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学习法课题研究
怎样从高耗低效、机械训练的语文教学中走出来?怎样让学生喜欢语文,快乐地学习语文,让语文成为孩子生命的一部分,接下来学习啦小编为你推荐小学语文学习法课题研究,一起看看吧!
小学语文学习法课题研究篇一
摘要:本文对以发展学生学力为核心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法进行探讨,联系教学实践中的体会,总结了这一教学法的实施方法、操作要领和特点等。
关键词:语文教学;研究性;方法;操作;特点
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关心”、“学会生存”。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具有较强竞争力、应变力的人才。课程改革及新教材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新课标增加了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要求,提出了课题学习、专题研究等研究性学习方式,这些都促使语文教育工作者要从“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出发,重新审视、定位语文教学,摒弃传统的“接受学习”、“机械记忆”、“被动模仿”的境地,循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创立促成学生发展的新教学模式,促成学生能力思维发展和人格个性发展。许多教师采取“课堂讨论法”,以为可以使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但这种讨论法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问题的提出者、引导者,由谁发言、如何发言,由教师确定。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循循善诱,步步启发,把学生“请入”早已设计好的“圈套”中。最后,整个课堂变成“学生的嘴说老师的话”,仍是一个被动接受学习的教学模式。因此,创设和运用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已成为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笔者同有关语文教师一起,大胆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对研究性语文教学法进行实践性实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语文研究性学习实施的方法
语文研究性教学法,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选择并确定学习的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自己动手收集、分析判断大量的信息材料,进行积极的探索、发现和体验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觉端正学习动机,在探索求知的学习过程中,将外在知识转化为内在经验,从而增进学习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和动手创新能力,发展学生学力。这一方法的实施是灵活的,其采用的方法是:课题学习,专题调研。
(一)课题学习。
许多人又称之为课题报告学习、课文专题研究,就是模拟科学研究的情景和过程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它由教师推出一个内涵较大的问题,由学生自主设计方案、自主开辟学习渠道、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对文章作深层解读,最终产生自己的学习成果——课题报告。这种方法可以分为:①课题研究(就单篇课文)。如《孔乙己》一文,笔者设定研究课题为“谈谈孔乙己”,使学生对孔乙己的个性比较清晰时,再设定课题“谈孔乙己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还进-步设计了研究课题:“从孔乙己看鲁迅笔下的封建科举制度”、“从《孔乙己》看鲁迅人物塑造艺术”等。②专题研讨(几篇课文结合)。如《岳阳楼记》和《桃花源记》、《小石潭记》等比较,可从行文、感情等方面作出研究;《春》和《济南的冬天》两篇文章“在景物描写上异同”进行研究,通过求同存异,对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都是很有帮助的。
(二)专题调研。
这是指学生就教材中的细节进行调查、论证、注释的过程。如绝句的教学,就完全可以由学生去翻阅工具书,对每一个字词作注释;对课文中的一些历史知识可以由学生自己去考证。如《出师表》一文中为什么说“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文中记叙了两件往事有什么用意?等等。这些都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查找,对-些有争议的课文篇章的理解,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搜寻那些有争议的观点,作出“你赞成哪一种”的课题研究报告。如《药》中“乌鸦”、“花环”等意象的理解,这样不仅凸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而且还能充分发挥图书馆装备的作用,丰富了学生的闲暇生活,强化了闲暇教育。
二、语文研究性学习法的操作要领
语文研究性教学法的实施流程是:激趣导读——专题导研——立题导思——研究导学——交流导成等几个基本环节。
(一)激趣导读。
即通读课文,这是实施该教法的首要环节。它影响着以后研究学习时能不能选择主题和选一个什么样的主题。通读课文时可依据体裁采取不同的通读法。如:诗歌可以采用吟诵的形式;散文采用配乐朗诵的形式;戏剧可采用表演的形式;小说则运用VCD、幻灯、电影片断等多媒体教学形式等等。总之,在激发学生学“趣”的基础上,把文本留在学生的心上。
(二)专题导研。
即专题调研,在通读全文时,学生会对一些字词读音、解释搞不清楚,对语句理解不清晰,甚至会对文中的某些地方提出质疑,这就要求采用专题研讨的方法,让学生通过翻阅、询问把自己心中的问题研究清楚。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阅读的能力,可以课前预习,也可以作课后练习,是一种有利于终身学习、发展学习的方式。通过专题调研,学生才能理解文本的内涵,才能为下一步确定研究专题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三)立题导思。
即确立课题,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阶段。直接影响到研究性学习成果的水平、价值、境界。就确定课题的角度来说,不同文体有不同研究方面,甚至同-文体也有许多不同的问题值得研究。不同的问题其研究价值不同,这取决于老师的指导,取决于学生占有资料的多少,取决于学生选取的视角,取决于学生个体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及已有的经验和水平。如小说,可以扣住人物形象、环境、语言、主题作研究,通过发掘作品的典型性来理解作品,从而磨练文学鉴赏能力。在教学《七根火柴》时,从它的立意(以小见大)、构思(以“火”为线索)、刻画人物视角等方面进行研究。学生通过收集、交流有关资料、信息,不仅理解了作品本身,而且在研究过程中被这篇平凡中显神奇,质朴里现光华的艺术品所感染、所震撼。再如议论文,教师可以扣住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作专题研究,把论点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开发出来,把议论文语言风格体现出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侧重于某一个方面作研究方向,确定学习课题。并根据学生实际,因人而异,分层施教,综合交流。
当然,走研究性学习之路,并不完全排斥“接受性学习”。不是课文的任何知识点都需要通过研究途径获得。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有深浅不同的研究性学习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