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必修四第二单元知识点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是政治必修四第二单元的重点学习内容,那么知识点你掌握了多少了呢?接下来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了政治必修四第二单元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政治必修四第二单元知识点: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世界的物质性
1、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注意:物质的概念概括了宇宙间的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物质形态。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
区别:客观实在是指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喜欢不喜欢、知道不知道,它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的特性。它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和现象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相对于意识来说,它是第一性的东西,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客观存在是相对于主观而言,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对于任何人来说,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
联系: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
★★★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
不能将二者等同,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物质的唯一特性(根本特性)≠物质的根本属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关于世界的物质性,有以下几种说法:
①世界的本质是物质。②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④世界统一于物质。⑤世界是物质的。
★★★马哲物质观的意义
①“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界限
②“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与不可知论划清界限
③“客观实在”→克服旧唯物主义哲学物质观的缺陷(将物质混同为物质的具体形态,必然经不起唯心主义的攻击)
2、世界物质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1)自然界具有物质性。
(2)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
(3)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1、运动
(1)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注意: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区别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唯一特性。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理解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运 动 | 静 止 | ||
区别 | 含义 |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 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
特点 | 永恒的、无条件的、绝对的 | 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 | |
联系 | ①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②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的诡辩论 |
2、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普遍遵循其固有规律。
(3)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理解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1)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理解:固有的→不是主观添加的(如乌鸦报丧)
本质的→不是现象的(如苹果落地)
必然的→不是偶然的(如守株待兔)
稳定的→不是易变的(如价格波动)
注意:
①不能认为思维规律是主观的。规律具有客观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规律都是客观的。
②不能说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发明、创造、改造、改变、消灭规律。
③规律与规律性现象不同。规律是一种本质的联系,一些规律性现象不能称为规律,它们是受规律支配的现象。如太阳东升西落、水往底处流、四季更替等现象是受万有引力规律支配的现象。
④规律和规则(守则、纪律、规范等)要区别开来。前者是客观的,不可改变的。后者是主观的,可以改变的。后者的制定根据一定的客观规律制定的。
⑤自然科学中的定律、定理、公理、公式不是规律。如万有引力是规律,而万有引力定律却不是规律。
⑥哲学上讲的规律与具体规律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⑦不能认为任何规律都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具体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规律会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及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⑧不能认为规律有好坏之分。规律是客观的,其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而规律无好坏之分。规律可以给人带来积极的作用,也可以带来消极的作用,但不等于规律有好有坏。
★★★规律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表述】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意义】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政治必修四第二单元知识点:把握思维的奥妙
一、意识起源和本质
1、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切物质都具有反映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前提。(2)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3、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总之,物质世界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理解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原理: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因此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1、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2、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意识能动作用的原理: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 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可以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注意】
(1)意识无论是能动地认识世界还是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都不是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的,必须通过实践来实现。
(2)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对客观存在都有反作用。意识能动性的发挥有双重性(二重性):从认识世界来看,意识既可能正确的反映客观存在,也可能错误的反映客观存在。从改造世界来看,正确的意识对改造世界起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改造世界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意识的反作用 | 意识的能动作用 | 主观能动性 | ||
区别 | 内涵 | 在实践活动中意识总是指挥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 | 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具有的积极主观自觉的反映 | 又叫自觉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和活动 |
表现 | 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 能动的反映和能动的反作用 | “想”、“做”、“精神状态” | |
范围 | 意识的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 | |||
联系 | 意识的反作用包含于意识的能动作用,是能动作用的第二方面。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反作用包含于主观能动性,是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
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哲学依据: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决定意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即物质和意识辨证原理,物质运动的规律性原理)
2、方法论要求:①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进行调查研究,找出事物固有的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②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③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要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政治必修四第二单元知识点:求索真理的历程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运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①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3、基本形式:①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②变革社会的实践
③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注意:认识的来源是实践。认识的内容是客观事物。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个,参与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和学习间接经验。但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
★★★注意:
①“意识源于物质”和“认识源于实践”
“意识源于物质”主要指意识反映的内容源于物质世界。
“认识源于实践”指认识形成于实践中。
两者是从不同角度讲的,并不矛盾。意识对物质的反映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实现,因此两者又是相通的。但不可混淆搭配。如不能说“认识源于物质”。
②“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
认识的来源是唯一的,就是实践。获得认识的途径有 两个,一是通过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二是通过学习获得间接经验。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
三、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1)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实在性。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使用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成为谬误。
(3)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人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2、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具有无限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2)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附: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辩证唯物论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知 识 点 | 补 充 | ||||
哲学的物质概念 | 什么是哲学上 的物质? |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它概括了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具体的物质形态。) 注意: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根本属性是运动。物质是可知的、运动的、无限的。 | |||
世界的物质 统一性原理 |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劳动起决定作用,)、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地理环境、人口、生产方式),都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 ||||
方法论 |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 ||||
哲学的运动概念 | 运动的含义 |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这是概括,具体的体育运动、思维、物理化学生物运动都是哲学运动的表现形式,不能等同。 | |||
运动和物质 的关系 |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 | 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论,都是错误的。 | |||
运动和静止 的关系 | 区别 |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 |||
联系 |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绝对运动包含相对静止)。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 ||||
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不可知论和诡辩论。 | |||||
物质运动的规律 | 规律的概念 | 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 |||
规律的客观性 和普遍性、条件性 |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 ||||
方法论 | ①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或创造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规律起作用的条件,在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 ||||
物质与意识辩正关系 |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 意识的起源和生理基础都表明意识依赖于物质,意识的本质是对物质的反映。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 |||
意识的内容(反映什么)是客观的,形式(怎么反映)是主观的(因人而异,受立场、知识结构、世界观等影 | |||||
意识能动性的特点: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对人的心理和心理有调节作用。 | |||||
意识能动性:人不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还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物质具有指导作用(不同意识的指导作用不同)。 | |||||
方法论 注意:物质的决定作用处于第一位 |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具体要求(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①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进行调查研究,找出事物固有的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②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③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要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④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
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 |||||
求索真理的历程 | 实践的特点 |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的特点(理解)。 | |||
实践和认识 | 辩证 关系 |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唯一来源、发展动力、检验的唯一标准、目的和归宿。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积极、消极)。 注意:来源与途径的不同 | |||
方法论 | 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
真理及其基本 属性(如何对待真理) |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 ||||
真理的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是最基本的属性)。真理的内容客观,形式主观。 | |||||
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 |||||
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
认识过程 | 认识的反复性 和无限性原理 | 正确认识的形成总是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回到实践不断上升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 |||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
猜你感兴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