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各学科学习方法>语文学习>

初一上册语文春练习试题及原文(2)

朝燕分享

  拓展阅读

  (原创)

  春 雨

  楚笛

  ①盼望了整整一个冬季,终于,你来了。

  ②一睁眼,你晶莹莹的身影已晃动在我的窗前,你脆生生的喉音正叩响着我的窗纸。是怎样急迫地披上衣,推开门!我迎接你。

  ③看着你,我的目光不能有一瞬转移;听着你,我的耳膜不放过一个音节。从遥远的天际到漠漠的平川,每分每秒你都在诞生与消亡里挣扎。生的喜悦死的恐惧欢唱与呐喊的一声:叮叮咚咚。我实在是贪婪的,贪婪地想挽住你,拥有你。于是,我便嗅着你,闻着你,用我干裂的唇抚慰你。多少日子等候的焦躁,在吻你的时候,平平润润了。

  ④来吧,亲爱的你。和我一起望穿时光,看一看十年前的听雨少年。四月的西湖,黄色的柳眉落了,在浅蓝浅蓝的天色湖光里缤纷。那一天,燕子矶上,我倚着“红楼”梦见六朝故都的脂香粉浓。你挹我以满颊的清凉,淋淋漓漓的,真的欲说还休吗?北上的车厢里,有一篮满满的轻愁,是你送的。从苏州到宾州,只有收音机里还说“江淮”,还说“黄梅雨”。

  ⑤十年了,看了十年的塞外风景。北国的味道只在白雪铺天盖地的时候。白的枝条,白的山石,白的冰河,胡城关山的剽悍强健就尽在其中了。东北喜欢用红砖瓦盖房子,鲜艳中有一种狂傲不羁的浮华。住了十年,我一直不习惯,只好在窗外挂一个风铃,夜里在软软柔柔的昆曲中逛一逛寒山寺,想一想记忆中的青山绿水。江南都喜欢青砖,素素淡淡地立在田野里,间或有一阵雨滴答在瓦上,漾起一片灰色的温柔。

  ⑥风铃声可以权充作我故乡的雨声吗?今夜的梦境也可以和听雨少年的一样吗?暖流从那边飘过来……

  ⑦来吧,亲爱的你!给我丝丝毫毫南方的气息。不能扑进她的怀里,被她的眼波扫一扫也算是安慰吧。

  ⑧盼望了三千六百多个日子,仍不能定下归期。

  ⑨盼望了整整一个冬季,剔透的你从故乡的云际落下,落在我的发梢、唇上、心底……

  (选自“悠悠书吧网”)

  14.本文采用第二人称来写春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叙述的角度】

  15.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修辞手法】

  (1)一睁眼,你晶莹莹的身影已晃动在我的窗前,你脆生生的喉音正叩响着我的窗纸。(    )

  (2)白的枝条,白的山石,白的冰河,胡城关山的剽悍强健就尽在其中了。(    )

  16.仔细阅读文章,说说第④段在文中有何作用。【句段的作用】

  17.阅读文中第⑤段,说说东北与江南各有什么风味。【内容的理解】

  18.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来印证。【体会情感】

  写作创新

  19.朱自清的《春》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使文章语言更加精彩,提升文章的感染力。请仿照文中的语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一段文字。(50字左右)

  【课文片段在线】①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②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写法分析】比喻是在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的修辞手法,比喻包括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道理)、喻体(用来比喻的事物或道理)、比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的词)。常见的比喻一般有明喻、暗喻和借喻。明喻的比喻词一般有:像(例如“课文片段在线”的例句)、仿佛、像……似的、像……一般、好比。

  暗喻的比喻词一般为:是、变成、成了、变为。如: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借喻是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而是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如:风把地上的黄叶吹起来,我们拍手叫道:“一群黄蝴蝶飞起来了!”使用比喻修辞时,要注意找到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共同特征,使用的喻体要通俗易懂,切忌采用生僻的喻体。

  品字词的方法

  值得品析的字词主要有:①富有动感的动词;②富有表现力的形容词;③反复强调的数词;④特殊搭配的词语;⑤感情色彩变化的词语。

  【典型例题】请品“小草儿也青的逼你的眼”中“逼”字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逼”字是一个富有动感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青草色彩之浓,表达了作者对生机勃勃的春天的赞美之情。

  【技法点睛】品析字词一般可以联系句子所表达的情感或思想,从字词的感情色彩方面进行赏析。

  【习题链接】见“课内精读”T11。

  初一上册语文《春》练习试题答案

  1.B(解析:A项中的“涨”读音应为“zhǎng”,C项中的“和”读音应为“hè”,D项中的“撑”读音应为“chēng”。)

  2.(1)精—筋 (2)茏—笼

  3.(1)写出了小草旺盛的生命力。 (2)用拟人的手法,既写出了声音,也写出了气势。

  4.B(解析:第一个逗号应在引号的外面。) 5.(1)文章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勃的景象,赞美了春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 (2)文章除用一般的散句外,还运用了结构相同的整句,增强了表达效果。

  6.(1)反复、拟人 (2)排比、拟人 (3)比喻、排比

  7.A

  8.(1)①从听觉角度 ②从嗅觉角度 (2)示例:不知不觉,春天来了,好一派莺歌燕舞的景象:燕子拍着翅膀,在屋檐下探头张望;各种花儿争奇斗艳,万紫千红,叫人眼花缭乱。 (3)示例:树木拥有绿色,地球才有脉搏。

  9.春花图 春风图

  10.不能;因为要与后文的“桃儿、杏儿、梨儿”相照应。

  11.“闹”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蜜蜂人格化,不仅有声响,还呈现出一派喧嚣沸腾的热闹景象,境界全出。 12.运用了引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春风轻柔、温暖的特点。

  13.(1)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 (2)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14.①拉近了“我”与所写对象——春雨之间的距离;②便于情感交流,使人感到特别亲切。

  15.(1)拟人 (2)排比

  16.第④段为后文做好了铺垫。本段是回忆自己十年前雨中离开故乡的情景,这样写为下文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做好了铺垫。

  17.东北:北国的味道只在白雪铺天盖地的时候,胡城关山的骠悍强健尽在其中。东北喜欢用红砖瓦盖房子,鲜艳中有一种狂傲不羁的浮华。 江南:有软软柔柔的昆曲、青山绿水。江南都喜欢青砖,很素淡。

  18.思乡之情。例如文中⑥⑦⑧⑨段中的句子均可印证。

  19.【例文】 示例一: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在吹呢。示例二:山坡上,大路边,村子口,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给燃烧起来了。

  初一上册语文《春》原文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看了初一上册语文春练习试题及原文的人还看:

1.初一上册语文《春》练习试题及答案

2.初一上册语文《春》练习试题

3.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4.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春课时特训答案

5.七年级语文上《春》练习册的答案

6.初一上册语文《夏》练习试题及答案

7.初一上册语文《春》期末练习试题

1933423