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各学科学习方法>语文学习>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2)

芷琼分享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竞赛试题答案

  1.B(“发展到鼎盛时期”错,原文只说“蔚成风气”) 2.C(原因表述错误,由第三段可知,原因主要是南方秀丽的山水可以使他们从对现实的迷惘、懑闷中解脱出来)

  3.A(“爱竹源于他们的性格”错,应源于竹子的特点与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

  4A 5.D 6.B

  7、(1)刘子玄忧虑主管修史的官太多,(他们的)意见主张各不相同,加上自己仕途不顺,于是上奏请求离职。(5分。“病” “长”“偃蹇”“罢去”各1分,语句通顺1分 )

  (2)宰相宋璟等人不赞成他的主张,上奏要求让儒生们提出辩驳。博士司马贞等人阿附宋璟意图,一起废除他的观点。(5分。“然” “质辩”“阿”“黜”各1分,语句通顺1分 )8.拟人。前一首诗写一夜潺湲的溪水仿佛是在和自己这个同行三日的友伴殷勤话别。诗人由溪水的“有情”表现自己对溪水的依依惜别之情。后一首诗写一夜潺湲的溪水仿佛是为诗人的远别而呜咽啜泣,又仿佛是从他的心中流出,载着绵绵无尽的离愁别恨,长流远去。诗人借溪水抒发了去国离乡的愁苦情怀。

  9.可以有两种答案:①不同意。溪水本无情,但眼前这条溪水,却又似乎有情。“似”字暗透出这只是诗人时或浮现的一种主观感觉,语意灵动轻妙;并设置悬念,引导读者去体悟作者的感情。

  ②同意。在“入山三日”的旅程中,溪水与旅人一路相伴,慰藉他寂寞;而将别之际,又一夜潺湲,依依惜别。“却”字肯定并强调了溪水的有情,赋予溪水一种动人的人情美。而“似”字无此意味。

  10.①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②前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③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12、(1)【答案】 D、E (答对一个2分,全对5分)【解析】A项错在“获得更大自由”,原文指“心灵”获得自由。B项错在“文学不能带给人物质财富”,原文是“不会直接给我们带来物质财富”。C项错在“持欣赏态度”原文无据。

  (2)、【答案】(1)不能功利地看待文学; (2) 文学的无用就是它的最大用处,在这个物质化的时代,它能够改变我们的生命质量,让我们的心走得更远;(3)它可以穿透物质表层,深入我们内心世界,探测人心的秘密;(4)文学可以给我们带来的永恒的温暖。(写出1点得1分,写出2点得3分,写出3点得4分,写出4点得6分。)

  (3)【答案】①准确,针对性强。针对“为何会选择文学?”的问题,谈的是文学给自己的温暖;针对“写作的终极目的是什么?”的问题,谈的是文学给读者、社会带来的温暖。

  ②含蓄蕴藉。说“内心深处更柔软、更慢、更弱的东西”,就包含而又不限于“善意关注、观察品味、敏锐善感”的意思。(1分)

  ③形象生动。关于大河、河床的比喻形象地阐述了对于生活与文学的关系的看法(关于泡沫和啤酒的说法形象地道出了对于新闻写作与小说创作的区别的见解)。

  ④鲜明直白。直说喜欢《尘埃落定》那样比较深刻的作品,而不希望创作类似《山楂树之恋》和《杜拉拉升职记》迎合特定社会需求和心理需求的作品。

  (语言特点、对语言特点的分析分别给分。意思对即可,写出3点即可。)

  (4)【答案】①有坚定信念。相信能够影响生活、影响社会,能给自己、 给社会带来温暖。②要沉下心来,观察、品味、思考,去挖掘深藏在生活中的人性(深入内心世界,探测反映人心的秘密)。③要有耐心,积累酝酿,以慢工出细活,写作态度与生活态度统一,追求、表现生命的简约、博大、丰美、深邃和慈悲。④表达自己,而不是迎合社会需求和心理需求。(每点2分,适当联系现实论述。)

  13. (3分)B

  14.B(A项成分残缺,在“处理”后加“与”,和后文组成“与……邻国的……争端”。C项,搭配不当,“来自”不能和“不同水平”搭配。D项,语序不当,“首席”应移至“专家”前。)

  15.C(B项描绘的是火热、灿烂的景象。D项描绘的事清新、明快的景象。A项描绘的景物到时和下文一直,但是角度不对,“崖壁……处理在江对岸”,这说明A写的是远景,不能与下文的“坟前立着的石碑,许多已经破碎,字迹模糊”相衔接。C项,无论从景物色彩上看,还是从写景的角度看,都与下文衔接紧密。)

  16. ①能够提供生存必需的营养和水分水分太多又导致涝害当土壤中水分过多、通气状况差时

  (1)平民参与(或草根公益)

  积少成多(3)利他性(4) 寓善于乐

  18、范文: 使物与物使  管子曰:“君子使物,不为物使。”然而,我并不完全赞同,君子使物是对事物的利用,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它强调了自我价值、精神的独立,强调了人是物的主人,物受人支配。而管子亦说“不为物使”,他否认了人受到客观规律的限制。因此,在我看来,人应有支配、掌控事物的能力,能且善于使物;与此同时,也应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此乃人与物相处的辨证之道,从而达到物与我的统一。

  “君子使物”是合理的,是我们应追求的目标。人不应只等待着命运的主宰,而应学会做命运、做生活的主人。“君子使物”是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的体现,将物为我所用,不被世俗所累,探寻精神的独立与自我的价值。“君子使物”是物尽其用,使君子品性等各方面更趋于完善。霍金身体残缺,却依旧没有被自身的缺陷与难以掌控的冰冷的金属仪器所限制,反而利用现有仪器为之所用,突破极限,探索宇宙的无穷奥秘,《时间简史》的问世便使最好的证明。

