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2)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篇二
【摘 要】语文学科包含的人文性、思想性、艺术性,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具有更多接近学生内心世界的机会,因此教学中需要不断搜寻适合于学生的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本文就教学的亲近力、鉴赏力、创新力、诱导力作些粗浅阐述。
【关键词】亲近力 鉴赏力 创新力 诱导力
热衷于语文教学的教师,一定要深谙如何使语文学习成为学生向往的学科。在学生心目中,语言教师应该是魅力无限、光芒四射的,当其来到教室就应该自然成为孩子们的中心,具有无限的吸引力,语言教师的魅力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构成:
一 强烈的亲近力
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教师要努力创建一个磁场,让学生感到你可亲、可敬,从而达到“爱屋及乌”的效果,把语文学习当作是一种幸福,一种快乐。首先,教师要平视学生,也就是把学生放到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当学生昏昏欲睡时,就让学生读课文提提神。我说:“大家注意,开始读课文了,是你们读还是我读?”想不到学生齐声说:“你读。”我一愣,学生则笑起来,我没有表现出不高兴,我读就我读吧,于是振振有声一阵,我说:“同学们,我吃力了,怎么办?”学生说:“那么我们读吧。”一口气便读到底,读罢,士气大增。其次,要尊重学生。无论是课堂评价用语、作文讲评还是布置课后作业,教师一定要深知学生的心理,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因为这样可以引发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乐趣。第三,要学会倾听。课堂教学中,师生要进行情感的交流。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不会很快地领会教材、教师的用意,这时,教师要有耐心,不轻易地打断学生,要尽可能地点拨引导。而讨论时,学生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想法,此时教师就要敢于放弃,只要学生的说法能自圆其说就行。第四,要学会赏识。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扬其所长,通过赏识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促使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
二 非常的鉴赏力
这里说的鉴赏力,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鉴赏力,而是要在细微处见不平凡,平常处见奇趣,枯燥处见生动,精妙处见新颖的非常功力。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平常处见奇崛,于不起眼的细微之处悟出作者的匠心,从而带领学生沉浸到美的氛围之中,品味词语的芳醇。唐代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一诗按照诗歌“起承转合”的结构,写出了田园的景色和朋友的友谊,字面浅显,平淡无奇。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在平淡中品深情。邀客不讲排场,不设盛宴,简简单单,随随便便,被邀者也不客套,一请就到,我们悟出什么?两人性格不仅随和,更让人感到交谊深厚,家酿美酒,指点青山绿水,议论桑麻长势,洋溢的是农家乐趣,全无俗人的你吹我捧、官场的尔虞我诈,多么醇厚,多么淳朴!主客离去,说一些“再来”的惯用语,这是主人的邀请,又是客人的心愿,是共同的志趣使其投缘,还是对社会的失望使其真正融入自然,这种滋味隽永悠长,让人久久品味。这样一咀嚼,学生便会充分领悟到课文之美,进而把学习语文当作一种乐趣。
三 敏锐的创新力
无论是研读课文,还是上活动课,教师都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觉、情感去感悟,给学生一个自由自在的创新空间。当学生在语言学习时有了自己的真知灼见,有了富于创造性的独特领悟,便会对语文学习充满积极性。如朱自清的散文《春》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教师们也把它视为散文精品,与学生一起欣赏其遣词造句的精当、画面描绘的生动,结构安排的严密。在一次语文课上,一个学生说:“老师,《春》的结尾我感到有点不对劲,‘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这也不错。可是既然是娃娃、小姑娘,怎么忽然有了这么一句‘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娃娃和小姑娘一下子有了‘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是不是太突然了,而且‘铁一般’似乎也不是春天的特征,而应该是夏天才对,再说作为文章的结尾,前文并没有着墨于‘力’的描写,这一句,真是飞天之石。”当时一听,我心里就“咯噔”了一下,是啊,教了这么多遍《春》,我都是把这篇文章当作经典,对它从来没有半点异议。今天学生提出这个问题,还有一定道理。但这是名篇啊,于是我便找出种种理由说这句话的妙处,但不管怎么说,学生总不信服,我心里也不踏实,后来一想,学生有这种感悟是好事,并不影响对课文的理解。
四 独特的诱导力
语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让学生真正成为语言学习的主人,因为教师的努力,只有化作学生的内在动力和自觉行动才有意义。为此,语言教师必须做些努力。一是让学生做他们能够做的事。二是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我在单元教学中,非常注意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一单元5篇课文,一般精讲1~2篇,因为名篇、重点篇目还是需要教师带学生去细细咀嚼品味的。
