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各学科学习方法>政治学习方法>

高中政治必修一、二、三、四知识点总结(2)

雪珠分享

  政治(必修Ⅱ)经济生活

  第一单元 综合探究

  1、金钱是什么?

  从起源看,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本质上看,它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从职能上看,它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从一定意义上,金钱是财富的象征,在社会初级阶段,仍然存在着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活动都离不开金钱。金钱是人生幸福的基础。

  2、钱能做什么,钱不能做什么?

  ①钱能用于商品的交换、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钱。

  ②工作为社会动物,除生命外,还有更高的追求、健康与快乐,朋友与信赖,亲情与爱情等这一切都是钱买不到的,金钱是万能的,观念是错误的。

  3、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①对金钱,要取之有道,用正当手段赚钱,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致富是受法律保护的,是光荣的。不义之财终被夺,靠非法手段攫取钱财,决没有好下场。

  ②对于金钱,要用之有益,用之有度。要把钱用到最需要的地方,用于做最有意义的事。花钱要节制,用于做什么要分轻重缓急,能节省的要节省,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就能让钱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③正确的金钱观,指导我们理性地对待金钱,通过合乎道德与法律的正当途径挣钱,把钱用到利于国家,他人的有益的地方,用到有利于自己发展,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我们的灵魂更纯洁,道德更高尚,境界和智慧都能上一个层次。

  第二单元 投资与创业

  第四课 生产与经济制度

  一、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从根本上讲,人的消费不是由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的。

  (1)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对象,生产决定消费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

  (2)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的发展。

  ①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②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行为才算最终完成。

  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3)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①社会再生产:社会生产过程的不断重复和更新。

  ②关系:直接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连结生产与消费的纽带,对生产和消费有重要的影响;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最终目的与动力。

  2、大力发展生产力

  (1)原因:

  ①必要性:

  理论上:A.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B.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现实中:A.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由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决定的。我国目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本质要求。

  B.大力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国家的根本任务。

  ②重要性: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2)大力发展生产力的途径:

  ①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②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④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与发展,改革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通过改革,调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要通过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基本制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二、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公有制

  (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公有制经济的内容(公有制经济成分比较)

  成分 国有经济 集体经济 混合经济中的国有和集体成分

  含义 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各种不同所有制经济按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所有制形式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地位 处于支配地位是其支柱 是我国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城市股份合作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用 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掌握着国家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对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国际地位具有关键作用。 体现共同富裕原则,吸收社会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积累和税收。对发挥公有制的主体作用有重大意义,对实现共同富裕有重要作用。 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可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提高企业和资本的动作效率,扩大公有制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

  (2)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①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如股份制,股份合作制,都可成为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

  ②股份制企业,如果国家和集体控股,则具有明显的公有性。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可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原因意义)

  (3)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主要体现:

  ①在全国范围内,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

  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4)如何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①必须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②必须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

  2、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

  (1)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形式比较:

  个体经济 私营经济 外资经济

  含义 劳动者个人或者家庭占有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取得利润为目的 依法在内地设立的独资企业及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中的外商投资部分

  特点 以手工劳动为主,规模小、投资少、设备简单、经营灵活 规模较大,设备较先进,劳动生产率比较高 投资分配

  作用 在利用分散的资源发展商品生产,促进商品流通,扩大社会服务,方便人民生活,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可集中和利用一部分私人资金,吸收劳动者就业,增加劳动者个人收入和国家税收,对提高综合经济实力有积极作用 有利于引进境外的资金和先进技术,学习境外的先进管理经验,有利于扩大就业,扩大出口,增加财政收入

  (2)地位: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经济形式,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3、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必然性。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第五课 企业与劳动者

  一、公司的经营

  1、公司的类型:

  (1)企业

  ①企业的含义:是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

  ②企业的分类:在我国,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多种所有制企业并存,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国有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2)公司制与公司

  ①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

  ②公司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共同出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③公司股东的权利:依法享有资产收益,参与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

  公司的责任: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

  (3)我国法定的公司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与有限责任公司比较

  股份有限公司 有限责任公司

  出资方式 全部资本划分为等额股份,并以股票形式加以表现,上市公司的股票可以自由流通、转让。 公司的资本不必划分为等额股份。股东可以用货币,也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作价出资。股东转让出资必须征得其他股东的同意,出资转让较困难。

  发起人数量 2人以上200人以下为发起人。 由50个以下股东出资设立。(一个自然人或一个法人可成立一人有限责任公司)

  注册资本 最低限额500万元 最低限额3万元

  股东对公司承担的责任 以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一人不能证明财产独立的,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股东表决权 一股一票原则 按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

