体的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受精卵的性染色体组成就是 XY,发育成男孩;含有 X 染色体的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受精卵的性染色体组成就是2017年中考生物试题,发育成女孩,所以生男生女决定于哪种精子与卵细胞结合,不能单纯地说取决于父亲或母亲.
【解答】解:(1)男性产生的精子有两种类型(即含X和含Y染色体的精子),从染色体图中可以看出第23对性染色体是XY,因此性别是男性.
(2)根据操作步骤:①取两个密闭装置(小管下端透明,只能看到一粒弹珠),一个装白色弹珠20粒,模拟卵细胞,另一个装白色与黑色弹珠各10粒,模拟精子.则黑色棋子模拟的性染色体是Y,白色棋子模拟的性染色体是X.
(3)因为是随机取得,数据都是合理的,所以不能删除.
(4)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而成对的基因往往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当控制生物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基因时,显示显性性状;当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显示显性基因控制的显性性状;当控制生物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隐性基因,显示隐性性状.小雅的父母都是双眼皮,生育了一个单眼皮小雅,说明小雅的父母双方都含有一个控制单眼皮的隐性基因,如图所示:
即小雅的父亲、母亲的基因组成是Aa,小雅的基因组成是aa.
(5)根据(4)解答图示可知:小雅的父母准备生第二个孩子是双眼皮孩子的可能性为75%.
故答案为:(1)男性
(2)Y
(3)保留
(4)Aa
(5)75%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性别的遗传以及探究实验的要求和特点.
40.阅读下列资料,分析并回答问题
资料一:2015年12月10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成功从黄花嵩中提取青嵩素,青嵩素对疟疾抑制率达100%,已拯救数百万人的生命.疟疾是由疟原虫(一种单细胞动物)引起的,通过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的血液传染.预防疟疾的措施常有接种疫苗、防蚊驱蚊等.
资料二:今年4月13日21时55分,缅甸发生7.2级地震,x藏林芝市、日喀则市、拉萨市、山南地区等地震感强烈.地震发生后,政府迅速派出救援组织,参与抗震救灾工作
(1)从传染病的角度看,疟原虫是引起疟疾的 病原体 .
(2)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看,资源一中属于切断传播途径的措施是 防蚊驱蚊或不输入带疟原虫的血液等 .
(3)接种疫苗可使人体产生相应的 抗体 ,这种免疫措施属于 特异性 免疫.
(4)如图为医护人员对地震中心跳、呼吸骤停者进行抢救,用到的抢救方法是进行 胸外心脏按压 和人工呼吸,按压与吹气的比例为30:2以使病人尽快恢复心跳和呼吸.
【分析】(1)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传染病的特点是有病原体,有传染性和流行性,感染后常有免疫性.
(2)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因此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3)抢救呼吸和心跳骤停的落水者时,需要采取心肺复苏等措施.
【解答】解:(1)病原体是能引起人和动植物传染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其中有细菌、病毒、真菌(如引起黄癣病的霉菌)、原虫(如疟原虫)、蠕虫(如蛔虫)以及螨类(如疥螨)等;从传染病的角度看,疟原虫是引起疟疾的病原体.
(2)传染病的三个基本环节为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传染病流行的时候,只要切断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因此预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看,资源一中属于切断传播途径的措施是:防蚊驱蚊或不输入带疟原虫的血液等.
(3)接种疫苗进入人体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做抗体,抗体能够协助吞噬细胞来消灭特定的病原体,这种免疫类型只对特定病原体起作用,是出生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
(4)如图为医护人员对地震中心跳、呼吸骤停者进行抢救,用到的抢救方法是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按压方法:①抢救者一手掌根部紧贴于胸部按压部位,另一手掌放在此手背上,两手平行重叠且手指交叉互握稍抬起,使手指脱离胸壁.②抢救者双臂应绷直,双肩中点垂直于按压部位,利用上半身体重和肩、臂部肌肉力量垂直向下按压.③按压应平稳、有规律地进行,不能间断,下压与向上放松时间相等;按压至最低点处,应有一明显的停顿,不能冲击式的猛压或跳跃式按压;放松时定位的手掌根部不要离开胸部按压部位,但应尽量放松,使胸骨不受任何压力.④按压为频率至少100次/分,按压与放松时间比例以1:1为恰当.与呼吸的比例同上述,按压与吹气的比例为30:2以使病人尽快恢复心跳和呼吸.
故答案为:(1)病原体;
(2)防蚊驱蚊或不输入带疟原虫的血液等;
(3)抗体;特异性;
(4)胸外心脏按压.
【点评】此题考查了传染病的概念、预防措施、免疫的类型,熟练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就能灵活答题.
看了“2017年中考生物试题”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