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政治学科论文
政治是一门很重要的基础科学,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接下来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了中学政治学科论文,一起来看看吧。
中学政治学科论文篇一
一、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一般认为,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以培养完满人格为目标,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更高的视野和境界上关注社会和人生,培养思考的兴趣和品质,培养公民责任感,进而形成良好的政治素养和心理品质。关于政治学科素养的内涵,教育行政部门尚无明确的界定,广大政治教师也是“仁者见仁,智者风智”。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国家与社会认同感、民族与文化认同感、民主与法治认同感、道德与价值认同感、生命与科学认同感、交流与开放认同感等,但不是政治学科知识的总和。
二、政治课教学培养核心素养的途径
1. 课前:态度引领
有关研究者指出:态度是用乘方来连接知识与能力的。如果态度是正分,一切知识与能力皆会产生相乘倍数的效果;如果态度是负分,一切知识与能力皆会产生负面效果。课前让学生自主研修、自我教育,是培养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必要途径。在课前自学中,发动学生自主研修,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进行人生态度引领,引起学生心灵共鸣,使学生认同感得以升华。
如讲授初三思想品德第三课《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前,笔者布置学生收集我国进入汽车社会、国庆假期高速公路拥堵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各届党的代表大会的报告标题、主要理论成果,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整理课程资源,引领学生自主探究:我国的经济、政治地位不断提高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这样,通过自主研修进行态度引领,促使心灵与心灵之间接纳、智慧与智慧之间碰撞,不仅极大激发了学生探究政治问题的兴趣,还可以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习惯,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坚定的社会责任感,在情境中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真谛,引发学生对国家、对社会的思考,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其国家与社会认同感、民主与法治认同感。
2. 课堂:灵动思维
课堂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阵地,也是促使学生思维灵动飞扬的大平台。思维灵动的课堂集中体现三个要点:一是注重培养学生思维方式,二是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充满着教学过程的创造和生成;三是充满教学智慧。
新课程倡导教师灵活教学、鼓励创新,倡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灵动思维。一要激发兴趣。当学生对政治理论和社会实践产生浓厚兴趣的时候,往往能生成独到的见解和独特的体验,焕发出创造的活力。二要灵活教学。政治教师在课堂上充满激情,富有生机,富有情趣,富有启发性,生动形象,灵气潇洒,逐渐形成灵通的教学魅力――具有灵活的教学设计,拥有灵巧的教学创造,养成灵性的教学素养,激活灵敏的教学情感,必然引领学生思维灵动飞扬。三要因材施教。教师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根据学生的社会家庭情况、生理和心理年龄、学习特点,根据他们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注意发展他们的个性,帮助他们排除心理障碍,增强学生的自尊和自信,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跃跃欲试愿意接受任务时,及时予以锻炼的机会;学生的学习情绪不高时,予以鼓励,肯定成绩;学生在学习上取得成绩时,及时提出更高的要求。四要适时指导。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应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指导学生进行调查、参观、讨论、访谈、专题研究、情境分析,让学生在探索中有所收获,并将基础知识的夯实、灵性创造的激发融为一体。
讲授《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一框时,我播放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家用交通工具变化的一组图片,让学生感悟: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中国人民富了起来,由自行车王国跨入汽车社会;国家也强大起来,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国家之一,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后,让学生分组展示课前收集的背景材料:我国一些汽车企业仍然还处理不好汽车表面曲线,只能给日企代工组装车,多款在中国投产的高档汽车放弃“中国造”;国庆假期高速公路免费通行期间24条高速公路拥堵,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的场景……在小组讨论、分析材料的基础上,学生自主编写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思维导图――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汽车工业和交通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了初步显示。但从总体上看,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我国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即不发达阶段。从上世纪五十年代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它是不可超越、不可跨越的。
3. 课后:拓展迁移
拓展迁移是教材知识的补充和延伸。笔者在新授课结束前2分钟,通常结合生活情境明理导行,给学生布置一定的社会实践任务,引导他们升华道德境界,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习惯。当然,社会实践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把学科核心素养融入到学生感兴趣的信息和生活领域中去。这样,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能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