  公司财务 上市公司必须向全社会公开 不必向全社会公开

  (4)公司的组织机构

  ①公司的组织机构通常由三部分组成:决策机构(股东大会、董事会)、执行机构(总经理)和监督机构(监事会)。

  ②其中股东大会及其选出的董事会是公司的决策机构,处理公司重大经营管理事宜。总经理及其助手组成公司的执行机构,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对董事会和经理的工作进行监督。

  ③这些机构之间权责明确、互相制衡,可以有效地提高公司的运行效率和管理的科学性,使公司的发展具有充分的活力。

  (5)公司制的优点:公司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和科学管理结构等优点。

  (6)其他企业形式。在我国,除公司外,还存在大量的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

  2、公司的经营和发展

  (1)公司经营

  ①公司经营的含义:指公司为向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并获取利润而进行的所有活动的总和。②公司经营的直接目的是利润。只有保持一定的盈利能力,公司才能开发技术、更新设备、扩大规模,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2)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

  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长远的、总体的策略)。一个企业,只有战略定位准确,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为企业插上腾飞的翅膀。反之,一个企业在战略定位上不准,那么,就会遭受挫折,甚至导致破产。

  ②公司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企业的竞争优势是多种多样的,如价格、产品质量、服务水平、品牌效应等。这些优势的取得,或是由于企业掌握了独特的技术和技能,或是由于企业的管理水平较高,或是由于企业采取了较好的经营策略,或是以上因素的综合。因此,企业必须在这些方面有所作为。

  ③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企业的信誉和形象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是经过长期的努力形成的。它渗透在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通过新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形成本企业的竞争优势。公司是否诚信经营,关系到企业成败。企业如果通过不正当手段谋取利益,不会真正取得成功,违法者还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④面向市场,坚持以质取胜、市场多元化战略。

  ⑤公司抓住时机做好兼并和强强联合。

  ⑥遵循市场规律,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

  (3)企业的兼并和破产

  ①企业兼并的意义:优势企业兼并相对劣势的企业,可以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以优带劣,提高企业和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有益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②企业破产,是指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而又扭亏无望的企业,按法定程序实施破产清算的经济现象。实行企业破产制度,有利于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促使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二、新时代的劳动者

  1、劳动和就业

  (1)劳动和就业的重要性。

  ①劳动的意义:

  劳动是劳动者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光荣属于劳动者。

  ②就业的意义:

  A.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B.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C.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

  D.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人的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E.是落实科学 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必然要求。

  F.有利于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居民收入增加,维护社会稳定,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G.有利于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2、当前就业形势:

  ①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而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

  ②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

  ③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传递系统不畅通。

  3、解决就业的措施:

  (1)党和政府:

  ①必须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根本措施是通过大力发展经济促进就业。

  ②党和政府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努力改善就业结构和创业环境。

  ③不断完善劳动力市场。健全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劳动者创业的后顾之忧。

  ④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

  (2)个人:

  ①劳动者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积极自主创业。

  ②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A.树立自主择业观。根据个人的兴趣、专长和条件,自主选择职业。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调动每个人的生产积极性、创造性。

  B.树立竞争就业观。要通过劳动力市场竞争,实现自主择业。为此要努力学习,提高技能和素质,改变观念,积极主动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C.树立平等就业观。各种正当职业劳动者,都是创造社会财富所必需的,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不管从事什么工作,只要能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就能有所作为。

  D.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现代市场经济和信息技术导致就业形式多样化,诸如自由职业、弹性工作日、临时工等就业方式不断增加,可以更加灵活地选择。人们还可以通过职业介绍所、媒体广告、网上人才市场、招聘会等选择职业,实现就业。

  ③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2、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1)原因:实现和维护劳动者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我国劳动法规定了劳动者享有的权利。这些权利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之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主力军的保证。

  (2)我国劳动者享有的权利:平等的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3)如何维护劳动者权益

  ①党和政府:

  A.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扩大就业的同时,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B.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C.实施劳动法规定劳动者享有的各项权利,规范劳动合同制度,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D.依法惩处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

  ②劳动者:

  A.自觉地履行劳动者的义务,是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

  B.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

  C.劳动者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当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采用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要求维护,而不能采用非法手段施加报复。以合法手段、法定程序进行维权,是每个劳动者的正确选择。

  ③用人单位:

  严格执行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强化企业经营者素质,经营者的素质,自觉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另:解决就业问题的意义、方针和途径

  (1)解决就业问题的意义:

  ①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它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动实践,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也是每个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表现。。

  ②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劳动权是公民享有的各项权利的基础,我国政府积极扩大就业和促进再就业,对于保障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实现共同富裕有着重要的作用。

  (2)解决就业的方针: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

  (3)解决就业的途径:解决就业问题归根结底要靠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措施。政府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发展经济促进就业,通过扩大就业促进经济发展;要加强职业培训,提升就业能力;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失业保险制度。

  第六课 投资理财的选择

  一、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

  1、储蓄存款

  (1)储蓄存款的含义:指个人将属于其合法所有的人民币或者外币存入储蓄机构,储蓄机构开具存折或存单作为凭证,个人凭存折或存单可以支取存款的本金和利息,储蓄机构依照规定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的一种活动。

  (2)我国的储蓄机构主要是各商业银行。

  (3)在我国,储蓄存款都能获取利息。存款利息是银行因为使用储蓄存款而支付的报酬,是存款本金的增值部分。

  利息的多少取决于三个因素:本金、存期和利率水平。存款利息的计算公式为:存款利息=本金×利率×存款期限。在我国,存款利息收入要按规定的税率向国家缴税。(目前是5%)

  (4)储蓄存款的分类

  目前,我国的储蓄主要有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两大类。作为投资对象,活期储蓄流动性强、灵活方便,适合个人日常生活待用资金的存储,但收益低定期储蓄流动性较差,收益高于活期储蓄,但一般低于债券和股票。与低收益相对应,因为银行的信用比较高,储蓄存款比较安全,风险较低,但也存在通货膨胀情况下存款贬值的风险,以及定期存款提前支取而损失利息的风险。

  2、我国的商业银行

  (1)商业银行的含义:是指经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我国的商业银行以国有控股银行为主体,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2)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有三类:

  其一,存款业务。这项业务是商业银行的基础业务。

  其二,贷款业务。它是我国商业的主体业务,也是商业银行营利的主要来源。从贷款对象看,主要有工商业贷款和消费贷款。(银行会本着真实性、谨慎性、安全性、效益性等原则,评估借款人的信用状况,根据结果决定是否发放贷款。)

  其三,结算业务。结算业务是商业银行为社会经济活动中发生的货币收支提供手段与工具的服务,银行对此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

  除上述三大业务外,商业银行还为我们提供债券买卖及兑付、代理买卖外汇、代理保险、提供保险箱等服务。

  二、股票、债券和保险

  1、股票。

  (1)含义: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股票代表其持有者(即股东)对股份公司的所有权。这种所有权是一种综合权利,如参加股东大会、投票表决、参与公司的重大决策、收取股息或分享红利等。

  (2)特点:①股票售出不返还。如要改变股东身份,要么等公司的破产清盘,要么将股票转售给第三人。②可转让,流通性强。经国家证券管理部门审批同意后,股票一般可以在股票市场上交易,这种流通性是股票生命力所在。③高风险、高收益。

  (3)股票投资的收入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股息和红利收入,即股票持有人作为股东享有的定期从股份公司取得的利润分配收入。公司只有盈利,才能分配股息和红利。如果公司破产倒闭,股东不但不能获得收入,反而要赔本,这就是购买股票的一种风险。投资股票的另一部分收入来源于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这种收益有时很高。由于股票价格要受到诸如公司经营状况、供求关系、银行利率、大众心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波动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正是这种不确定性,有可能使股票投资者遭受损失。价格波动的不确定性越大,投资风险也越大。因此,股票是一种高风险的投资方式。

  (4)股票作用:股票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对搞活资金融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筹措建设资金,促进企业改革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债券

  (1)债券的含义:是一种债务证书,即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

  债券的分类。目前在我国,根据发行者不同,债券主要分为国债、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

  (2)国债,是中央政府为筹集财政资金而发行的一种政府债券,是中央政府向投资者出具的、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偿还本金的债务凭证。中央政府发行国债的目的,往往是弥补国家财政赤字,或者为一些耗费巨大的建设项目、某些特殊经济政策乃至为战争筹措资金。由于国债以中央政府的税收作为还本付息的保证,因此风险小,而利率较其他债券低,但一般高于相同期限的银行储蓄存款利率。金融债券,是由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金融债券与企业债券相比,违约风险较小。与此对应,其利率通常低于一般的企业债券,但高于风险更小的国债和银行储蓄存款利率。

  (3)企业债券,是企业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约定在一定时期内还本付息的债券。由于企业主要以自身的经营利润作为还本付息的保证,企业债券是一种风险大的债券。与此相对应,企业债券的利率通常高于国债和金融债券。