总之,教学语文,不能让学生感到乏味,而应让他们感到兴趣盎然,不断有新的领悟、新的熏染,从而让学生爱上语文。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篇三
汉语,是祖国的语言,学生从出生到现在都在说,并不陌生。应该说对其是有感情的,而且感情不浅。但为何好多学生对语文课不感兴趣,甚至产生厌倦。笔者认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语文的敲门砖,那么,怎样提高学生的兴趣呢?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借助绘画,激起学生兴趣,加强知识的巩固
《荷塘月色》是现代文学脍炙人口的佳作,读着这篇散文,一幅清新、美丽的景象立即映现眼前,那里有画、有诗、有情、有深邃的意境。这样的情景单靠老师一人的想象显得苍白无力。于是我让同学们动起手来,把自己头脑里的想像用笔描绘出来,且让一两名同学上黑板,画完之后,给同学讲解这样画的缘由,并让其他学生发表不同意见,或看着这副画结合朱先生的语言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这不但有助于体会朱自清先生为我们描绘的优美情景,更能使学生把新学的知识加以迁移,得到巩固。课后,好多学生把自己的画拿来让我看,并饶有兴趣地给我讲他是如何想的并怎样画的。最为难得的就是有一位学生竟然画了五副荷花组图。第一幅名日:君子荷花;第二幅日:月下荷塘:第三幅是:百态荷花;第四幅是:荷塘嬉游;第五幅为:荷塘清韵。特别是第二幅和第三幅,仿佛真的让我们看到了牛乳中洗过的叶子和花,朦胧月色下荷花飘忽的姿态以及“刚出浴的美人”那袅娜的身姿;
“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的打着朵儿的花苞。难道此时的语文教师不应感谢这位同学吗?“教学相长”,诚如斯言。
二、利用顺口溜,组织小品等形式引起兴趣,帮助学生学习
在介绍鲁迅的生平及作品时,涉及到鲁迅的杂文较多且较难记,我就给学生把鲁迅的杂文编成了顺口溜如下:“华盖花边又热风,三闲而已在二心,文里文外是化(花)学,南北自由谈风月,一贴(且)一阶(介)一亭子,鲁迅杂文在里头。”这样利用顺口溜,既记住了鲁迅的主要杂文名,又启发学生语文本身就有许多值得掌握的记忆方法。又如在教《季氏将伐颛臾》时,我想学生对此文章教难理解且对古文天生的不感兴趣。我提前让他们四人一组把课文内容变成小品的形式,课前认真排练。当然在排练时,对文章内容我适当地作了指点,特别是孔子那一段话,让他们可以不拘泥于课文,不管哪种方式只要能把孔子的意思讲出来就行了,然后进行课堂表演,在表演时,好多小组能推陈出新,活用课文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等把这一课教完几乎人人都能熟读成诵了。
三、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真正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项羽和刘邦是历史上有争议的人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想学生中亦然,因而,我在分析《鸿门宴》中的人物性格时,组织了一场辩论赛,以“孰为英雄”为主题,让他们各抒己见,只要能自圆其说,不拘泥历史上的定论。并提醒他们参考《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尽量全面了解这两位人物,进而准确地去分析。在上课时,他们自动分成两组,按照一般辩论的形式有辩手阐明自己的观点,自由论辩时,其他学生均可自由发言,最后各组分别推荐一名学生总结自己的观点并写在黑板上,当然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在适当时候加以点拨,起到“导”的作用。对于高中生来说,仅仅停留在具体形象的层次上还不够,因为他们已经有了较多的抽象能力和概括能力,因而在总结时,根据认识的一般规律,从感性上升到理性,道出了分析人物性格的一般方法,既满足了他们急于表现的愿望,又训练了他们的抽象能力和概括能力,一举两得,岂不美哉?
四、随机应变,改变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的制定是为了使整个知识传播具有系统性和条理性,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特定的时候适当地改变教学计划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一个星期二的第一节课,我刚走上讲台准备要讲《寡人之于国也》,却发现好多学生的眼睛不住地朝窗外看去,并不时地小声议论着什么。随着他们的目光,我也朝外看去,只见大片大片地雪花在飘,今冬第一场雪悄然而至了。于是我合上书本说:“下雪了,令人兴奋啊!”话还没说完,不少学生就急不可待地连声附和,紧接着我宣布:“今天上一节作文课,同学们以‘雪’为话题,一人说一句关于雪的话,并即兴作一首雪诗,当然你们可以站起来观察外面的雪景。”话刚一落地,学生们立即欢呼雀跃,兴奋不已,积极开展联想和想像的翅膀抒写了一首首动人的“雪诗”。
这些诗给我们创设的意境以及学生结合自己经历的一种想像力,足以令教师兴奋。为了使学生的思维向更广阔的空间拓展,下课前我布置了一个作业,仍以“雪”为话题,写一篇抒情散文。课后我又给学生补充了关于雪的诗词以及散文。回想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兴奋之中,且不时达到高潮,应该说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然而作为老师不能就此作罢。为了保留学生的创造成果,我让每一个学生把自己的即兴之作润色之后写出来,交给科代表,让其据此办一个“雪刊”成为一本杂志。
猜你感兴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