  然而,当人们习惯于强调人是物的主人,而忽视了物对人的制约,忽视尊重客观规律的重要性,便会陷于虚妄与不义之中了。

  人们过度砍伐树木导致自然灾害频发,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人们看似“使物”,使世间万物更有效地被利用,为人类发展做出贡献,然而,却忘了在“使物”的同时,对大自然表达最基本的应有的尊重,最后竟被自然限制自身的发展,被其“物使”了,那么人类抛弃了义,将陷入虚妄之中。

  那么,也许有人会问:“君子使物以完善自身,那么若被物使,岂不是受到了牵制,达不到君子所追求的自在的精神、独立的境界了吗?”我想说,君子使物与被物使并不两相矛盾,我们应追求的是在接受事物客观限制下的支配事物,不任意妄为、不毫无节制,不做精神的虚妄者,与不切实际的事物统治者。陶渊明受世俗影响而寻求自我气节,一山一草的宁静安详都是他内心闲适、淡泊自守的写照,而他自守的气节对世俗亦有所裨益。杨丽萍受到自然的启发跳出灵动、纯美的孔雀之舞,她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她的每一次舞蹈,都是自然的重现,更是艺术的重生。他们都是在客观条件下寻求自我的价值,使“物皆着我之色彩”,使物变得丰富而多彩,使心灵与物达到完美的契合。

  物与我应是辨证统一的。君子懂得使物,也应懂得接受事物对人的影响,寻求在限制下的自由与独立。

  【点评】这篇文章让我们看到了犀利的逻辑分析背后透出的沉稳与老练,以及作者驾驭文章的能力。文章开头点题并表明自己的态度,通过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从两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第二段论述“君子使物”;第三段论述如果只“使物”,最终被“物使”。第四段合起来辩证地论述“君子使物”与被“物使”并不两相矛盾。结尾点题。阅读这篇文章,可以感受到逻辑推进的力量与缜密的思维,文章结构层次的布局与逻辑推进的进程合拍妥帖。精巧的结构把作者的观点清晰地凸显出来刘子玄,名知几,因为避玄宗的名讳,所以就用他的字来代替。十二岁时,父亲给他讲授《古文尚书》,学业不见长进,父亲恼怒,用小杖责打来督促他。后来听说父亲要给兄长们讲授《春秋左氏传》,刘子玄混在里面去听,回来后就剖析疑难的问题,感叹说:“《古文尚书》要是像这样,我怎么会懈怠呢!”父亲对他的想法感到很惊异,答应给他讲授《春秋左氏传》。过了一年,刘子玄就通览了各种史书。他以擅长文词知名。后来考中进士。武后证圣初年,下诏令让九品以上的官员陈述朝廷政事得失。刘子玄上书说:“君主不应轻易地授予官职,大臣不应轻易地接受官职。臣子随便地接受官职不是忠诚,君王任意地授予官职不是施恩。如今群臣没有功劳,碰到机遇就能升迁,以致京城中有‘车载斗量,杷椎碗脱’(形容数量多)的谚语。”又说:“刺史任职不是三年以上的不可以转任,应当考核政绩的优劣,明确奖惩。”武后称赞他的直率,但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当时,酷吏横行,祸及善良的人,公卿被诛杀的接连不断。刘子玄为士人没有良知并甘心于这种祸乱之状而感到哀伤,写了《思慎赋》来讽议时事。

  几度升迁做到了凤阁舍人,兼修国史。中宗时,提拔为太子率更令,以耿介正直要求自己,多年没有升迁。适逢天子西回长安,刘子玄自己请求留在东都。三年,有人上书说刘子玄身为国家的史臣却私自著述,朝廷派人从驿路征召他到京师,担任写史的事务,迁任秘书少监。当时宰相韦巨源、纪处讷、杨再思、宗楚客、萧至忠都兼任监修,刘子玄苦于长官太多,想法、观点不统一,而萧至忠又多次指责他编写无成效,加之仕途不顺利,于是奏记请求离职,并借机向萧至忠上书,对他讲了著史的“五不可”。又说:“朝廷虽重用史官的才能,却没有给予史官相应优厚的礼遇。萧至忠看过之后,感叹爱惜他的才华,没有准许他离职。【“刘子玄,名知几,以玄宗讳嫌”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宗楚客等人憎恶刘子玄的批评直率严厉,对史官们说:“这个人作书,想把我们置于何地?”

  当初,刘子玄编修《武后实录》,有所改正,而武三思等人不采纳。刘子玄以为自己虽被朝廷任用,但自己的意愿却不能实现,于是著《史通》,来讥刺品评古今的史书。徐坚读《史通》后,感叹道:“写史的人应当把这本书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开元初年,刘子玄调任左散骑常侍。正赶上他的儿子任太乐令,犯事被治罪,刘子玄向宰相求情,玄宗发怒,把刘子玄贬到安州作别驾。在安州去世,享年六十一岁。刘子玄善于提出新的见解,论辩考据清晰敏锐,认为当时的那些文士们都不如自己,朝廷有所论著他总要参与修撰。在他去世后,玄宗阅读《史通》,称赞写得好。追赠他为工部尚书,谥号为文。


猜你感兴趣的:

1.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竞赛题及答案

2.高一语文知识竞赛题

3.高考语文基础知识试题汇编

4.语文文化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5.高中语文必修五基础知识复习题及答案

3036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