  我国的债券中,有的可以上市交易,从而使相关债券具有较好的流通性。

  3、保险。现实生活中,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购买保险,正是规避风险的有效措施。

  (1)商业保险的含义: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行为。在我国,只有依法设立的保险公司才能经营保险业务。

  (2)保险分为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两大类。人身保险是以人的寿命和身体为保险对象,如健康险、意外伤害险、人寿险等。财产保险是以财产及其有关利益为保险对象,如汽车保险、运输保险等。投保人和保险人应当遵循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的原则,订立保险合同。

  (3)作用:投资理财的方式;规避风险的有效措施;通过购买保险,投保人将风险转移是减少危害、防范后患、保障生活、安定社会的有效方法;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互助特征。

  储蓄、债券、股票、保险比较

  比较 储蓄 债券 股票 保险

  区别 性质不同 储蓄存款 债务、限期偿还 入股凭证 风险保障

  受益权不同 取款获息,安全性最大 定期收取利息,安全性比股票大 取得股息和红利,经营好坏决定股票效益 按保险条款,从保险公司获得相应经济补偿

  偿还方式不同 按活期、定期等存款方式获得本金和利息 有明确的付息期限,必须偿还本金 股金不能退,只能出卖股票 保险事故发生后,投保人可获得赔偿或保险金

  投资效益不同 利率较低,风险较小(通货膨胀情况下存款贬值的风险,以及定期存款提前支取而损失利息的风险。) 信用度高,收益高,代用率高,流通性强,时间长,风险大 收益高,风险大 有回报率,时间长

  联系 都是个人投资或理财行为,对国家建设和公民生活有利,都能给投资者带来一定的利益。各种投资方式都有自己的特点。认清各种投资方式的利弊,才能更好地规避风险,使自己的资金保值增值。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比较

  社会保险 商业保险

  不同点 性质 解决大多数社会成员共同需要的最迫切的保险项目 建立在商业原则的基础上,是参与保险者个人意志的体现

  给付标准 只保障其基本生活水平 保障项目广泛,给付标准较高

  费用 大多是个人、企业和政府共同负担或由政府承担 安全由个人负担

  保险依据 国家和有关部门统一规定 由参与保险者自主决定

  保障范围 社会成员共同需要的最迫切的保险项目(养老、医疗、失业等) 保障项目广泛,保障范围大小与缴纳的保险费成正比

  相同点 它们都是减少危害、防范后患、保障生活、安定社会的有效方法;都是保险中的一部分。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 个人收入与分配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此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按劳分配

  (1)按劳分配的性质: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2)内容与要求: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3)原因:①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②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③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4)意义:①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②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结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是分配制度上的伟大变革。

  2、按劳分配以外的分配方式: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收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从而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不仅要付出劳动,谋划发展,还要承担经营风险,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

  (2)按生产要素分配

  ①含义: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②具体形式: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

  a、按劳动要素分配:指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劳动者所获得的工资收入。

  b、按资本要素分配:包括私营企业主生产经营取得的税后利润,债权人取得的利息收入,股息分红,债券,股票交易收入等。

  c、按技术要素分配:科技工作者提供新技术取得的收入包括技术入股和技术转让。

  d、按管理要素分配:企业的管理人才凭借其管理才能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而参与分配的形式。

  (3)原因:

  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要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②健全生产要素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二、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1、社会公平:

  (1)公平含义:公平含义较宽泛,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等各个领域。合理的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意义: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3)实现的途径(实现社会公平的举措):

  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证。

  ②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这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维护劳动者利益,也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当前,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为此,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通过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级分化,实现公平分配。

  2、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效率的含义: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效率提高就是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效率是人类经济活动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

  (2)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在收入分配中,效率与公平是一对矛盾,既对立又统一。

  ①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社会公平的逐步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

  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②公平和效率也存在矛盾性,两者强调不同的方面。

  (3)如何处理二者关系:

  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分配的结果能促使人们奋进,使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

  ②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第八课 财政与税收

  一、国家财政

  1.财政及作用

  (1)财政的含义及实现。

  ①财政:指国家的收入和支出,财政收入和支出是国家参与社会分配的两个方面。财政是通过预算实现的。

  ②国家预算: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基本收支计划。

  ③国家决算:上一年度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

  (2)财政的作用(新)

  ①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②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如果完全由市场配置资源,会导致投入某些行业、地区的资源严重不足,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与发展。国家通过财政支持这些行业,地区的建设,有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③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经济平稳运行要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避免大起大落。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反之,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经济运行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

222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