例如,学完《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这一框题后,笔者播放歌曲《走进新时代》,用课件展示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党代会报告标题及主要理论成果,引导学生分析:贯穿这几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主线是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包括哪些理论成果?师生共同总结:当代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始终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牢牢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线,坚持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引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必须长期坚持并贯彻落实下去。课后,学生就会饶有兴趣地阅读党的十八报告,认真领会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的认识。
中学政治学科论文篇二
隐性课程因素的视角探讨其在思想政治课中的意义、价值和优化设计,无疑为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促使人们探讨思想政治课显性课程以外各种育人因素在学生价值观、道德品质等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形成过程中所起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开阔了思想政治学科与教学论的研究视野.只有用隐性课程来关照思想政治课教学,才能构建一种以课堂生活为载体的"无痕"德育,体现德育人本化的时代主题,沟通课堂与现实社会的联系,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从而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主体性教育等当代教育理念,培养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显性课程可以通过考试、考查得出学生的学习成绩,从而反馈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但是在中学政治学教学中,学生仅掌握政治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等“三基教学”尚不能实现中学政治教学目标,还必须促进中学生德、体、美、劳的综合教育和知、情、意、性、行的和谐发展,这些隐性课程至关重要,不可缺少。它贯穿于整个教学中,支持、补充显性课程,在潜移默化中对中学生进行熏陶教育,共同实现中学政治教学目标。
所谓活动实践的效果是指学生参加活动实践后在行为表现上所发生的种种有形变化。实践隐性课程的意义是指学生参加活动实践活动后在思想认识,道德情感、意志信念等心理上的无形变化。事实上,初中学生参加了活动实践活动后在信念、兴趣、能力等方面的提高和发展,归根到底是学生身上所体现的这种“有形变化”和“无形变化”的矛盾运动,“无形变化”是“有形变化”的必要前提,而“有形变化”则是“无形变化”的必然结果,两者完整地体现了活动实践的辩证效果。活动实践是手段,是途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素质,手段时时要为目的服务,目的处处体现着手段的作用。切忌为社会实践而实践的形式主义,以杜绝负效应。实践隐性课程具有以下意义:
1、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价值观
世界观是指人们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以什么样的人生观把握自己,以什么样的价值观对待社会。中学生正处于逐步形成世界观的时期,使他们懂得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引导他们克服主观片面性,这不仅有利于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中能正确认识生活中的种种事物、现象及其规律,而且能够促进科学世界观的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就是客观地认识事物、辩证地认识发展、历史地认识社会发展的动力、不懈地追求真理。正确的价值观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和奉献,不能用金钱来衡量。这就要求我们不仅需要有牢固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实践技能,以及对知识技能的精益求精的严谨敬业态度,更重要的是还要求政治老师必须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价值观,要热爱自己的专业,意识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对社会的价值是无私奉献。只有这样,才能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不平凡的事迹来。科学的世界观、革命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的培养,是政治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2、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祖国的热爱。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后继人的中学生,应当高举爱国主义旗帜,认清历史责任,维护国家利益,捍卫民族尊严,努力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实现自己的报国之志。集体主义要求人们的一切言论行动合乎人民群众的集体利益,它要求学生热爱集体、奉献社会。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是永恒的主题。当今世界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如人口爆炸、环境污染、食品短缺、资源危机等等,正日益威胁着人类生存,这些问题都与政治学有密切关系,只有树立起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才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国情、理解国策、爱护环境、珍惜资源,激发起民族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产生解决人口、环境、资源等问题的紧迫感。
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强大动力,它们的培养并非弹指之间就能实现,需要进行长期的熏陶。
3、培养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的调节行为的规范和良好的风尚。它反映在学生的学习态度、行为习惯、纪律、风气等各个方面。如热爱学习、热爱劳动、文明礼貌、遵守纪律、锻炼身体、讲究卫生、爱护生物、保护环境等。这些看起来似乎是日常小事,但极为重要。在社会公德方面,特别强调“慎独”,就是指在鲜为人知的情况下不弄虚作假,也就是说一个人在单独处理问题的条件下要按社会公德去做。如爱护生物、保护环境这方面,损坏花草树木、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捕捉青蛙等行为不一定有人看见,能否在没有人看见,没有人知晓的情况下做到严格要求自己,一丝不苟,完全有赖于学生的责任感,有赖于学生自觉的社会公德,而这些都有赖于多层次的道德行为教育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政治是一门很重要的基础科学,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除了完成国家教学大纲要求的教学任务(显性课程)外,还必须重视隐性课程。隐性课程涵盖了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只有当隐性课程支持并补充显性课程时,政治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