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知识点总结
小学语文教育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性教育,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对学生的发展起到奠基性作用。小学语文有哪些知识点呢?接下来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了小学语文知识点总结,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实词的用法
1.识别通假字,掌握其本字、读音和意义。古今通假现象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一要掌握通假现象的原则,即通假字和本字读音必须相同或相近,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中“要”通“邀”,读作“yāo”;二要靠平时积累,牢记所学课文中注释所指出的通假字。注意,如果通假字与本字读音不同,应读本字的现代读音。如“火齐之所及也”中“齐”通“剂”,应读“jì”。
2.辨析词的古今义,古今异义的词语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之一。一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积累课内所学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如“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中“河”专指“黄河”;而现在已是一个普通名词,成为河流的通名。再如:“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中“走”是“跑”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是“行走”。二要注意不要把连在一起的两个文言单音词误认为现代汉语的双音合成词。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中间”是两个词,意思是“里面夹杂着”。
3.正确解释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义。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阅读文言文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多义词的情况,这是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基础。怎样确定它们在句子中的意义,要根据上下文和文章内容来考虑。如“温故而知新”,“故”的意思是旧的,“桓侯故使人问之”,“故”意思是特意。在学习时,还应对一词多义现象及时总结、归纳,并牢记例句。
4.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词类一般是比较稳定的,但是有些词在特殊情况下会改变它的词性,起了另一类词的作用。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叫“词类活用”。
例(1)妇抚儿乳。乳,本义是“奶”,这里是名词作动词“喂奶”。
例(2)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弛,形容词作动词,放下。
例(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在这里表示“运”的工具,译为“用土筐”。
例(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乱,“使……混乱”;劳,“使……劳累”。
例(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耻,以……为耻。
小学语文知识点总结:常见的修辞手法
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悉的、形象鲜明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事物。这样可以把事物的形象描写得更生动、具体。
2、拟人拟人是借助想象力,把事物当作人来写。即赋予它们人的言行、思想、感情等。
3、排比运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词组,排成一串。这样的句子可以加强语言的气势,表达强烈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4、夸张对描写的事物有意识地加以夸大或缩小,以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作者的感情,引起读者的联想,加深印象。
5、设问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或思考,先自行提出问题,再自己进行回答。即自问自答。
6、反问将明确的意思用问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即只问不答,问中有答。
小学语文知识点总结:易错词组
1、把“草菅人命”写成“草管人命”
人们很容易把“菅”误写成“管”。“菅”其实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前用来做草鞋、搭茅草屋等。所以这个字有草字头。而“管”最早指的是一种类似笛子的管乐器,所以有“丝竹管弦之乐”的说法。
2、把“美轮美奂”写成“美仑美奂”
“美轮美奂”这个词源自《礼记·檀弓下》,原本仅用于形容建筑物外观上的高大美观,如今也用于形容装饰、布置等。
人们常将“轮”字错写作“仑”,认为和“车”没有关系。其实这里的“轮”在古代是指“轮囷”,就是一种圆形的谷仓,在农业社会谷仓一般都修建得非常高大雄伟。而“仑”在文言文里的意思是思、想。
3、把“恣意妄为”写成“姿意妄为”
人们常把“恣意妄为”中的“恣”字写错,“恣”的含义是“放纵”,与内心相关,因此是心字底。而且恣的读音是去声,而不是阴平。
4、把“荦荦大端”写成“落落大端”或“荤荤大端”
“荦”容易错写为表示“荤腥”的“荤”。“荦”本义是带杂色花纹的牛,所以下半部分是牛字。
“荦荦大端”其实也很容易和“落落大方”的意思搞混。“荦荦大端”指明显的要点或主要的方面,与读起来很相似的“落落大方”可是半点关系都没有。
5、把“磨坊”写成“磨房”
“磨坊”不就是磨谷物的房子吗?为什么不是“磨房”呢?
原来,“坊”在此是作坊的意思。磨坊其实是磨谷物的小作坊。“坊”从土,方声。凡以“土”为部首的字多与土有关,如“坊”“埋”“城”“塞”“垣”等。 “坊”后来引申为小手工业者的工作场所,读fáng,比如“磨坊”“染坊”“油坊”等。
不过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磨坊、碾坊等传统的民间作坊逐渐衰落,已经慢慢成了历史的记忆。
6、把“诳语”写成“狂语”
电视上的和尚老说“出家人不打诳语”。这个“诳语”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和“狂语”又有什么区别呢?
“诳语”可不是狂傲的语言,所以不能写成“狂语”。“诳”与说话相关,因此左边是个言字旁。《说文解字》中释“诳”为“欺也”,本义为欺骗。 “言”与“狂”联合起来表示欺骗、谎话。“诳语”现在也用来指不可实现的、像天方夜谭一样的事情。
另外,需要注意,在口语“你别诳我”中,人们常将“诳”误读作kuāng。
7、把“滥觞”写成“烂觞”
“滥觞”可不是多到泛滥。这个词在现代是个中性词,用来比喻事物的起源、发端。
那为何“滥觞”会和起源有关?“觞”又是什么意思呢?
“觞”其实是古代的一种酒器,相当于现在的酒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引壶觞以自酌”说的便是拿起酒壶自己喝酒的意思
“滥”,除了我们熟知的“泛滥”之外,其本义其实是浮起、浮现。“滥觞”,本义是浮起酒杯。后来人们常用此语形容万物之始,或用作动词表示起源。
8、把“海涵”写成“海含”
“海涵”中的“涵”是什么意思?为何不能写成“含”呢?
原来,“涵”,《说文解字》说解为“水泽多也”。本义就是水泽众多。 “海”“涵”连用,指如大海般包容万物,形容对方有宽容的胸怀。 “海涵”现在多为给人赔礼道歉时的敬辞。
9、把“炙手可热”写成“灸手可热”
“炙”和“灸”上半部分很像,容易混淆。“炙”是会意字,上面是肉,下面是火,本义是烤肉。而“灸”是形声字,从火久声,本义是用艾草烧灼,是一种中医疗法。我们比较熟悉的用法是“针灸”。
“炙手可热”其实是指人气焰很盛,权势很大,使人不敢接近,并不是人很火的意思,现在人们为了形容某明星很火会说“某明星炙手可热”是错误的用法。
猜你感兴趣的:
2.小学语文复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